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刑事律师谈毒品的司法认定标准以及种类

案例:我国法律对毒品的界定受立法发展和禁毒形势的深刻影响,存在动态调整和体系不够完善的特点,给毒品认定的司法实践带来一定难度。通过把握毒品定义的毒害性、致瘾癖性、受管制性和非法使用性四个要素,特别是紧扣“非法使用的受管制药物”这一指向法律评价的核心要义以对涉案物质进行司法认定。涉案物质应当符合列管药品目录所规定的品种和范围,并且系非法使用目的,才能认定为毒品。未列管药品不具备受管制性,不能认定为毒品。列管类药品能否认定为毒品,关键在案证据能否证明该涉案药品的非法使用性。

毒品的定义是毒品犯罪司法认定的逻辑起点和论证基础。法律对毒品的界定,关系到涉案物质是否认定为法律规范意义上的毒品,关系到能否认定行为人构成毒品犯罪,以及如何把握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之间的界限。由于法律定义的抽象性和现实毒情的复杂变化对毒品司法认定实践带来挑战,有必要梳理毒品定义法律渊源,准确把握毒品定义要素,进一步探索毒品司法认定的思路,为办案实践提供指引。

一、现行毒品立法模式及适用特点

(一)毒品的法律渊源

从我国毒品定义的法律渊源来看,对毒品的界定是由法律定义涵摄,加上法规、规章发布药品目录列举,由此构成认定毒品种类和范围的规范体系。

1.法律中“毒品”的定义

2.行政法规、规章中“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定义和目录列举

为有效加强新精神活性物质(NewPsychoactiveSubstances,NPS,也被称为“策划药”或“实验室毒品”)管制,根据《禁毒法》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2015年公安部等部门制定了《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列管办法》,该规定第3条指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按照药用类和非药用类分类列管。除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品种目录已有列管品种外,新增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由本办法附表列示”,首次在法规中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区分为药用类和非药用类。“本办法附表”指的是规定末尾的《附表: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该规定第2条提出“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定义,“本办法所称的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是指未作为药品生产和使用,具有成瘾性或者成瘾潜力且易被滥用的物质。”该规定实施后,通过增加公告的方式,将新出现的需要管制的物质列入目录,目前已增加5次公告。

3.司法解释对毒品认定的规定

201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三)》第13条规定重申了刑法中毒品的定义,并指出“具体品种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卫生部发布的《麻醉药品品种目录》《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为依据。”此外,201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能否作为认定毒品依据的批复》中指出《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可以作为认定毒品的依据。

(二)现行立法模式下毒品认定需注意的问题

在目前的立法模式下,在适用法律认定毒品时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第二,毒品的品种和范围需要结合国家管制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具体规定确定。目前我国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区分为药用类和非药用类,并实行目录管理,目录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目前主要有上述的三个药品目录规定了受管制的药品范围,随着新药品的出现以及实际使用情况变化,目录会不断更新,比如《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规定“上市销售但尚未列入目录的药品和其他物质或者第二类精神药品发生滥用,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部门、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该药品和该物质列入目录或者将该第二类精神药品调整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实际上世界各国通常也都是采用不定期公布被管制药物清单的方法来确认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范围的。这也说明毒品的品种和范围是动态调整的,在认定涉案物质时需要根据实际管制情况予以认定。

第三,目录列举也仍存在着需要解释或专业鉴定的模糊地带。由于物质结构形态多样性,目录除了列举之外,在“注”中指出了目录包括列举品种可能存在的盐和单方制剂、异构体等,可见目录仍有需要解释和如何适用的问题。目录使得出现类似列举品种物质时有法可依,有利于应对受管制物质的形态多样性和可能出现“策划药”的情况,但同时当出现与目录列举品种名称近似的物质时,如何判定属于受管制物质,一方面需要对“盐和单方制剂”“异构体”等进一步加以释明,也需要权威的专业机构作出鉴定。

第四,刑法规定毒品定义的条文中没有提及受管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合法使用情形。《禁毒法》在第2条第2款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合法使用做出归纳,指出“根据医疗、教学、科研的需要,依法可以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从而有助于判断涉案物质是否界定为毒品。《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列管办法》从禁止和合法两个面向对管制物质的生产、使用等做出规定,指出了合法使用管制物质的情况。比如第4条规定“对列管的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生产、买卖、运输、使用、储存和进出口。因科研、实验需要使用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在药品、医疗器械生产、检测中需要使用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标准品、对照品,以及药品生产过程中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中间体的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刑法关于毒品的规定对于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此罪与彼罪的区分有重要意义,从立法条文看,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在引用刑法关于毒品定义的规定时,也应注意到受管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存在合法使用的情形。

二、结合毒品定义的要素准确认定毒品

(一)毒品定义要素

通说认为,我国毒品定义的三大要素是成瘾性、违法性和危害性,或者是毒品的药物依赖性、危害性、非法性,意义基本一致,其中危害性主要指社会危害性。我国台湾地区在“毒品危害防制条例”第2条关于毒品的抽象定义中,直接将“成瘾性、滥用性、社会危害性”三大定义要素落实在实定法的规范文本中,当发现有新兴滥用物质时,由法务部毒品审议委员会依照上述三大要素决定非医疗用途的药物是否列为毒品。

讨论毒品定义的要素,需要从毒品的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把握。其一,毒品的自然属性,是指毒品本身具有的物理、化学性状及对人体所能产生的作用。毒品的物理、化学特性是进行毒品鉴定和鉴别的依据。毒品对人体的作用,实际上也就是毒品对人体身心健康的损害,也是国家对毒品加以严厉禁止的原因之所在。毒品对人体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对人体的毒害性,以及使人体对其产生依赖性,即致瘾癖性。其二,毒品的法律属性,是指此为法律意义上的定义。联合国早在1978年的《控制麻醉品滥用的综合性多学科纲要》中就曾指出,毒品的定义“不是以医学或者科学的定义加以划定的,而是从法律的意义上确认为,列入了由国内法或者国际法律确定的名单的某种药物。”法律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行为规范,具有指引和评价的作用。在法律中,毒品是予以负面评价、明示禁止的词语。毒品的法律属性具体表现为受管制性和非法使用性。

综合毒品的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毒品定义的要素包含毒害性、致瘾癖性、受管制性、非法使用性,而滥用和社会危害是毒品容易产生的社会后果,非毒品根本属性,不是物质被列为毒品的根本原因,故不列为定义要素。

1.毒害性

2.致瘾癖性

“瘾”是指一种特别深的嗜好,“癖”是指对事物偏爱形成习惯,“瘾癖”从字义上解释是形容一种依赖性。毒品的致瘾癖性,也称药物依赖性,是指毒品具有成瘾性,更确切地表述是具有成瘾潜力,能够使人形成瘾癖,对毒品产生药物依赖。致瘾癖性是毒品最重要的自然属性。成瘾的概念来自于药物依赖,在药理学上,药物依赖性也称为药物成瘾。世界卫生组织1967年对药物依赖性的含义作了如下描述:药物依赖性是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要连续或定期用该药的行为和其它反应。

能否使人产生药物依赖,“形成瘾癖”,是区分毒品和一般药品的重要依据。依赖性一方面表现为生理或躯体上的依赖性,必须连续使用并有加大剂量的趋势,停药后会出现戒断症状。依赖性更重要地表现为心理依赖性,对药物有强烈渴求和强迫性觅药行为。一旦对毒品产生依赖性,吸毒成瘾者对毒品有强烈的不可抗拒的需求,毒瘾发作会促使吸毒者不择手段地寻求毒品以满足生理和心理需要。毒品的依赖性也是毒品产生严重社会危害的根源所在。

毒品是由于具有引起成瘾的特性所以容易导致滥用,致瘾癖性是导致滥用的主要原因。可见,滥用作为一种后果从属于物质的致瘾癖性,不是毒品天然属性。此外,历史上因为一些宗教、文化等原因,也存在着对个别药物的滥用,但并不具备普遍性,因此滥用也不是毒品的社会属性。滥用仅作为物质列管的评估因素之一,而并非毒品的根本属性,不构成毒品定义的要素,且以滥用性定义毒品显得预防和打击过于靠后。

3.受管制性

毒品不仅是能使人形成瘾癖的具有毒害性的物质,它还是国家依法实行管制的物品,仅仅具有毒害性和致瘾癖性,而没有被国家列入管制范围的,在法律上就不属于毒品。在该物质具有毒害性、致瘾癖性前提下,是否将该物质列入管制,需综合考量物质的滥用规模、管制效益、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与一国禁毒法律政策有关。比如大麻在一些国家没有被列入管制物品范围,而在我国依法受到管制。当一种药物即使成瘾潜力较微弱,但是毒害性特别是致幻性剧烈,能够严重影响人的情绪意志行为,或者如大麻容易成为接触其他毒品类型的“入门毒品”,此种药物可能被利用引发犯罪活动,仍然应当严格管理,列入管制。

4.非法使用性

要认定为毒品,除了以上三个要素,还应当加上非法使用性,即被非法使用的具有毒害性、致瘾癖性的受管制药物,认定为毒品。毒品的非法使用性,主观上体现为相对于合法的医学、科研、教学等目的而言,被用于非法目的,特别是对为满足瘾癖的人群提供毒品获取非法利益;客观上表现为脱离管制,在非法的领域里进行生产、制造、买卖、运输、使用等。之所以提出非法使用性,也源于毒品在自然属性上是可能具有药用价值的物质。毒品种类多样,其药理作用复杂,有的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有的本身就是医用药品,如海洛因、吗啡,起初就是作为药品制造和使用的,只是后来发现其严重的毒副作用后才不再使用直至严厉禁止;新精神活性物质虽有相当品种是基于非药用目的、被策划出来规避法律的化学物质,但长远看也不排除可能出现列为药用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的情况,以用于临床医疗或者科学研究用途。在联合国禁毒公约中,也一再强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可以维护人类健康,在医疗、科学研究中使用是必要的,但必须予以严格的管理,防止其进入非法渠道。因此,法律上的毒品的定义要素应当包括非法使用性,以提示在认定涉案物质为毒品时,应当排除合法使用的情况,从而准确认定行为性质。

(二)准确把握毒品定义

毒害性、致瘾癖性、受管制性、非法使用性是构成毒品定义的要素,无论是对毒品进行立法界定还是司法认定,应该将四个要素结合起来,统一把握分析。该四个要素中,毒害性反映了毒品对人体身心健康产生严重损害的特性;致瘾癖性反映了毒品能使人身心产生药物依赖的特性,从而可能引发滥用、导致一系列社会危害;受管制性反映的是毒品具有被国家法律明示列管的特性,区别于未列入管制的一般嗜好品;非法使用性反映的是毒品具有被用于非法目的的特性,区别于合法使用场合中的受管制药品。毒害性和致瘾癖性是将物质界定为毒品的前提,是评估、衡量物质滥用风险和社会危害情况的基础,是将物质进行管制的关键因素,根据物质毒害性和致瘾癖性的强烈程度,可以分级分类管理;受管制性和非法使用性是将物质界定为毒品的法定标准,有法律上明示禁止的意义,提示行为准则,提供司法实践指引。

毒品定义应当包含以上四个要素,须紧扣上述四个要素,准确把握法律条文中的毒品定义。刑法第357条第1款规定毒品是“国家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突出了毒品的致瘾癖性和受管制性。《禁毒法》第2条第1款沿用了刑法第357条第1款表述,同时在第2款指出“根据医疗、教学、科研的需要,依法可以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突出了毒品除了具有致瘾癖性、受管制性,还包含非法使用性,而受管制性和非法使用性作为毒品的法律属性是最重要的定义要素,是涉案物质能否认定为毒品应当符合的要素。可见,综合《禁毒法》该两款条文,才是更为全面的毒品定义。

综上,我国在法律上对毒品的界定是由刑法第357条第1款、《禁毒法》第2条的概括定义以及《麻醉药品品种目录》《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和《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三个药品目录具体列举构成的。虽然我国对毒品界定的立法仍有进一步体系化的空间,并随着禁毒形势变化存在动态调整,但通过把握毒品定义的毒害性、致瘾癖性、受管制性和非法使用性四个要素,特别是紧扣“非法使用的受管制药物”这一指向法律评价的核心要义,进一步形成司法认定思路,有助于对毒品认定疑难案件作出合理定性。

三、毒品的司法认定

(一)毒品认定的总体思路

在司法认定中,涉案物质要认定为毒品,应当紧扣毒品的受管制性和非法使用性两个要素,首先,涉案物质应当符合《麻醉药品品种目录》《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和《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规定的品种和范围;第二,涉案物质是非法使用的目的,否则,不构成犯罪或者不构成毒品犯罪但以其他罪名追究刑事责任。总的认定思路和环节如下:

1.如何认定涉案物质为《目录》列管的物质

《禁毒法》规定:“根据医疗、教学、科研的需要,依法可以生产、经营、使用、储存、运输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因此,毒品的非法使用性是与前者合法领域相对应的非法生产、买卖、运输、使用、储存和进出口等,在具体案件中,应根据在案证据审查该物质是否从行为人流向毒品市场、吸毒人群,行为人是否使用隐蔽手段逃避检查,是否赚取巨额利润等,综合评判涉案物质是否符合非法使用的特征。可见,非法使用性要素是影响受管制物质法律定性的关键,比如,教学、科研过程中依法依规使用的受管制药品是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出于非法贩运给吸毒人员目的而运输的受管制药品是毒品。此外,基于其他非法目的向不特定人群提供的受管制药品,可能构成非法提供精神药品罪、非法经营罪、走私普通货物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罪名。

总之,涉案物质为《目录》所管制,且有证据证明是非法使用目的,构成毒品犯罪的,以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定罪处罚;如果证据证明是合法使用意图,则不构成毒品犯罪,如果达到其他罪名的追诉标准,则应以其他罪名追究刑事责任。

(二)毒品认定思路的具体应用

在以上总体思路下,笔者归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争论案件类型并加以分析,以进一步明确认定思路的具体应用:

1.列管类药品案件

以两则案例为例:

[案例一]个人私自从海外代购列管类药品。如甲通过代购从日本购买“JG不眠症治疗药”药片100片,该药品邮包被海关查获,经鉴定,药片含有我国管制的二类精神药品氟硝西泮。经查,有证据证实甲为抑郁症患者,具有失眠等症状,其购买上述药品均系自用,被用于治疗失眠,甲的行为不构成走私毒品罪。

在该类案件中,证据证明该进口药品系行为人用于抗抑郁、焦虑等治疗目的,没有证据证实进口药品是为提供给吸毒人员使用,即应认定为药品而不是毒品,行为人不构成毒品犯罪。由于查处的药品数量也未达到走私普通货物罪等构罪标准,因此行为人不构成犯罪。

[案例二]向不特定对象贩卖列管类药品。如A在明知地西泮和芬特明为国家管制的二类精神药品的情况下,多次向泰国卖家购买并伪报品名走私药品,累计走私地西泮90000片,芬特明4000粒,之后将药品用作“减肥药”的配方药并贩卖给B。B明知A的配方药含有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并且系从泰国邮寄走私而来,仍然向A购买45个疗程的“泰国DC减肥药”(每个疗程含14片地西泮和14粒或28粒芬特明),并在网店上销售给国内客户。

从药理上看,地西泮同国内的安定类药物相似,多用于抗焦虑、镇静催眠等,可致嗜睡、头痛、乏力、运动失调以及兴奋不安,长期使用具有耐受与依赖性。芬特明大多作用于动物拟交感神经,以控制食欲或镇静,达到厌食减肥效果,临床上可用于中重度肥胖症的短期治疗,但研究表明,过量服用芬特明有兴奋和致幻作用,会导致焦虑和精神紧张,出现认知和精神障碍,诱发高血压、心悸、心动过速和心力衰竭等不良反应,严重危害健康。可见,涉案精神药品的滥用会对人体有毒害性,但也存在一定剂量内用于肥胖治疗的事实,即存在药用属性。在该案例中,仅有证据证实A将该走私的精神药品用作“减肥药”的配方药又予以贩卖给B,B又在网店转卖给需要减肥的客户,而未有证据证明药品销售给走私、贩卖毒品的犯罪分子或者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故对A和B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走私、贩卖毒品罪,但由于A和B均在未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非法销售包含管制药品成分的减肥药,非法经营数额和违法所得数额均达情节严重,应当认定为非法经营罪予以处罚。

《〈全国法院毒品犯罪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的理解与适用》中亦指出,“实践中有的被告人向不特定对象贩卖麻精药品,如果没有证据证明其是向走私、贩卖毒品的犯罪分子或者吸食、注射毒品的人员进行贩卖的,根据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一般不宜认定为贩卖毒品罪。”《刑事审判参考》第1057号案例提出“非法生产、经营国家管制的第二类精神药品盐酸曲马多的行为,应如何定性”的问题,该案例撰稿人认为,“对非法生产、销售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行为以制造、贩卖毒品定罪,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被告人明知所制造、贩卖的是精神药品,并且制造、贩卖的目的是将其作为毒品的替代品,而不是作为医疗用途的药品;(2)精神药品的去向明确,即流向了毒品市场或者吸食毒品的群体;(3)获取了远远超出正常经营药品所能获得的巨额利润。”可见,以上两种裁判观点的核心理念是相同的,即认为向不特定对象贩卖列管类药品的,应当以严格证明标准证明涉案的受管制药品系作为毒品使用,具体可体现为去向为毒品市场、受众为吸毒群体,才能够认定涉案行为构成毒品犯罪。

2.未列管药品案件

(2)复方曲马多类案件。司法实践中对贩卖复方曲马多案件的处理也存在不同情况,或以非法经营罪认定,或以贩卖毒品认定。究其原因,首先根源在复方曲马多究竟是否属于管制类药品。认定为毒品犯罪的案件,其理由主要是涉案的复方曲马多片中的盐酸曲马多含量明显高于常规复方曲马多片的含量,且缺乏证明生产商、销售渠道的证据,销售对象基本为吸毒者。认定为非法经营罪的案件,其理由主要是根据2012年公安部禁毒局《关于非法滥用、买卖复方曲马多片处理意见的通知》中的意见,管制药品目录并没有将复方曲马多列为二类精神药品,仅将曲马多片及可能存在的盐和单方制剂列入管制,因此不宜将非法买卖复方曲马多片认定为贩卖毒品罪。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赖某等人贩卖复方曲马多一案的判决意见中,法院亦认为,“由于我国法律目前未将复方曲马多片列入管制范围,不能认定为毒品。尽管有社会危害性,但不具有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事处罚性”,故赖某贩卖复方曲马多的行为不构成贩卖毒品罪,但其行为符合非法经营罪构成要件,以非法经营罪追究刑事责任。上海刑事律师事务所

THE END
1.2022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理学知识:法的渊源【答案】BCD【解析】法的渊源即法律的来源,是指国家机关、公民和社会组织为寻求行为的根据而获得具体法律的来源,有时简称“法源”。当代中国法律渊源是以宪法为核心的制定法形式,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渊源可分为以下几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自治法规、经济特区的经济法规、国际条约与协定。非正式有:https://gs.huatu.com/2022/0318/1628632.html
2.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一、法的渊源:(法律渊源) 指那些来源不同(制定法与非制定法、立法机关制定与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又称“法的形式”。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主要包括:(8种) ①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⑤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⑥特别行政区制定的法律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3.国际条约的法律制度例如,条约是不是我国法律的一部分,或者说,条约是不是我国的法律渊源,现在不太确定,因为我国的宪法没有涉及,立法法也只字未提国际条约。尽管民事诉讼法等规定了条约的优先适用地位,事实上承认了条约是我国的法律渊源,但现行法律还缺少明确的规定。条约是不是我国法律的一部分,需要从立法上予以明确。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2006-12/30/content_356060.htm
4.2002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大纲法理学新浪教育在法律哲学与法律精神方面;在法律结构与法律文化方面;在司法体制与司法程序方面;在法律形式与司法技术方面;在法律民族性与国际性方面。 二、法系与历史传统 法系;英美法系;大陆法系。 三、西方两大法系历史传统的比较 两个法系可从这些方面比较:法律渊源传统、法典编纂传统、法律结构传统、法律适用传统、诉讼程序传统。https://edu.sina.com.cn/l/2001-09-24/16437.html
5.婚姻与家庭法复习题33.按照我国婚姻家庭法学界比较公认的见解姻亲的种类有() A.配偶 B.血亲的配偶 C.配偶的血亲 D.配偶的血亲的配偶 34.我国婚姻家庭法的法律渊源包括() A.宪法和其他法律 B.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C.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 D.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https://blog.csdn.net/szbnjyedu/article/details/122004585
6.我国的法律渊源主要有什么法我国的法律渊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法律规范: 一、宪法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渊源的基础和依据。 二、法律 这里的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830708099260448788.html
7.2017年大连海洋大学901法理学复试考研大纲三、法律对人权的确认和保障 第六节法与正义 一、正义的概念和基本分类 二、正义作为法的价值的意义 三、法律对正义的保障 第五章法的渊源与效力 第一节法的渊源 一、法的渊源释义 二、法的渊源的种类 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惯例。 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https://yz.kaoyan.com/dlfu/dagang/586df57f99750.html
8.中国的法律有哪些分类法律种类及名称法律种类组织法分类共和国荣誉章 中国的法律有哪些分类法律种类及名称中国的法律有哪些分类理论上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中重要的有按部门来划分,分为七大部门法,如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社会和环境保护法。中国所有法律分类中国法律共分为七大类: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https://www.docin.com/p-2154225701.html
9.简述我国劳动法渊源的种类。参考答案: 劳动法的渊源是指劳动法律规范的具体表现形式。我国劳动法的渊源根据其效力层次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国际劳工公约、规范性劳动法律法规解释、特别行政区法律以及国际惯例等。 复制 纠错举一反三 车站发现爆炸物后,应放下手中工作,自行离开车站。()https://www.shuashuati.com/ti/24c81f333197444a80d728ed7a964238.html
10.2022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620《法学(一)法律规则 1.法律规则的概念 2.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3. 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关系 4. 法律规则的类别 (二)法律原则 1.法律原则的概念 2. 法律原则的种类 3. 法律原则的功能 (三)法律概念 1.法律概念的概念 2.法律概念的分类 四、法的形式与效力 (一)法的渊源 1.法的渊源的概念 2.当代中国法的渊https://www.ibudding.cn/a/129889.html
11.中国内地与香港仲裁制度之比较——兼论两地相互承认与执行仲裁此外,内地和香港都参加了1958年6月10日订于纽约的《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以下简称《纽约公约》),因此,《纽约公约》是两地仲裁共同的法律渊源。我国在加入该公约时对公约的适用范围作了互惠保留和商事保留。英国是《纽约公约》的缔约国,香港是以所谓的“英国属地”而适用该公约的,而英国在加入《纽约公约》https://www.bjac.org.cn/news/view.asp?id=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