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顾:请见5月19日新媒体版《网络收费信息泛滥》
在百科上搜索“是什么”,在社区里讨论“为什么”,在平台上提问“怎么样”,成为互联网时代人们传递知识、获取资讯、交流经验的流行模式。然而,在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资讯可以“一网打尽”、经验有人“倾囊相授”的现成路径下,真正权威、真实、有效的内容却成为了稀缺品。
网上百科类内容的芜杂稀释了信息的准确度,编辑机制的漏洞消解了平台的权威性,而过度商业化也正在侵袭百科的公正性。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不严谨,对公众造成误导、误解、误读。
信息芜杂真伪莫辨
百科词条有的以讹传讹
以百度百科、互动百科为代表的网络百科全书平台,凭借其对分类信息进行垂直整合,显现查询便捷、更新快等优势,已逐渐成为人们解疑释惑的首选。然而,“人人可编辑”的协作模式下,编辑权限的开放自由与内容权威性的削减瑕瑜互见,随着各类百科网站的搜索权重逐年升高,信息偏差造成的不良后果也在成倍放大。
网上一项针对百科网站的调查显示,“审核不足”“内容混杂”“抄袭粘贴”和“缺乏权威”等问题已经饱受网友诟病。
据了解,国内多数百科类网站在建立初期都会降低门槛,设立百科任务,并给予参与者奖励。但由于任务参与者的编辑水平参差不齐,多数用户只是信息的搬运工,甚至有部分用户以迅速赚取积分、兑换奖品等物质利益为首要诉求,不仅搞出了大量垃圾词条,还对其他网站内容进行了不加考证地复制粘贴,使得条目的准确度和公信力受到广泛质疑。
除了垃圾条目泛滥之外,网上百科现有的自然科学条目存在许多知识性错误。我们浏览时发现,在百度百科的“自然现象”这个分类之下,甚至还有“人体漂浮”这样大肆宣扬伪科学的词条,言之凿凿令人瞠目。而在一些体征类术语,如“酒窝”“泪痣”之类的词条之下,诸如“桃花运旺”“孤星入命”之类的迷信内容赫然在目。在食品营养品领域,则更多充斥着各类虚假宣传与营销软文。
此外,一些恶意破坏者的闯入也为百科的开放平台带来了诸多混乱与错讹。在有争议或大众性的条目中,时常有用户删除原有内容,插入虚假信息进行调侃诋毁。部分用户还常常针对系统审核缺陷,创作一些内容看似学术严谨但实为伪科学的条目。一些荒诞不经的百科词条甚至还被一些传统媒体郑重其事地引用。
规范缺失夹带私货
百科平台变身观点擂台
日前,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6.9%的受访者质疑过网络百科全书的内容,而有44.3%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发现网络百科中的词条内容有失偏颇,会参与修改。
早在2011年,就曾有TVB女星陈法蓉百度百科上的籍贯屡被网友篡改的事情发生。去年7月,相声演员徐德亮也曾因类似事件状告百度侵犯其名誉权。此外,为争夺“中国十大名校”称号,网友力挺各自母校,连续34次改动词条;而2014年4月,“对二甲苯”(PX)条目由于“低毒”属性被改为“剧毒”,引发清华化工系学生的“词条保卫战”。
近期,一些P2P金融机构甚至利用百科词条本身客观、中立的形象为其产品的可信度背书。我们调查发现,涉嫌非法集资的“e租宝”的百度百科词条共被编辑61次,在其历史版本中,原属负面新闻的网贷评级警示竟然一度被篡改为“总体实力较强,风险性较低”。这一改动很可能致使网民对该公司的了解产生偏差,落入金融陷阱。
目前,众多百科平台均引入了仲裁机制,除一些敏感词条被保护起来不接受民间编辑,其他一些改动或者内容敏感的词条编辑也需要在百科管理员审查之后才能产生效果。
商业投机侵蚀内容公正
随着国内果壳、知乎等网站的发展壮大,国内百科型网站的信息源也在走向专业化和多元化。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中心主任孙述学介绍,商务印书馆即将推出工具书数据库,涵盖商务印书馆100种精品中外文工具书全部数据,填补国内权威性、规范性数字工具书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