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截至2020年1月,共有33位杰出科学技术工作者获得该奖。
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广西科协公众号将陆续为读者呈现这33位科技人物的风采,展现他们忠于祖国、甘于奉献、勇攀高峰、矢志创新的精神。
题记
2001年,黄昆获得该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黄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对固体物理学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是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从理论上预言了与晶格中杂质有关的X光漫散射,以后被称为“黄散射”。这个理论在六十年代获实验证实,“黄散射”已发展成为一种能直接研究固体中微观缺陷的有效手段。他的多声子跃迁理论,以“黄一里斯因子”而著称于世。他提出关于描述晶体中光学位移、宏观电场与电极化三者关系的“黄方程”和由此引申的电磁波与晶格振动的耦合,即后来称为极化元的重要概念。他与玻恩(M.Born)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是一部有世界影响的经典性科学专著。他的理论对信息产业(特别是光电子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半个世纪以来,他不仅对固体物理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还对高等学校中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的教学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黄昆院士热爱祖国,热爱科技事业。近年来,他与合作者对半导体超晶格的电子态和声子模开展了系统的富有成效的研究。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他荣获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而成为200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辞这样写道:
他一生都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地传递着知识的薪火,而对名利的起落,他处之淡然。他不仅以自己严道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的领域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黄昆
人物评价
1.评价
他好比现代的凤凰涅槃,从灰烬中飞起,又成为世界领头的固体物理学家。(国际著名固体物理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固体物理研究所前所长卡多纳评)
黄昆先生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对固体物理学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是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黄昆先生一贯强调德才兼备、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呕心沥血、教诲提携,以极大精力投入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的光荣事业,认为在中国培养一支科技队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他个人在学术上的成就,堪称中国科学界的典范。黄昆先生为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一些举世瞩目的科学成果,还有在科学研究上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还有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淡泊明志的高尚情操。他对祖国的赤子之情,对事业的赤子之诚,对党的赤诚之心和高尚的情操将垂范世人,启迪后学。(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秦国刚院士评)
黄昆先生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创办五校联合半导体专门化,为国家的半导体科技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英才,为创建和发展中国半导体科技和教育事业、从无到有地建立和发展半导体工业体系起到了开拓性作用。黄先生所倡导的自力更生、团结协作以及多方争取教育资源等先进的教育思想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复旦大学教授阮刚评)
岱色苍茫众山小,天容惨淡大星沉。物理学界不见君,院士行中少一人。(微波通信及光纤通信专家叶培大院士悼词)
黄先生带出了一大批中国半导体事业的骨干,桃李满天下。(半导体物理学专家夏建白院士评)
黄昆先生做人、做科研求真务实,他那实事求是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和严谨的学风都值得我们学习。(微电子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志坚院士评)
2.所获荣誉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5年,获得该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01年,获得该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2年,入选该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人物简介
黄昆,浙江嘉兴人,1919年9月2日出生于北京。父亲黄徵是中国银行高级职员,母亲贺延祉也在银行工作。他先后在北京蒙养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上海光华小学上学。在上海光华小学五年级没读完,又随家人迁回北京。
1937年,黄昆通过了通县潞河中学向燕京大学的保送考试。进入燕京大学,他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选定物理为学习专业。
1941年秋,黄昆在获得燕京大学学士学位后,经葛庭燧介绍,来到西南联合大学任助教。
1944年,黄昆、杨振宁、张守廉从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黄昆被录取为“庚子赔款”留英公费生。
1945年10月,黄昆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师从理论物理学家、后来荣获诺贝尔奖的莫特教授,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为固体物理学。
几个月后,初露头角的黄昆就完成了题为《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论文,提出了关于杂质和缺陷X光的散射理论模型。
20年后,德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证实了黄昆的理论预言,国际学术界随即称之为X光“黄散射”。
在完成博士论文后,1947年,黄昆到爱丁堡大学玻恩教授处工作。
1951年年底,黄昆怀着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殷切之情,放弃了个人科学生涯中获得重大成就的机遇和国外的优越生活条件,回到自己深爱的祖国,就任为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1952年院系调整后,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黄昆等人登上北京大学讲台,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开设普通物理课。
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黄昆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半导体物理专业,为中国信息产业培养了第一批人才,包括现在活跃在固体物理学科研和教学岗位上的甘子钊、秦国刚、夏建白等几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任教期间,他还主持本科生教学体系的创建工作,并著有《固体物理学》,还与谢希德教授合著《半导体物理学》。
1977年秋天,黄昆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重新开始了科研工作。
在黄昆的主持下,半导体研究所针对国际上在多声子无辐射跃迁理论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重新开展了研究,“黄—朱模型”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性成果。
1985年,黄昆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2001年,黄昆与其北京大学校友王选一同获得了该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5年7月6日16时18分,黄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编辑丨周游陈美静
初审丨黄祥豪
终审丨韦旭
原标题:《【科技人科技事】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黄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