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听”制度——生动体现中国古代领先于世的办案技术

原标题:“五听”制度——生动体现中国古代领先于世的办案技术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这一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值得研究之处,其中就包括“五听”制度。

“五听”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审判制度

“听”是“观察”的意思。“五听”制度要求司法官在审理过程中,注意观察被审判人的言语(辞听)、表情(色听)、呼吸(气听)、听力(耳听)、视觉(目听)五个方面,从中发现其心理活动,识别口供的真伪,作出正确判决。“五听”制度的核心是司法官从被审判人的五种外部表现,发现其心理活动,最终是为了辨别口供的真伪。这在中国古代,有其特殊意义。

“五听”制度产生于西周时期。《周礼·秋官·小司寇》记载:“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汉朝的经学家郑玄对“五听”作了注,使其更为具体,也道出了“五听”与被审判人的心理关系。比如,“辞听”的“注”是“观其出言,不直则烦。”即观察被审判人的言语,如果表达的内容不真实,被审判人的讲话就会急躁而不正常,以此来判断其怀有一种说谎心理,从而怀疑口供的真实性。

“五听”制度被西周以后的一些朝代广泛沿用,有的朝代还在律典里作了规定,唐朝就是如此。唐律既是唐朝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律典。它总结了唐朝以前的立法并提升到完善的程度。唐律中就有“五听”的内容。《唐律疏议·断狱》对刑讯的前置程序作了规定,要求司法官依照“狱官令”的规定适用“五听”制度。即“察狱之官,先备五听,又验诸证信,事状疑似,犹不首实,然后拷掠。”若司法官违反这一前置程序,擅自刑讯,要被“杖六十”。宋朝的《宋刑统》则全盘接受唐律中的“五听”制度,作出同样规定。可见,西周确立的“五听”制度影响深远。

“五听”制度是世界古代法制史上的一项先进制度

综观世界古代法制史,除中国外,没有国家在同时期具备“五听”或相应的制度。“五听”制度是当时一项十分先进的制度,其先进性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古代东方除中国外,较早产生的法制是楔形文字法、希伯来法与印度法。楔形文字法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法系”。其中的早期法典有乌尔纳姆法典、苏美尔法典、汉穆拉比法典等。然而,这些法典都属于习惯法的汇编,内容较为简单与粗糙,关于审判方面的规定更是如此。

古代西方法制史总体上晚于东方法制史,审判制度也晚于西周时期。比如,古希腊于公元前5世纪才制定了哥地那法典。它仅有70条法条,关于审判的内容相当简单,达不到“五听”制度的高度。古罗马成文法的制定是在公元前6世纪以后,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449年。由此,古代西方的审判制度不能与“五听”制度同日而语。

“五听”制度的当代价值

“五听”制度虽产生、发展于中国古代,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有其价值,尤其可以在侦讯过程中加以借鉴运用。

首先,可以把“五听”制度转化为一种侦讯技术。“五听”作为一种制度在中国古代侦查手段较为落后的情况下,为了破案与维护社会治安,有其一定合理性。当代的侦查技术日趋先进,审判制度日益完善,“五听”作为一种制度,已没有存在的空间。但是,可以借鉴其中的合理部分,将其演变为一种侦讯技术。

实践中,测谎技术与测谎仪的使用与“五听”有暗合之处。测谎技术,特别是测谎仪的原理是通过测脉搏、呼吸和皮肤电阻的变化,来判定被测谎人所言是否真实。这一原理也利用了人的生理属性,把被测谎人的心理活动与脉搏、呼吸和皮肤等外在表现结合起来,为判断口供的真伪做参考。随着科技发展,测谎技术还会不断进步,为提高侦讯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可以把“五听”作为发现、扩大线索的突破口。线索往往是破案的先导。获取线索的手段有多种,侦讯是其中之一。侦讯也是一门艺术。侦讯的水平常常决定侦讯的效率与质量。侦查人员在侦讯过程中,通过被讯问人的一些蛛丝马迹,获取有价值的口供,发现、扩大侦查线索,为破案创造条件。有些被讯问人在侦讯过程中,会出现大汗淋漓、语无伦次、答非所问、急躁不安等类似于“五听”中的状况。侦查人员可乘势作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其心理变化,突破心理防线,发现线索,推进破案进程。

再次,可以把“五听”制度作为侦查人员业务培训的内容。“五听”制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可以作为培训侦查人员的一项内容。从中,不仅可以学习中国传统审判制度中的合理因素,做到古为今用;还可以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优越之处,增强文化自信。这对于参与培训的人员,可谓一举两得。当然,讲授“五听”制度,要把制度的来龙去脉讲周全,包括“五听”制度产生的背景、内容、核心、发展、实施、意义、影响、地位与当代价值等等。要从历史与现实层面的不同纬度,全面讲授,使受培训人员从中受益。(王立民华东政法大学功勋教授、博士生导师)

THE END
1.成文法典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新中国第一部成文宪法。中国成文法典 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典,是夏王朝制定的《禹刑》。公元前1500余年的商王朝和公元前1000余年的周王朝,又分别制定了比《禹刑》更为详尽的三百余条的《汤刑》和由九篇构成的《九刑》。这些成文法典,虽然由于年代久远,其具体内容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8%90%E6%96%87%E6%B3%95%E5%85%B8/9225257
2.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法典,也是中国古代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法典是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法典,也是中国古代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法典是A.《开皇律》B.《永徽律疏》C.《唐六典》D.《宋刑统》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https://www.shuashuati.com/ti/cb13716c296e42e0b52fb6ea25bf5a5e.html
3.包头市司法局中国古代最早的成文法 传说中国最早的法是《禹刑》,其性质相当于现代的刑法典,具体内容已经无法考证,在文献中有零星的记载。中国历史上最早有实物为证的成文法是《刑书》,公元前536年,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 http://sfj.baotou.gov.cn/fzzfjs/25014626.jhtml
4.中国古代最早的食品安全法——《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该法典共30卷,是唐代长孙无忌等奉皇帝之命编撰,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 该法典对当时社会的食品安全非常重视,对违法的处罚办法做了详细规定,对严重违法者处以唐朝最高处罚——绞刑。 https://www.meipian.cn/34n0esl9
5.全国2013年1月自考中国法制史试题(课程代码:00223)10.中国古代最早将法典的篇数简化为十二篇的是 A.《魏律》 B.《晋律》 C.《北齐律》 D.《大律》 11.“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最早确立于 A.《泰始律》 B.《北魏律》 C.《北齐律》 D.《大业律》 12.《唐六典》是唐朝的一部 A.刑事法典 B.行政法典 https://www.cqzk.cn/lnzt/2014/0107/3908.html
6.中国金融法治研究中心《周礼》以降,丰富多元的法律渊源便成为古代中国经济法的形式表达。《周礼》涵盖六典、八法等十大法则,大部分都调整农业经济关系。除法典外,西周还颁布了《野禁》《四时之禁》《伐崇令》等单行经济法规,综合法典和单行经济法规并立成为中国古代经济法的最早渊源。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除颁布《田法》等基本经济法律https://cfr.swupl.edu.cn/xsdt/3b563a51d28447c3a16866b3208a2645.htm
7.中国古代立法所反映的优秀法律文化文章许多超越时空的法文化成就和丰富的历史经验,为构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法治文明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在中国古代优秀的法律文化宝库中,法律文献资料美不胜收,本文撷珍拾贝,主要从立法的角度探讨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法制文明。 “皋陶造律法律存” ——最早的法律文明型态http://www.mzyfz.com/html/1996/2024-08-28/content-1629975.html
8.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主要成文法典的演变公务员考试网至元代后,人们以疏文皆以“议曰”二字始,故又称为《唐律疏议》。唐律疏议》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它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保存下来得最完整、最早、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 五、有所损益 公元963年颁布的《宋刑统》,是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封建法典,它在https://www.huatu.com/2016/0729/1507191.html
9.头条文章陶器起源于细石器时代。最早已知的陶瓷物品是格拉维特文化的小雕像。最古老的陶制器皿是中国江西上饶市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 作者认为西伯利亚-日本-中国构成的三角地带最有可能是最早陶器起源地。陶器发明很可能与创造了细石器文化的西伯利亚人群有密切关系,因为他们对火的使用最频繁。 https://m.weibo.cn/ttarticle/p/show?id=2309404622248844853589
10.中国古代史史料学(陈高华陈智超)·隋唐五代史史料《史记》的八《书》,是正史中记载典章制度最早的著作,《汉书》以后,大多称之为《志》,乃是一部史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唐代修史,在沿袭这一优良传统之外,还正式出现了不少有关典章制度的专著。《唐律疏议》是保存至今我国最早的法典,《大唐开元礼》是朝廷举行典礼的准绳,《大唐六典》是模仿《周礼》编定的有http://lishisuo.cass.cn/xsyj/gdwhs/202001/t20200116_5078826.shtml
11.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大明律》受《元典章》以六部划分法规体例影响分篇,开创了中国古代法典编纂的新体例。清朝满族入关前,为适应形势需要,便改变原有习惯法,制定具有法令汇编性质的《崇德法典》。入关后于顺治三年沿袭《大明律》,颁行《大清律集解附例》。之后,康熙、雍正、乾隆各朝一再修订,但主要条文和篇目仍依明旧。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