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理学的名词解释

法理学(Jurisprudence)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法理学被界定为法律的智慧,或者对“法律事业”的性质和语境的理解,而法理可以补充法律的不足,所以有些国家把法理作为最后适用的法源。法理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并让学生具有坚实广博的理论基础与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法理学不可简单地被界定为“法律是什么”这一问题回答的大全。如果法理学只有这一个核心任务,那么2520xx年前的古希腊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sword的用法,我们可以得出“法律事业”这一用语。

这种对于法理学任务的界定把问题的中心转向了这里:我们不仅探求“这一事业是什么”,以及“人们如何回答法律是什么”,而且我们也在试图弄清这些回答本身的含义。法律是一种争议的态度或形式正统性(合法性)是一种思维方式广义的法理学理论不应仅仅局限于一个或者另一个法律观念,而应该探求这种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

1所以,不管各种版本的法理学教科书和学术文献所表达的观点如何清晰和言之成理,这一问题的答案,仍然犹如隐身在浓雾之中的朦胧混沌的世界。

2从法理学、姓名学、民族认同和法经济学等角度来看,赵C的名字都具有不合理性。

3我指的是被称为法理学的研究。

4这样的交叉必然导致在传统法理学中引入自然科学的解析方法。

5在法理学方面,人所共知的原则是:对受害者不仅应该公正对待,而且应当让人们看到他得到了公正的对待。

7法律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和法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8因此,我们需要探究其背后的思想史逻辑以及克服中国法理学研究之缺陷的超越之道。

9本文从法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10在第二部分中,主要分析了欧共体司法审查制度的法理学基础。

11法律秩序是法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但我国法学界对它的探讨却不尽人意。

12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法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3在法理学的视野中,“以人为本”是基本权利保障之逻辑起点,而“主权在民”则成为基本权利保障之政治基石。

14第四部分从新闻学学理和法理学两个层面入手,分析了新闻报道与司法之间的冲突的原因。

15通过法理学与民法学理论分析,可以得出婚姻契约性质的结论。

16也就如此,不论是教授法理学,宪法学还是什么其他法学门类,可谓处处皆法理也:不论“搞法理学”还是“搞刑法学”,都值得搞,都需要人来搞,认真搞,还真不能妄自菲薄呢!许章润

17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法律观,到近现代西方法理学,西方法学家充分论述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18科学的法理学把所有不同的法律形式编织成一个一致的,系统的整体。

19从法理学角度来说,司法活动也不可能始终,同时也不应当始终沿着制定法、“应然法”所界定的逻辑行进。

20一些学者认为将法理学视作一个连续统一体是更为合适的。

21权利穷竭还可以从一般的法理学和经济学方面认识.

23本文在西方学者和国内学者对此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力求从法理学的角度对“公民不服从”予以全面的、科学的认识。

1.这说明我国法理学基本上还是一种靠法理学学者的感性认识和直觉体验的经验型法理学,其理论水准还处在一种比较低的水平,虽然我们说近二十年来我国法理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不小的成绩,但从严格的科学理论的标准来衡量,我国法理学的理论内涵尚未有质的飞跃和升华,还只是属于浅层次的理论。

2.同时,中国的法理学将进一步面向社会现实的政治实践,全面加强其社会实践功能,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现代化的同时,加快法理学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实现法理学的更新和变革,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一步参与法理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平等对话与彼此理解的基础上,以昂扬的状态阔步走向世界。

3.同时,中国的法理学将进一步面向社会现实的政治实践,全面加强其社会实践功能,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化的同时,加快法理学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实现法理学的更新和变革,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进一步参与法理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平等对话与彼此理解的基础上,以昂扬的姿态阔步走向世界。

5.如果说建立在自然法法理学基础上的国际人权决定了人权公约不具有直接的法律约束力,各缔约国的义务是任意性的,人权国际法在理论上无法以法律的名义撼动国内法的话,国际人权法文本则在诸多条款明确规定了国内法优于国际法,或国内法在特定的领域可以超越国际法。

6.因此,法理学上对法律解释的这种主体分类不仅意味着我们的法律解释中事实上存在着三个国家机构解释法律的现象,而且假定了这三种解释都具有一般规范的意义,也就是说假定了全国人大会具有了立法解释权,行政机构具有行政解释权,司法机构具有司法解释权。

8.当然,这可能是另一种情况,即法理学产生以后,就陷入了林立的学派争论,而每一学派的观点似乎又都有道理,以致于我们这个爱综合,整体看问题的民族,难以偏执一方,于是干脆就来个模糊的概念因而对法理分析有个大致了解就行了。

9.由于一般法理学面对的是抽象的法规范,而不是具体的法规范,因此这是像部门法理学那样揭示法规范的确切内容,而是说明法规范的一般构成,这是一种规范分析,在研究上往往采用实证方法,而就其理论表述而言,采用的是描述方法。

10.部分社会论是与我国法理学的法律调整对象问题以及诉讼法中的法院收案范围问题大致相当,其中法律调整对象问题,尽管法理学界有不少人进行研究,但由于仅停留于抽象的理论层次,与司法实践相脱节,难说有重大进展;

12.所以,当代西方法理学家一般相信,人们遵守法律主要并非由于他们被迫如此,而是由于他们同意至少是默许法律的实施与运行,反之,法律制度能够发挥其功能也正主要在于这种同意,而非强制力的威胁与恐吓。

13.虽然迄今为止,我国法理学学者在法理学的几乎所有主题上都存在不同观点和见解,基本上不存在真正的共识,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主题上,学者之间的学术争鸣和学术批判比较普遍,这是中国法理学的巨大进步。

14.其次,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问题普遍理解为行政诉讼的具体受案范围,由此将具体的行政诉讼规则与行政诉讼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法混为一谈,从而以具体的行政诉讼规则取代甚至扼杀行政诉讼的法理学。

15.这一时期,法理学界紧紧围绕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时代主题,从法理学自身的变革和创新,到法制观念和精神的更新,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体系的建构,都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证。

16.按照实证品格的法理学文本,苏格拉底没有理由违抗雅典的法律,人们即使认为法律是不公正的,也有服从法律的义务,因为不公正的法律也有法律的资格与效力,如果可以违反法律,社会秩序便会受到威胁。

18.但是,在中国很奇怪,法理学的队伍很庞大,而且积聚了很多人才,其中有很多优秀的学者,比如我们浙大的孙笑侠教授,这次他从哈佛回来,我们就可以问他,在美国的法理学界不会这么热闹吧。

19.而规范逻辑和规范存有论则是凯尔森晚年在规范论的作品中为法理学研究开创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与法学方法论及法律论证理论的结合更成为当前法理论界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20.我们姑且不去讨论米尔恩观点的正确与否,但我们可从他的评述中进一步确认,国际人权在法理学上是作为一种道义上的应然状态而存在而不是作为一种实然的法律状态而存在的。

THE END
1.周四学刑法——刑法的解释一、刑法解释的基本含义 教材认为,所谓刑法解释,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或者其他机关、社会组织、人民团体、法律专家、学者、司法工作者或者其他公民个人,对刑法规定的含义进行阐明的活动,或者这些主体对刑法规定含义进行阐明的结论。 二、刑法解释的类型 https://zhuanlan.zhihu.com/p/644710188
2.法律解释是什么意思法律解释汉语解释法律解释的例句旨在统一理解和准确适用法律。法律解释必须以法律规范的条文本身为依据。按解释的主体和效力不同,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正式解释是有权解释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所作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相关词 释解 释法 律法 解释 解法 法律 以上内容独家创作,受著作权保护,侵权必究 海词词典,十七年品牌http://m.dict.cn/hanyu/search.php?q=%E6%B3%95%E5%BE%8B%E8%A7%A3%E9%87%8A
3.法律解释是什么意思法律解释的解释是什么旨在统一理解和准确适用法律。 网络解释: 法律解释 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和法规条文的含义所作的说明。依据解释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依据解释所具有的法律效力范围分为规范性解释和个别性解释;依据解释的方法分为文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历史解释;依据解释的尺度分为字面解释、限制解释、扩充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a843043ac9a8430/
4.法律解释的意思法律解释是什么意思法律解释的法什么意思:法字含义为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法办 ,法典 ,法官 ,法规 ,法律 ,法令 ,法定 ,法场 ,法理 ,法纪 ,法盲 ,法人(“自然人”的对称 ,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 ,法制 ,法治 ,犯法 ,守法 https://chengyu.yw11.com/cy/%E6%B3%95%E5%BE%8B%E8%A7%A3%E9%87%8A
5.法律概念解释续造与逻辑(前四章总结(法学思维小学堂)书评法律概念、解释、续造与逻辑(前四章总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法律人为什么要为概念争执?只有描述事实的语句才有对错之分。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概念描述同一个事实,这就是定义上的任意性,因此定义上的任意性适用于描述性的科学、自然科学和人类科学。定义具有无创造性。在伦理学范畴,事实是确定的,只是概念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569313/
6.法律的名词解释【法律的名词解释】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法律通过规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法律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强制性、程序性和可诉性等特征。 http://wende.100xuexi.com/SubItem/IndexInfoDetail.aspx?id=3cfbfccb-def3-493a-be62-af6917e89214
7.立法解释中的“四大问题”是什么?独家显然,报告是以此作为“五年来”的成绩进行“盘点”并“展示”的。不过,按笔者不合时宜的眼光看来,其中仅仅9件的“法律解释”与高达198件属于制定、修改法律等立法范畴的“辉煌成果”相比,似乎显得有些不协调。 事实上,这种重“制定法律”、轻“立法解释”的现状,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受“法律虚无主义”http://www.mzyfz.com/index.php/cms/item-view-id-1346046
8.法律解释法律拼音法律造句解释 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法律造句 更多 法律造句 1、上海将普建学校法律顾问制度。2、国外的出版物呈缴制度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出版物样本缴送制度改革需要解决两个前提性间题是对制度本身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按国际惯例使制度走向法律化。3、法https://www.chazidian.com/zuci-%E6%B3%95%E5%BE%8B/
9.司法中弥补法律漏洞的途径及其方法司法解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弥补法律漏洞的途径。司法解释有一个特点,它是对法律的解释,因此,司法解释就不像习惯那样,即当法律缺位时才来引用它。司法解释的法律依据是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5]这个“解释决议”授予“两高”具有解释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正https://lawscience.ecupl.edu.cn/2017/0427/c1779a102951/page.htm
10.刑事诉讼法2020全文司法解释是什么?法律常识刑事诉讼法2020全文司法解释是什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18年10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根据2018刑事诉讼法修改,现将刑事诉讼法修正如下:https://www.lawpa.cn/changshi/465434.html
11.论合同解释对当事人自治否定的正当性与矫正性制度安排按照客观解释的原则,A的要约(合同内容)中的这一条款的意义,应当让一个理性的第三人站在B(意思表示受领人)的角度来确定。而按照“可归责性”原则,是让一个理性第三人站在B(意思表示受领人)的角度来认定A的表示是什么意思,如果理性第三人的理解与A一致,则B具有可归责性,应当按照A的理解发生法律效果。反之,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42.html
12.《法学方法论》的笔记与思考四:法律的解释二、《法学方法论》中法律的解释都说了什么? 1、法律解释的具体内容 拉伦茨在这本著作的第五章,一共34页,分为四个小节阐述。具体内容包括解释的任务、解释的标准、影响解释的因素、若干解释的特殊问题。 从拉伦茨教授论述的内容来看,其阐述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逻辑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https://www.jianshu.com/p/b0214582d7f2
13.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立法解释同被解释的法律一样,具有普遍约束力.因为作出立法解释的是立法机关,也是法律的制定机关,因此他们的效力是等同的。(立法机关解释)2、司法解释是司法机关是适用法律的时候,结合客观实际作出的解释,其运用于审判/检察等司法活动的实践中.在我们实际操作中,他的效力也是很高的,但是从法理上来说,司法解释效力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57b7d47595314f30cdd58a03985872c3.html
14.法律的意义模糊及其救济方法【摘要】模糊不明,即法律词汇表达的意思不明确,是一切法律都可能存在的病灶之一,这是人类思维的固有缺陷造成的。法律的统一性、明确性和规范性,不能放任法律意义的模糊,因此,寻求法律意义的明晰和确定,是法律人必须完成的使命。法律解释的基本任务即通过语言、文字或行为的方式交代,明晰因法律意义模糊而产生的困惑,其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