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汪信砚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摘自《兰州大学学报》2023年3期

在“两个结合”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

董艺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在“两个结合”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29日,第3版

“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何中华郝书翠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摘自《光明日报》2023年6月28日,第11版

“第二个结合”的文明向度

李睿岳泽宛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明向度阐释》,摘自《治理现代化研究》2023年4期

为什么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辛向阳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摘自《文化软实力》2023年2期

前沿

脑机融合下的交互自治与伦理影响研究

顾心怡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摘自《自然辩证法通讯》2023年7期

新一代法律智能系统的融合性道路

魏斌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摘自《法学论坛》2023年3期

学人与学林

翦伯赞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料学的初步建立

李长银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摘自《近代史研究》2023年3期

卫礼贤与中国

施寒微著彭蓓译作者单位:德国图宾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译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摘自《江海学刊》2023年3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栏目主持:李潇潇)

世界变局中的文明形态变革

项久雨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世界变局中的文明形态变革及其未来图景》,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4期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数字中国建设

王玉珏李演航作者单位: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数字中国建设的价值意蕴》,摘自《集美大学学报》2023年3期

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机制创新

代玉启姚乃文作者单位: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机制创新》,摘自《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23年2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文本文献学范式与考据学范式

张丽霞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哲学范式研究院,摘自《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3期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治理术的批判

高雪袁立国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原题《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治理与社会主义——以反思福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诘难为契机》,摘自《山东社会科学》2023年3期

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意蕴

刘建江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马克思对蒲鲁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意蕴——基于对〈哲学的贫困〉的研究》,摘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年6期

哲学·宗教学(栏目主持:莫斌)

走向世界的中国哲学

李晨阳作者单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摘自《船山学刊》2023年3期

中国哲学开端的自我主张

俞宣孟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摘自《哲学分析》2023年3期

从当代新荀学看儒家哲学孟、荀两派的对比发展与纠葛迷离

刘又铭作者单位: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摘自《管子学刊》2023年3期

“内圣外王之道”与中国传统哲学理性建构

朱汉民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摘自《求索》2023年3期

中西哲学的始点与道路之辨

蔡祥元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原题《中西哲学的始点与道路之辨——从丁耘和吴飞的论争说起》,摘自《哲学动态》2023年6期

西方哲学研究汉语化的途径和宗旨

朱志方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5期

德国否定哲学的起源、发展和意义

谢地坤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摘自《北京大学学报》2023年3期

文学·语言学(栏目主持:李琳)

人民性与中国红色诗歌的经典化问题

李遇春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5期

作为问题的“经典”:古典·现代·后现代

文学批评的中国话语构建与学术表达

傅道彬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原题《文学批评的“中国式”话语构建与学术表达》,摘自《文学遗产》2023年4期

文学史周期律和文体文类的功能

吴俊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原题《文学史和跨学科学术——文学史周期律和文体文类的功能》,摘自《学术月刊》2023年5期

公共阐释论与中国当代阐释学的理论构建

段吉方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摘自《广州大学学报》2023年3期

基于知识学模式的文学理论反思性研究

邢建昌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自《文艺理论研究》2023年3期

网络空间与文学批评谱系

南帆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摘自《中国文学批评》2023年2期

人工智能大飞跃背景下的语言学理论思考

袁毓林作者单位: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摘自《语言战略研究》2023年4期

国际语言文化推广机构与国家语言能力研究

张天伟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摘自《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3期

历史学(栏目主持:晁天义周学军)

摩尔根多重意义下的“文明”及其与“国家”的关系

易建平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6期

汉代事役结构及其实现方式

臧知非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原题《汉代事役结构及其实现方式——以堂邑〈要具簿〉〈逋簿〉为中心》,摘自《中国史研究》2023年2期

隋唐五代税收史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陈明光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历史系,原题《创新·缺陷·龟鉴——论隋唐五代税收史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摘自《史学集刊》2023年3期

两宋经济发展模式特征及其历史意义

柳平生葛金芳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原题《“农商并重”“面向海洋”和“斯密型增长”——南宋发展道路的经济特征及历史意义》,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6期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抗战勤务之演进及其成效

把增强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原题《硝烟背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抗战勤务之演进及其成效》,摘自《史学月刊》2023年6期

农业起源与社会转型的三种模式

赵潮吴锦程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原题《农业起源与社会转型的三种模式——以中国北方、西亚与墨西哥高原的比较为视角》,摘自《考古与文物》2023年3期

中古世界兴起的主要文明及特征

经济学(栏目主持:梁华)

共同富裕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袁超越朱耘婵作者单位: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学习与实践》编辑部,摘自《湖北大学学报》2023年3期

共同富裕目标下农户收入差距与集体行动研究

杨丹刘海章元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摘自《经济学动态》2023年5期

社会力量与乡村振兴

齐文浩齐秀琳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郑州大学商学院,原题《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机制、障碍与因应策略》,摘自《农业经济问题》二○二三年三期

链主企业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齐平宋威辉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摘自《南方经济》2023年5期

新兴经济体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分析

刁莉王诗雨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自《亚太经济》2023年3期

数字经济与产业链安全

陈晓东常皓亮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原题《数字经济可以增强产业链安全吗?——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的研究》,摘自《经济体制改革》2023年3期

中国自由贸易协定深度测算

成新轩杨博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原题《中国自由贸易协定深度综合水平测算及高标准收敛性研究》,摘自《南开经济研究》2023年4期

金融创新与绿色经济发展

张佳睿张伟伟滕婉琦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题《金融创新驱动绿色经济发展:机理、实践经验与对策建议》,摘自《学习与探索》2023年6期

资本市场成长的逻辑:金融脱媒与科技进步

吴晓求等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摘自《财贸经济》2023年5期

金融渗透与国家能力:北海银行的经验

魏建作者单位:山东大学中泰证券金融研究院,摘自《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年2期

政治学·公共管理(栏目主持:李潇潇)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的政治效能与基本经验

方雷黄硕明周昊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原题《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的历史变革、政治效能与基本经验》,摘自《山东大学学报》2023年3期

江天雨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教学与研究》2023年4期

当代中国“治理”概念的演进探析

许耀桐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摘自《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3年3期

“民心政治”与中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拓展

刘伟肖舒婷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大学地方政治研究中心,原题《“民心政治”的实践与表达——兼论中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拓展》,摘自《政治学研究》2023年2期

海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方法的演化路径

王中原郭苏建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原题《海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方法的演化路径和未来图景》,摘自《学习与探索》2023年4期

国际关系(栏目主持:张萍)

复杂性时代的国家安全学新范式

王秉史志勇王渊洁作者单位: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原题《复杂性时代的国家安全学新范式:构建国家安全复杂学》,摘自《国际安全研究》2023年4期

国家安全学科的建设理路

于涛商一杰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原题《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国家安全学科的建设理路》,摘自《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年3期

国际政治复合系统论

杨思灵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原题《国际政治复合系统论:一种分析方法》,摘自《南亚东南亚研究》2023年3期

区域国别研究方法刍议

叶成城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原题《调查研究与因果解释:区域国别学研究方法刍议》,摘自《东北亚论坛》2023年4期

区域国别研究的内涵与知识生产

朱晓中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原题《区域与国别研究:缘起、内涵、知识生产和挑战》,摘自《欧洲语言文化研究》第15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3年6月

法学(栏目主持:刘鹏)

国家治理视野下多元解纷机制的调整与重塑

顾培东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摘自《法学研究》2023年3期

认真对待情绪:论纠纷化解的感性向度

熊浩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法学院,摘自《政治与法律》2023年5期

情绪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理司法

唐丰鹤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3年2期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价值

黄瑶林兆然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法学院,摘自《开放时代》2023年3期

全球安全倡议的国际法内涵及其实施路径

杨泽伟张晟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摘自《太平洋学报》2023年4期

垄断协议安全港规则的中国应用

徐则林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法学院,原题《垄断协议安全港规则的中国应用:从立法到实施》,摘自《武汉大学学报》2023年3期

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的恢复性救济

郝俊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摘自《财经法学》2023年3期

轻罪立法的推进与附随后果的变更

张明楷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法学院,摘自《比较法研究》2023年4期

社会学·教育学(栏目主持:李凌静)

“实践社会科学”的研究进路

黄宗智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原题《“实践社会科学”研究进路:一个总结性的介绍和论析》,摘自《开放时代》2023年4期

韦伯科学观中的精神气质问题

孙飞宇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原题《“无家可归”的孤儿与作为天职的科学——韦伯科学观中的精神气质问题》,摘自《社会》2023年3期

关系与经济行动:两种路径及其比较

中国价值观念网络的变迁

田丰吴锦峰王杨聿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社会学系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原题《中国价值观念网络的变迁(1990—2018)》,摘自《社会发展研究》2023年2期

以社会治理机制为视角的规划研究

刘世定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原题《规划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以社会治理机制为视角》,摘自《学术论坛》2023年2期

多维二元结构下特大城市共同富裕问题研究

姚烨琳张海东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原题《多维二元结构下特大城市共同富裕的挑战与应对》,摘自《探索与争鸣》2023年5期

规培生职业互动中的边缘与冲突

余成普宗铮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原题《过渡期的职业社会化:规培生职业互动中的边缘与冲突》,摘自《社会学研究》2023年3期

高校青年教师劳动过程审视

罗亮李泓桥史家宁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党史党建研究院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学术民工”还是“知识精英”:高校青年教师劳动过程的多维审视》,摘自《中国青年研究》2023年7期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终身教育变革

袁雯刘雅婷马颂歌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终身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原题《教育即终身教育——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终身教育变革》,摘自《教育研究》2023年6期

迈向新人文主义的终身教育

李兴洲徐莉姬冰澌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原题《教育未来发展新趋势:迈向新人文主义的终身教育——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瞻性教育报告》,摘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年3期

THE END
1.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道德、法律篇逻辑图】 ?专题五道德 一、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考点1.道德的含义与起源 (1)含义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起源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2.黑帮的法律治理以法社会学为角度面对我国黑帮犯罪日益猖獗的现实,笔者基于法律视角、社会视角,提出系统防治黑帮犯罪的有效途径。从法律视角来看,就是建立健全的反黑法律体系,对现有的刑法、程序法进行完善,在司法实践中成立专业化的反黑队伍,实现对高危人群、重点人群的监控,加大对特种物品、特种行业的监管力度,实现跨国际反黑合作;从社会视角来看,就是对http://data.110.com/a959637.html
3.中国法律的起源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中国法律的起源,走了一条兵刑合一、刑法受到特别重视的道路。;“礼”的深度影响,是中国法律起源的最为基本的特征。;宗法制的影响是中国法律起源的另一重要特征。;中国法律的起源,还表现出民族大融合的特征。;中国法律的起源,也体现了由“裁判到立法”的特点。https://www.shuashuati.com/ti/30d526913a9e4ef4876cdfdaa12758a9.html?fm=bdd73ee961cdbea50ff7fadad33e03905c
4.仁化县森林经营规划(20182050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精神,全面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快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依据《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和《广东省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根据广东省林业厅关于印发“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精神,依据国家林业局《县级森林经营规划http://www.sgrh.gov.cn/zfxxgkml/sgsrhxlyj/gzwj/content/post_2069788.html
5.中国法律如何起源中国法律如何起源自言君心半城书 2021-10-13 中国法律产生的途径1.刑起于兵中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过程,亦是不同的氏族部落不断征伐的过程,战争使原始氏族和部落慢慢统一,战争在造就国家的同时,也产生了刑。其实战争本身就是最大的用刑,而最初的刑的适用征战对象。后来随着氏族内部阶级的分化和矛盾的加深https://m.edu.iask.sina.com.cn/jy/gm7hW3N1weg6.html
6.律师法原理《律师法原理》ppt课件ppt大学课件预览第一节 律师的起源 一、律师的概念与特征 二、律师制度的要领与特征 第二节、律师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一、古希腊的论辩家 二、古罗马的律师制度 三、中世纪的僧侣律师与世俗律师 (一)僧侣律师 (二)世俗律师 第三节 古代中国的讼师 一、中国古代没有出现律师原因 http://read.cucdc.com/cw/71809/158380.html
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初试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Z法的定义、法的基本特征、法的现象与本质、法的渊源和分类、法的要素、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概念、法的效力、法律体系的概念、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3、法的起源与发展 法的起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法的历史类型、当代世界的主要法系、法律继承和法律移植、法律全球化的基本理论。 https://fa-ce.zuel.edu.cn/zgfzyjw_rcpy/cont/news-15427.html
8.中国法律的起源(二)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1.从法律的形成途径来看,中国法律的起源,最初是在部族征服战争和祭祀礼仪活动等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经历了“刑始于兵”和“礼源于祭祀”等方式,因而形成了礼和刑两种不同的法律渊源,并且奠定了具有古代中国特色的先礼后刑、礼刑并用的法律传统。 2.从法律的基本性质来看,中国法律的起源,https://www.bangxuetang.com/points/detail/?sid=70&bid=1340&cid=14276&nid=14277&pg=1
9.全国法硕联考历年真题解析(6)【考点分析】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包括宪法;法律,在法的渊源中的法律采用狭义的法律概念。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法律效力仅仅次于宪法。分类:(1)基本法。(2)基本法以外的法律。前者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根本性、普遍性关系的法律。http://www.yuloo.com/news/219146.shtml
10.思修学习笔记记录纵向三德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依法办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二是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备注: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12.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https://blog.csdn.net/qq_50218610/article/details/125730961
11.考研法硕冲刺复习:法理学重要必背考点复习经验4.法典编纂传统的区别:大陆法系的一些基本法律采用系统的法典形式,而英美法系一般不倾向于法典形式,其制定法一般是单行法律和法规。 5.法律结构传统的区别:大陆法系的基本机构是建立在公法和私法的分类基础上的,而英美法系的基本结构是建立在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分类基础上的。 https://www.kaoyan.com/zhuanyeke/jingyan/5c08b6cb05fad.html
12.辩诉交易范文9篇(全文)在美国法律观念中, 程序一直处于核心的地位。纵观美国的辩诉交易程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简约却不简单”, 管窥其中, 包括:其一, 完善的辩护制度。美国的刑事诉讼制度给被告人的辩护人赋予了充分的获取信息的途径, 为控辩双方的信息对称提供了程序保障;其二, 事前听取被害人意见程序。为了保护被害人的正当权利不https://www.99xueshu.com/w/ikey13naw80n.html
13.政法干警专业综合(硕士类)中国法制史之夏商西周春秋法律制定1.12.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法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而世界不同民族由于其生存环境的不同而形成不 同的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国家与法的具体发展途径是不同的。中国法的起源的特点主要是: (1)氏族血缘纽带随着国家的形成而更加加强 https://www.huatu.com/2013/0809/689546.html
14.工会业务知识3.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4.2020年,全省工会要全力以赴抓好“四个年”(“两项工程”)“为职工办十件实事”和(“跟着劳模去扶贫”),即“42101”重点工作。 http://www.mzedu.net/display/466764.html
15.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讲义第二章学历提升学历教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即作为传统中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儒家的法律思想融合了先秦诸子各家中与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的因素,而逐渐取代了法家法律思想,成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导,对中国法兰思想和法律制度的演变影响很大,以致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成为五四运动前整个中国法律思想的重要特点,并且至今仍影http://xueli.en369.cn/jiaocai/1686903100104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