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军队文职新大纲公共科目(第一部分)2024年军队文职报名指导军队文职招考指南部队文职报名流程红师教育

2024军队文职新大纲-公共科目有哪些内容,让红师教育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第一部分吧: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和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真理与价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上层建筑。

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七、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八、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形成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及其历史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

独创性理论成果:意义和经验。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二、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四、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第二章人文与社会

第一节中国历史

一、中国古代史

早期人类与氏族公社;历史朝代更替与盛衰;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土地制度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与工商业的发展;教育和科举制度。

二、中国近现代史

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二节文化常识

一、文化概述

文化的特征与功能;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文化与民族精神。

二、中华文化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中华文明探源:儒家、道家、释家、法家等思想要义、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古代军事思想和军事文化;家训文化和法治文化;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外文化交流;中国文学和艺术。

三、外域文化

世界古文明的发祥;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19世纪社会主义思想:20世纪西方社会思潮;古代西方军事文化。

第三节思想道德

一、人生观

人的本质;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

二、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三、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五、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第四节法治知识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法律的含义及其历史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二、全面依法治国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三、宪法及宪法权威

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宪法基本内容:我国宪法的地位;宪法实施和监督。

四、法治素养

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法律权利;法律义务。

第五节科学技术

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当代科技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及动态;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科学技术成果及其运用。

三、军事高科技

军事技术的演变;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

第三章国防和军队

第一节国情国力

我国的国土、民族、人口和行政区划;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国民素质、宗教状况:综合国力。

第二节中国国防

一、国防概述

国防的内涵和基本类型;中国古代国防;中国近代国防;现代国防的主要特征:国防与国家安全;国防观;国防经费;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和权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领导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建设。

三、新时代中国防御性国防政策

新时代中国国防的根本目标;新时代中国国防的基本特征:新时代中国国防的战略指导:新时代中国国防的发展路径;新时代中国国防的世界意义。

第三节人民军队

一、人民军队概述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宗旨: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人民军队历史沿革、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二、新时代人民军队建设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人民军队新时代使命任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新时代强军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第四章时事政治

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国家安全形势;国际热点问题:近一年内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

THE END
1.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1)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传统道德中的义利之辨、理欲之辨,其核心和本质是公私之辨。“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夙夜在公”、“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2.浅析萨维尼的历史法学观查琪琦律师律师文集三、历史法学观对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 (一)对萨维尼历史法学之评价 必须承认,正如萨维尼历史法学观的理论中所阐释的一样,萨维尼的法律理论是德意志民族在其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的体现,对其的评价也应当基于18、19世纪德国乃至欧洲的整体历史背景来进行。但是,作为世界法律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法学流派思想的https://www.lawtime.cn/article/lll115924326115929420oo708170
3.古代法律条文范文法律语言所描述的事实和情形与大众语言所描述的事实和情形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但是二者的效力性和公信性的不同决定了其语言的特点不同。对于法律语言发展的趋势究竟是通俗化还是专业化的争议,自拿破仑主持法国民法典就已经开始。从我国的现状和法律规则的严格和准确性出发,法律语言浅如白话并不可取,相反我们可以逆而https://www.haoqikan.com/haowen/42097.html
4.课程课程从劳动与人生、劳动与文化、劳动与经济、劳动与法律、劳动与社会、劳动与心理、劳动与劳动关系、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安全、劳动与工会、劳动与未来方面等,向同学们全面讲述劳动科学的相关知识,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正确认识劳动的现象和本质、正确理解劳动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260b084f29a9e60d0f2523e
5.中国法律史学史大咖说法中国法律史学史 一个学科史问题的透视 如果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颁布实施的《大学堂章程》将有关法制史的课程列为法律科和政治科的必修科目为起点的话,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法制史学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的发展历程。此前,日本学者已经提出了中国法制史这一学科概念,并成为晚清法政学堂中编撰和讲授《中国古今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19-12-24/content-1414055.html
6.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什么是有意义的?马恩原典导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法律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经济决定法律,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法律的历史性,法律的阶级性,法律与国家的内在一致,私有制下的违法必然等。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承载法律本质的价值观和实现法律价值的法治观,对当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13
7.博联法硕提供中央民族大学法律硕士考研资料法理学人类社会自从有了法或法律现象,就有了研究这一社会现象的法学。× 5. 法学的历史发展(了解,如果考会在法制史中考查) 答:(1)中国法学的历史发展。在中国,法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相当的发展,出现了法家、儒家等许多直接或间接探讨法律问题的学派。在西汉中期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的法律思想一直占统治地https://m.douban.com/note/560428202/
8.浅议中国检察制度发展史——法律监督权的历史“沧桑”在检察事业迈向新时代的历史起点,笔者以史为鉴,纵观检察百年风云,试从中国检察的理论源头、制度沿革、法治实践等方面分析检察制度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维度厘清“检察制度”“法律监督权”等重要概念的发展脉络,以期为新时代检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史料参考,并就现实问题作出对策分析。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521493.html
9.王今朝:坚守人民立场对我国法律法治建设的要求一、新中国法律发展简史 新中国的法律可以说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法律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法律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1928年5月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1928年10月召开的中共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第二次代表大会即起草了《井冈山土地法》,经多次修改后于在1928年12月公http://www.wyzxwk.com/Article/shidai/2020/08/422990.html
10.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大纲下载自考生网为广大考生提供2023年10月江西自考《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大纲下载,根据教育考试院发布的全国自考统考科目考试大纲及教材目录整理。江西自考大纲版本并非每年都更新,一般大多数使用的仍是老版本,如自考《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考试大纲使用的是2018版,若大纲调整请以江西考试院最新通知为准。下文供同学们参考https://www.zikaosw.cn/news/13136803.html
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13.迄今为止法律发展史出现过()等类型的法律. A.原始社会法律 B.奴隶制法律 C.资本主义法律 D.社会主义法律 [答案]:BCD 14.法律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调整()等社会关系. A.政治关系 B.经济关系 C.友谊关系 D.爱情关系 [答案]:AB 15.法治思维包括(),正当程序等内容.http://hnaoe.com/ziliao/611.html
12.法制史论述题总结(精选6篇)第一,制定和公布成文法是法制改革的一次重大胜利,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深刻反映.第二,制定和公布成文法对贵族阶级的特权进行了限制 第三,制定和公布成文法结束了法律高深神秘的状态,使法律走向了公开化,打破了贵族阶级对司法的垄断,是我国古代法制史上的重大进步。第四,制定和公布成文法是对传统法律观念、传统法律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g28g3a5.html
13.中国法制史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5篇)通过本人认真地学习中国法制史的全部课程,让我懂得中国法制史课程主要讲述的是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也就是说,中国法制史课程讲述的是我国有史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更让我认识到学好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https://www.yjbys.com/xuexi/xinde/1890370.html
14.浅议婚姻自由婚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建立什么样的婚姻家庭制度,对于社会性的安定、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统治秩序的维护及其政权的巩固。所以,在人类发展史上曾出现过的各种婚姻家庭制度,都是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并受它的伦理观念、道德习惯所约束的;而且,统治者也总是运用法律手段来建立和调整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9/04/id/3545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