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技术规范内容

立法技术规范是指立法技术运用的具体规则和要求,具体指法律法规的结构、形式、文体、修改和废止的方法等方面的规则。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地方立法技术规范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地方立法技术规范内容

目录

一、法律结构规范

1.目录

2.定义条款

3.过渡性条款

4.法律适用关系条款

二、法律条文表述规范

5.立法目的与立法依据的表述

6.引用法律名称的表述

7.适用法律的表述

8.“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与“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表述

9.引用法律条文中第×项的表述

10.部门的表述

11.数字的使用

12.标点符号的使用

三、法律常用词语规范

13.和,以及,或者

14.应当,必须

15.不得,禁止

16.但是,但

17.除……外,除……以外

18.依照,按照,参照

19.制定,规定

20.会同,商

21.缴纳,交纳

22.抵销,抵消

23.账,帐

24.以上,以下,以内,不满,超过

25.日,工作日

四、当选修改形式规范

26.法律修正

27.法律修订

五、法律废止形式规范

28.法律废止

1·1法律设章、节的,在正文前须列“目录”将各章、节的名称按序排列表述,各章下的节单独排序。条、款、项、目不列入目录中。附则单列为一章。

示例: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二章……

……

第X章附则

1·2法律设编、章、节的,各章连续排序。附则不单列为一编或者一章。

示例: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

第二编分则

第三章……

第四章……

附则

2·1贯穿法律始终的基本概念,在总则中或者法律第一条立法目的之后规定。如果规定适用范围的,定义条款在适用范围之后规定。

2·2涉及多个法律条款的专业术语,一般在附则中规定。

2·3概念、术语只涉及某章节的内容时,可以在该章节的开头、结尾或者有关条文中规定。

2·4定义条款表述为:“本法(本章、本节、本条)所称,××,是指(包括)……”。

2·5一个定义条款中规定多个概念、术语的,应当分项表述。

示例: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是指(包括)……。

(二)××,是指(包括)……。

示例:本法公布前已经批准设立的企业,依照当时的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享受低税率优惠的,按照国务院规定,可以在本法施行后五年内,逐步过渡到本法规定的税率;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的,按照国务院规定,可以在本法施行后继续享受到期满为止,但因未获利而尚未享受优惠的,优惠期限从本法施行年度起计算。

法律设置的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特定地区内,以及国务院已规定执行上述地区特殊政策的地区内新设立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过渡性税收优惠,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国家已确定的其他鼓励类企业,可以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减免税优惠。

3·2过渡性条款一般在附则中规定。但是,只涉及某章节或者某条文的,可以在相应的章节或者条文中规定。

示例1:《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与本法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本法。

示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和其他在本法施行前公布的法律与本法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本法。

5·1法律一般需要明示立法目的,表述为:“为了……,制定本法”,用“为了”,不用“为”。立法目的的内容表述应当直接、具体、明确,一般按照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排列。

5·2法律一般不明示某部具体的法律为立法依据。但是,宪法或者其他法律对制定该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应当明示宪法或者该法律为立法依据。表述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或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的规定,制定本法。”

5·3立法目的与立法依据(需要规定立法依据时)一般在第一条一并表述,先表述立法目的,再表述立法依据。

6·1引用本法时,表述为:“本法……”。

6·2引用其他法律时,在特指具体法律时,所引法律的名称用全称加书名号。

示例: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6·3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不用全称,也不加书名号,直接表述为“宪法”。

7·1具体指明适用某部法律的,表述为:“……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的规定”或者“……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的规定”。为了避免以后法律修改可能出现的条文不对应问题,一般不出现具体条文的序号。

7·2概括适用其他法律、法规的,表述为:“……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7·3优先适用其他法律、法规的,表述为:“……适用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或者“……适用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7·4优先适用本法的,表述为:“……与本法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本法。”

8·1“情形”用于表示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态和状况。

8·2“行为”用于表示人的活动。

8·3如果列举的内容既包括“情形”又包括“行为”时,统一用“情形”。

8·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和“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中的“的”字不能省略,其所列各项末尾是否用“的”字,根据下列三种情况确定:

8·4·1所列项是名词时,不用“的”。

示例:本章有关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一)文物古迹;

(二)姓氏中的异体字;

(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8·4·2所列项是主谓结构时,视为名词性短语,不用“的”。

示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托代理终止:

(一)代理期间届满或者代理事务完成;

(二)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者代理人辞去委托;

(三)代理人死亡;

8·4·3所列项是动宾结构时,应当用“的”。

示例:企业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担责任外,对法定代表人可以给予行政处分、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超出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非法经营的;

(二)向登记机关、税务机关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三)抽逃资金、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

(四)解散、被撤销、被宣告破产后,擅自处理财产的;

9·1引用某项时,该项的序号不加括号,表述为:“第×项”,不表述为:“第(×)项”。

9·2引用某条的某项时,表述为“第×条第×项”或者“第×条第×款第×项”。

9·3引用两项时,表述为“第×条第×项、第×项”。

9·4引用三项以上的,对连续的项表述为:“第×条第×项至×项”;对不连续的项,列出具体各项的序号,表述为:“第×条第×项、第×项和第×项”。

10·1法律中一般不写部门的具体名称。

10·2法律中行政机关的表述,一般使用“××主管部门”。

示例: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10·3对某些部门,实践中已有固定表述的,如“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海关”等,仍保留原来的表述方式。

示例: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本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

10·4对少数情况特殊的部门,应当表述准确,如司法部就不能表述为“司法部门”,而应当表述为“司法行政部门”。这里“行政”与“主管”不能并用。

示例:司法行政部门依照本法对律师、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协会进行监督、指导。

示例: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

示例: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11·2公历年、月、日,统计表中的数字,需要精确到小数点后的数字,法律条文中“目”的序号等,均用阿拉伯数字表述。

示例1:承运人对货物的灭失或者损坏的赔偿限额,按照货物件数或者其他货运单位数计算,每件或者每个其他货运单位为666.67计算单位,……

示例2:本章下列用语的含义:

(三)“托运人”,是指:

1.本人或者委托他人以本人名义或者委托他人为本人与承运人订立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人;

2.本人或者委托他人以本人名义或者委托他人为本人将货物交给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有关的承运人的人。

12·1主语和谓语都比较长时,主语和谓语之间加逗号。

示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

12·2一个句子内部有多个并列词语的,各个词语之间用顿号,用“和”或者“以及”连接最后两个并列词语。

示例: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12·3一个句子存在两个层次以上的并列关系时,在有内在联系的两个并列层次之间用顿号,没有内在联系的两个并列层次之间用逗号。

示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57年10月23日批准、国务院1957年10月26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12·4在多重复句中,各并列分句内已使用逗号的,并列分句之间用分号。

示例:……人员,有……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开除公职或者吊销其从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2·5在修正案、修改决定中,使用引号时,根据下列情况确定:

12·5·1引用内容是完整的条、款的,条、款末尾的标点符号标在引号里边。

示例:将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三款修改为:“走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等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其他货物、物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2·5·2引用内容是条文中的局部或者是名词、短语的,在引号内引用部分的末尾不加标点符号,但是在引号外的句末,应当加注标点符号。

示例:将本法其他各条款中的“全民所有”改为“国家所有”,“国营”改为“国有”。

12·5·3引用内容是分款(项)的条文,每款(项)的前面用前引号,后面不用后引号,但是在最后一款(项)的后面,应当用后引号。

示例: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改为第一百七十九条,修改为:“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裁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十三)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对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情形,或者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13·1“和”连接的并列句子成分,其前后成分无主次之分,互换位置后在语法意义上不会发生意思变化,但是在法律表述中应当根据句子成分的重要性、逻辑关系或者用语习惯排序。

示例1: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示例2:较大的车站、机场、港口、高等院校和宾馆应当设置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邮政营业场所。

13·2“以及”连接的并列句子成分,其前后成分有主次之分,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后位置不宜互换。

示例1:开庭应当公开,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及当事人约定不公开的除外。

示例2: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水环境保护的需要,可以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采取禁止或者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化肥、农药以及限制种植养殖等措施。

13·3“或者”表示一种选择关系,一般只指其所连接的成分中的某一部分。

示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应当”与“必须”的含义没有实质区别。法律在表述义务性规范时,一般用“应当”,不用“必须”。

示例:仲裁庭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应当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不得”、“禁止”都用于禁止性规范的情形。“不得”一般用于有主语或者有明确的被规范对象的句子中,“禁止”一般用于无主语的祈使句中。

示例1: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示例2: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不再使用“不准”“不应”“不能”“严禁”等与“不得”和“禁止”相近的词语。

“但是”、“但”二者的含义相同,只是运用习惯的不同。法律中的但书,一般用“但是”,不用单音节词“但”。“但是”后一般加逗号,在简单句中也可以不加。

“除……外”和“除……以外”搭配的句式用于对条文内容作排除、例外或者扩充规定的表述。对条文内容作排除、例外表达的,置于句首或者条文中间,表述为“除……外,……”或者“……除……以外,……”;对条文内容作扩充表达的,置于条文中间,表述为“……除……以外,还……”。

示例1: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检查、扣留邮件、汇款。

示例2: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示例3:买卖合同内容除依照本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以外,还可以包括包装方式、检验标准和方法、结算方式、合同使用的文字及其效力等条款。

18·1规定以法律法规作为依据的,一般用“依照”。

示例: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分别代表国家对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出资人权益。

18·2“按照”一般用于对约定、章程、规定、份额、比例等的表述。

示例1:投保人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向保险人一次支付全部保险费或者分期支付保险费。

示例2: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有关国有资产总量、结构、变动、收益等汇总分析的情况。

18·3“参照”一般用于没有直接纳入法律调整范围,但是又属于该范围逻辑内涵自然延伸的事项。

示例:本法第二条规定的用人单位以外的单位,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其职业病防治活动可以参照本法执行。

19·1表述创设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时,用“制定”;表述就具体事项作出决定时,用“规定”。

示例1: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示例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由法律规定。

19·2在表述制定或者规定的语境下,与“规定”、“制定”相近似的用语“确定”、“核定”、“另订”等,今后立法中一般不再使用,统一代之以“规定”、“制定”或者“另行制定”、“另行规定”。

20·1“会同”用于法律主体之间共同作出某种行为的情况。“会同”前面的主体是牵头者,“会同”后面的主体是参与者,双方需协商一致,共同制定、发布规范性文件或者作出其他行为。

示例: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20·2“商”用于前面的主体是事情的主办者,后面的主体是提供意见的一方,在协商的前提下,由前面的主体单独制定并发布规范性文件。

示例:司法鉴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商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确定。

“交纳”较“缴纳”的含义更广,涵盖面更宽。法律中规定当事人自己向法定机关交付款项时,一般使用“交纳”。但是在规定包含有强制性意思时,可以用“缴纳”。

示例1: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应当按照规定交纳案件受理费。财产案件除交纳案件受理费外,并按照规定交纳其他诉讼费用。

示例2: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抵消”用于表述两种事物的作用因相反而互相消除,“抵销”用于表述账的冲抵。法律中表述债权债务的相互冲销抵免情形时,用“抵销”,不用“抵消”。

表述货币、货物出入的记载、账簿以及债等意思时,用“账”,不用“帐”。

示例:保险代理机构、保险经纪人应当有自己的经营场所,设立专门账簿记载保险代理业务、经纪业务的收支情况。

规范年龄、期限、尺度、重量等数量关系,涉及以上、以下、以内、不满、超过的规定时,“以上、以下、以内”均含本数,“不满、超过”均不含本数。

示例1:盗窃、作骗、哄抢、抢夺、敲作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示例2:公安机关对吸毒成瘾人员决定予以强制隔离戒毒的,应当制作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在执行强制隔离戒毒前送达被决定人,并在送达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决定人的家属、所在单位和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被决定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公安机关应当自查清其身份后通知。

示例3: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日”和“工作日”在法律时限中的区别是:“日”包含节假日,“工作日”不包含节假日。对于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或者行使权力可能严重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其他权利的,应当用“日”,不用“工作日”。

示例2: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

四、法律修改形式规范

法律修正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法律修正案,一种是法律修改决定。

26·1采用修正案形式的,修正案单独公布。公布修正案,一般不重新公布原法律文本。

26·2采用修改决定形式的,根据修改决定,重新公布修改后的法律文本。在表述修改的内容时,表述为:将第×条修改为:“……”。

增加条文的,表述为:“增加一条(一款或一项),作为第×条(第×条第×款或第×项)”。

删除某条、款、项的,单列一条表述。

示例:×、删去第×条第×款第×项。

删除两条以上的,被删除条文为连续排列或者虽然不是连续排列,但是被删除条文之间的其他条文没有被修改的,汇总表述为一条。

示例:×、删去第×条(至第×条)、第×条。

26·3对多部法律或者一部法律的多处文字作相同修改的,对修改的文字单列一条,集中表述。

采用法律修订形式的,公布新的法律文本,法律实施日期为修订后的实施日期。

28·2单独通过一个决定废止法律的,表述为:“×年×月×日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自×年×月×日起废止。”废止法律的决定由主席令公布。

地方立法技术规范含义

立法技术规范是指立法技术运用的具体规则和要求,具体指法律法规的结构、形式、文体、修改和废止的方法等方面的规则。实际就是对立法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带有共性和普遍性的有关法案结构、文字表述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归纳、统一后所形成的规则、制度。规范的核心是内容和文字的表述要统一,体现了法律规范的形式要件,是在文字和文本形式上保证立法质量的重要环节。准确地运用立法技术规范,对保证立法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统一性,提高立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立法技术规范的形式结构和实质结构

形式结构是法律法规外在的表现形式,也叫外部结构。它组成了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一般分为总则、分则、附则三大部分,有的法律还有序言和附件。如宪法有序言,香港澳门两个基本法有序言还有附件。总则是一部法律法规的总括性规定,它位于法律法规的开端部分,在设章的法规中,第一章为总则,功能是概括地表述贯穿于法律始终的立法思想、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等。分则是有关具体行为规则的规定,对总则确立的立法原则、基本制度等予以细化,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作出具体的规定。一般按照规范内容的逻辑顺序、事项的重要程度、行为步骤等顺序,以递进或者平行的方式排列。附则是有关附带性内容的规定,在设章的地方性法规中,最末一章为附则。

外部结构形态体现为法的编、章、节、条、款、项、目。法律设章、节的,在正文前须列“目录”将各章、节的名称按序排列表述,各章下的节单独排序。条、款、项、目不列入目录中。编、章、节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款不编序号,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述,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表述。地方性法规只有章、条、款、项,一般没有编和目。地方性法规除附则以外,每章应当有三条以上的内容。节的内容不能超出本章的范围。每节应当有两条以上的内容。每个条文的内容应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一个条文一般只规定一项内容。上下条文之间一般应当有一定的联系。条的顺序用汉字数字依次表述。条的内容包含两层以上相互关联的意思,并不宜再划分为两条时应当分款。每一款应当只表述一层意思。每条一般不超过五款。款在条中以自然段的形式排列。

THE END
1.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是什么关系?1.法律规范的分类中,重点掌握义务性规范和非确定性规范。 义务性规范分为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 非确定性规范分为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2.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的关系: 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既不等同,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法律规范是法律条文的内容,但法律条文的内容还可能包含其他法律要素。一项法律规范的内https://www.dongao.com/dy/zckjs_jjf_54002/16792596.shtml
2.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区别?2、表达含义不同。法律条文是表达法律规则的形式,规则是条文所表达的内容,一个条文可能同时表达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三个要素,也可能表达其中的任何一个。3、涵盖范围不同。不是所有的法律规范都必须由法律条文来表现,比如判例法、习惯法;也不是所有的法律条文都表达法律规则。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510898144743434860.html
3.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的关系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法律条文中可能包含了一个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组成部分,https://www.66law.cn/question/answer/7713121.html
4.关于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的关系,下列选项哪些是不正确的()A.所有的法律条文都要表述一定的法律规范B.表述法和法律规范内容的文件被称为“规范性法律文件”C.所有的法律规范都是通过法律条文来表述的D.同一个法律规范可以通过一个法律条文来表述,也可以通过若干个法律条文来表述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延伸阅读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多项选择题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说法正确的http://www.ppkao.com/shiti/3901706/
5.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的关系是政策解读法律条文,法律规范的条文化的文字表述形式,一个法律条文可以表达一项或几项命令性规范,包括了调整性规范和保护性规范的完整的逻辑性规范往往要体现在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法律条文中,法律条文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基本构成因素,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法律条文的集合。法律条文可以分为规范性条文和非规范性条文。规范性条文是直接https://www.110ask.com/zhengce/5273114833200877068.html
6.关于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C 、法律规范是法律条文的表现形式 D 、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一一对应 扫码下载亿题库 精准题库快速提分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B】 法律规范不同于法律条文。所以选项A错误。法律条文是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所以选项C错误。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选项D错误。 https://www.bkw.cn/tiku/kP6aD.html
7.举例说明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关系法律规则是法律条文的内容法律条文是法律规则的表现形式。 1.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由数个法律条文来表述。 2.法律规则的内容分别由不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律条文来表述。 3.一个条文表述不同法律规则或其要素。 4.法律条文仅规定法律规则的某个要素或若干要素。请就这四种情况 分别举例,谢谢~~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40e9266a2095bda61b1095a923551de3.html
8.5轮背诵法考觉晓法硕法律规则和条文的关系而法律条文,则是法律规则的文字表达形式,通常出现在宪法、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中。它们像是一座座桥梁,连接着抽象的法律规则与具体的社会现实。 关系大揭秘 相互依存:法律规则需要法律条文来承载和表达,而法律条文则是法律规则的具体化、条文化。没有规则,条文就失去了灵魂;没有条文,规则则难以被理解和适用。https://blog.csdn.net/xjn19820322/article/details/140841316
9.下列关于法律规则和法律条文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下列关于法律规则和法律条文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一个法律条文就是一个法律规则B.法律条文是法律规则的https://www.netkao.com/shiti/457210/294562912817.html
10.下列关于法律规则和法律条文关系的表述,正下列关于法律规则和法律条文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 )。问题1选项 A.法律规则是法律条文的内容 B.法律条文是法律规则的形式 C.一个法律条文可能包含若干法律规则 D.一个法律规则可以体现在若干法律条文中 参考答案: 查看答案 查看解析 APP刷题 相关知识点试题 https://m.educity.cn/tiku/20988300.html
11.法律和法律条文的关系不是所有的法律规范都必须由法律条文来表现,比如判例法、习惯法;也不是所有的法律条文都表达法律规则。扩展资料:一般来说,法律规则和法律条文的关系是对应的,但是我们在法律条文中看到其表述法律规则的情况是不同的,具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类突出的情形:1.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由数个法律条文来表述。2.法律规则的内容http://www.jzlawzx.com/zmt/34760.html
12.论裁判文书中对法律条文全文的引用第三,裁判文书中引用法律条文,是通过法官的释法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相对静止和封闭的法律规范系统与开放和变动不居的社会关系系统之间契合的根本需要。司法活动存在一个无法克服的悖论,即法律规范总是针对不特定的一般性对象和事件来对行为模式及其处理后果进行界定,但却必须通过在特定的某个案件中得到适用,才能起到其http://cdfy.scssfw.gov.cn/article/detail/2004/06/id/551050.shtml
13.法律条文表述规范+法律常用词规范《立法技术规范(试行)》摘要:立法技术规范(试行)(一) 制定单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 文件号:法工委发[2009]62号 目录一、法律结构规范 1. 目录 2. 定义条款 3. 过渡性条款 4. 法律适用关系条款 二、法律条文表述规范 5. 立法目的与立法依据的表述 6. 引用法律名称的表述 7.https://www.shui5.cn/article/4f/1103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