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法规(组图)文化频道

图一,中华苏维埃政府1930年制发的土地执照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源泉。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一大”党纲中提出土地问题起,就一直十分重视土地和土地确权,并不断推出伟大举措发展土地理论与实践,深受广大人民的拥护。今年,国务院提出年底前实现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全覆盖”,并列为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推进。这是我们党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管理制度,是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合法土地财产权利的重大措施。当前,全国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这里,回顾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颁布和实施的土地确权法律法规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农民群众说:土地确权是“确实权、颁铁证”

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今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指出,加快推进农村地籍调查,2012年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率已达到78%,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率达到了85%,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率达到80%。全国29个省份制定实施了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征地补偿标准普遍提高30%以上;250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

为了保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有效推进,各地还结合实际,协调建立了一系列激励、责任等管理制度,将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农用地流转、土地征收等重点工作挂钩,使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紧张有序地推进,效果显著。

比如,天津市已累计核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22018件,登记面积7603.5平方公里,调处纠纷7333宗,提前完成了全市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四川省成都市在确权登记发证中,采取“五个锁定”、“八个步骤”和“九个回头看”的工作法,确权颁证做得又细又好。农民群众高兴地说,这次土地确权是“确实权、颁铁证”,发的是共和国的“丹书铁券”。

江苏省政府牵头,部门协同,齐抓共管,全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发证率已分别达到70%、92.9%、84.9%。特别是地处苏北的新沂市把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当作基础工程、枢纽工程,政府看重,部门看重,老百姓更看重。南通市通州区成立了集体土地所有确权登记发证专门机构,工作涉及20个镇249个行政村的9351个村民小组,全区已全面完成村民小组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共发放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21385本,让农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阿婆唱:红军来后分了田,田契换上耕田证

1930年,闽西完成土地分配、焚烧旧地契和颁发土地证后,世代受尽地主剥削的劳苦农民手捧耕田证,跑到自己分到的土地上,唱起幸福山歌。龙岩县后田村的陈阿婆这样唱道:“阿婆苦了几十年,红军来后分了田;田契换上耕田证,土地还家喜连连。耕田证啊放哪边,放在铁盒怕锈斑,放在梳奁怕老鼠,放在米瓮怕虫钻!耕田证啊贴胸前。”

是呀!农民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土地,农民的感情寄托在土地上。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就将土地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实践表明,凡是土地改革后及时普遍发放土地证的地方,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就特别地高涨。土地革命,确实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然而,土地确权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及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艰辛探索才不断推进的。

(一)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1年—1937年)土地法律法规

1927年,党的“五大”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1928年至1931年,中华苏维埃政府先后完善和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土地法》,并不断制定、颁布和实施与土地法相配套的土地法律法规,其中包括土地调查确权登记发证的法律法规。

1928年5月5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没收土地和建立苏维埃的第37号通告,明确一切土地于实行共有后,重新分给农民耕种,以县苏维埃政府名义发给土地证,旧时田契、佃约一概废除。同年,琼崖特委制定办法,提出所有自耕农原耕之田地,须向农会领取耕田证。

图二,陕甘宁边区1938年制发的土地所有权证,背面印有《颁发土地所有权证条例》

1929年7月27日,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土地问题决议案,明确已分配土地的地方要登记,由县政府发耕田证;强调所有地主阶级的田契佃批等限期交当地政府焚烧。

在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进程中,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和具有深远政治意义的是1931年11月举行的第一次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的同时,又通过了土地部提交的《土地登记法》。并且,中央土地人民委员会土地部在瑞金成立,下设四个局,还专门设立了土地调查登记局。

1933年6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土地人民委员会土地部发布《关于实行土地登记的布告》,强调要实行土地登记。苏维埃发给土地证与农民,用这个土地证去确定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他人不得侵占。全体农民群众应该明白:为了确定自己的土地所有权,为了发展国民经济,为了肃清瞒田现象,都要自动地把自己分得的土地,照着确实数目报告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上、组织上、宣传上和行动上提出和施行土地确权登记发证。

1934年7月,黔东特区第一次苏维埃代表会议通过没收土地和分配土地条例,规定土地分配完结后,应按界址分插标记,并由区苏维埃发给土地登记证。同年12月30日,川陕省平分土地须知中重申,土地分完之后,立马公布分田单,张贴于热闹的场口,并马上根据苏维埃决定,发分田证;分田之时,还要立即宣布过去的一切契约完全无效,号召群众去烧毁。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8月)土地法律法规

党中央在延安战斗的十三个春秋中,为全国开创和奠定了“土地法定、地权证定”的重要基础。1937年9月20日,发布实施《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发土地所有权证条例》。1939年4月,相继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陕甘宁边区地权条例》和《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等。其中,都把土地所有权、土地登记、地权处理作为主要章节。

特别应当提到是,《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发土地所有权证条例》颁布,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6年第一部在法理和制度上比较完善的一部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法规。该条例共17条规定。第一条阐述了土地的定义:“本条例所称土地,包括农地、林地、牧地、房地、水地,及其他水陆天然富源。”该条例已达到与国际通用的物权法、不动产统一登记接轨的程度。第三条规定:“凡第一条所定土地及其定着物之所有人,必须依本条例向当地县政府领取土地所有权证。”第五条规定:“土地所有权证,为土地所有权之唯一凭证,在土地所有权证颁发后,有关于土地所有权之各种契约,一概作为无效。”第六条规定:“土地所有权证由边区政府统一印制,由各县政府盖章颁发后,即发生效力。”条例还就土地所有权证载明事项、颁发公告、损坏遗失等作出明确规定。这一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历史性飞跃(图二)。它大大推进了各个根据地、解放区的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为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土地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土地法律法规

1947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详细研究了中国土地制度和土地改革的经验,并制定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该大纲共16条。其中,第一条明确:“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第十一条明确:“分配给人民的土地,由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作出《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要求全国各地民主政府、各地农民大会、农民代表会及其委员会,加以讨论并采纳,并订出适合于当地情况的具体办法。

当时,颁发土地证成为各地完成土地改革、巩固胜利成果、确定产权、查实田亩、提高农民生产组织性的一个重要措施。中共中央也及时肯定和推广各地土地改革中确权登记发证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并多次对一些地区土地改革的报告作出重要批示。

(四)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始)土地法律法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执政党,党对土地包括对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更加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地权的重要措施。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草案),决定自1950年6月30日起公布实施。该法共6章40条。第一条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第30条规定,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土地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1950年11月10日,政务院通过并发布《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条例21条强调,城市郊区土地改革完成后,对分得国有土地的农民,由市人民政府发给国有土地使用证,保证农民对该项土地的使用权。对私有农业土地者发给土地所有证,保证其土地所有权。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

(五)改革开放后(1978年始)土地法律法规

1979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勇敢实行土地包产到户,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奏响了土地使用改革的序曲。1986年6月25日,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正式颁布施行。这是一部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权益,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土地法规。此法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对所有权归属、土地登记、登记发证、登记保护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为此,国务院批准每年的6月25日为“全国土地日”。

图三,西康省人民政府1953年制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标志着中国物权法律的基本成熟和完善,对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以及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其中,对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和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物权的保护,不动产登记簿与不动产权属证书,特别是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设立和登记发证及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等作了具体规定。

2008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土地登记办法》,是推动和规范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硬化地权的又一重要法规。办法对1989年实施、1995年修订的《土地登记规则》进行了修改完善,共10章78条,对土地登记的概念、原则、效力、类型、程序以及土地登记的各项基本制度等作出明确规定。在总则第三条中,明确了土地登记行为、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和登记目的;明确了将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抵押权、地役权以及依法需要登记的其他土地记载于土地登记簿公示的登记含意;明确了实行属地登记的土地登记原则。此外,还规定了土地以宗地为单位进行登记;土地登记簿是土地权利归属和内容的根据;土地权利证书是土地权利人享有土地权利的证明;土地总登记、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土地权利保护、土地登记告知和公告等。这为实现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全面覆盖,加强土地产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图四)。

2010年初,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这是中央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硬化地权的重大决策,对于依法确认和保障农民土地物权、激活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源泉、有效解决农村土地纠纷、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和社会管理,已经和正在产生推进作用。

THE END
1.宪法宣传周一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宪法宣传周】一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 :2024-12-02 信息来源:学习强国 打印 已阅读162次 关闭 分享到: 上一篇: 李希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常委会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立足纪检监察职能职责 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保障 下一篇: 返回列表 http://xy.qxnlz.gov.cn/xxgk/xwzx/14242.html
2.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书刊每一分册介绍不同时期的立法概况、民事法律、行政法律、刑事法律、经济法律、司法制度等,在梳理中国法律制度发展脉络的同时,探寻其发展规律,反思教训,吸取经验。 作者简介: 张晋藩,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顾问,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主持编纂《中国法制通史》(十http://www.mzyfz.com/html/1452/2024-12-06/content-1637900.html
3.中国的宪法发展史(一)中国的宪法发展史(一) 我国的宪法问题始于晚清。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8年和1911年,清政府迫于各方压力先后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钦定宪法大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1911年,孙中山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MjY2ODIzNA==&mid=2247505186&idx=1&sn=8ab6a0d4c9a7f9caf448cc59ba265a63&chksm=ebd6f779b7da22232b519909106e0e0c1308f9ae2538e83c4b6c8021b9d68471d06ce3186777&scene=27
4.中国法律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国法制史古代部分的发展线索。夏至西周。中国法制创立起来了,禹刑、汤刑、九刑等先后诞生。春秋至秦。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617910/answer/2491575918
5.百利电气(600468)上市公司新浪财经在取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后,向机电 控股和泰康实业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 6、关联董事回避表决,以四票赞成、○票反对、○票弃权公司整体战略发展方向,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项目 完成后,实现机电控股核心经营性资产的整体上市,使上市公司介入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71216/22191863757.shtml
6.儒家思想的利弊范文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德主刑辅”的法律指导思想一直保留着,从汉朝“大德小刑”到唐朝“德刑并用,以德为主”再到明清“明刑弼教”,中国的法律精神自然和谐,以人为本是没有变化的,这也是其区别于西方法律思想的鲜明特征。 (二)对法律制定的影响https://www.gwyoo.com/haowen/215598.html
7.中国民法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五、关系中国民法学发展的几个问题 结语 引言 今天讲的题目是:中国民法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讲中国民法学,当然离不开中国民法。无论中国民法或者中国民法学,均非中国本土所产,而是20世纪初从西方继受而来。 在大陆法系民法学的话语系统中,所谓“继受”一语,特指一个民族、国家自主决定、采用某个外国的法律制度,为https://www.bjac.org.cn/news/view?id=1280
8.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道德、法律篇逻辑图】 ?专题五道德 一、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考点1.道德的含义与起源 (1)含义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起源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9.比较中美经济法的发展历史及方向丁嫣律师律师文集比较中美经济法的发展历史及方向 一、中国经济法的起源及发展 (一)中国经济法的起源 中国经济法是一部年轻的法律体系,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启动实施催生了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自此,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https://www.lawtime.cn/article/lll104758512104763606oo707664
10.法学法学(law science),是关于法律的科学。是以法律、法律现象以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的科学。法律作为社会的强制性规范,其直接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秩序,并通过秩序的构建与维护,实现社会公正。作为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其核心就在对于秩序与公正的研究,是秩序与公正之学[1]。 在中国,法学思想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https://baike.sogou.com/v82123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