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法律解释的方法(精选5篇)

关键词:会计估计变更;会计政策;会计差错更正

一、新旧会计准则异同分析

(一)准则名称改变。原准则的名称为《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新准则的名称为《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新准则将“会计差错更正”修订为“前期差错更正”。

二、新旧会计准则衔接规定

三、执行新准则由于所得税处理方法的差异对企业权益、损益的影响

1、计算累积影响数(表1)

(1)调整累积影响数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0100

递延所得税资产9900

贷:累计折旧30000

(2)调整由于净利润的减少而调减的盈余公积

借:盈余公积2010(20100×1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010

3、调整会计报表项目。该公司应调整2007年资产负债表年初数、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2006年栏有关项目。对于资产负债表,应调整2007年年初数,即调减盈余公积2,010元,调减未分配利润18,090元,调增递延所得税资产9,900元,调增累计折旧30,000元。对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应调增2006年管理费用30,000元,调减2007年年初未分配利润18,090元。

(二)会计估计变更。会计估计变更时不需要计算变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也不需要重编以前年度会计报表,但应对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估计进行处理。可见,会计估计变更不影响以前年度的权益和损益。会计估计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予以确认。如,企业原按应收款项余额的5%提取坏账准备,由于企业不能收回应收款项的比例已达10%,则企业改按应收款项的10%提取坏账准备。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予以确认。如,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其有效使用年限或预计净残值的估计发生的变更,常常影响变更当期资产以后使用年限内各个期间的折旧估计变更。如果不易区别是会计政策变更,还是会计估计变更,则应视为会计估计变更,并按会计估计变更的核算方法进行处理。例如,某公司原来对无形资产的成本按照其预计使用年限分期摊销,但公司近年发现该无形资产已不能给公司带来经济利益,因此决定所有未摊销成本全部列为当期费用看,属于会计政策变更;如果从其成本分摊期限由若干年改为一年看,则属于会计估计变更。对这类业务,将其视为会计估计变更,按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二)关于披露内容。ias8要求披露尚未采用的已未生效的准则或解释公告将产生的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新准则对此未作规定。

(三)关于重要性。ias8对“重要性”进行了定义,从采用会计政策和更正差错角度阐述重要性的应用:1、如果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会计政策对主体的影响不重要,则主体不需要采用这些会计政策;2、如果财务报表包含重大的差错,则这些财务报表不符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3、重要的前期差错应在发现后批准的第1套财务报表中以追溯的方式予以更正;新准则对此未作规定。

参考文献:

[2]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君.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j].中国农业会计.2007-07.

[4]李红民.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剖析[j].会计之友,2007-04.

【关键词】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信息披露

一、关联方交易及转移定价的定义

企业想要降低关联方交易过程中转移定价的税务风险,必须充分了解什么样的企业属于关联方,什么样的交易属于关联方交易,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转移定价行为,针对关联方、关联方交易和转移定价的概念现介绍如下:

(一)关联方

(二)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

具体包括:1.购买或销售商品;2.购买或销售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3.提供或接受劳务;4.担保;5.提供资金(贷款或股权投资形式的贷款或权益性资金);6.租赁;7.和抵押;8.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9.许可协议;10.代表企业或由企业代表另一方进行债务结算;11.关键管理人员薪酬。

(三)转移定价

一般指大企业集团尤其是跨国公司,利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税率以及免税条件的差异,将利润转移到税率低或可以免税的分公司,实现整个集团的税收最小化。具体地说,该企业集团倾向于在税率高的地方定价偏低,而在税率较低的地方定价偏高。

二、转移定价的动机与目的

调查发现,我国一半以上的企业认为,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的目的是满足企业逃避税收的需要,但是逃避税收仅仅是转移定价的动机之一,跨国企业在关联方交易过程中,存在着形形的动机和目的,其中即存在着不良动机,也包含一些合理合法的目的。

(一)不良动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增多,通过关联交易来规避风险、粉饰会计报表蒙骗会计报表使用者、转移资金、调节利润等均已成为关联方转移定价的动机。

1.减轻税负

利用关联方转移定价避税,一方面是利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税率及免税条件的差异,将利润转移到税率低或可以免税的关联企业;另一方面是将盈利企业的利润转移到亏损企业,从而实现整个集团的税负最小化。我国在税制改革以后,国内企业之间税率差别变小了,但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税务政策仍有差异,如特区的企业与一般地区企业的税率、高新技术企业与一般企业在税率和免税优惠上,仍存在相当大的差别。企业集团经常通过在关联企业间人为地抬高或降低交易价格,调节各关联企业的成本和利润,以达到减轻其税负,使各关联企业的共同体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

2.调节利润以树立新建公司在当时的形象

关联企业间的母公司为使其控股的新建公司占有市场,往往通过低价向新建公司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劳务,而高价购买其产品的做法,提高新建公司的利润率和竞争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往往以低廉的价格通过关联交易将优质资产转移到上市公司,以增强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改善其财务状况。

3.为少数人谋利

将企业资产和利润转移到主要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及其家属所控制或有重大影响的企业,从而达到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目的。

4.出于证券市场的压力,粉饰会计报表,蒙骗会计报表使用者

通过转让定价,可使与其有关的上市公司利润虚增,蒙蔽投资人,使投资人高估其获利能力和经营状况。

5.转移资金

许多国家在国内资金和外汇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大都采取一些限制资金转移的措施,此时,跨国公司往往通过转移定价以高价向处于该国的子公司发运货物或提供劳务等方法,实现资金的转移。国内企业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也经常为了转移资金而以非公允价格进行交易。

6.规避风险

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可将利润转出,以躲避东道国政治风险,降低预期的外汇风险,减少通货膨胀损失。对于国内企业而言,通过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可实现产业结构转移与优化。

(二)合理合法目的

除了上述不良动机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合理的关联方交易来达到一些合法的目的,简述如下:

1.降低成本

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以达到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和盈利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例如,将企业的研发功能集中在集团内的一个企业中,但研发出的新产品、新技术在整个集团内使用,以降低各企业分别研发产生的资源浪费。

2.内部考核与激励

现代责任会计中为了考核各个利润中心的业绩,往往通过制定内部转移定价,来考核各中心的盈利能力,这是基于内部考核与激励基础上的转移定价。

3.合理避税

通过合法的关联方交易来减少企业的整体纳税支出合理避税。例如,将企业的研发中心设在企业所得税率较高地区的企业内,这样发生的高额的费用使该企业利润降低,所得税缴纳额下降。

三、目前我国的转移定价税制

为防止跨国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来调节利润,进而造成税款的流失,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了一系列关于转让定价的税务法律、法规及规章,各种法律、法规及规章构成了中国转让定价税制。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六章特别纳税调整中自第四十一条至第四十八条对关联方企业间的业务往来作出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六章特别纳税调整中自第一百零九条至第一百二十三条对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一条至四十八条的规定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具体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要求关联企业按照独立企业进行交易,否则税务机关有权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五十一条至五十六条对税收征管法的规定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具体的规定。

(二)部门规章、规范

四、转移定价的调整方法

我国上述法律规章规定了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及成本加成法3种方法(以下简称“基本三法”)和称作利润法的交易净利润法和利润分割法。(一)可比非受控价格法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以独立企业之间进行相同或类似业务活动的价格为基础,作为独立企业间价格的调整方法。即将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价格,与其与非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价格进行分析、比较,从而确定公平成交价格。采用这种方法,必须考虑购销过程的可比性、购销环节的可比性、购销货物的可比性和购销环境的可比性。

(二)再销售价格法

再销售价格法,按再销售给无关联关系的第三者价格所应取得的利润水平进行调整,作为独立企业间价格的调整方法。即对关联企业的买方将从关联企业的卖方购进的产品再销售给无关联关系的第三者时所取得的销售收入,减去关联企业中买方从非关联企业购进类似产品再销售给无关联的第三者时所发生的合理费用和按正常利润水平计算的利润后的余额,作为关联企业中卖方的正常销售价格,即关联企业中买方购进商品的公平成交价格。

(三)成本加成法

成本加成法,以关联交易发生的合理成本加上可比非关联交易毛利作为关联交易的公平成交价格。即,将关联企业中卖方的产品成本加上正常的利润作为公平成交价格。

(四)交易净利润法

交易净利润法,以可比企业的非关联交易的利润率指标来确定关联交易的净利润。非关联交易的利润率指标有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完全成本加成率、贝里比率等。交易净利润法和产品交易的同一性、类似性相比,更看重功能风险的同一性、类似性,有相对比较容易找到可比企业的优点。

(五)利润分割法

利润分割法,根据被验证企业与其关联方对关联交易合并利润的贡献计算各自应该分配的利润额。利润分割法分为一般利润分割法和剩余利润分割法。

各参与方的任何一方如果有重要无形资产的话,选择采用交易净利润法。合并利润依赖于各参与方的作用及功能的话,选择采用一般利润分割法。各参与方都有重要无形资产的话,适合采用剩余利润分割法。

五、企业转移定价将面临的风险

随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出台,对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将受到更加严格的规定和限制,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行为也将受到严格的约束和审查,企业拒绝提供与其关联方之间业务往来资料,或者提供虚假、不完整资料,未能真实反映其关联业务往来情况,将面临补税罚款等各种税务处罚,企业的信誉也将受到影响。

此外,当企业被认定存在转移定价的情况下,将大大降低企业在税务机关的信誉评级,将在此后的交易中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

六、关联方交易的信息披露

对关联方交易的转移定价进行调整,往往是税务机关进行的,其目的在于防止企业利用转移定价逃税避税,但是,转移定价影响的不仅仅是税收,尤其对上市公司而言,财务粉饰和转移资金的考虑往往要超过避税的考虑。企业应对关联方交易进行充分的反映和披露,以便信息使用者能够正确评价企业关联方交易及其影响,鉴别企业真正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一)报表附注的披露

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36号——关联方披露》准则,要求在发生关联方交易时,应在报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性质、交易类型及其交易要素。要披露的交易要素包括:交易的金额或相应比例、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定价政策。

转贴于

(二)同期资料

《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首次将同期资料(指在提交年度纳税申报的同时,一并报送或在接到税务机关的要求时提交的资料)的准备要求纳入中国反避税的法律体系。这意味着提供同期资料已成为纳税人的法定义务,同时也为税务机关检查企业转让定价问题提供了程序上的指导。

此外,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企业应按纳税年度准备、保存、并按税务机关要求提供其关联交易的同期资料。

(三)其他方式

针对关联方交易,企业除了被职能机关要求对关联企业进行信息披露和报送同期资料等被动方式外,还存在其它的主动与税务机关沟通对关联交易进行披露的方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预约定价安排和成本分摊协议。

1.预约定价安排

预约定价安排,是指企业就其未来年度关联交易的定价原则和计算方法,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与税务机关按照独立交易原则协商、确认后达成的协议。预约定价机制的建立,最明显的好处在于,税务机关对关联企业的转让定价由事后审计改变为事前审计,有利于保护纳税人的合法经营及税务机关的依法征税。随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预约机制必将在日后规范关联交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成本分摊协议

【参考文献】

[1]李钦帅.关于新企业所得税法下关联交易调整问题的筹划分析[EB/OL].中国税网,2009.

[2]宫义飞.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信息披露问题研究[M].西南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3]刘天永.企业应当如何准备转让定价同期资料[N].中国会计报,2009.

[4]阚先胜,李远慧.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现状及监管对策[M].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出版社,2005.

[5]彭卉.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J].财政金融,2005(6).

[6]康玲.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问题研究[M].广西大学出版社,2005.

THE END
1.法律解释之必要性回顾十年来围绕王海打假案展开的司法实践和学术论辩,所争议的问题看起来很多,但其实这些争议背后都是关于法律解释方法和司法观念的分歧。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法律发展过程来看,我国在前三十年聚焦于制度建设,法治建设的重心主要是解决无法可依的问题,但是对法律如何有效适用的问题,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也缺乏对法律制度本https://zhuanlan.zhihu.com/p/67508832
2.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解释是释法者为了达到解释的目标所用的方法。法律解释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不同法系的国家,对法律解释方法的概括和表述是不同的。但是总的来说,法律解释方法一般包括文义、历史、比较、体系、目的等种类。一、文义解释(语法、文法、文理解释)将解释的焦点集中在语言上,而不是顾及根据语言解释出的结果是否公平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3139523121007174&wfr=spider&for=pc
3.法律解释方法,legalinterpretationmethods,音标,读音,翻译,英文以海峡两岸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为视角,将法律解释方法分为确定型和妥当型的两类,同时考虑立法时的附随情况和其他的法律解释方法,运用于解释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由此提出判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法律解释方法论强弱的标准,使法律解释学的运用不仅在实践法学中体现,而且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发展进程中显现其在理论法学中的作用。更http://www.dictall.com/indu/244/2431688AE11.htm
4.解释的难题——对几种法律文本解释方法的追问法律解释方法的分类有多种,在沈宗灵先生看来,民法法系的法官解释法律通常有文法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四种[7],与苏文差别仅在解释名称的不同,这种分类主要来源于萨维尼,苏文据以分析的这些解释方法具有一定代表性。拉伦茨在研究法学方法论时总结了五种法律解释方法,除上述四种外,还有一种是合宪性解释。苏https://www.douban.com/note/811946150/
5.法律解释方法的选择(精选六篇)法律解释方法的选择 篇1 1模型的描述 给出一个模型 2 似然函数 让我们考虑在Y0和Y是离散的情况, 对连续的Y0可被偏导数替换差异[2], 给定两个内因解释变量, 概率分布函数写为 假设1 (条件独立性) 假设1的优势如下: 3 结论 文中提出的方法通过使似然函数更灵活而不是完全依赖数据, 于是成了非半参数方法的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7p9tzt3.html
6.大陆法系法律解释方法分类考察[5]法律解释方法实质上是由一系列解释规则构成的,这些解释规则是构成解释方法的基本性要素,是法官解释法律时所需遵守的一种思维性规则,因此法律解释方法也具有了一种思维性特征。只是在我国目前的研究中,更倾向于用“法律解释方法”而非用“法律解释规则”,有关“法律解释方法”与“法律解释规则”之间的区分也不https://www.pkulaw.com/specialtopic/067eb6acc2d612a237071355eed9e47dbdfb.html
7.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中的先后顺序二、狭义的法律解释方法中的先后顺序 就狭义的法律解释而言,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文义解释、论理解释(包括体系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合宪性解释等)、社会学解释。就此三类法律解释方法而言,笔者认为,原则上,狭义的法律解释应当从三个方面人手展开,即从确定文义可能包括的范围、探求立法目的、社会效果等考量。而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2334
8.第十一章第三节法律解释的方法本书将法律解释方法分为三类,分别是文义解释、论理解释、社会学解释。其中论理解释还包括体系解释、法意解释、扩张解释、限缩解释、当然解释、目的解释、合宪性解释和比较法解释。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文义解释 又称为文理解释、文法解释、字面解释和平义解释等,是指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以及通常使用方式https://www.jianshu.com/p/3581388253f8
9.法律解释方法应用探析摘要:本文通过比较方法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运用法理学以及法律解释学理论的一些研究成果,对法律解释方法的运用规则做一专题研究,希望能为解决当前司法实践存在的审判思维的不确定性争议以及将来进一步完善对本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本文认为,构建各种法律解释方法的运用规则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法律解释方法的分https://d.wanfangdata.com.cn/Thesis/Y827475
10.法律解释的方法包括法律援助志愿服务_法律援助志愿者法治理念演讲稿2024-04-09 法律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党校法律专业毕业论文:浅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2024-03-05 法律援助工作个人总结_法律援助工作科主要事迹2023-11-12 解释词义的专著|·词义、词类2023-10-14 http://www.sudunlaoyingcha.com/k/falvjieshidefangfabaokuo/
11.政法干警专业综合(硕士类)法理学之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1)字面解释,指严格按照法律条文字面的通常含义解释法律,既不缩小,也不扩大。 (2)限制解释,指在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比立法原意广时,作出比字面含义窄的解释。 (3)扩充解释,指在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比立法原意窄时,作出比字面含义广的解释。 三、法律解释的方法 https://www.huatu.com/2013/0808/688471.html
12.法律解释的方法包括以下哪几种法律解释的方法包括以下哪几种? A. 正式解释 B. 限制解释 C. 字面解释 D. 扩充解释 正确答案:B,C,D 以下表述不属于民事行为能力的是( )。 A、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B、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C、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D、无民事行为能力 【正确答案】A http://www.sulaixue.com/sfks/fd/49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