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敢肯定的是,我们空有一颗想要”报复性旅游“的心,实际上还是有心无力。
五一假期国内机票一说”白菜价“,立马很快就翻十倍。但就算便宜,很多人也不敢踏出这一步了——
“年前2月份的票都还没给我退,我为什么还要冒这个险?”
晓蕾一早就跟我吐槽,这个黄金周假期哪都不去,待在家里又安全又省钱。
像晓蕾这种情况绝非少数,网上不少人还在微博上提到某航司和OTA平台,到现在自己的退票都没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没填好的坑,还要往里跳得有多大的勇气。
航司和OTA平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寒冬期和挑战:欧洲最大支线航空公司弗莱比航空、澳洲维珍航空等相继宣布破产,国内的海航也在破产的边缘垂死挣扎。
大家都难,那被疫情搅乱的退票,到底应该谁背?
疫情是个放大镜,全球的航空业进入了至暗时刻。
成千上万的人行程都被打乱了,3个月快过去了,“退票潮”一直发酵到现在,都尚未平息。
朋友陈生称年前去了趟美国纽约,没想到回国之路迎来了一波三折的“大逃难”。
他们原计划2月3日从纽约飞回国,提前至少2个小时抵达机场,却收到了来自大韩航空的通知,称由于政策刚刚更新,妻子是湖北护照不让登机,让他们联系订票的第三方代理退票。
他们立马就在平台上申请了退票,但后来大韩航空声称他们收到的退票申请理由是“误机”。
即使他们有各种截图凭证,但航司表示这可能是OTA平台没有立刻处理退票申请的操作,而导致“误机”。
大韩航空表示,即便是误机,国际航班会扣除120美元误机费(约合人民币850元),但实际上他们一个人就被扣了2500元。
在这期间,他们在第三方平台上前后订了几次航班,其中包括捷达航空和阿联酋航空都泡了汤。
他们和第三方协商退票时,捷达航空的航程直接拒绝退钱,阿联酋航空只能退代金券。
“我们协商了一两个星期才争取到部分退款,大韩航空和阿联酋航空最终都退了钱。最后算下来,还是有3000元打了水漂,还没算上在美国住一个月的各种开销呢。”
陈生遭遇到的困境,几乎把疫情期间“退票大军”所遇到的问题都集结了一遍——
航司政策突发变更被动取消航班;
由于第三方代理和航司之间的渠道协商问题而导致退票延误,却归结为旅客因为“误机”自行退票;
航司方和OTA平台在非自愿退票处理上的不合理解释,要么不给理由拒退,要么以代金券当现金作为退票。
似乎种种混乱的退改签机票乱象,都打着“疫情”旗帜,明目张胆地暴露在世人眼皮底下。
还有网友遭遇炒票、倒卖票的“骚操作”。一早买好的票,直到登机最后一刻,都没法确认自己的机票会不会被航空公司临时作废,申请退票却被通知“机票已使用,无法退票”。
有的起飞前一周被通知取消,而没过两天,被取消的航班还神奇恢复了,价格还抬高到了3倍之多。
五一前两天包子谢本来想从北京回趟家,在某OTA平台上相隔不到半小时就看到机票飞涨了500元。
她一下就断了回家的念头:“行了行了,五一我还是乖乖宅着吧。”
“我的机票到底什么时候能退?为什么退票那么难?”
这一问题早就不常见了,但偏偏集中在疫情这个突如其来的暂停键,让“退票”这两个字,堆积成了航空业和在线旅游平台最难以跨过的一道拷问。
一键“退票”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航司、OTA和机票代理各执一词,过程就像一幕幕罗生门那样上演。
截至发稿目前,新浪旗下黑猫投诉中“疫情机票退票”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扔有为14119条。首当其冲的就是OTA售票平台。
OTA中机票的销售渠道还分为航司直连、OTA直销和机票代理销售,不同销售方具体退票的规则和结算方式都存在着差异。
不少OTA平台自行实行垫付,一旦量大承受不住,就容易陷入“垫资垫不起,不退又挨骂”的尴尬局面。
航空公司方,也在喊难。
据中国航协数据,截止3月2日,国内外航空公司办理退票2454.5万张(其中港澳台及国内航空公司147.8万张),票面总金额271亿元(其中港澳台及国外航空公司28.5亿元)。
平时航空公司退款慢的情况,早就不新鲜了。
网上曾有科普内容介绍:“你每买一张机票,就有一个陌生人要因此失去几秒钟。”更别提退票的时候,可能会有好几个陌生人要因此失去几秒钟。
在疫情肆虐的全球,航空业不仅亏损严重,而且面临着大量停飞造成的现金流急速萎缩的压力。
据媒体公布的最新数据,国航、东航、南航是中国前三大航空公司,已经面临亏损140亿元的困境,而海航早已不在正常经营当中了。
不少国外廉价航空公司陆续宣布破产,截至3月23日,平台上已有8家国外廉航采用只退代金券的形式。
就连荷兰航空、新加坡航空、阿联酋航空都声称只退代金券不退票。国内第一家靠代金券支撑续航的,就数海航这么干了。
但这种“代金券”的做法纵然出于减缓现金流的产生,但对于乘客来说,退代金券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况且不少代金券的限制太多,在疫情当前,任何出游计划都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有效期那么严格的代金券要来何用?
任何以“因为航空公司没有钱”作为拒绝退票的挡箭牌都不应该,如果购买机票的航班取消,航空公司就有义务予以现金退票。
毕竟在民航界,航班“非自愿变更”产生的退改签,并不受不可抗力的辩解,对于疫情、自然灾害和战争等等,航空公司应该对这样的情况采取豁免措施。
此外,从OTA到航司,整体退票流程存在的繁冗不规范的环节问题,在这次疫情放大镜下更是突出。
退票规则频繁变动,结算流程复杂,机票销售体系的售后条款差异……
这些都已经成为历来棘手的难题,各方都在博弈甩锅,退票依旧成了消费者追而无果的痛心之问。
眼下,各大航空公司都在展开一场浩浩荡荡的”自救潮“。
某航司工作人员小武接受采访时说,目前公司已经强制休假减薪,基本上所有群体都这样(包括空勤地面)。
有的另辟蹊径做起了副业。厦门航空盯上了团餐外卖生意,他们给返工后没有食堂的企业开通了企业团餐定制服务;
同样做起餐饮生意的,还有四川航空,在疫情期间不仅推出了家用火锅套餐,还有团体营养餐业务,承接了各种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等集体配餐业务。
而有些就盯上了电商生意,春秋航空的员工还在朋友圈推广电商平台,给公司的商城卖洗手液、消毒液等等产品。
最硬核的还属山东航空,将一架客机座椅拆下改装成一架全货机,用于国际国内的货运。
国外航空公司更常用代金券的方式,以宽松弹性的增加代金券使用期限,使用次数,或者予以承诺未使用的代金券可在一定期限内折现的策略,让旅客更容易接受选择代金券,航司的资金压力也会更小一些。
老艺术家觉得这未尝不失为一种对策,但要是言之凿凿要以代金券或者不负责任的措施来搪塞旅客,这种逃避和推脱行为,只会加剧航空业的信任危机,让彼此之间的裂痕更难以恢复。
纵然机票可以跌到白菜价,但航空业真正的回暖,确实需要一场漫长“持久战”,更需要航空业生态链重塑和售票系统的规范。
不知道有多少人,五一期间出游的渴望,是被疫情期间依旧没有得到合理解释的退票,给拖延到失去信心的。
最近听个朋友小昕无奈打趣说,每次订机票前后都是一场磨炼。
“不学没办法啊,现在收到款的大部分人,都是投诉后立马到账的。”
诚然作为消费者我们要小心机票各种套路陷阱,当利益受损时要学会保护我们的权益。
但我心想一张机票背后有多少操作,会让我们需要这般警惕,如此小心翼翼。
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等待,等待登机,等待起飞,等待新的启程。
航空业背后所有的人,也在等待一次完美的降落,以及等待低谷之后的复苏。
希望我们每个人的等待,都能得到尊重。
参考资料:
1.预订6趟回国航班均被取消,7万票款难退回界面新闻
3.疫情期间被取消的航班,为什么有人没有免费退票?腾讯深网
4.旅客投诉、平台委屈航空“疫情退票退款”为何这么难?财新网
5.多家国际航司经营困难,退票只能给代金券:消费者该“理解”吗?上观新闻
6.裁员、退票退款难、“幽灵航班”频现、航司的日子难上加难凤凰网旅游
特别鸣谢受访者陈生、包子谢、小武、晓蕾、小昕(均为化名)对本文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