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要播我的名字,妈妈看了会担心。”
这是一个24岁护士的话,在得知自己要去支援武汉时,她毫不犹豫背起行囊。此刻,作为儿女,她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在家中担心自己的母亲。
3.大爱大孝感动抗疫一线
2月11日下午,火神山医院护士吴亚玲的母亲突发疾病在老家去世。得知这个消息,吴亚玲泪如雨下。她面向家的方向三鞠躬,怀念去世的母亲……稍微平复心情,吴亚玲继续她的工作。
4.给警察送口罩不留名的小伙子
安徽六安一个小伙子,给当地派出所抱来了500个口罩,放下后只说了句:“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接着就跑走了。警察追出去挽留,小伙子边逃跑边摆手示意不用了,警察敬礼目送。
5.开大货车给武汉送物资的大姐
近日,一辆装载着31吨酒精的大货车到达了武汉的物资点,是一位40多岁的女司机连夜送过来的。她从成都独自开车,开了将近24小时,才把酒精送到武汉。送到后,这位女司机婉拒了武汉工作人员的感谢,继续干活,帮着卸货。
6.火神山的“摆渡人”
1月30日开始,从早到晚,庞益兵在工地与停车点间往返百余次,免费接送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工人,被誉为“火神山的摆渡人”。
7.我的名字叫知恩者
浙江湖州,一名老人来到社区,放了一沓百元大钞后转身就走。工作人员想让老爷子留下名字,他却说:“知恩者!”后来人们才知道,老人83岁,年轻时受资助免费上过学。
8.我的名字叫中国人
1月31日,南京交警在宁杭高速检查站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口罩。而当问及车主姓名时,对方只留名“中国人”。
9.我的名字叫中华儿女
美国洛杉矶几位年轻华人,买了一批医疗物资捐赠给武汉。他们刚毕业,没太多积蓄,几个人凑钱才买到,但没有留名字。义工告知中国清关必须要留名,他们商量了一下,留下四个字:“中华儿女”。
10.抗疫中的感人细节
上海多个小区的电梯,都有居民悄悄放上了“电梯按键一次性专用纸巾”,避免与电梯按键上的细菌病毒接触。也许没人知道是谁提供的纸巾,但这份细致和共渡难关的信念,让人感动!
他是从秘境独龙江中走出来的检察官,话少、直率,精通独龙族、怒族、傈僳族和藏族四种少数民族语言。关于自己的事,你问一句他答一句,高度概括;提及案子,他立即会眉飞色舞,站起身给你演绎案发现场。在几十年的检察官生涯中,他办理的近700件审查批捕案件,件件“无错案、无超时、无违法违纪”。他就是“全国最美检察官”江德华。2015年11月,江德华荣登“中国好人榜”。
窄得容不下两脚并行的山路上,他背着药品、干粮和案卷,紧贴岩壁,一步一步向办案地前行……这是独龙族检察官江德华的生活中常见的一幅画面。
1.从“门外汉”到精通“多语”的检察官
1964年11月,江德华出生在独龙江乡马库村。“由于家里很穷,长年吃不饱饭,上初中时我才第一次穿上鞋。16岁时我离家到怒江中学读高中,连续走了5天才走到学校。”江德华说,“这些难忘的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成为我工作中最大的动力。”
1985年,时任独龙江乡马库村公所武装干事的江德华通过招考进入了贡山县检察院,成为全国第一位独龙族检察官。他这一干,就是30余年,2013年10月,他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表彰为“全国最美检察官”。
贡山县境内居住着15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这给办案带来了挑战。“如果不懂民族语言,那无异于‘聋子串门’。”江德华从一开始就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工作中,他自学了怒族语、傈僳族语和藏语,成为当地不可多得的“多语”检察官。
虽然起点不高,但凭着勤学好问、埋头苦干,江德华很快成为检察业务骨干。
“在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如果不将法律和地域特色结合起来,工作就很难开展。”贡山县检察院检察长罗嘉堂介绍,“很多时候,本来是难以化解的复杂矛盾,但只要江德华出现,再复杂的矛盾很快就能化解。群众太信服他了。”
2.“法律就是法律,谁犯了法都一样”
1990年,贡山县独龙江乡发生一起案件。当年3月10日,独龙江乡几名农民相约携带猎枪等工具进入林区猎杀了10只扭角羚羊,扭角羚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不久,便将此案移送到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由于江德华熟悉独龙语,成为具体负责承办该案的最佳人选。当时,独龙江乡的公路还没有修建,独龙江与外界的联系还是原来的人马驿道,山高路远,道路崎岖,需要徒步翻越高黎贡山。
为了办案,江德华与协办人员背上干粮,历时3天才到达犯罪嫌疑人所在地——独龙江乡马库村委会。除了依法讯问嫌疑人外,他还走村入户详细调查了解案件有关情况,收集了多份证人材料。返回县城后,他顾不上长途跋涉的劳累和双腿的肿痛,马上整理材料。最终,对犯罪嫌疑人以非法狩猎罪依法提起公诉。
为强化办理刑事案件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受案的法院决定在独龙江乡公开开庭审理本案。作为公诉人,江德华和案件协办人又一次徒步进入独龙江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在庭审中,江德华发表了合法有据、有理有力的公诉意见,所有证据和公诉意见均被法院采信,最终被告人依法被判处有罪。
“其实,在这起案件中,有的当事人还是我的亲戚,但法律就是法律,谁犯了法都是一样的。”江德华说,他当时在处理这起案件时,还存了一个“私心”,“因为当时生活在独龙江乡的很多群众不知道法律是啥,而我通过大量的走访和宣传、讲解,使很多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江德华说。
从那以后的20多年来,马库村再没发生过一起猎杀保护动物的案件。
2009年2月13日,在贡山县森林公安局提请批准逮捕的丁某某、马某某涉嫌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一案中,江德华在审查案件材料后发现,该案中还有同案犯史某涉嫌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而森林公安局未对史某提请批捕。贡山县检察院主要负责人在听取江德华的意见后,随即向贡山县森林公安局发出“应当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意见书”。贡山县森林公安局经重新梳理案件,最终避免了漏捕案件的发生。
“老江我接触比较多,他工作兢兢业业,办案细节钻研到位,像老黄牛一样,只奉献不索求。”怒江州中级法院副院长王玉珍提起江德华,立刻竖起大拇指。
3.独龙江畔荡起江德华的歌
多年来,为了办案,江德华爬雪山、穿密林、蹚急流、过溜索,积劳成疾,患上了糖尿病和痛风。平时从办公室回家的路程只需要5分钟,痛风严重的时候,他要艰难地走半小时。但是,勤勉的他却是贡山检察院加班最多,办案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一位检察官。
不仅同单位的干警们敬重他,与他接触过的人也都会被他的踏实认真所感染。贡山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大队长何旭东讲述了与江德华一起进独龙江办案时的情形:“2009年,我们一起进独龙江乡办案。当时大雪封山,塌方导致路基被冲垮,我们只能贴着岩壁走路,低头向下看就是谷底,那贴着岩壁的‘路’窄得只够踩一只脚,加上身上背的药品、干粮、衣服、办案器材等,每秒钟都有生命危险。去一次独龙江,运气好的话三四天回得来,遇到下雨下雪,一个星期可能都回不来。但是,当时年纪最大、腿脚最不灵便的江德华却从来没有退缩过,一直坚持和我们同进退,指导我们办案。”
工作之余,憨厚的江德华最大的爱好就是唱歌、跳舞。歌声相伴他走过了下乡办案的艰难时光。为表达心中美好的向往,江德华自己创作了《祝酒歌》《渔歌》等十多首歌曲,其中一首《美丽的独龙江》已经在独龙江畔被人们所传唱。
独龙江很美丽,但这里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县城的繁华程度远远不及很多内地的乡镇。很多人都忍受不了这样的清苦而纷纷调离,但是,近年来被媒体广泛报道、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江德华却依然故我,办案、调研、翻译、普法,忙得不亦乐乎。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趁现在“条件好”赶紧调到大城市去时,憨厚的他微笑着说:“独龙江养育了我,独龙族抚育了我,作为检察官,我有责任办好每一起案件,同时做好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工作,维护法律的公正,维护边疆的和谐稳定。”
疫情就是集结的号角,党员就是保卫家园的战士,千千万万党员干部,迅速投身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最前线,开展入户宣传、收集防控人员信息、维护社会稳定、走访重点防控对象……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__就是这样一位奋战在防控疫情一线的党员干部。
__同志是从年二八就开始三班倒在镇、村值班,所有的工作人员,镇里挂钩村里的工作组,还有他作为挂点的领导三班倒都在镇、村里值班,入户宣传,包括大年夜的值守活动,全部全程参加。确保所有的观察对象,所有辖区内的重点场所做到无死角全覆盖的拉网式排查。
本着防控对象也是受害者,要将心比心,多替他们着想的理念。为了使重点对象安心在家接受观察,他还带领镇村工作人员定期走访慰问防控对象,送去口罩、体温计等医疗防护用品。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他既是一名可亲、可敬、可爱、可信的医学专家,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在旁人看来,抗击非典是钟南山一生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但钟南山不这么认为,他坦言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早年留学英伦时的求学生涯。
汪勇,35岁,顺丰速运(武汉市将军路营业点)丰e店主。
正月初一,他住进公司的仓库,开始志愿接送医务人员上下班。
他牵头建起了医护服务群,从日常的出行、用餐,到修眼镜、买拖鞋,只要医护人员有需要,他们都会想方设法搞定。
汪勇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将温暖聚拢,守护着冬日里逆行的医务英雄。
作为一名快递小哥,汪勇本没有义务护送医护人员,也没有义务组织团队为一线人员排忧解难。
“不为什么,就觉得我应该做一点什么”,面对当初的决定,汪勇只说了这样一句话。
正是因为他的勇于付出,及时缓解了战疫一线的棘手问题,带动了更多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当个人力量汇聚成团队力量时,这种勇于付出的品质,就成为了疫情防控的有力保障。
在20_年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广州医学院一附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院士,奋不顾身与同事们一道冲在救治非典型肺炎病人的最前线。他不顾年事已高,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悉心指导救治病人,在这次广东非典型肺炎的确诊治疗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病因不明患者从河源送来,其时该病人已出现双肺弥漫性渗出,呼吸窘迫的重症迹象。一连5天,医生仍找不出病因,患者病情不断恶化。这一异常情况很快报到钟南山院士那里。
钟院士非常重视,亲自对该病人进行会诊。但是将病人送进icU的4天临床监测中,所有的诊断都显示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病例。在暂时不能确定病因的情况下,钟院士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制订了相应的对症治疗方案,采取无创通气等疗法来暂时缓解病人的病情。
而就在钟院士率医务人员为病人殚精竭虑寻找救治方案时,从河源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曾经抢救过该病人的8名医务人员全部感染同一种病!钟院士立刻预感到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特殊传染病,当即吩咐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全体医务人员做好准备,考虑各种可能性。他请示广医一院将该病人的病情上报广州市越秀区防疫站,同时应省卫生厅要求派出专家到河源会诊。
但此时,中山、江门等地也相继有医务人员被“怪病”感染。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肖正伦教授即刻赶往中山会诊,接着去了江门。后来,钟院士自己也赶到中山,参加调研。大家隐约感到,一场大仗即将打响。
这时,钟院士主动请缨,要求将最严重的病人送到他们呼吸疾病研究所。作出这个决定需要很大的勇气。第一,当时病因不明,谁都没把握能治好病人,而治不好等于砸了自己的牌子;第二,当时已经很明确,该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情越重,传染性越强,接治最严重的病人,等于给自己寻找危险。
但钟院士没有考虑这些,他的心中只有病人。他说,如果有了危险,医生都逃避,那要医生做什么;他还说,我们本来就是研究呼吸疾病的,最艰巨的救治任务舍我其谁
从此,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了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核心堡垒。每一个“非典”病人送进所里来时,他都要亲自检查,制订治疗方案,甚至抓起人工气囊为病人输氧;在探视病人时,为了检查患者的口腔,他把自己的头凑到和病人距离不到20厘米处细细观察;危重病人往往无法说出话来,为了和病人作足够的沟通,他耐心地查看病人的嘴形,猜测病人的手势,观察病人的眼神,辨认他们写出的歪歪扭扭的文字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量的研究,钟院士率领他的助手们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使多数“非典”患者康复出院。
我们都还记得20_年“非典”肆虐时期的那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对整个人类而言都是一场生死的考验,但科学最终战胜了病魔。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钟南
山院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再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彰显了一名科学工作者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危急时刻尽显科学家英雄本色,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基层,有一群人,他们身穿白大褂,忙碌在各个卫生室间,看病拿药、打针输液、包扎伤口,偶尔也会背着医药箱进组入户。疾病面前,他们能给群众吃下定心丸;疫情防控,他们成了守护群众健康的战斗员。群众足不出户,街道格外冷清,他们却踏上了战疫征程,村医大白成了最靓丽的风景。
一枚党徽的担当
小小的一枚党徽,是中国共产党员的标志和象征,带上它,意味着亮明了身份,严于律己、恪守奉公便是使命。当前疫情防控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在这个特殊时期,防控物资尤其是口罩至关重要,安徽金寨县桃岭乡赵院村村医吴章学深深明白这一点。村干部说这个村医有点倔,卫生室防控物资被他安排的妥妥当当的,一天送出去几个口罩、几瓶消毒液,他都详细记录在登记簿上了,亲戚来找他多拿几个口罩,他绝对不会多给一个,但是一听说有武汉返乡人员被隔离观察出不了门,他却主动为他们送去口罩、体温计、洗手液等防护物资,并引导他们积极做好防护措施。他说:目前防控物资比较紧缺,大家绝对不能浪费,要先给最需要的人。自接到通知后,这位56岁的老党员、老村医,时刻坚守在工作岗位,随时上门为外出返乡人员和村民量体温,一有空闲,他更是冒着被感染的可能,挨家挨户宣传疫情防控科学知识。在疫情面前,他用自己的坚定信念和政治品格,履行了一个党员的职责。
一辆三轮车的轨迹
一盏白炽灯的情怀
最近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每天晚上金寨县桃岭乡桐岗村的卫生室总是亮着一盏白炽灯,村民们既感到暖心,又觉得很安心,因为有人在负重前行,默默守护。村干部张忠洋说:每次我值完班回去,吴孔胜医生还在加班加点,我作为一个年轻人真的非常感动,他的精神确实值得我学习,本来还觉得一身疲惫,看到那盏白炽灯,我顿时又充满了动力。一个50岁的村医,在基层一干就是30年,在疫情面前,他积极履行村医职责,白天深入武汉返乡人员家中监测体温、交代隔离事项,同时,还积极参与防疫宣传,每家每户走访、发放宣传单及明白纸,晚上在村服务群里,普及防疫健康知识,接诊一些普通病人。每天起早贪黑,没有休息过一天,始终无怨。他说既然选择当一名医生,就得担负起我的责任。我是桐岗村的村医,我就得对桐岗村群众的健康负责。
一支体温计的温暖
金寨县桃岭乡高湾村是3000多人的大村,进出村路口有7个,卫生室有2个,防疫任务较重。由于廖荣贵医生对村民情况熟悉了解,工作经验丰富,他就主动承担了给群众量体温的工作。每天上午他身穿白大褂,带上体温计,奔走于武汉返乡的重点人员家里,他仔细询问、掌握情况,不顾个人安危,亲自为他们测量体温,细心登记造册,耐心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每天下午他在两个卫生室之间来回奔波,为一般群众量体温,发放防控物资。对于廖医生的工作,乡村干部高度认可,但大家在夸赞他时,他却谦虚地说:这是我的本分工作,关键时刻,村医不能当逃兵。
一条朋友圈的思念
在元宵节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按照金寨县桃岭乡当地习俗要在故去的亲人坟前上灯。今年的元宵节对桃岭乡桃岭村卫生室的村医汪有云来说,意义深重,因为这是她大儿子故去的第一个元宵节。按照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不能给去世的儿子上灯,在元宵节仍坚守岗位的她,只能发一条朋友圈来寄托哀思。汪有云的长子有先天性智力缺陷,但是她不离不弃,悉心照顾了30多年,另外她还要照顾孙子、孙女和90多岁的婆婆,本来家庭负担就重,2019年10月,大儿子又突然离世,这对汪有云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但是她在悲痛中依然把本职工作完成的很出色。疫情爆发后,她始终坚守在岗位,上门随访、测量体温、发放口罩,工作连轴转的她连家都顾不上。她说: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不仅要为移风易俗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更要守护村民健康和平安。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她的眼圈红了。背负着一个家庭的重担和一份丧子的伤痛,还能扛起防疫抗疫的责任,用行动诠释仁者爱人,实在可敬。
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这群村医大白,凭着一个口罩、一身白大褂每天奔赴在在各个村庄卫生室,参与一线防控,他们愿意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群众。在基层,除了村医,还有冲锋在前的党员、默默奉献的群众、不辞辛苦的乡村干部,平凡人物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共同迎接属于2020年的春天。
钟南山193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呼吸内科专家。
2003年,作为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在SARS(中国大陆地区民间通称为“非典型肺炎”)猖獗的非常时期,钟南山不但始终在医疗最前线救死扶伤,还积极奔赴各疫区指导开展医疗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
因功勋卓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被广东省荣记特等功,被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称号。
扩展资料:
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世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钟南山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
钟南山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并首次证实了隐匿型哮喘的存在。
他所领导的研究所对慢性不明原因咳嗽诊断成功率达85%,重症监护室抢救成功率达91%。
2003年抗击“非典”中,钟南山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
主动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为夺取应对甲型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3年,钟南山被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荣誉称号。2003年,钟南山再次被评为中国全国先进工作者(即全国劳模)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钟南山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
月27日(农历正月初七)晚,“201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揭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第一人,湖北“移民书记”赵久富获此殊荣.
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现为郧阳区)余咀村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领三千多名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2014年,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此时,移民第一村余咀村支书赵久富,已任职黄冈市团风镇黄湖移民新区党支部书记.黄湖新区也是全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安置人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外迁移民安置点.
余咀村变成蓄满清水的库区.而移民们在赵久富的带领下,在新的家园也走上了致富路.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正能量人物事迹50字10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