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修改有哪些限制有什么规定

宪法修改是宪法制定者或者是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修改权的国家机关或其他特定的主体对宪法规范中不符合宪法制定者利益的内容加以变更的宪法创制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宪法修改限制,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宪法的修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宪法修改是指在宪法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个别、部分、或绝大多数内容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状况时,或者由于主观原因,制宪者发现宪法制定时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时,而由享有修宪权的机关依照修宪程序对宪法的部分条文所作的补充、变更或删除的立法活动。

而广义的宪法的修改了上述情况之外,还包括对宪法的“无形修改”,也就是在形式上没有对宪法的内容进行修改,但实际上却通过宪法解释、宪法惯例等方式改变了宪法条文其含义的修改方式。本文所讨论的宪法修改就其狭义而言。宪法修改是否存在一定的限制在理论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否定论和肯定论。相比而言,肯定论更为可取,各国的宪法规定也证明确实有宪法修改限制的存在,这些限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宪法的部分内容不得修改

1。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得修改。在有些国家,宪法规定修改宪法不得对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修改,因为,一国的政治制度代表一个国家的基本性质,如法国宪法(1958年)第89条规定:“当宪法的修改有损于领土完整时候,任何修改程序都不得着手进行或继续进行,政府的共和政体不得成为修改对象。”

2。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修改。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宪法条文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整部宪法的指导精神,指导着宪法和其他普通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违背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因此在有些国家的宪法里明确规定了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修改。

3。关于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不得修改。为了体现人权,一般来说各国是禁止对宪法的基本权利进行修改的,因为对基本权利的修改有可能会损害人权,主要表现在不得对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进行删减,或做出不合理的修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完善或加强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联邦德国法(1949年)第79条第3款规定,联邦宪法列举的公民基本权利和宪法的基本权利原则不得进行修改。

(三)特殊情况下对宪法修改的限制

一些国家宪法规定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之下不得对宪法进行修改,如战争期间。如西班牙宪法第127条规定:“在战争时或第116条规定之某一状态时(紧急状态、特别状态或戒严状态)期间不得提议或修改。

在我国,虽然我国宪法没有对宪法修改内容的限制做出明确的规定,但在历年宪法修改中可以发现,我国宪法中的一些特别的内容例如关于我国国体,政权组织形式,以及宪法的基本原则和设立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内容等方面不得修改。

宪法修改对想法自身的稳定性和政治的连续性都有消极作用。频繁的宪法修改,甚至会破坏宪政治程序和社会秩序。为了减轻宪法修改的负面影响和充分发挥其适应现实社会的积极作用,宪法修改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慎重原则

所谓慎重原则,指的是修宪机关在决定是否修改宪法和如何修改宪法是应进行全局性的综合考虑,只有在条件成熟时才可以修改宪法。

慎重修宪的原因包括:

其二,如果一个社会已经具备了民主传统,那么对于宪法的任何修订都必须尽量不去触动宪法的结构。宪法结构的稳定使宪法稳定的外在表现。宪法结构不宜触动的原因是:特定时代的制宪者对自己设计的宪法结构总是情有独钟,同时期的普通公众也心存恋旧情结。宪法修改,即使内容更趋正当性,但由于触动了宪法机构,致使部分公民产生宪法被肢解的痛苦感觉,从而可能诱发抵触情绪,使新宪法的实施困难重重。

二、程序正当原则

英国人蒲莱斯根据修宪机关和修宪程序的差异,将宪法分为柔性宪法和刚性宪法。前者指宪法的修改由普通立法机关或依普通立法程序进行;后者包括三种情况:一是修宪权由特殊的制宪团体专有;二是修宪草案虽由普通立法机关进行,但需经其他团体批准,三是普通立法机关可为修宪机关,但修宪程序不同于普通立法程序,或要求召开上下两院的联席会议,或要求2/3以上的多数赞同等。目前,各国宪法多规定严格的修宪程序,即以刚性宪法为主。虽然各自的修宪程序存在差异,但在价值取向上,都追求程序的正当性。

修宪程序的正当性一方面有利于确保修宪内容的正当性,从而提高其社会的适应能力,延缓下一次宪法修改的到来;另一方面能增强修宪内容的可接受性,为其实施铺平道路。

图片

其一,宪法位于一国金字塔法律体系的顶端,是其他一切法律制定和实施的根据。宪法修改后,其他法律为了与宪法保持一致以获取因具有合宪性而享有的各项保护措施,必然会做出相应的变更或废止。这样,整个社会的立法成本会骤然增加,立法成本的最终承担者--纳税人的负担也会随之加重。并且,更令纳税人难以忍受的是,在其他法律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期间,国家权利与公民权利的运作区间呈不定状态,公民没有充分的依据来寻求法律保护。同时,原有行为预期的瓦解也将使社会陷入无序和停滞状态。

THE END
1.论正当程序原则及其在行政审判中的适用[周佑勇:《行政法的正当程序原则》,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自然正义原则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平听证规则,即每一个人都有为自己辩护和防卫的权利;二是避免偏私规则,即任何人不能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也就是说某案件的裁决人不得对该案持有偏见和拥有利益。“自然正义”的两项内容形成了正当程序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7/01/id/2516384.shtml
2.正当程序原则是指的什么黄嘉律师精选解答正当程序原则是指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包括事先告知相对人、向相对入说明行为的根据、理由,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事后为相对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等。正当程序原则体现在:(1)任何人不得为自己案件的法官。(2)任何人在受到惩罚或其他不利处分之前,应当为之提供公正的听证https://mip.64365.com/tuwen/oogdm/
3.程序正当原则是什么1、正当程序是英美法系的一条重要的宪法原则;程序的正当性包含的价值是程序的中立、理性、排他、可操作、平等参与、自治、及时终结和公开;通过正当程序达到宪法的至信、至尊、至上从而实现宪法权威。 2、法律的正当程序,通常又译为正当法律程序或正当程序。它作为一条重要的法治观念与宪法原则,起源于英国的自然正义,https://edu.iask.sina.com.cn/jy/3u6n9gGjgs9.html
4.程序正当原则的主要内容问题描述: 程序正当原则的主要内容承诺:保障您的权益,解决您的疑惑,我们的律师为您提供专业服务,5分钟内响应 立即咨询 3位律师解答 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合同纠纷律师团队推荐 已帮助1104185 人· 响应时间 平均3分钟内 咨询我 程序正当是当代行政法的主要原则之一。它要求行政机关实施具体https://china.findlaw.cn/panzhihua/wenda_19474680.html
5.正当程序原则上述司法解释提及的“重要程序性权利”核心内容仍然是听取当事人意见,与“正当程序原则”相契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制定司法解释的方法再次强调了对于以“听证、陈述、申辩”为代表的正当程序原则的看重。 正当程序原则已经成为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一个刚性标准。https://www.huining.gov.cn/xxgk/bmxxgk/csglxzzfj/fdzdgknr/zcjd/art/2024/art_403c86842fb94396aae72ef46960132a.html
6.原则和程序(精选十篇)王仁湘先生的《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与程序》开篇指出文章内容概要:由命名考古学文化这一考古学家的主观行为而引发的一些分歧需要确立对其命名的原则及程序以尽可能的使它规范化。为了避免分歧达成共识,我们需要确立考古学文化命名准则及操作程序。文章分四个部分,分别为“夏鼐‘命名四原则’”;“命名分歧”;“考古学文化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hf3g1u5.html
7.正当程序原则是指的什么程序正当原则 法律分析:在行政法律规范中,程序性规范占据着极大比例,因此程序正当也是法律上对行政活动提出的基本要求.程序正当的具体内容也可以被分解为几个方面:1.信息公开,又称情报公开,指的是行政机关应向社会大众公开其活动的依据 查看全文 陈钢律师 执业16年 资质认证 2022-04-26 解答律师 法行宝 超过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700347028629141244.html
8.书摘《法律的正当程序》有人要我们缄口《法律的正当程序》是《法律的训诫》的姊妹篇,初版于1980年。作者在书中主要通过案例论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必须采取正当的法律程序以保证法律的公正。这些程序包括公正的审判和调查,适当的逮捕和搜查,提供法律援助以及消除不必要的延误,等等;二是英国战后家庭法的发展,读者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到丹宁勋爵对英国家庭法的发https://www.douban.com/note/755449863/
9.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期末考试1题库13、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 A、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结合原则 B、行为与责任相称原则 C、公开处理原则 D、正当程序原则 参考答案:ABD 14、对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基本原则理解正确的是? A、学术不端行为的应对应当前置,即以预防为主,尽可能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将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植入https://blog.csdn.net/Internetnewman/article/details/110823473
10.法理学知识点背诵合集(下)2.依法立法原则,是在前述合宪原则的前提下,立法还应遵循《立法法》。我国现行《立法法》不仅明确规定了立法原则,还规定了不同立法主体所具有的不同立法权限与程序。《立法法》特别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等的制定主体、内容与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制。各主体均应严格依法立法,保证立法合法。 https://www.scwanxue.cn/kyzx/zhinan/1023.html
11.再论对违反法定程序的司法审查中外法学新刊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行政程序为“法定程序”;在没有“法定程序”时,法院可以引入正当程序原则辅助判断;②判决方式。在认定被诉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之后,法院首先考虑“是否有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之因素,并视具体情况不同,选择撤销判决、确认判决或者驳回诉讼请求判决。http://journal.pkulaw.cn/NewIssue/Detail/159930
12.政治与法律吴英姿:论执行裁决权运行的正当程序——以《民事执行程序法定原则是从约束执行权、保障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角度,要求执行权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依据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实施执行行为。如果说及时、高效、持续进行原则满足了申请执行人最大限度实现权利的要求,那么比例原则表达的则是兼顾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利益平衡考量,体现出民事强制执行法的文明与人道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329/11/73481107_1074191341.shtml
13.2022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620《法学(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基本概念 1.基本原则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 3.政法基本原则的构成 (二)行政合法性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含义 2.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内容 (三)行政合理性原则 1.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含义 2.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内容 (四)正当程序原则 1.正当程序的由来、意义与含义 2https://www.ibudding.cn/a/129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