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这位“天师”是(A)A.张道陵B.张角C.张鲁D.张衡20.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
这位诗人是(D)A.王维B.柳宗元C.杜牧D.自居易21.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A)A.仁B.义C.礼D.智22.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C)A.三大语系B.四大语系C.五大语系D.六大语系2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碑刻经书的方式对经典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的伟大工程是(B)A.白虎观会议B.熹平石经C.三体石经D.五经文字24.认为文化的发展须一方面接纳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的学者是(C)A.陈独秀B.胡适C.陈寅恪D.钱穆25.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除《三国演义》、《两游记》、《水浒传》之外,另外一部是(B)A.《金瓶梅》B.《红楼梦》C.《聊斋志异》D.《牡丹亭》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A.战争B.宗教C.农耕D.渔猎E.天灾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D.满月礼E.周岁礼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C.范仲淹《岳阳楼记》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广义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32.地理环境: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总体特征的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化境开始33.制度义化:人类文化的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方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34.楚辞: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度到了诗人的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为奴邪恶的发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5.“中体西用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事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起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1)典范任务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是因戴震的影响所致37.中闰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是什么(1)传统礼俗的等差性(2)传统礼俗的调和性(3)传统礼俗的规范性38.简述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华民族的理想人格主要以儒家的理想人格为代表。
儒家所冲上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
圣指圣王,贤通常用“君子”来表示39.简述建国后在语言文字规范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亲自领导了文学规范工作,一是针对方言歧异不便交流的状况,大力推行普通话;二是针对汉字繁难问题,成功开展了简化字运动,并不断针对应用中的新问题进行及时的规范工作,上述两大措施,保证了语言文字在大陆地区的健康发展40.简述科举取士制度对我国语言文字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科举取士制度,带来语言教育中重文言轻口语的做法和作文中言文脱节的严重后果,言文脱节不利于文化的普及,却有利于文化的统治和专制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出现过民族大融合。
南朝:中原人群的南迁及对南方的开发过程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
北方:十六国时代许多政权的建立者,都对中原文化有较深的熏染。
北魏与其说是汉化,还不说是“南朝化”。
不能将被炒的民族融合简单地视为汉化,融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也是“胡化”。
隋唐理过思想的许多方面,须从其制定者的北方文化背景去考虑,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
42.试述我国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
(1)统筹水土利用规划。
提出整地、浇水、种植、施肥、收获和准备再耕一盘棋的思想,指出关键在于控制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限度,任何农业经营都不得违反自然规律(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
要整体看待农作物的栽培,要协调好劳动力、农具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注意选择雇工、勤俭持家等(3)“荒政”思想。
认为全社会都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在中央国策中应包括“备荒”、“救荒”的内容(4)人力胜天说,即强调人的知识能力和奋斗精神,认为人的合理作为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取得人力胜天的成绩。
38.简述“中庸之道”价值观。
39.简述汉语的特点。
40.简述秦始皇“书同文”的政策及其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论春秋战国时代是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
42.试述我国传统市商的经营之道。
”这句话主要表现的一项制度是(C)A.分封制B.什伍里甲制度C.君主专制制度D.九品中正制15.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A)A.《周易》B.《管子》C.《商君书》D.《韩非子》16.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B)A.荀子B.程颐C.王阳明D.王夫之17.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
”这说明,他认为教育应(D)A.止于至善B.学思结合C.教学相长D.德育和智育并重18.“教学相长”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命题,首先提出它的是(B)A.《礼记大学》B.《礼记学记》C.《荀子劝学》D.《论语学而》19.“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原则,其哲学基础是(C)A.天人合一B.知行合一C.中庸之道D.抽象思维20.我国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B)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语文平等C.说话平等D.民族平等21.“孜然”一语借用的是下列哪个民族的词汇(B)A.蒙古族B.维吾尔族C.藏族D.纳西族22.下列人物中,提出“约定俗成”理论的是(C)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23.有佛画圣手之称的唐代画家是(C)A.阎立本B.李思训C.吴道子D.王维24.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D)A.15世纪初叶B.15世纪末叶C.16世纪初叶D.16世纪末叶25.最早提出“中体西用”一词的人是(B)A.张之洞B.沈寿康C.孙家鼐D.冯桂芬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32.“大一统”意识:其强调“四海一家”,是西周以来就已成就的国家概念。
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代王朝引以为豪的大事。
它启发秦汉帝国不断侵略四方,把广阔地域上各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
33.血亲五服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不是亲族,是同宗。
31.引经注律:引经注律是儒家思想影响古代法律制度的又一方式。
秦汉时期注经风气盛行,在这种风气下,人们开展了注释法律的工作以儒家经典作为注释法律的依据。
汉代引经注律盛况空前,引经注律过程也就是对封建法律进行儒家化的改造。
35.祖先崇拜:祖先是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他被当作保护本族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崇拜。
那些强有力的,对氏族共同体有贡献的人,死后才被奉为祖先收到崇拜。
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
答:①战争。
(2分)②高级宗教确立。
(1分)此前宗教混乱,“家为巫史”,而颛顼时代宗教祭祀行为专业化也起到了聚族作用。
(2分)37.简述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
答:①环境标准,因自然环境的不同,服饰略有差异;(2分)②性别差异,服饰体现了性别的差异;(1分)③体形标志,人体高矮瘦胖的不同,对服饰的要求也不同;(1分)④年龄标志,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服装的颜色、样式等也有所不同。
(2分)38.简述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的特征。
答:①中国古代类比思维是就“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类比。
(2分)②中国古代类比思想中,有一种叫做“观物比德”,是人与物的类比,(2分)是说用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在属性来类比人的品德、志行。
(2分)39.简述汉字的特点。
答:①汉字有悠久的历史;(1分)②汉字属于表意文字;(1分)③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2分)④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2分)40.简述禅宗的传播。
答: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后分北、南两宗。
(2分)后来南宗成为禅宗正宗。
(2分)中晚唐时期禅宗开始流传城外。
(2分)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答:①土地的开垦: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
(2分)先秦魏国“尽地利之教”;汉武帝时期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
(2分)②水利的兴修:既关系农业的兴衰,又关系环境的美恶。
(2分)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
(2分)③运河的开凿:春秋战国至清朝后期的运河的开凿历史。
(2分)42.试述人生礼俗的家族特征。
答:人生礼俗指依照人生历程的阶段性变化而定期进行的礼仪习俗,它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其家族性特征在每一阶段均突出地表现出来。
(2分)从诞生礼仪看,婴儿一出生,甚至在出生之前就收到父族与母族的精心呵护,婴儿的教育和培养成为家族的重要事务;(2分)成人礼原本是独立的人生礼仪,由于传统的社会重视家庭形式,个人只是家庭的一个成员,个人的资格与能力从属于家庭的需要,因而成年礼逐渐演变为婚礼的一部分;(2分)婚姻礼仪的各个缓解都要贯穿着明确的家族原则,婚姻缔结着家族关系,婚姻延续了家族的香火;(2分)而丧葬礼仪中最能体现家族社会关系的是丧服礼制,亲属要依与死者血缘关系的远近穿着不同的孝服“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