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起步较晚,建国初期,由于当时的政治体制、法治环境、公民的法律意识等诸方面的原因,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没有建立法律援助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法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律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加强。这一切,都使得建立法律援助制度成为可能。

1994年3月法律援助工作陆续在北京、广州、上海、青岛等城市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司法部于96年12月批准成立了国家法援中心,以推动全国法律援助试点工作的迅速开展。陆续颁布的新《刑事诉讼法》、《律师法》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相继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框架作出了明文规定,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从而大大加快了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援助制度建立和实施的进程。1997年5月26日,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标志着中国建立和实施法律扶助制度已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的成立为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开辟了可靠的资金渠道。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法律援助条例》以立法的形式来保障这项制度的顺利运行,在政策、法制的范畴内规范了法援的发展方向,标志着我国的法律援助从最初的无法可依、自行其是的混沌局面步入了法治轨道。

二、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理念及主要特征

(一)法律援助的概念

法律援助制度,也称法律救助,法律扶助制度等,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司法救济制度。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是指为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减免收费的法律服务制度。对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可作如下的理解:①我国法律援助的宗旨是通过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②法律援助的对象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需要获得法律服务,但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当事人或者是特殊案件的当事人(例如可能被判处死刑的刑事被告人)。③法律援助的内容是向法律援助对象提供法律服务,包括刑事辩护或刑事代理、民事代理、公证证明、法律咨询等。④法律援助对象不论涉及诉讼案件还是非诉讼法律事务都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二)法律援助的主要特征

第一,律援助制度的实质是从形式正义到追求实质正义。法律规定权利只是写在纸上的,是一种形式的东西,即一种形式上正义的东西,似乎看来每位公民享受的权利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差别,然而,在现实生活享有这些权利的过程中,由于每位公民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程度和自身具备的法律知识的多寡不同,特别是所拥有的社会财富的差异,因而,就造成了在实际生活中获得法律保护机会的不均等,造成了实际享有权利上的差异。为了消除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就必须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这样一来,对于那些经济困难者,就有可能同那些富裕的公民一样,平等地进入诉讼程序,平等地行使诉权,通过诉讼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不受非法侵害。

第二,法律援助责任主体的政府性。《法律援助条例》第3条明确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它表明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即国家在法律援助法律关系中是义务主体,国家有责任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再再地得以实现。

第三,法律援助工作的统一性。《法律援助条例》第5条第2款规定:“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受理、审查法律援助申请,指派或者安排人员为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这一规定表明由法律援助机构统一受理法律援助的申请;统一标准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统一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援助人员承办法律援助事案;法律援助机构统一检查法律援助事案的办理情况。[page]

第四,法律援助范围的广泛性。从受援对象来看,既包括经济困难符合法律援助条件者,也包括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残疾者、弱者。从司法程序来说,既有刑事诉讼中的辩护和代理,又有行政诉讼中的代理,还有民事诉讼中的代理。

第五,法律援助实施人员的多样性。法律援助实施人员既有律师、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人员,又有社会团体(如工会、妇联、共青团组织等)、事业单位等(如法律院校、法学研究机构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提供法律援助的人员。

第六,法律责任的严格性。《法律援助条例》专章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第五章)。

三、我国法律援助的价值与原则

(一)我国法律援助的价值

1、法律援助是保障基本人权的客观要求

实施法律援助是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法律援助的实质是国家通过制度化的形式,对法律服务资源进行再分配,以保障贫弱残疾者不因经济能力、生理缺陷所限而平等地获得法律帮助,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体现政府对社会大众基本人权的保障责任。

2、法律援助是诉权平等的需要

3、法律援助有助于弘扬平等、正义、公正等法律理念

首先,从制度价值的角度讲,法律援助有利于促进社会正义,即主要通过司法的正义来实现社会的正义。同时,法律援助加快了人类社会迈向文明的步伐,它不仅帮助人类用文明的方式解决冲突,而且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冲突的出现;它不仅自身蕴含丰富的道德价值,更是以制度化的方式保障道德文明的重要措施。

4、发展法律援助是建立法治的需要

法治不仅要求治国者能够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而且要求普通公民能够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那些普普通通的有理无钱、有理无权、有理无能的人们还是打不起官司、打不赢官司,那么,法律的数量再多,内容再好,法官的素质再高,权威再大,都是没有意义的。可以说,打官司难,不仅严重地危害法律的权威,危害法治的公信,而且,比上学难、看病难更直接地危害世风,危害社会。发展法律援助,消除法律贫困,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要求,建立法治社会的客观需要。

5、法律援助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和谐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着平等的法律地位,尤其是对那些处于社会或经济上的弱势地位的人们,在社会的各阶层中实现着公正和平等。在和谐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实际的享有宪法赋予的权利,都可以在能够通过一种有效的制度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平等地接近这种措施,法律援助制度,就好像一个平台,连接着每一个民事主体和民事诉讼程序。法律援助制度发展到完善的目的,在于实现公民个人所享有的平等的诉权,在于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公正诉讼程序以文明的方式来解决民事纠纷,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二)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原则

我国现行法律援助条例中虽然没有专章专条规定法律援助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国家法律援助条例、各省市地方法律援助条例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原则:

1、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原则

《法律援助条例》第三条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了政府主导,第五条直辖市、设区的市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根据需要确定本行政区域的法律援助机构。关于鼓励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自愿提供法律服务的规定中,体现了社会参与。第七条国家鼓励社会对法律援助活动提供捐助,第八条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5]

2、法律援助的法治原则

法律援助应当坚持法治原则,法律援助的运作过程就是法治的运作过程。《法律援助条例》明确规定:法律援助的主体主要是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和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法律援助的对象是符合法定条件的公民;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和形式范围是经由法律援助法所认可的;法律援助的受理、申请、审批、执行和其他程序都是法定的;法律援助的主体、受援人和法律服务人员都享有法定权利和承担法定义务,他们如果不尽法定义务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追究。把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可以集中而简要地表述为一句话:法律援助应当依法提供、依法获得、依法运行。

3、法律援助的公正原则

法律援助的公正原则,是指实施法律援助应当做到公正地保障所有符合条件的公民和其他主体获得法律援助,不因主体的身份或其他状况对其应当获得的法律援助产生负面影响;公正地保障所有应当获得法律援助的事项都能获得援助,不因事项的不同而对主体应当获得的法律援助产生负面影响。《法律援助条例》第二条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公民,可以依照本条例获得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

4、法律援助的效率原则

法律援助的效率原则,主要强调实施法律援助应当一要及时,二要有效。《法律援助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决定提供法律援助;对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理由。第二十五条法律援助机构对公民申请的法律咨询服务,应当即时办理;复杂疑难的,可以预约择时办理。[page]

四、我国法律援助的适用

(一)法律援助的主体

1.义务主体。如果从法律义务而不是道德义务角度讲,只有政府是法律援助义务的主体。《法律援助条例》第3条: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助条例》第6条:律师应当依照律师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服务,依法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接受律师协会和司法行政部门的监督。《律师法》第42条:律师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尽职尽责,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务。目前,我国的法律援助的专业实施主体是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

2.非义务主体——社会组织。《法律援助条例》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社会组织的法律援助工作在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缓和社会矛盾,实现公平正义中具有积极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据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调研组的分类,参与法律援助工作的社会组织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各级工、青、妇、老、残等社会团体设立的法律援助组织;第二类是法律院校设立的法律援助组织;第三类是除以上两类外的民间法律援助组织。

(二)法律援助的对象、条件

1.接受法律援助的对象。目前我国法律援助对象是公民,一些经济困难的社会组织在法律上并没有规定。依据我国现行法律,法律援助对象的公民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②生理上有缺陷或的公民或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

③刑事诉讼中,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的人的公民。《法律援助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6]

2.接受法律援助的条件。公民获准受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有充分理由证明其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帮助;2、符合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或失业救济标准,或者能够提供其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证明。刑事诉讼中,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的或是未成年人或盲、聋、哑人,没有委托辩护律师的,应当获得法律援助。

(三)法律援助的法律责任

1、法律援助主管部门的法律责任

2、法律援助机构的法律责任

《法律援助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法律援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由司法行政部门责令追回,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法律援助人员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

受理法律援助过程中的拒绝受理、拖延及其他违法行为的责任,由主管部门对机构或人员予以行政处分;对申请人或受援人造成损害的,承担赔偿责任。援助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侵犯受援人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责令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援助人员泄露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责令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援助人员非法索取、收受财物,责令返还。援助人员拒绝接受指派的,给予警告、责令履行、代偿金或一定期限的停止执业的处罚。援助人员不认真履行职责,侵犯受援人合法权益的,取消援助人资格并责令缴纳代偿金,或处以警告、通报批评、暂停执业、罚款等处罚。援助人员非法索取、收受财物的,处以警告、通报批评、暂停执业、罚款等处罚。

4、受援人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其他法律责任

由受援人过错造成损失的,由受援人承担;受援人以欺诈方式获得援助的,双倍支付费用,或是取消其受援助资格、罚款,造成其他人损失的,责令赔偿。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通过系统设置法律援助的法律责任,使以上法律援助的权利和义务、职权和职责的实行,真正获得可靠的法律保障。

五、目前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

(一)我国实施法律援助制度取得的成效

1.机构迅速建立,队伍日益壮大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自从1994年初开始试点以来,从最初在几个大中城市试点,到取得经验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迅速发展。截至2006年底,全国法律援助机构数达3149个,其中行政性质的机构1672个,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351个,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含依照公务员管理的机构)为1399个。依托司法所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40237个,在工、青、妇、老、残等社会团体和监狱、劳教所、军队等设立工作站11528个。法律援助机构人员编制数为10876人,实有人数为12038人现有人员中执业律师数为5006人。[7]一个纵向深入乡镇、村(社区),横向涉及多个有权益保障需要部门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已经初步形成。

(2)援助范围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

2006年全国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18514件,比2005年(253665件)增长25.6%.办结案件263446件,比2005年增长26.4%.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分别为204945件、110961件和2608件。2006年全国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共接待来访、来电、来信咨询3193801件,比2005年增长19.9%.其中来访咨询1699691件,来电、来信咨询1494110件。[8][page]

(3)有力地保护了弱者的合法权益。

2006年全国民事法律援助案件量比2005年增加57257件,增幅为38.8%,比刑事案件增长率高出31.2个百分点。民事案件申请批准率为79.5%,比2005年提升3.8个百分点。除了见义勇为案件(390件)以外,其它类型的案件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由于2006年国务院5号文件放宽了农民工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案件的条件,这两类案件有大幅度的上升,数量为43011件和18795件,比2005年分别增长31.0%和36.7%.交通事故案件(23844件)和请求支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案件(27783件)的增幅也比较大,分别为44.5%和35.5%.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案件、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案件和医疗事故案件分别为11081件、7545件和5236件。民事案件胜诉率为91%.

通过实施法律援助制度,增强了公民的法律意识。许多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律援助专业人员,向贫者、弱者、残者及需要法律援助的其他人员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法律援助制度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目前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援助宣传力度不够

在中国,法律援助的对象主要是生活比较贫困的群众和一些特殊社会群体,所以法律援助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基层(农村、社区)。然而,一些地方对法律援助的宣传存在偏颇,针对基层的宣传较少,怕宣传多了,老百姓找上门来,应接不暇。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因为不宣传,老百姓就不了解法律援助,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也就比较困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大规模的农民工群体。由于经济上的贫困、知识和信息的匮乏、权利与义务意识的淡薄、社会人际关系的缺少、心理上的劣势、生理发育上的某种残疾以及区域间法律服务资源存在不平衡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不知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不知国家鼓励什么、限制什么,一切都是凭感情用事,无法用理性的眼光来判断。于是出现了大批“文盲”、“法盲”,他们在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缺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意识,更不知求助于法律援助部门或者法律服务者,而是采取其他非法手段,从而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立法层面不完善

②立法层次较低且体系上的效力对抗性缺乏。我国关于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由国务院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中,从上位法和下位法的角度看,其本身不具有对抗法律的效力。

③民事法律援助可诉性范围狭小。我国《法律援助条例》规定了我国的民事法律援助的范围包括诉讼事项和非诉讼事项,但在法院受理援助案件的(可诉性)范围上却仅有如下几类:第一,追索赡养费、抚育费的案件;第二,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第三,工伤的案件。即使国家为了防止个人滥用政府提供的法律援助资源,而设计了一些条件,但不论如何,这些范围明显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发生的民事纠纷,不能够很好地保障每一个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平等地启动诉讼程序。

3.资金保障不足

让无助者有助,法律援助给弱势群众带来了福音,但其自身发展却面临着财政困难。据统计,2006年法律援助经费收入总额为37029.78万元,财政拨款为33479.09万元,[9]财政拨款人均法律援助经费仅0.24元。

4.法律援助工作人员远远不足

5.服务体系的不健全

①政府职责不到位。政府中一部分人认识尚不到位虽然在学理上已将民事法律援助视为政府的职责负担,但实际之中却主要是由个别律师来承担。政府中一部分人认识尚不到位,使得其有规避责任之嫌。

②对律师激励措施不足。由于没有一定的激励措施,使得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数量甚少,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在实际中,律师提供法律援助之后往往得不到回报,即使在部分地区也提高了律师的补贴标准,但补贴的发放只按承办案件的数量决定,而非具体到个案的实际情况。

③质量保证缺乏有效途径。虽然《法律援助条例》第6条、24条都分别规定之,因过于模糊可操作性不强;脱离群众的现象十分明显。公民往往不知道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不知如何来获得法律援助。

④法律援助管理机制欠规范。现阶段,每个法律援助机构都有相应的制度,但是却各有所异,各有各的标准,各办各的案,存在漏洞,缺乏统一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的制定。有的法律援助机构与律师事务所共设一室,没有独立的办公地点,法律援助机构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组织,工作程序不固定,任意性大。管理机构不够完善、健全,影响了法律援助作用最优状态发挥。

六、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立法

2.扩大民事法律援助的可诉性范围。即在防止个人滥用民事法律援助的前提下,确定一些可操作的条件,使得公民在申请法律援助时,由法律援助机构来确定是否当事人符合这些条件。但不应该对其诉讼事项有所规定,因为任何情况下都有公民可能需有法律帮助。同时,对非诉讼事项,不应该有所限制。

3.扩大民事法律援助的对象。民事法律援助作为政府行为,其所针对的是所有的公民个人。笔者认为,法律援助的对象不仅仅只是经济上弱势的公民个人而且应该包括经济上弱势的社会组织,同时还应包括广大的不了解法律的人们。

(二)积极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广泛开辟法律援助资源

1.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最低经费保障制度。所谓法律援助最低经费保障制度,是指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公民获得平等的法律帮助,政府根据经济状况为法律援助机构实施法律援助所必需的费用开支而设立的一项最基本办案经费保障制度。在我国,广东省结合当地经济状况采用了人口均额的方案,取得成功。业务经费中办案费按当地人口平均额纳入财政预算,随着经济发展情况适当调整人均标准。[10]为保证欠发达地区开展法律援助的最基本的经费,探求法律援助最低经费保障制度,是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具体措施的一项有益的尝试。

2.发行法律援助福利彩票。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曾同有关部门协商争取在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划拨一定比例用于法律援助事业,这个想法目前因现有的所有福利彩票公益金(包括每年新增部分)都已有规定用途而没有实现。[11]既然已有的彩票公益金都有规定的用途,那么可以考虑发行法律援助福利彩票。这样一方面可以彰显法律援助的公益性,促使社会公众意识到自己对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彩票本身包含的不菲奖金也足以吸引充满重奖期待的公众踊跃购买。按照通行国际经验,一个国家正常的彩票销售发行规模大约为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左右。依此计算,我国彩票发行潜力可达1000亿元。发行法律援助福利彩票是可行的。[12]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筑法律援助网络,建立起社会共同参与的法律援助工作格局。

法律援助工作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公益事业,需要政府、法律工作者的支持以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法律援助中心要加强对外联系,广泛发动社会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

1.加强与社会各界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与工会、妇联、共青团、残疾人联合会等群团组织的联系和配合,真正发挥这些部门工作职能的优势,.在这些部门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以减轻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的压力,扩大法律援助工作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面。形成以法律援助机构为中心,以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为主体,由社会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法律援助工作格局,最大限度的彰显法律援助“救济弱者、匡扶正义”的德性。

2.高等院校将法律援助和法律诊所教育相结合,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

3.在乡镇依托司法所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将法律援助向基层、社区延伸。办理简单的法律援助案件,基层法律援助工作者在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方面的作用凸显,2006年基层法律援助工作者办理案件80554件。

(四)完善法律援助服务体系

1.完善各级人民政府法律援助机构。由各市级人民政府建立法律援助机构,由市级政府统一领导,分别管理发放到自己手中的资金,通过市再下设较小的部门。相对县级政府来说,市级政府本身有着较强的实力,可以更好的在城市中建立起一个完备的法律援助服务体系,再由城市向农村扩展。

2.引入合约机制。法律援助机构可以通过引入合约的机制,与当地律师事务所、律师协会或个体律师签订契约,使得援助方在合约的范围内受约束;也达到了合理利用国家对法律援助的财政支出;也保障了律师提供法律援助的质量。

3.鼓励社会上人士对法律援助捐助。政府要鼓励社会上人士团体对法律援助的捐助;鼓励政府认可的民间团体在协助法律援助机构时开展法律援助工作。

4.提高律师法律援助待遇。提高律师的福利工资,并且要按个案的具体情况而定,从而吸引更多的律师加入到法律援助工作中。

参考文献:

[1]江伟.民事诉讼法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8页

[2](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包钢、何怀宏、廖仲白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113页

[3]《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9月第一版,13.

[4]《宪政与权利》(美)路易斯-亨金阿尔伯特-罗森塔尔编三联书店1996年12月版,136.

[5]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第三条、第五条、第七条、第八条。

[6]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

[7]丛卉,2006年全国法律援助工作统计分析,《中国法律援助》杂志2007年第一期。

[8]丛卉,2006年全国法律援助工作统计分析,《中国法律援助》杂志2007年第一期。

[9]丛卉,2006年全国法律援助工作统计《中国法律援助》杂志2007年第一期。

[10]蒲皆祜.关于解决法律援助经费问题的思考[J].中国法律援助,2004.(1)

[11]郑自文,左秀美.法律援助资金筹集方式及可行性研究[J].中国司法,2004(4)

[12]李长松:《法律援助——冬日里的阳光》,载央视网,2002.3.28(江西省会昌县人民法院·孙云长)

THE END
1.法则纷呈剖析法律法规的奥秘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确保公民权利和义务得到平等保护,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它们可以分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商事 法以及国际私法等几个主要类别。 二、宪政之基:宪法的重要性与作用 宪法是国家最高的法律,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制度,明确了各级政府机关及其职权范围,并https://www.3svb9bc3.cn/ke-yan-cheng-guo/350776.html
2.普法宣传学宪法,讲宪法——以宪为纲,知法守法同样宪法也规定了公民的义务,比如有维护国家统一安全的义务,有受教育的义务、有服兵役的义务、有纳税的义务等等,这些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都是由宪法直接规定的。这些都跟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法律:我国已建立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明确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认清宪法与部门法的关系是http://zgb.ypi.edu.cn/2024/1203/c1895a88747/page.htm
3::政策是法律的依据和内容,法律是政策的规范化按照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法律是通过国家立法程序予以规范化(法律化)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的国家意志。法律的本质特征,一是规范性,经立法机关制定为法律规范,具有明确的适用范围、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可以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即“法源”);二是国家强制性,即由国家强制机关(公安、法院、检察院、羁押场所、监狱等)作http://fw.mwfw.cn/fw/237566.html
4.中国法律的起源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中国法律的起源,走了一条兵刑合一、刑法受到特别重视的道路。;“礼”的深度影响,是中国法律起源的最为基本的特征。;宗法制的影响是中国法律起源的另一重要特征。;中国法律的起源,还表现出民族大融合的特征。;中国法律的起源,也体现了由“裁判到立法”的特点。https://www.shuashuati.com/ti/30d526913a9e4ef4876cdfdaa12758a9.html?fm=bdd73ee961cdbea50ff7fadad33e03905c
5.法律的含义与特征范文将公民分为法律专业公民和非法律专业的普通公民,法律专业公民与普通公民对知悉法律的要求程度并不一样,前者要求更高。法律专业公民应当掌握比较全面的法律知识,普通公民只需要具备法律常识。法律常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法律相较于法律有什么特殊功能,法律常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系统的阐述。https://www.gwyoo.com/haowen/166076.html
6.旅游法律法规基础最新章节梁峰著法律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包括三种:人们可以怎样行为、人们不得怎样行为、人们应当或必须怎样行为。从效力上看,具有规范性的法律不是为某个特定的人而制定的,它所适用的对象是不特定的人;它不仅仅适用一次,而且可以在其生效期间内反复适用。法律的规范性作为法律的一个基本特征,在区别不同的法律文件的效力时是非常有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766419/4.html
7.考研政治思修超详细知识点总结,快收藏!复习经验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https://www.kaoyan.com/zhengzhi/jingyan/5f3f4932e0bce.html
8.2021大连海事大学法理宪法民事诉讼法专业研究生考试大纲1.掌握法的概念和法的基本特征,了解法的本质特征。掌握法的作用的概念,分类。掌握法的局限的原因与表现方式。 2.理解法律规则的含义、逻辑结构,掌握法律原则的作用。 3.掌握法律渊源的概念、分类;理解当代中国法的渊源;掌握法的效力层次的含义及划分效力层次的规则;理解法的效力范围。 https://www.xuanxiao100.cn/xuanxiao/1048156.html
9.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律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党领导人民指定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最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10.云南省晋升副县处级领导职务资格考试基本知识(仅供参考)第二条本考试大纲是指导全省晋升副县处级领导职务资格基本知识考试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本考试大纲主要适用于各州市县和省直党政机关(含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机关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正科级干部。 第四条按照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时事政策、国情省情、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基本技能等框架,本大纲涵盖了https://zswldj.1237125.cn/dl/yb/news/gsgg/d278fad5-1e10-40e8-8fca-6d3166704f3b.htm
11.法制史(精选十篇)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认识中国法制的历史演进过程,认识历史上法制的成功与失误,认识当代中国显性和隐性法制的本土渊源,认识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特征,认识在西方法制冲击下中国法制近现代化的得失利弊,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遗产对当今法制建设的正负作用和意义。但在授课过程中,有些老师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751q761.html
12.律师法原理《律师法原理》ppt课件ppt大学课件预览第一节 律师的起源 一、律师的概念与特征 二、律师制度的要领与特征 第二节、律师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一、古希腊的论辩家 二、古罗马的律师制度 三、中世纪的僧侣律师与世俗律师 (一)僧侣律师 (二)世俗律师 第三节 古代中国的讼师 一、中国古代没有出现律师原因 http://read.cucdc.com/cw/71809/158380.html
13.财税法学论文(精选5篇)税法学的基本特征是税法学性质的具体体现。税法学性质是内在的、质的规定性,而税法学的基本特征则是外在的、形式的反映。我们认为,税法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 1.研究内容的规范性。税法学作为法学学科,与经济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等学科一样,其内容体系应主要依据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学理阐释,不排除必要的理论探讨https://www.1mishu.com/haowen/51834.html
14.全国法硕联考历年真题解析(6)【考点分析】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包括宪法;法律,在法的渊源中的法律采用狭义的法律概念。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法律效力仅仅次于宪法。分类:(1)基本法。(2)基本法以外的法律。前者由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根本性、普遍性关系的法律。http://www.yuloo.com/news/219146.shtml
15.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科际界限贝卡利亚在书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主义刑事法律制度的残酷性,依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一系列为现代刑法所确认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内容博大精深。本文主要就本书第15节“刑罚的宽和”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并就中国当前的“严打”提出自己的浅见。 http://www.zgfzxxh.com/xhlw/201007/t20100729_392849.shtml
1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拟卷1(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 33.(论述题)论述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在新时期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论述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在新时期的基本特征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对自己祖国的一份责任,是将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https://www.jianshu.com/p/f3a0ed8df4bc
17.新版新闻学概论笔记一、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制的基本特征从法治管理原则看,各国新闻法治都把本国国家利益作为制定新闻传播法律、实施新闻法治的最高准则从法治管理效果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做到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相统一,追求两者兼顾的全面效果 (二)充实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https://www.yxfsz.com/view/1724011949325389825
18.人与自然论文通用12篇第一章讲述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熟悉生态系统平衡和失衡的基本特征,掌握生态平衡的定义;第二章讲述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以及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了解水污染与废水处理的生态对策,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理及其资源化;第三章主要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人们保护https://jlgbdsdxxb.xueshu.com/haowen/61450.html
19.李其瑞: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实践旨趣及其现代影响马恩原典实践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与非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霄壤之别,实践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和法哲学体系的核心所在。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4]44 这句话在法律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