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新闻网

我国现代意义的普法活动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这就是“一五普法”。从“一五普法”到“七五普法”,普法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法治实施机制被延续下来。在古代中国,尽管法律体系和观念与现代社会有本质差异,但也出现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普法教育形式,使得民众接受法律熏陶;对维护社会秩序、预防违法、惩治犯罪、引导社会成员的法律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法系的发展成熟。

悬法象魏

中国最早的普法活动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任何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注重教化。尧舜禹汤,是古代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华夏族的4位英明帝王的统称。尧见有人犯罪受了处罚,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汤在位期间推行善政,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众。这些帝王先贤都很注重教育部族民众遵族规、尊天地、敬鬼神、孝父母,这些都是最早的普法萌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朱潇说,“回溯历史,中国古代真正称得上是普法活动的,应该是西周时代的悬法象魏。”

朱潇对“悬法象魏”作了详细解释。《周礼》中说,“正月之吉,始和布宪于邦国都鄙,乃悬刑象之灋于象魏,使万民观刑象,挟日而敛之”;而《天官·太宰》有“治象之灋”,《地官·大司徒》有“教象之灋”,《夏官·大司马》也有“政象之灋”,似乎都是同时一并公布。要将如此多的内容传达给百姓,并保证其一览无余,显然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周礼》中的“悬法象魏”也许是将各种法律的个别内容以及肉刑以图像化的方式予以颁布,使人见而生畏,不敢为非作歹;又或是像后世榜文一类的君主特别命令或训诫。不过无论是以上哪种内容,《周礼》所描述的场景都带有很多理想性成分,还不能视为对成文法的公布。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古往今来,守法用法的前提是知法。记载于《周礼》之中的“悬法象魏”显然也是让人民知晓法律的方式之一。在公布法律后,各部门还要组织内部官员学习讲读法律的内容。

《周礼》中也有详细描述:州长必须向人民读法两次,党正一年读法5次,族师一年读法12次,闾师每逢集会的时候就读法。六乡官员中,官尊者属民读法次数稀,官卑者属民读法次数密,全年读法至少在40次以上,平均每月不少于3次。这也反映了社会希望法令公布,并由官府进行宣传解释,以便让百姓知法守法的愿望和要求,也可以尽量避免执法者的主观随意性,显示法律的公正性。

为保证对法律传播的有效监督,西周专门设置了“布宪”一职,负责颁布法令并监督法令传播。国家将法律内容公布之后,需要官员逐级下达与传播;布宪则巡行四方,对法律是否传播到位进行检查和监督。春秋时期著名的“铸刑书”“铸刑鼎”事件,是通过刻法律于鼎器之上的形式,向全国公布法律。秦朝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作为指导方针,这里的“吏”即官吏,即由国家基层官吏负责教授法律知识和法律宣传。汉代法律宣传,又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以书面方式公布、张挂法律文书,二是将民众召集到一起进行口头讲读。两种方式相辅相成,尽可能保证和实现了法律信息在民间社会的传播效果。

朱元璋创制“讲读律令”

“明清两代大兴讲读律令政策。”朱潇分析说,“明清两代律典中特有的‘讲读律令’条,多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法律宣传教育的一大创新。”

自明代开始,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知识的普及、人口的增长、百姓权利意识的增强,对于法律传播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明清之际的法律传播,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活跃局面。《大明律》中专门设立“讲读律令”条文,列于吏律公式首位:“凡国家律令,参酌事情轻重,定立罪名,颁行天下,永为遵守……”明太祖颁布的《大诰》与《教民榜文》等也得到了全面普及。

以《大明律》关于宣传法律的条款为例,其中规定“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并以此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讲读律令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颁布的各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书,包括为官断案所需要的法律、谕令、告示、判赎等。为敦促官员学习律令,明代还非常重视学堂里的律学教育,把“讲读律令”纳入科举考试,这一系列举措的目的是让人们在读法学法以后,能够怀刑知耻、明法守纪。

朱元璋之所以创制“讲读律令”并热衷于法律宣传,是要官吏和百姓都知晓并遵守法律,成为皇权下的“顺民”。明清两代,这种思想一脉相承,因而统治者反复要求甚至劝说官民学习、遵守法律。

清承明制怀刑知耻

清承明制,清初律内仍有“讲读律令”条。雍正三年,因无“在内从察院,在外从按察司,年终考校,及不晓律意、三犯递降叙用”之例,遂将明律中“每遇年终”以下句改为:“在内在外各从上司官考校,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罚俸一月,吏笞四十。”

后因例文内容已包举于律文之内,且“通晓律令”属官员考校之一节,不便另列条款,在乾隆五年正式刊布的《大清律例》中删除此例,仍将“讲读律令”条定为吏律公式之首,内容为:

凡国家律令,参酌事情轻重,定立罪名,颁行天下,永为遵守。

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每遇年终,在内在外,各从上司官考校。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官,罚俸一月,吏,笞四十。其百工技艺诸色人等,有能熟读讲解,通晓律意者,若犯过失及因人连累致罪,不问轻重,并免一次。其事干谋反、叛逆,不用此律。若官吏人等挟诈欺公,妄生异议,擅为更改变乱成法(即律令)者,斩(监候)。

“明清两朝‘讲读律令’始终包涵三层内容:一是规定对官吏读律的要求和对其进行考核的方式,二是规定对能熟读律令、通晓律意的百姓进行奖励的方式,三是规定如何处罚更改变乱成法的官吏。”朱潇说,“法条要求官员务必熟读、讲明律意,从而能够运用法律剖决事务。未达到要求则要受惩,若是变乱成法,则处以极刑。对百姓读律则采取了相对温和的鼓励措施,不读律并不会受到惩罚,但犯过失或受连累致罪的,若能熟读通晓律意,可免罪一次。”(《河南法制报》)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THE END
1.深入探究,中国法制史的认识与理解,解码千年法律文化传承3、学习中国法制史的关键在于把握两个层面:一是宏观上理解法律发展的整体历程,掌握其主要发展脉络;二是微观上洞察每个历史阶段的法制特色,理解其变迁和发展规律,本书遵循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调“简明”特色,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本易懂、实用的教材。 http://h5.syxycc.com/90b4D4fA78E0.html
2.《法律史评论》总第23卷要目民法立法文书讼案经济损失内容提要:蔡枢衡从中国传统小学视角解读古典文献,对“法”“律”“礼”“命”“令”“君”等古代的法律概念有着独特的理解。蔡枢衡解释了古代规范事实的起源、法律文本的出现、规范模式的运作、君王专制的原理以及惩罚的意旨。在他看来,“天在人上”表明了人类最早的规范意识。“法”“律”“礼”等最初以一种规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SN16R70530W1MT.html
3.回顾法律历修改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领域第一部法律,是改革开放时期文物法制建设的重要成果,是文物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1982年《文物保护法》共八章三十三条,包括总则、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发掘、馆藏文物、私人收藏文物、文物出境、奖励与惩罚、附则,以1961年《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为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k2ODc5NA==&mid=2653308503&idx=3&sn=a119529ed1e759b8e61daf6affa58d65&chksm=8a5c15c809bad40a9eb60d0bf19e89cb998f7712e19f755e3baff1f250483044b4d64e249609&scene=27
4.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17.元代地方官吏自行编制的一部法律汇编是( ) A.《至元新格》 B.《大元通制》 C.《经世大典》 D.《元典章》 18.为防止臣下结党营私,明律专门设立( ) A.“谋叛”罪名 B.“奸党”罪名 C.“盗贼窝主”罪名 D.“谋反”罪名 19.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令”为名的法典为( ) https://www.ruiwen.com/shiti/1033551.html
5.中国法制史课程作业(精选6篇)从制定大清现行刑律开始,清政府分别制定了大清新刑律、大清民律草案、商律草案等实体法,又制定了刑事民事诉讼律草案等程序法以及宪法大纲等法律文件,随着修律过程中这些新的法典法规的出现,中国封建法律制度的传统格局开始被打破,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传统的中华法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法典的“诸法合体,以刑https://www.360wenmi.com/f/filea27z4kyn.html
6.[日]荆木美行泷川政次郎博士和中国法制史博士这些令他人望尘莫及的研究成果,源于自青年时代就开始对中国产生的好感和关心。博士在中国大陆的研究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①收集书籍;②研究中国法制史;③参与法典的编纂。博士的渡海前往中国,与当时日本的对华政策有着密切关联,但是博士并没有像一部分日本人那样,以傲慢的态度对待当地民族。非但如此,博士http://flgj.cupl.edu.cn/info/1099/3964.htm
7.山东自考《中国法制史》章节试题及答案:第16章2.下列有关清末制定的刑事法典的表述何者为正确? A.清末刑法典修订的成果是《大清律例》和《大清新刑律》 B.《大清新刑律》结构分总则和分则两篇,后附《暂行章程》 C.《大清新刑律》完成前的过渡性法典为《大清现行刑律》 D.《大清律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 https://www.daxuezikao.com/zkmnt/80578.html
8.2006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联考综合课试题(1)a合宪性与法制统一原则 b民主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原则 6.下列关于法律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法律关系是产生法律规范的前提 b法律关系是一切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c法律关系只能是人与人之间合法的社会关系 d法律关系就是法律规范调整或保护的社会关系本身 7、甲的父亲https://www.diyifanwen.com/kaoshizhuanti/falvshuoshimonishiti/0761604561869406_40.htm
9.2012年1月中国法制史自考试题20.明朝将各种类型的赋役并为统一的货币税,这种赋税制度称为( ) A.一条鞭法 B.人头税 C.田税 D.工商税 21.清朝负责受理少数民族地区上诉案件的机构是( ) A.宗人府 B.内务府慎刑司 C.大理院 D.理藩院理刑司 22.中国古代最后一部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典是( ) https://www.hbzkw.com/exam/20120225162623.html
10.法制史复习指导: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一)《法经》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作者李悝。 篇目结构共有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因此将《盗法》、《贼法》列于篇首。从整体上看,《法经》是一部“诸法合体”而以刑为主的法典。 https://www.kaoyan365.cn/jm/7025.html
11.全国2013年1月自考中国法制史试题(课程代码:00223)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是 A.《竹刑》 B.《七法》 C.《法经》 D.《宪令》 6.将告发案件分为“公室告”、“非公室告”的是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7.秦朝的法制指导思想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https://www.cqzk.cn/lnzt/2014/0107/3908.html
12.牟发松:仁井田陞《中国法制史》翻译始末私家历史澎湃新闻【编者按】本文为《中国法制史》(仁井田陞著,牟发松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1月版)后记。经授权,澎湃新闻转载。现题为编辑所拟。 《中国法制史》中译本2018年版 2011年,仁井田陞此书作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之一出版时,译者原拟写一篇后记,对作者其人其书作一简介,以便读者,这也是海外学术专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09187
13.2024年4月自考《中国法制史》真题自考C.地位上,礼外无法,出礼入刑 D.适用对象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3.西周时期,“非眚”指的是 A.偶犯 B.惯犯 C.故意 D.过失 4.春秋时期,“竹刑”的作者是 A.邓析 B.子产 C.李悝 D.商鞅 5.中国封建各朝代的主要法典一般均称为“律”,这源自 https://mzk.cwjedu.com/lnzt/75908
14.中国法制史论文8篇(全文)中国古代法制史关于“礼与法”的关系及其在政治实践中的实际运用,对于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好地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正确处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看到法律和刑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己https://www.99xueshu.com/w/filelnh25m0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