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要目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行政处罚法》修改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马怀德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次

一、如何定义行政处罚

二、对主观没有过错的违法行为是否可以不予处罚

三、如何理解没收违法所得

四、“一事不再罚中”的罚款金额和处罚种类

五、行政处罚无效的情形

摘要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给予的制裁。行政处罚的构成要件不应强调主观要件,因为从行政相对人违反了某种行政管理秩序、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客观结果中可推定其主观过错。在计算违法所得时,应当扣除当事人已经缴纳的税费,但不能扣除所谓的成本。不宜在《行政处罚法》中增加责令退赔或返还的规定。对于同一个违法行为违反了多个行政法律规范的情形,可以由法定管辖机关按照罚款额度最高的规定处以罚款。行政处罚无效的情形应当包括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行政处罚没有法定依据以及不遵守法定程序构成重大且明显违法等三种情形。

关键词行政处罚违法所得一事不再罚行政处罚无效

整体主义、放管结合、高效便民:

《行政处罚法》修改的“新原则”

袁雪石司法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处长,法学博士

一、《行政处罚法》的实践难题

二、整体主义:《行政处罚法》修改的系统逻辑

三、放管结合:《行政处罚法》修改的改革背景

四、高效便民:《行政处罚法》修改的“行政”基础

五、结语:行政法治宜聚焦组织、规范、效能

关键词整体主义检察罚法院罚放管结合高效便民繁简分流

行政处罚的重新定义与分类配置

黄海华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处长

一、行政处罚行为概念的模糊性及其问题

二、行政处罚的内涵发展与定义法定

三、行政处罚分类的均衡配置

四、结语

关键词行政处罚行为行政处罚法制裁性行政处罚种类

禁入的法律性质及设定之道

宋华琳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一、禁入的概念界定

二、以功能视角审视禁入的法律性质

三、何种法律规范可以设定禁入

四、法律规范中设定禁入的方略

五、结语

摘要禁入是行政主体为实现特定行政任务,维护行政管理秩序,依据行政法律规范,令违反行政法上特定义务的特定行政相对人,在一定期限内直至终身不得从事特定业务或活动,或剥夺其某种任职资格。禁入具有制裁性,禁入有助于行政任务的有效实现,其以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为目的,构成了行政处罚中的资格罚。因禁入涉及对职业自由、财产权、名誉权等基本权利的限制,其设定应以法律保留原则为依归,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可设定禁入,应尽量以法律设定禁入,应对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禁入设定权加以限定,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禁入。在设定禁入的法律规范中,应当对禁入对象、禁入构成要件、禁入期限、禁入裁量权的行使、禁入程序加以规定。

关键词禁入禁入期限行政处罚制裁性

让行政的归行政,司法的归司法

——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立法衔接

张红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现行法律中关于行政处罚与刑罚衔接的规定及其问题

二、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立法衔接问题的根源

三、独立性的散在型立法方式的选择

四、减少行政处罚与刑罚相衔接的领域

摘要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衔接规定,可以归纳为“依附性的散在型立法”和“先行政后司法”两种方式,但均存在诸多问题。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立法衔接上的问题,究其根源,可能在于立法时追求统一刑法典的威慑效应、坚守刑法的保障法地位,以及理论上对“附属刑法”的误解。实现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在立法上的合理衔接,应当明确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均具有惩罚和预防的目的,遵守刑法谦抑原则,力求实现执法资源的合理配置,且符合比例原则。应当采用独立性的散在型立法方式,且尽量减少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相衔接的领域。

关键词行政处罚刑罚处罚立法衔接

网络主权的分层法律形态

刘晗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智能法治研究院副院长,法学博士

叶开儒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导言

二、网络主权:何种主权?

三、网络主权的分层形态

四、结论

摘要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关于传统主权概念和法律制度能否适用于互联网的问题,即是学界和业界争论的焦点。但是,传统关于网络主权的讨论主要是在威斯特伐利亚主权的概念框架内进行的,而这种主权观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当代网络主权的真实形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网络空间也出现了一种新的主权形态,即相互依赖的主权。通过历史和理论的梳理,我们会发现,这种主权观一直都存在,且更能体现主权的本质。不过,由于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就采用了分层的架构形态,因此,相互依赖的主权观也无法全盘适用于整个网络空间。相反,在不同的层面,网络主权会体现出不同的形态。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网络主权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法律框架进行分层建构,才能将抽象意义上的网络主权观念变为实质意义上的法律规制。

关键词网络主权威斯特伐利亚主权相互依赖的主权分层

人工智能民事主体地位的论证进路及其批判

王艳慧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未来法治研究院研究人员,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一、人工智能民事主体地位的论证进路

二、对功能主义进路的批判

三、对价值主义进路的批判

四、结论:捍卫主体法的保守主义态度

摘要新科技的发展催生了人工智能的出现,引发了很多新型的法律争议。其中,是否应当赋予人工智能民事主体地位是学界论争的焦点问题。倡导者的主张大体遵循两种论证进路:一种是基于人工智能创作作品著作权归属、合约履行、智能致害责任等现实问题的解决,认为需要赋予人工智能民事主体地位的功能主义进路;另一种是认为除自然人之外,法人团体、其他组织、动物等实体逐渐被纳入民事主体之列,鉴于民事主体范围的这种扩张趋势依据类比思维应当赋予人工智能民事主体地位的价值主义进路。据此,针对第一种论证进路可以通过对现行民法规范进行教义学考察,看是否能够涵摄这些新型的法律关系;针对第二种论证进路可以通过回溯民事主体确立的思想史渊源,澄清民事主体的伦理内涵而非是单纯的技术设计以排除类比的成立。最后,谋求人工智能民事主体地位是对主体法时代法律根基的颠覆,对此应当坚持保守主义态度。

关键词人工智能民事主体功能主义价值主义

行政诉讼“解决行政争议”的限定及其规则

——基于《行政诉讼法》第1条展开的分析

章剑生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引言

二、行政诉讼多重立法目的关联框架

三、基于司法审查功能导出的“解决行政争议”之限定

四、基于诉讼调解功能导出的“解决行政争议”之限定

关键词行政诉讼立法目的解决行政争议司法审查诉讼调解

论政府行为作为行政协议诉讼中的不可抗力

王敬波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法学博士

一、问题的提出

二、司法认定不可抗力的混乱现实

三、行政协议中不可抗力的主观要件

四、行政协议中不可抗力的客观要件

五、余论

摘要政府行为可否作为不可抗力事由充满争议。行政协议对于不可抗力的认定标准不同于民事合同。行政协议诉讼中行政机关的职权、专业和行政程序等因素决定行政机关作为公方当事人与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等私方当事人对于政府行为的预见能力和控制能力不应等同,应当建立行政机关的专业标准和私方当事人的一般人标准的双重标准体系。对行政机关提出政府行为作为不可抗力事由,法院应综合考量政策变化、规划变更等政府行为中行政机关的预见能力和控制能力,对行政机关采用严格审查的标准。厘清违约、情势变更和不可抗力,防治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的行政机关利用不可抗力逃避法律责任的现象。

关键词行政协议不可抗力政府行为主观要件客观要件

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制度创新的法理解读

——以上海法院近五年的实践为例

章志远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路径的拓展

三、行政审判基本职能的适度延伸

四、司法参与诉源治理方式的创新

五、结语:一种新型互动式行政诉讼制度生长路径

摘要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创新实践为国家司法政策制定提供了丰富素材,理应纳入行政诉讼法学研究视野。在区域法治建设典范的上海,法院对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的路径探索,揭示了合意性纠纷解决与决定性纠纷解决、法院合力化解与府院联动化解的辩证统一;行政审判白皮书发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旁听讲评和规范性文件审查衔接等延伸行政审判职能的创举,彰显出法院自治型司法与回应型司法、法治政府建设监督者和促进者的双重面相;诉前调解和法官释明等诉源治理方式的推行,预示着司法能力向化讼止争与减诉少讼、理性维权与文明促进的迈进。上海法院行政诉讼创新实践的别样图景,有望形塑一种新型互动式行政诉讼制度生长路径,发挥行政审判制度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应有作用。

关键词地方法院行政诉讼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诉源治理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与法定赔偿关系的立法选择

焦和平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人工智能与智慧法治研究院研究员,法学博士、博士后

一、问题的提出:惩罚性赔偿与法定赔偿关系的立法分歧

二、惩罚性赔偿与法定赔偿关系的三种样态

三、我国惩罚性赔偿与法定赔偿关系的实践与反思

四、我国惩罚性赔偿与法定赔偿关系的立法选择

摘要《民法典》确立了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一般性规定,其具体适用条件仍有赖于知识产权各单行法进一步明确。《商标法》在惩罚性赔偿与法定赔偿的关系上所采取的分立模式虽从形式上确立了惩罚性赔偿专门规则,但由于在惩罚性赔偿专门规则之外仍赋予法定赔偿以惩罚性功能,使绝大多数案件最终仍以法定赔偿方式解决,造成惩罚性赔偿专门规则被虚置而沦为具文。著作权立法和专利权立法应放弃分立模式,改采融合模式,还原法定赔偿的补偿性规范性质,由惩罚性赔偿专门规则单独承担惩罚功能,形成惩罚性赔偿与补偿性赔偿分工明确、界限清晰、体系合理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二元架构。

关键词法定赔偿惩罚性赔偿体系化立法

民事特定继受执行程序研究

——以执行主体变更、追加的二阶段架构为中心

廖浩重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一、特定继受执行的规范现状及不足

二、特定继受执行的发生与排除

三、特定继受执行程序配置的法理探讨

四、特定继受执行程序的二阶段架构逻辑

五、代结论:我国特定继受执行程序调整的可行路径

摘要在民事诉讼中、判决生效后执行前或执行程序中,当事人转让涉案民事权利或义务时的后续执行程序欠缺周密规定。在转让事实等发生争议时,现有规定提供的程序利益保障也严重不足。诉讼系属后特定继受导致执行力扩张,进而引发特定继受执行程序;受让人善意取得排除执行力扩张。特定继受执行需兼顾执行法的诸多理念原则,其执行主体变更、追加的程序架构可从案外人异议程序得到启示,采取二阶段架构形式。在第一阶段中,法院先行适用非讼法理略式审查,此种形式审查仅运用特定证明方式,如欠缺上述特定证明方式或者被执行人主张上述证明不符合客观真实,则应在第二阶段通过更为严密的后续程序解决争议。两阶段程序宜有差序并形成互嵌格局。据此可通过解释论作业调整特定继受执行争议解决程序,并就其完善提出立法论建议。

关键词当事人恒定先行略式审查程序形式审查后续争议解决程序

论环境保护税征管中环保部门的权责配置

叶金育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一、问题意向

二、环保部门介入税收征管的正当性:以功能适当原则为分析工具

三、环保部门的权责变迁:从排污费征管使用到环境保护税征管

四、环保部门征管权责配置的隐忧与根由:以权责一致原则为基准

五、走向合作征管:环境部门权责配置的进阶策略

六、结论

摘要环境保护税不以会计核算为计量基准,而以排放量、污染当量和分贝数为计税依据。这种计量特性使环保部门介入环境保护税征管具有功能适当理由。考察环保部门的权责变迁,不难发现当下立法只是将环保部门定位为征管辅助部门。归因于这种功能定位,除却环保部门之于环境保护税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权,削减环保部门的征管权能,增加环保部门的征管义务,模糊处理环保部门的征管责任是为时下立法的显著特征。这种定位与权责配置不仅与权责一致原则相悖,而且与稽征经济理念相左。若不加以改正,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征管裂缝和隐忧,致使征管效率大为降低。而要想走出困境,则一方面需要调整环保部门的功能定位,明确其为征管合作部门;另一方面需要优化环保部门的征管权责,助力征管合作机制落地。具言之,既有必要剥离与征管无关的环保部门义务,又有必要增设针对环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激励制度,还有必要明晰环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关键词环境保护税环保部门权责配置功能适当权责一致

“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之重构

王浩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一、绪论

二、解析“代理权表象”

三、解析“相对人善意无过失”

四、“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实质

五、回归法律行为论

六、举证责任

七、结语

摘要所谓“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实际是指本人对外作出了旨在证明代理权存在的通知,故相对人无须再对行为人是否有代理权进行调查核实。当然,代理权通知是否存在,如同意思表示的解释,取决于相对人的视角。同时,对代理权通知的成立、效力,还可类推适用有关意思表示成立、效力的判断规则。比如,本人欠缺行为意思、通知意识的,或代理权通知不成立,或本人可撤销代理权通知,结果均不发生表见代理责任。在此意义上,表见代理制度的初衷旨在保证外部的代理权通知与实际内部关系的一致,杜绝本人作出通知后又以内部关系对抗相对人。至于代理权通知与本人的真实意思是否一致,至少民法上的表见代理制度无法保证。

THE END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个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比较完备,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https://www.gov.cn/zwgk/2011-10/27/content_1979526.htm
2.法律概念分类(精选5篇)在监测概念分类中,对“小监测”的界定和细分,对环保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帮助。依据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把“小监测”具体的划分为对污染源的监测、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但这样的分类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又牵扯到各个环境保护部门职权的交叉。例如,森林资源的保护与规划是否属于对环境https://www.1mishu.com/haowen/173611.html
3.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主要包括:(8种) 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⑤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⑥特别行政区制定的法律和法规;⑦经济特区制定的法规;⑧军事法规等等. 三、法律的分类:1.按照不同的标准或角度可分为(5类法): 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4.法律主体分类大全11篇在我国,有一部分法律专家学者提出的非公共性的经济鉴证性中间层主体、经济调节性中间层主体中,商业银行等非公共性的市场中介性中间层主体在实际经济生产活动中是以普通投资者身份出现的,并不属于与经济调节主体、被调节主体并列的社会中间层主体范畴。 割裂式的以市场、社会和国家分类,将市场主体中不同的经济功能的https://www.fabiao.com.cn/haowen/40663.html
5.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的有:A.宪法B.刑法C.地方性法规D.程序法的答案解析,刷https://www.shuashuati.com/ti/14dbab31e63d47869a8c96216bdd2ee2.html?fm=bd1562ba40bb45b8839e0800d868ed93cf
6.法学基础知1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是由假定、处理和制裁三个要素构成。法律部门:是指对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分类标准、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主要法律部门)法律体系:指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三、法的渊源和法的分类我国https://m.360docs.net/doc/ee14649042.html
7.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有哪些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按法律级次分类: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税收地方性法规、税收部门规章、税收地方规章。按税种分类:货物和劳务税类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关税,所得税类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类包括房产税、契税、车船税,资源税类包括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 https://m.gaodun.com/wenda/chuji/116081.html
8.评我国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表决权种类的设计由于在“发行股份”问题上公司并不享有完全的选择权[7],希望发行无表决权股或多表决权股的公司,立刻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发行之,于法找不到依据;不发行,却又会因为法律没有禁止而心有不甘。于是,人们关注上述种种有关实践或想法的同时,也不禁会对其合法与否提出质疑。那么,我国现行法律对于这一问题到底https://www.finlaw.pku.edu.cn/jrfy/gk/2003_jrfy/2003nzd57j/240328.htm
9.地役权制度若干法律问题研究(四)法律特征与分类 1、法律特征 地役权是一种他物权中的用益物权,属于定限物权,其主要法律特征表现: (1)地役权是存在于他人土地之上的权利。地役权的客体通常是土地,并以该土地附属于他人所有或使用为要素。地役权的成立,以有两块土地为必要,享有地役权的土地叫“需役地”,供使用的土地叫“供役地”,需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4/12/id/1526193.shtml
10.法律硕士(非法学)考试大纲民法学考察内容民事权利的概念和特征;民事权利的分类;民事权利的行使;民事权利的保护。 二、民事义务 民事义务的概念和特征;民事义务的分类。 三、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民事责任的分类。 第四节 民事法律事实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https://www.offcn.com/kaoyan/2016/1018/67865.html
11.《税法》——戴正华第一章税法概述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理解并掌握税法按照不同标准的分类和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等税法的基本构成要素;熟悉税收的概念及特征;了解我税法的制定机关及我国现行的税法法律制度。 第一节税收概述 一、税收及其特征 (一)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为实现国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http://www.caidao8.com/p/findnostatusKnowledge?isbg=1&id=0&kcode=250110020001
12.市场规制法通用12篇目前关于法律体系的概念有很大争议,这里主要列举以下三个国内关于法律体系的不同理解:第一,认为法律体系是指一国整个法律上层建筑系统,包括各项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活动。第二,认为法律体系是指立法体系或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第三,则是认为法律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https://tyjkzshk.xueshu.com/haowen/23814.html
13.全国法硕联考历年真题解析(6)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法的渊源的含义和我国法的渊源的内容范围。 【考点分析】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包括宪法;法律,在法的渊源中的法律采用狭义的法律概念。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法律效力仅仅次于宪法。分类:(1)基本法。(2)基本法以外的法律。前者由全国人大制定和http://www.yuloo.com/news/219146.shtml
14.宜华降:重大资产购买及重大资产出售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性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如因提供的信息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 者重大遗漏,给上市公司或者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将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如本 次交易因涉嫌所提供或者披露的信息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 漏,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者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在案件调查结论明确 之前,将暂停转让其在上市公司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5121300000648_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