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东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英]约翰·洛克
译者|叶启芳、瞿菊农
版本|商务印书馆1982年1964年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
推荐人|顾培东
第一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美]罗·庞德
译者|沈宗灵
版本|商务印书馆2010年
【推荐语】我愿意推荐美国社会法学派创始人罗斯科·庞德的《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用一句话概括推荐的理由:它能带你认识和理解复杂、但更趋于真实的法律世界。每一个法学家都有自己的法律观,特别是每一个法学流派都有自己一整套有一定体系性、自洽性的关于法律的理解和解说。《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即是庞德关于法律基本问题的理解和解说(商务印书馆最初的版本把《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与《法律的任务》放在同一册中,两者共同体现了庞德的基本法律观),内含四章:文明和社会控制;什么是法律;法律的任务;价值问题。四部分标题都朴实到素面朝天,但又深入根本,直达法学人或法律人心际。
《论法的精神》
推荐人|刘艳红
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法】查理·路易·孟德斯鸠
译者|许明龙
版本|商务印书馆2012年
【推荐语】长期研习部门法的学者大抵会倾向于推荐部门法的佳作,然而,要读懂部门法的著作,并不能从部门法出发,而应该从法哲学出发,或者再具体一点,可以从部门法哲学出发,比如刑法哲学、民法哲学等。法国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鸠(C·L·Montesquieu,1689-1755)于1748年出版的《论法的精神》,就是这样一部著作,它可以成为每个部门法的出发原点。这部鸿篇巨著被称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也是在该时代最好的政治学著作。它以法律为中心,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最为关键的是,孟德斯鸠在这部著作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分权与制衡理论。该书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东西方鲜活的描述、对人性的洞悉、对自然法理性主义的深刻揭示,尤其是对法的精神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成为流芳后世的经典著作。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
推荐人|齐延平
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作者|汉斯·凯尔森
版本|商务印书馆2013年
【推荐语】在《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凯尔森在科学与哲学二分、事实与应当二分基础上,在厘清法与正义、效力与实效等范畴前提下,提出了自己对法的理解——法律是人的行为的秩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技术,是一种规则体系;并进而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论证了法律是有效力的、有等级秩序的规则体系这一命题。而本书后半部的「国家论」又是奠基于前半部的纯粹法理念之上的——国家只是一个法律现象,国家是由国内的法律秩序创造的共同体(第269页)。凯尔森的国家学说可以说是透过种种基于政治学的、社会学的国家学说的层层外衣,直指了现代法治之国的(应有)本质,这就又回到了凯尔森纯粹法理论悬置了的另一个命题——为现代日趋强大的国家权力套上法律理性之笼头。
《法理学讲义》
推荐人|付子堂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亚当·斯密
译者|冯玉军、郑海平、林少伟
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推荐语】亚当·斯密的著作,以《国富论》最为知名,事实上,《道德情操论》和《法理学讲义》同样十分重要。这三本著作表明,经济、伦理与法律具有一体关系。亚当·斯密的时代,是问题提出的时代,他面临和思考的问题成为工业化以来的一些「元问题」。作为现代经济学体系的重要开创者,他的经济学思考不仅解释了经济,事实上也影响和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他的法学思考正与经济学思考同步,于今天法学界和经济学界来说,诚属「可超而不可越」,值得品读。
《公司法的经济结构》
推荐人|罗培新
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党组副主任
兼任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作者|费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
译者|罗培鑫张建伟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推荐语】《公司法的经济结构》横跨法学、经济学、金融学(公司金融)和管理学诸学科领域,对法律经济学理论流派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提供了一个雅俗共赏的导论性介绍,是美国1978年以来引证率最高的50本法学学术著作之一。《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共12部分内容,分别是「公司合同」「有限责任」「投票」「信义原则,商业判断准则和派生诉讼」「公司控制权交易」「估价救济」「要约收购」「公司合并的争议和州反接管条例」「闭锁公司」「内幕信息交易」「强制性信息披露」以及「最优损害赔偿」。对于想要了解法律经济学的读者而言,本书可作为一个不错的起点。
《公法的变迁》
推荐人|冯果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法]莱昂·狄骥
译者|郑戈
【推荐语】之所以推荐该书,首先是因为该书所折射出的作者挑战自我的勇气和学术担当,为有志于从事学术的后来者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对于法律学者或者有志于从事法学研究的读者而言,这种历史感、学术野心以及从本国法律经验中总结出「普适性」概念和命题的努力,比该书的内容本身更具提升品位和激励进取的价值。其次,推荐该书是因为这是一部批判与创新并举的鸿篇巨著。批判和质疑容易,但在批判与质疑中创新才更为可贵、更能彰显学者的本色和才华。一百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正向我们提供一个观察和思考中国社会变迁与法治相互关系的窗口和平台,愿每一位从事法律研究者都能像狄骥那样去观察、去思考,去推动中国法学理论和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看不见的法律》
推荐人|石静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作者|迈克尔·瑞斯曼
译者|高忠义、杨婉苓
版本|法律出版社2007年
【推荐语】这本书读起来轻松有趣,但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基于独特视角对法律所做的更全面观察和理解。虽然说法律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其触角已到达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看、注视、怒视、排队、插队和闲聊等现象,很少有法学家将它们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在本书中,瑞斯曼教授引用古罗马的一句格言:「有社会的地方就有法律」,从一个微观法律的角度向我们展开了一幅独特的法律图景,即生活中的法。瑞斯曼教授在书中援引了大量生活中的真实例子,佐以其他学科的观点,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以及道德哲学,运用精细的社会观察来说明微观法律体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本书没有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相反,使用了很多活泼生动的引语,既在功能上引出每章讨论的主题,也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最后,容我偷懒借用《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LiterarySupplement)对本书的评语——「这本书主题如此新颖,观察如此细腻,分析如此有力」,作为本篇推荐语的结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