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3)

答:(1)血缘凝聚力。家庭共同体中的宗姓首先是血亲家庭的符号。家庭内的每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它排斥积压亲内部的婚姻,以发展严格的家庭体制,纪念碑维持家庭的伦理秩序。外姓移居入一地方社会时,在自己亲戚少的情况下,有时通过与原社会内部的大性认干亲的方式。寻求社会关系网络的保护。(2)地缘凝聚力。家庭共同体的情感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3)家庭共同体的精神信仰上的层面更复杂,往往能够超大型越地方社会带有民族共同全文化教育的色彩。

22.简述家庭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的三个方面?

答:一是生产互助。二是生活互助,三是在公共地的建设上实行基地层民主制。用以维护村民的菜同利益。

23.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的活动的特征?

答:对神仙,圣地贤所在地的崇拜,交换农副产品。赌胜。吃喝,娱乐。

24.简述社区文化互动的历史价值?

答:(1)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2)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

25.简述在中国的日生活文化中,能为现代生活所继承的?

答:(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

26.简述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治制度的特点?

答: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第二,摇篮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27.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家天下政模式的长期延续,第二,亲亲伦理睡治原则的不断扩张。第三,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28.简述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

答:(1)两汉察举与儒家地位的确立。(2)科举制与唐宋文化形态。

29.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邈的影响?

答:第一,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第二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大批的文化人才。

30.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答:第一,科瘵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友的维护。

31.传统礼俗的等差性。第二,传统礼俗的调节器和性。第三,传统礼俗地规范性。

32.民间的礼俗语在形式上与内容光焕发上与贵族礼制的差异与关系?

33.中国整体思维的发展阶段?

答:(1)到《易经》和《洪范》时代形成了由整体的宇宙观念。而《沿书。洪范》则对早期五行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叙述。(2)战国至秦汉时代,《吕氏春秋》以儒家为核心,将道貌岸然,法,墨,兵,名诸家加以改造,合为以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图式为理论框架的天道,地道,人道统一的思想体系。此后,《淮南子》。《春秋繁露》,《白虎通义》等进一步论证人与天的统一。汉代在理论上完成了阴阳与五行的统一使之在体系上融合为一阴阳五行统一体的学说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理论模式和一般系统的双层结构模型,(3)互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上篇讲天地,下篇论人,认为天地系统的秩序结构,就是人的行为道德的规范,人的思杨,行为与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实现天一地一人宇宙大系统的和谐统一。邵雍的旬数哲学和来自陈抟的先天图,对《易经》,《易传》中的体系原理做了重大发展。(4)宋代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宇宙的本体和深层的内存联系,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

34.简述古代类比思维的三个内容和特征?

答:(1)类比思维,常见的主要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间作类比。(2)在类比思维中,有一种中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道德,志行。(3)《诗经》的比,兴则是类比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35.简述先秦时期对辨证思索方法的归纳?

答:(1)《老子》,归纳人的方法是“观复”,“复”是指对立物的往复变化。老子的观复,就是观察生物静动静对立统一,往复运行的规律。(2)《庄子》归纳的方法是反衍,其中的反衍是指反复,谢施是指代谢,都是表述对立物的转化的,(3)《易》归纳的方法是通变,变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常态,认识这种转化。交替。《易》称为通变,“变通”,观其会通。

36.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答: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天人交胜”。唐代刘禹锡在他所写的三篇《天论》中,提出了“天人交胜”的观点。他认为天与人各在各的作用。三是“天人之分”天人之分“的观点是战国时代的敬子在仓皇《天论》篇幅中提出来的。并无天人相分之意。

37.简述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

答: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这是“说知行全一”实即《中庸》的诚明合一。(2)中国古人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设体系,而强调气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因此,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是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38.简述道教的信仰特征?

答:(1)由信仰“道”演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在经典。道貌岸然教信仰老子的”道“(2)把老子所说”道貌岸然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衍生为洪元,“”混元,“太初三个世纪,再由此化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清尊神“而尊奉之。(3)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39.简述道教对古代医学,古代化学,古代药物学的影响?

答:(1)道教把内外丹理论与传统医学理论结合起来。把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纳入医疗领域,把炼丹术,服食术作为制药手段。(2)外丹术为医药学积累了知识,,认识了铅丹,铅白,石灰,丹砂等矿物的特性与用途,总结了鉴别钠销石,芒销等矿物的简易可行的方法。(3)炼丹方法和中医实践相结合,推动了古代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使晋代之后由利用代学变化制作的膏剂大量出现。

40.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有几个阶段

答:(1)最初释迦牟尼自己所说的教义为原始佛教。(2)其后自公元前4世纪左右,佛教憎团因传承和见解不同而发生分裂,形成部派佛教(3)公元1~2世纪间,从“部派佛教”的大众部“中产生了大乘佛教。(4)公元3世纪时,龙树,提婆创立卫切皆空宗,称中观宗,认为事物是因缘造成成的假象。(5)后来无著,世亲创立了”万法唯识“的大乘有宗,称瑜伽宗(6)最后通牒出现了佛教屯婆罗门教互相调和结合而产生的大乘密教。(7)而印度本土佛教处公元9世纪渐趋衰微,13世纪后逐渐复兴。

41.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四步曲子?

答:(1)在汉代,佛教在宗教观念上依附道貌岸然术,在政治伦理观念上迎合儒学。(2)在魏晋时,佛教则着重依附玄学,由此而扩大传播,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3)到唐太宗年间,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三教并行的趋势推动随便流。(4)唐宋之际,三教在“修心养性”上形成大体一致的看法,三教由并行合流而合一,促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42.儒家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1)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在此之旬。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2)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人参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的的四母德恻陷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习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3)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基义》他把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王道之三纲,明确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郫和隶属关系,这种不平等的伦理关系是家庭本位的道貌岸然德观念的必然产物。

43.简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答:(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法。(4)真诚有信。

44.简述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

答:(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结合。教学相长。

45.简述中国建筑中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的思想观念?

答:(1)这些观念中,最突出是讲究秩序,注重等级(2)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3)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以及室内外的装饰,装修上(4)这种礼制观念一直影响着整个封建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

46.汉语的特点?

答:(1)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按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说,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2)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3)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说,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47.中国文化对佛教的收纳和交汇?

答:(1)印度佛教的传入中国休过程,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公元前1世纪,佛教便由克什米尔传入于闻。东汉时期后期度佛教徒陆续来华。

(2)即东汉魏晋时期的发展初传价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近代以来革新阶段。(3)隋唐时期佛教达到鼎盛,形成天台,三论,华严,法相,禅宗,律宗,净土,密宗等教派,其中禅宗,天台宗,华不顾宗,净土宗都是中国化的佛学法治派,特别是禅宗(4)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未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下传慧右,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为北宗神秀,南宗慧能,可以说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5)中国文化以菘开放的胸襟与海纳百川的消化吸收能力,将印度佛教核心的佛教哲学思想经过与中国本土儒家,道的渗透,融合,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

四、论述:

1.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三大影响?

2.论述甸的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

答: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项卓越创造,它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蔡伦,自公元6世纪起,造纸术开始向东南亚国家流传,公元8世纪传中东阿拉伯国家,公元12世纪传入欧洲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重要发明,早在唐代初年,我国己出现了雕版印刷太传入技术,宋仁宗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公元8世纪时,雕版印刷开始并行欧洲火药的发明至迟在唐朝公元10世纪左右,蒙古佬阿拉伯人陆续学会了使用火药火器,13世纪以后火药传入欧洲指南针的发明,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发南磁石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制成随时随地初的指南针已被用于航海贸易在宋代,阿拉伯人从中国那里学会使用指南针的技术,后经阿拉伯人之手,指南针传达室入欧洲。

4.中国古代法律制的文化特点?

5.天地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1)在国中哲学中天人合一观念占有主导的地位,给予中国文化及其发展经长远而广泛的影响,(2)第一,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辨证发展的思维方式,(3)第二,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内圣外王的思想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大同的理想,遂成为历代士人追求的目标,即使并不能够实现出仍然认为不能没有对于理想的追赶求。(4)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魄力学,推动人们的成已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口德的完菩,可知诚是天大人中之德明是对于理想经及一己之德能的觉悟。(5)天人合一的魄力学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负面的影响。

6.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的内容和作用?

7.道教对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答:(1)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夏古代民俗的形成与发展,春李垤来之前,人们贴门神,社马,桃符,钟馗,这种习俗也是来自道教,(2)从六朝直到宋明,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景,表现手法也深受道教的影响,唐代的《枕中记》,宋代成书的《太平广记》是以神仙道教为题材的,唐代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作也与道教有关。

8.论述先秦时期的名实之争?

9.评析近代对汉字的否定始于19~20世纪之交

10.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答:(1)早在商代,中国人就以高超的制陶和铸钢技术对西伯利亚的卡拉克苏文化产生了影响。(2)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西交通,中国丝绸,漆器和铁器的外销,冶铁和穿井技术的西传。(3)唐代是中外文化的义流的又一兴盛的时期,中国的陶瓷,炼丹术和近代脂学传达室入阿拉伯和西欧,极大地密切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影响。(4)宋元时期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事件莫过于纸和造纸术,雕版印刷术,罗盘,火药等四大发明的西传。

11.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答:(1)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的发展主要有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乾嘉这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文化和学术的交流,碰撞与融合。(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18世纪前后在欧洲风起云涌的反对宗教神学,呼唤理性精神的社会思潮中,不少启蒙胧思想家纷纷从中国文化中对找思想理论武器,深刻地影响了被淮为欧洲礼子的法国伏尔加仄德国莱布尼兹和沃尔夫人等人(3)除了儒家思想以外,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思想中的其他学说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4)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等的影响更为明显,以后明代王阳阴的学说还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5)是中文学已有两千多年行诸文字的灿烂历史,极大地丰富着世界文学的宝库。《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以及《金瓶梅》等被译成多国文字,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方坛,中国传统文化形态比较偏重于内在超越性的道德自律主体性,在有对自然关系上的外在主体性略嫌不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主体性,超越了个有本位阜我中心的单主体性。

THE END
1.考研法硕冲刺复习:法理学重要必背考点复习经验3.历史类型更替与继承的规律。 4.依赖于革命或改革而发展的规律。 二、简述中西法律传统的差异 1.在法律哲学与法律精神方面。中国法的发展长期受中国哲学的影响,尤其是儒家哲学。西方法的发展则以西方传统哲学为指导思想。 2.在法律结构和法律文化方面。中国法律结构以刑法为主,法律文化以公法文化为核心;西方法律结https://www.kaoyan.com/zhuanyeke/jingyan/5c08b6cb05fad.html
2.2013年全国法律硕士(非法学)联考综合课真题及答案法律硕士(2)它所反映的资产阶级的愿望和意志,在当时条件下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 (3)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临时约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和严重的缺陷,其中既有 立宪观念的问题,也有具体条文和立法技术的问题,但这些并不影响其历史意义。 https://www.educity.cn/fs/2185869.html
3.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法律史》形成性考核14参考答案.docx6.简述秦朝法律的特点与历史教训。答:(1)秦朝法律的特点:①确认皇帝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②立法技术落后,立法本身不成熟;③有明显的奴隶制的法律成分;④确认封建等级特权制度。(2)秦朝法律的历史地位:秦朝法律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首先,秦朝的法律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重大的法律革新。秦朝在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64295418.html
4.《中国法律史》课程教学大纲.doc文档全文预览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法律史》是教育部规定的法学本科学生应学习的十四门核心课之一,为必修课。中国法律史是一门专门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及其规律的学科。目的是为了总结中国历史法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服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了解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1025/8135024005002060.shtm
5.德国中央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法律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德意志联邦银行作为德国的央行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在二战后的几十年中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德国经济保持着良性发展。引入欧元后,德意志联邦银行发行货币的职权告终,欧元区各国的货币发行权让渡至欧洲层面。 下面将在简述德国央行及其独立性的历史发展与宪法地位的基础上,对德国央行的独立性进行法律分析。 https://ielaw.uibe.edu.cn/fxlw/gjjjf1/gjjrf/12174.htm
6.法制史论述题总结(精选6篇)第四,制定和公布成文法是对传统法律观念、传统法律制度以及传统社会秩序的一种否定。第五, 制定和公布成文法,标志着法律观念和法律技术的进步。第六, 制定和公布成文法,为战国时期及以后的封建成文法的发展与完善积累了经验.并标志着以封建社会关系为内容的成文法律体系开始走向中国法律的历史舞台。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g28g3a5.html
7.公务员考试法律知识:浅谈法律的历史发展公务员考试网法律的历史发展在整个法学中属于较为冷门的知识,但是在一些专业性强的招考中也会有所涉及,现将法律的历史发展部分知识点进行简单梳理,方便考生备考。 一、法的继承与移植 法的继承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和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对新法的影响和新法对旧法的承接和继受。法的继承是客观存在的,法就是在https://www.huatu.com/2018/1229/1692173.html
8.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民法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普通法法系是以英国的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区别:前者以指定法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判例不是法律的正式渊源;后者除制定法外,判例是重要的法律的渊源,所谓“法官造法”就是指名而言。中华法系主要是对世界影响很大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传统。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9.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时期:唐朝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什么特点?促进了法律制度的完善:武则天还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制度,如《律例注释》、《房六典》等,这些法律制度的推行对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增强了中央集权思想:武则天的改革还有利于加强中国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思想。通过设立各种行政机构和监察机构,武则天巩固了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409/22/1075811493_1075811493.shtml
10.浅议中国检察制度发展史——法律监督权的历史“沧桑”在检察事业迈向新时代的历史起点,笔者以史为鉴,纵观检察百年风云,试从中国检察的理论源头、制度沿革、法治实践等方面分析检察制度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维度厘清“检察制度”“法律监督权”等重要概念的发展脉络,以期为新时代检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史料参考,并就现实问题作出对策分析。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521493.html
11.比较中美经济法的发展历史及方向丁嫣律师律师文集比较中美经济法的发展历史及方向 一、中国经济法的起源及发展 (一)中国经济法的起源 中国经济法是一部年轻的法律体系,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启动实施催生了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自此,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https://www.lawtime.cn/article/lll104758512104763606oo707664
12.对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历史的透视与反思由于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适应中国民心之所向,因而其导致了近代中国整个法律文明价值体系的巨大创新,并展现了世界法律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近代中国法制发展中的新旧之争,实际包蕴了中国法制向何处去的艰难抉择,深藏着中国社会新旧势力的尖锐斗争,其给后世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启示。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8/01/id/2852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