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伟大创造。政治协商肇始于革命战争年代,确立于新中国成立之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关键词: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历程;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以合作和协商为基点而不是以竞争为基点的政党政治。这一制度一经产生,就表现出巨大的制度张力,把中国式的民主按自身逻辑运转起来。这一政党制度的生成和演变过程,是中国政治发展历史逻辑所催生和决定的。中国政治协商的构想缘起于革命战争年代的政党协商关系,确立于新中国成立之时,反映的是近现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这一政治生态环境中民主政治成长的生态特征。
一、政治协商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政治协商肇始于革命战争年代、确立于新中国成立之时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根本制度,同时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密不可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实行议会制和多党政治,几年间就出现了300多个政党。但由于旧中国的性质未得到根本改变,各政党脱离人民群众,加之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阻扰,多党制最终归于失败。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面临的敌人十分强大,不但有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与人民为敌的资产阶级反动派。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民主联合阵线。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阶级和阶层是十分广泛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在一定条件还可能包括剥削阶级的一部分。这个国情决定了共产党只有联合广大的同盟者,同一切可以合作的党派、团体建立各种形式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胜利,也决定了联合多阶级、多政党,特别是无产阶级联合代表广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资产阶级以及他们的知识分子的政党,与他们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民族民主革命斗争。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重要文件。《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政党协商民主作了宏观规定。人民政协会议的胜利召开、《共同纲领》的制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既标志着协商工作的顺利完成,又标志着协商民主这种新型民主形式的真正实现。从政治协商民主的制度建构来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
三、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政治民主化建设进程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从世界范围来看,两党制或多党制可归结为竞争型政党制度,党派竞争和政党轮替成为普遍现象。我国的政党制度不同于两党制和多党制,主要区别就在于协商成为党际关系的准则。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政治协商制度的设立从制度方面规范了执政党和参政党的角色,明确了各自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保障政治有序和社会稳定。
(三)模式适合国情。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政治协商制度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7-588。
【3】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2。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22。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3。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
【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323。
【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46。
【9】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01。
【10】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9。
【11】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