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关系范例6篇

艺术与设计概念、关系的界定已有大量的学者对此进行分析、梳理,到底是先有艺术还是先有设计、艺术包含设计还是设计中含有艺术的成份?两者之间是怎样的从属关系?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是对美的诠释、是人类特有的复杂而高级的精神活动。从最初的造物到现代社会艺术家们各式各样艺术作品的出现,艺术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表现方式引领和推动着我们对美的渴望和认识。

设计则是人们从认识―实践―再创造的过程,从远古时期的造物到现代社会各个设计门类和设计手法的表达,设计一词的概念也在随着社会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化。李砚祖老师曾讲过:"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价值创造活动。"设计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每一个优秀作品的背后都有着计划和期待,这正是设计的过程。

从远古时期的造物―锅、碗、瓢、勺等实用工具的出现,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在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和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即使这些简单的工具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实用功能而存在,但它无形中会影响着审美的产生,通过一次次的制作,逐渐熟练的工艺也将简单的只是为了满足实用功能的器具逐渐美化,同时审美便从实用功能中转化而来。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对美的事物的向往从而出现了艺术这个为美而服务的专业。

艺术是一种美的艺术,是一种精神理念的转化,是人们心灵的释放和体验,是个性的载体。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中都含有作者个人情感的表达,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或是高兴的、或是沮丧的、或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这些个不同情感的表达都是通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和手法通过实践将自己内心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的、生动的作品供人们欣赏、感悟。

苏大学报中,李超德将设计与艺术的关系理解为“艺术是我,设计是他”艺术是为我的艺术,我是艺术的主体,设计是为他的设计,是为他人服务的设计,他是设计的主体。从而得出艺术是个人主观理念的表达,设计则是关于解决问题及研究资讯,以求得解答的活动,是为他人的设计。然而,在很多后现代作品中这种对艺术与设计理念的诠释是值得人们推敲的。

人类学教授LionelTiger看来艺术与设计是一样的,都是在表达人们的理想和渴望。消费群体看设计,看的不是显现的功能,而是看设计本身所传达的价值观。穿牛仔裤的人很少在码头或是煤矿工地看到,然而早期西方国家设计的加铆钉斜纹棉布的长裤正是为这些工人所用的工作服。俄国的年轻人宁可省掉一个月的生活费去买这样一条牛仔裤,为的不是它所带来的实用性,而是一种叛逆和对自由的向往。以设计来表达生活形态是服装业一直以来追求的原则。然而,这种原则逐渐的延伸到其它行业领域,现在的汽车行业、电子消费行业正是以这种理念来创造着它们的未来。日本车厂首席设计师Mazda曾在一期男士生活形态杂志Arena中说到“我们已经不再搞工业设计了,我们要制造有感情的车子”。设计不只是单纯的为了实用功能而满足的设计了,它更多的倾向设计师内心情感的表达。现代社会很多设计师用“人性化”一词将人们的生活形态融入设计、融入产品,将人们所需差异和意象进行差异化设计,而不是一味的停留在功能化差异设计。

卢浮宫(LouvreMuseum)、梵蒂冈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MuseumofArt)等全球各类艺术博物馆的建造,给人们提供了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将艺术品很好的保留了下来,大量的艺术珍品在这里给人们讲述着它们的故事。当绘画及雕塑作品逐渐远离大众,躲进艺廊和收藏家世界中的时候,大众化的审美情趣也逐渐的从纯艺术化的作品转向消费社会的产品中去寻找。日本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已被收藏到博物馆中,随着近几年全球设计博物馆的建立,设计在文化上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设计博物馆前主管StephenBaley就认为,设计是20世纪的艺术。而“设计名品”及当代工艺促使艺术,工艺,及设计之间界线模糊的现象,则说明了这种趋势。

美国设计师MichaelGraves设计的Alessi水壶(如左图)是最突出的后现代设计作品,位于壶嘴处色彩鲜艳的塑胶鸟和不锈钢体水壶。Alessi水壶的出现是这家意大利公司成立70年以来最畅销的产品,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员工数量的增加,这家意大利公司逐渐的在餐具行业有了独特的声望,随后又将产业扩充到陶瓷、钟表和家具产品。Alessi很好的诠释了将设计看成艺术的设计理念。Alessi的任务就是要将“诗意带给人们”。

英国家具设计师JasperMorrison认为,“设计有它自己的艺术,其中一部分很接近雕塑,而另一部分则否”。他是当代工艺家,在不改变既有功能的同时去追求造型和装饰的变化。单件制作的椅子、陶瓷、收音机有的制作的很像雕塑品,甚至充斥着艺术品市场,刺激着工艺艺廊、展览、批评理论等各个领域。像其他艺术家一样这些设计师也在寻求知觉的传达。就如艺术史及设计史学家EdwardLucie-Smith所说的,“当纯艺术及设计的界线彼此渗透时,两者的界线也就可以移动。设计似乎已渐渐向纯艺术不屑从事的范围移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单件品质家具、原创设计的出现足以说明设计提升逐渐转向艺术领域。把设计当成艺术,很大程度上看是一种行销策略但当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逐渐消融当消费者逐渐以商品来象征意义及其价值,当出现了特有商品的新市场时,设计的本质也在改变。

关键词:艺术实用艺术消费时代工艺美术纯艺术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各阶级间的差距较工业革命之前缩小了许多,人与人之间相对平等,而阶级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变得较为容易,等价交换成为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大原则。换言之,金钱的力量变大了,只要有足够的钱,即使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也能购买与使用高级的商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东西被商品化,成为可以被买卖的对象――原来被认为似乎高不可攀的文学和艺术亦是如此。

放眼书城,大量的“青春情感小说”占领了书架,然而略一翻阅,其中精品极少,很多甚至连阅读一遍的价值也没有。电视台上各种选秀节目不断,新的唱片也不断地在发行,可是没过几个月也都成了过眼烟云。艺术品市场十分火爆,但买卖双方看中的究竟是艺术品本身还是钱这个问题着实有待商榷。似乎整个社会的文化都在向快餐形式转变,而艺术“堕落”成了“廉价”的存在。

在这样一个消费时代,艺术的定位到底应该在哪里,艺术何以作为?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先看看艺术从产生开始在历史上的社会生活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艺术的具体起源到现在都还有争议,因此我们不做这方面的理论探讨,从可见的实物入手。从史前时代开始说,单从形式上看,与现在的架上绘画形式较为相似的是原始人的壁画;实用美术则可以以彩陶作为例子。这时的艺术不能说是“纯粹”的,和其他很多因素混杂在一起。就现阶段的认识,壁画的存在并不只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其象征意义,它是原始巫术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了祈求捕猎成功而绘制的。而彩陶更不必说,器物本身就是为了实用的功能被生产出来的,而彩陶上的花纹则确实起到了美化器物的作用,如有名的舞蹈人纹彩陶盆,结合盆的功能进行了装饰,当盆注入水之时,纹样会有新的变化,这令人不得不佩服原始人的巧思,也可见当时的人类在对美的追求上颇费了一番心思。至于这些花纹是否还有其他的用途,暂时不得而知。从原始陶器中也有没有花纹的来看,彩陶上的花纹不是必要的而是纯装饰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由此可见,艺术在产生初期即有满足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两方面的功能。

工业革命以后,很多东西都可以被工业化生产,刚开始也出现过商品中缺失艺术的情况,但立刻就有很多人表示受不了,并以各种方式进行了改革,将艺术又回复到商品中。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还是后来的包豪斯都是如此。虽然说包豪斯主张“形式追随功能”,反对冗余的装饰,但其产品也都带有美,只不过与传统意义上的美不大相同罢了,无法否定它们是商品的同时也是艺术品。包豪斯的大师们所作的各方面的探索,包括各种色彩构成、海报、标志等等也都是很有美感的。由此可见,与其说艺术是奢侈品,倒不如说艺术是生活的必需品,只不过不同的人可以接受的艺术不大相同罢了。艺术满足精神需求的功能其实也是一种实用功能,与其说是与物质功能同等重要,倒不如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在消费时代,用于“制造需求”的很大一个手段就是运用艺术的力量,用美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这时艺术之美就如同一把锋利的菜刀,被不当地运用就成为了凶器。这并不是艺术本身的过错,究其原因也不仅仅是商人的唯利是图和消费者的容易被引诱。

从中国现在的各种“微博”和新闻中可以看到,人们正处于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并且每种主张都有所不同;但同时也可以看到,这种自我意识还相当的不成熟,大多数人在彰显自我意识的同时也显示出其判断能力的缺乏,导致他们容易被欺骗和被利用。“需求”被以多种方式不断地制造,并且大众会去满足自己大量的被制造出的、不必要的需求,也和这种心理状态十分有关。消费的无节制和艺术的被滥用、错用与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不成熟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本上的经济与社会形态问题离题较远在此略过)。

个人认为,消费时代并不真正对艺术造成伤害,我们所看到的这种不良的现状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等到这个社会的文化相对成熟起来,艺术应该能与人的个性以及科学更好地结合起来,使自身成长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艺术,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它从未离开我们,也不可能离开我们。它不停息地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影响,只不过这些影响有好有坏。作为多少能够辨别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人,则有责任去引导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我想,这就是艺术以及艺术家在生活中的位置。

【参考文献】

[1]赵江洪(著).《设计艺术的含义》.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二版

通常,我们讲的纯艺术或纯美术,大多情况下应该是指写实性纯绘画、纯写实性雕塑。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美术四个门类,就其中而言,建筑美术以纯艺术角度来讲很难界定为纯正的,建筑美术是建筑学和艺术的交叉学科,它受到建筑结构、建筑力学、建筑材料等自然科学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又受到文化、艺术、民族、宗教信仰等社会科学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雕塑在西方美术史上来看应该是很纯的,从古希腊的《维纳斯》到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到罗丹的《思想者》等,均以纯正的、写实的雕塑语言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而在现代,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代表作品则以较抽象的、浑圆的造型,以及弦线在雕塑中的使用,创造出自古希腊写实性雕塑以来不同的风格,体现出象征和寓意的造型语言;美国雕塑家卡德尔的作品以其体形巨大、金属材料和敷以艳丽的色彩为特色,如《火烈鸟》等雕塑作品更成为环境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它的象征手法、后现代的语言同写实性雕塑的风格迥然不同。西方现代艺术家用自行车鞍座加车把,做成形似牛头的雕塑作品,甚至把陶瓷小便斗横置当雕塑作品,这更显示出他们的艺术表现方式与传统雕塑相比而不够纯正了。

工艺美术,人们也把其解释为实用美术。从原始社会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到奴隶社会的青铜器;从唐丝绸、宋瓷,到我们今天使用的日用工艺品,都属于中国美术史上的“技”,即为技术和艺人之作。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均重纯艺术的“艺”,即为重意境的“阳春白雪”之作。历来社会的上层阶级重“艺”而不重“技”,那么工艺美术在美术领域中的不“纯”和地位不高就显而易见了。

在西方绘画史上,古希腊时期“摹仿论”就十分盛行了。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的量就是摹仿。柏拉图认为艺术家再现的感性的东西,只是思想的反光,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仍然是“再现”“摹仿”“写实”的天下。达·芬奇说道:“假如你在用自己的艺术摹仿自然界所产生的形式的全部特质时不是一个万能大师,那么你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绘画作品被限定为人物、山水、花鸟、大写意、小写意、工笔画等简单的门类,几千年来不论是工具材料,还是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都不是很大,士大夫把其视为正宗的绘画称为“艺”,而把一些别的美术门类和工艺美术、民间雕塑、民族美术等称之为“技”。他们重“艺”而不重“技”的审美观念,把纯绘画提到了艺术领域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另外,我国建国初期的美术教育全盘引进前苏联的模式,这种模式对现代艺术和非纯绘画的排斥,使得我国在纯美术的学习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术院校中最吸引人的专业。美术院校把优秀的学生安排学习纯绘画,这样更加人为地拔高了纯绘画在美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

纯艺术的作品在美术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绘画是人类最早表达思想的方式之一。它用于表达情感,传递信息,是一种最初级,但又是最重要的媒介形式。纯艺术作品在反映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事件中起到了形象真实、感人的作用,留下了难以数计的作品和史料,是人类艺术的瑰宝。二十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和科学的巨大发展与变革,随着现代派画家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新的创作表现形式。写实性纯美术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1919年,格罗佩斯等人创办了德国魏玛“鲍豪斯”学院。鲍豪斯的教学体系提倡艺术和技术的统一,开创了现代工业设计教育方式,提出要打破艺术家和工匠之间的壁垒。鲍豪斯宣称:“建筑师、雕塑家、画家,我们都必须回到手工艺!所谓纯粹的艺术是不存在的,艺术家和工艺师没有本质的区别,艺术家是高超的手工艺师。”格罗佩斯指出:“艺术必须和民众形成统一,艺术不再是少数人赏心乐事,它会成为大众的喜悦和生命。”鲍豪斯所开始的新的视觉语言乃是建立一个作为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视觉表现的新文化的统一体系,以实现文化的再度结合的目标。

鲍豪斯紧跟进代的发展,吸引了一批具有前卫思想的艺术家从事设计艺术教育,以至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三位现代艺术家,除毕加索外,康定斯基和克利都曾长期在鲍豪斯任教,实际上,在这一时期毕加索也摈弃了他以往纯艺术的创作手法,在进行绘画与时空、绘画与雕塑、绘画与材料之间的艰苦探索,成功地创立了立体画派。鲍豪斯创立的现代设计把艺术从高高的画架上拿下来,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有的人可以终生不进美术馆,可以终生拒绝欣赏绘画和雕塑作品,但人们不可能拒绝使用现代艺术设计产品。原因是艺术放弃了“纯粹”,同技术、科学相结合,科学的理论,艺术的符号将由技术为媒介转为人类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之物,同时为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服务。

近百年来,纷至沓来的重大发明令人目不暇接。照像术、数码摄影、以芯片技术支持的先进的艺术形式已大量涌现。一种新的绘画形式——电脑绘画在信息和网络时代出现。这种绘画形式同以往的个体的低效的纯艺术创作方式相比,很明显地占有群体性创作、高效和覆盖力高、影响大的优势。

转贴于

历来艺术被包裹在一层圣洁的光圈中,高高凌驾于普通生活之上,以往的文艺理论所罗列出来的种种艺术准则,如距离感、陌生化、典型化、理想化等,也无非在加深艺术与生活的鸿沟。目前,高雅的“阳春白雪”被和者众多的、通俗的“下里巴人”所融合。现代工业设计使艺术和商品融为一体,使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能够享受它。波普艺术和行为艺术的产生,现代设计对今天我们生活的无时无刻的“入侵”,使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模糊起来,从而使艺术不再只是艺术家们面对少数人欣赏的创作行为。

我们正处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正处在IT时代。一台电脑数天的绘画可能比一个职业画家一生所作的绘画还多。当一个室内效果图喷绘高手还在审视自己完成的作品时,那边的电脑打印机可能已把数张准确、细腻动人的效果图打印出来了……

社会对于那些画了画或束之高阁、或待价而沽的纯艺术家的需求会减少,而对有崭新的艺术设计思维、富有创新理念,又具有扎实的造型基本功、新颖的科学技术设计思想的通才的需求会增多。市场需要人才的价值即为当前此类人才教育的价值。这样,“纯艺术”和“不纯的艺术”没有贵贱之分,开始了一个艺术领域中的纯艺术、艺术设计多元共生的时代进程,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艺术和设计艺术教育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李一著《走向何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绘画》,中国社会出版社。

[2]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

雕塑是什么?现代雕塑发展的出路在哪里?设计思维的注入对于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的影响是好还是不好?《雕塑》杂志社提出“雕塑与设计”这个主题,我也常常思考,并使我再一次深切慎思雕塑创作的现实意义。

首先,雕塑艺术不能为了设计而雕塑。就城市环境雕塑为例,许多城市建设者、环境设计、空间等设计的参与者,经常说的是如何设计一件雕塑。这种现象表明,在许多人的观念中,雕塑艺术仅仅是属于设计的一部分。其实,作为一个雕塑艺术家,更多的应该去跟雕塑需求方说:“我们在创作一件环境雕塑作品,而不是设计一件雕塑”。虽然,环境雕塑作为环境设计的一部分,或如有的研究者所认为,是对环境的一种装饰,但是雕塑创作不能只是为了适合环境需求或是作为一种纯装饰作用而存在于空间中。雕塑艺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设计材料、价值观的介入,使雕塑艺术不断地“廉价化”,这里的“廉价化”,不仅仅是材料上的廉价,更是人们对于雕塑艺术的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廉价。这种认识误区的根源正在于设计的介入。

在常规的视域中,设计多为一种产品生产,这些产品具有物理的属性,它反映着商品的价值规律以及科技水平、设计的市场趋势,为时代选择的必然结果,具有其他艺术没有的特质。4显然,雕塑艺术不能被划分入批量生产的产品。雕塑艺术在环境空间中更多的需要成为一个与环境设计、空间设计并列存在的独立体,它应该能承载起社会、环境以及历史进程发展的需求。

所以说,虽然两者存在诸多不同,但是作为一个雕塑艺术家应以发展的眼光去应对雕塑与设计的关系,即雕塑在很多地方可以向设计学习,在作品中渗入设计的元素,最终更好地去完善作品。正如王受之教授将设计定义为将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过程。雕塑与设计属于平行的两个艺术门类,不存在孰轻孰重的比较。所有的艺术都是美的艺术,任何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都不能凌驾于另外一方之上。作为一个空间独立体,雕塑有着自己的“气场”,一件好的雕塑艺术作品,应该能够提升某个环境的品位和层次。例如,米开朗基罗为圣彼得教堂建造的雕塑作品――《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在艺术史上这些雕塑作品甚至比圣彼得教堂被予以更多注目。同样,文化、社会大环境更是雕塑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教堂中创作一件弥勒佛肯定不合时宜。

纵观中国古代艺术,“雕塑”与“设计”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现了中国古代人生活的拴马桩,便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从考察发现的拴马桩地理分布结构看,拴马桩所处方位均是马匹拥有量最多的区域。拴马桩柱头狮子、猴子等各种雕塑造型,在赋予拴马桩趣味与审美的同时,也使我们对于古代雕塑艺术和当时风俗民情的研究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同时,在某些方面,它也可以归入设计的范畴,因为它被创造出来的另一个重要目的便是拴马。这些拴马桩虽然已经失去了当年用来拴马的实用性,但作为雕塑艺术来讲,它依然大放光彩,成为雕塑与设计完美结合的一个绝佳诠释。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设计艺术在其本体语言的发展上,也更多地向绘画艺术、雕塑艺术不断地借鉴,在其实用性的基础上向更加的具有艺术性、精神性的表达上转变。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毕业作品展中的不少作品,便十分强调实验性与学院性的表达。这些作品摒弃了传统设计艺术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精神性,赢得了众人的好评。

注释: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40―67页

【关键词】城市建筑;建筑形态;公共艺术;艺术化

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成熟发展的标志。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财富,在积极的意义上表达了当地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它毋庸置疑地体现着市民们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1.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1.3百分比艺术建筑

“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涵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作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建设新建筑的时候,从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这种作法好处在于,依靠长期立法和政策的强制性保障,使公共艺术的建设实施资金有了非常稳定的保证,从而使得城市公共艺术顺利健康的发展。

法国早在1951年制定了“1%”法律,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美国的公共艺术就是在“百分比艺术计划”这一法律化形式的推动下逐步走向兴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由以往注重立面建筑装饰的砖石低层建筑发展至国际风格的玻璃、钢结构的高层建筑,建筑往上发展的同时建筑间留出了大量公共空地,在政府“百分比艺术计划”的援助下,在州、市、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得以产生,创造出美国现代城市新景观。美国各大城市里费城最早将“百分比艺术计划”法律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更于1967年成立。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里,由国家艺术基金会配合国家综合服务部开展公共艺术推广工作,在政府建设工程预算中拨出低额百份比用作公共艺术基金,通常是建筑预算的1%,由此70年代以后美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百分比艺术建筑”可以说明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在具体推广实施过程中,是与建筑密切相连的,利用建筑工程的部分预算,通过政策和法律来保障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融合。

2.城市建筑公共艺术化的建筑形态选择

2.1纯几何体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所谓建筑就是集中在阳光下的三维形式的蕴蓄,是一出精美的、壮丽的舞台剧。我们可以在阳光下看见物体,明暗对比浮现出它们的形状。立方体、圆锥、球体、圆柱以及棱锥等都是原始形状,光使其形状突显出来。其形象是明确的、可触摸的,没有模糊之处。因此那都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形状’,无论谁都无疑会同意这个看法,既使是儿童、粗人与哲学家。这也是造型艺术的本质条件。”

建筑空间形态利用纯几何形体来艺术表达,就是要利用准确规范的几何形体,通过一定的数学法则,形成简洁纯净的建筑空间。几何形通常有正方形、菱形、长发形、圆形、扇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等,几何体通过重复、连接、分散、加减、分割、聚合、切削等设计手法,进而组合衍生出更为复杂的建筑空间形态。纯几何体构建的“建筑化”的公共艺术空间的平面、立面的形态都很规则,并且强调形体大面积的视觉效果,不作过多的细部造型处理,主张体现材料本来的色彩、质感和肌理。

2.2雕塑体

强调体积组合,块面凹凸与面积关系,特别注重光影对形体的调节效果。通常对形体进行加减处理,采用切角、削边、凹进、凸起等手法、使建筑形态在光与影、明与暗、虚与实的作用下显得新奇、独特,达到惊人的效果。

2.3象征体

很多公共建筑的整体形态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象征着某一种文化、某一种精神、某一种理想,并试图通过形态的象征意义引起公众的思考和共鸣。哲学家黑格尔把象征性艺术列为艺术的最初阶段,并认为建筑最符合象征性艺术原则。设计师也常常采用象征性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3.城市建筑形态公共艺术化的价值意义

3.1城市印象和文化标识

3.2艺术化空间的塑造

人们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化”的城市公共艺术通过对空间环境的艺术化塑造,从而满足公众对空间的艺术化生活的需求。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公共建筑空间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实践中,建筑师为了追求作品“美”,也不惜弱化建筑的功能价值,而造成虚构的“艺术理想”。

参考文献

[1]杨晓,建筑化的当代公共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第10页

[2]潘绍棠,公共艺术与百分比艺术建设[J],雕塑,1997.8

[3]勒·柯布西耶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THE END
1.法律常识探索解答百问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法律小常识100条问答》是一本提供了大量基础法律问题和答案的书籍,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学习平台,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法律知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点,以便更全面地认识到这些信息对我们的价值。 https://www.cjan6a6c.cn/xue-shu-bao-gao/439997.html
2.法律知识内容大全解密法律法规司法实务与专业术语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要对法律有深入的了解,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以下是关于如何利用《法律知识内容大全》来提升个人或企业的法律意识和能力的一些建议。 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基础知识包括宪法、民商事法、刑事诉讼法等。这类信息对于每个公民来说都是必备的,它们能够https://www.1lhyh3ij.cn/mei-ti-bao-dao/460461.html
3.最新的法律法规,最新法律法规概览批发零售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国家不断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最新的法规加强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规范了市场行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4、税收法规: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国家不断调整税收政策,出台新的税收法规,这些法规旨在促进经济发展、优化税收结构,实现税收公平。 https://www.chpj.org.cn/post/551.html
4.图书荐读丨宪法宣传周图书荐读第3期广州新华学院选取国家公布的正式文本,保证了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按照法律体系内在逻辑排序,归纳条文主旨,并配有注释、案例指引、文书范本等,助力读者理解和应用宪法知识;涵盖宪法及其修正案、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多方面,全面呈现我国宪法法律体系;收录最重要、最实用的宪法法律文件,减少篇幅,方便携带和查找;会根据宪法相https://library.xhsysu.edu.cn/info/1517/4144.htm
5.故人归原创kindle原生系统22本词典选择分析及说明其收词多达130,000余条,精选新词10,000余条,英文释义精,中文译文规范权威,近千条实用的用法说明,大量的词源信息,还有丰富的附录,等等。 下载链接: http://115.com/file/dpj1ejbt# 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 2.7 简明英汉词典 该词典是权威山寨版词典,胜在什么烂词都收,解释简单好用,如果要是做个词汇量大全,https://www.douban.com/note/229359161
6.企业宣传手册内容(精选8篇)文章提到的现代企业宣传有别于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广告手段对资金支付企业进行提高知名度的有偿宣传;百度百科中这样定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的, 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集体教育法就是将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组织起来, 通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讲座、违法违规操作而引发事故的当事人https://www.360wenmi.com/f/fileoltju94x.html
7.如何查看街道摄像头在现代城市中,街道摄像头已成为维护公共安全和秩序的重要工具。然而,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如何查看这些摄像头可能并不直观。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大家了解如何查看街道摄像头。 ### 1. 在线地图搜索 大多数在线地图服务(如谷歌地图、百度地图等)都提供了丰富的城市信息,包括街道摄像头的位置。用户可以在地图上搜索https://g.pconline.com.cn/x/181/18129228.html
8.以测代评专业参考书目录考证信息办事大厅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 第一版 4、《现代无土栽培技术》 出版社:北京农业大学 湖北农业科学 湖北科技报 五、作物育种 1、《遗传学》 出版社:湖北农业科学院 2、《遗传育种学》 出版社:1988年农业出版社 第一版 湖北农业科学 湖北科技报 中国农业科技网 http://ayhra.com/news/22_74
9.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已于1992、1996、2000、2004、2008、2012年出版过六版,最新版是2012年第六6.现代法学 7. 中外法学 8. 法学评论 9. 法律科学 10.法制与社会发展 11. 法学家 12. 比较法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4.江苏医药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6.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7.实用医学杂志 28.山东https://baike.sogou.com/v168026924.htm
10.澳门资料免费大全,资料整合和决策实用版UQN13.48综上所述,澳门不仅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市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法律环境及社会状况都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空间。通过深入了解澳门的全面资料,企业可以更好地定位自身在市场中的角色,运用实用的决策工具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希望每一位关注澳门的朋友都能在这片沃土中挖掘出最具潜力的机会,实现商业目标。http://m.kantuwan.cn/post/7697.html
11.现代新闻出版编校实用手册综合整理汇集辨析——《现代新闻出版编校实用手册》出版 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工作委员会组织十多对2008年全国省级党报文字编校质量进行了检查.2009年7月28日,《中国新闻出版报》第5版刊发了《省级中国新闻出版法规简明实用手册 本书收集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发布的有关新闻出版的现行法律,法规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0872048730f0d23ac3ea454733da5e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