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规则的分类有关考点提炼

法律是由诸多法律规范组成的,法律规范又被进一步区分为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作为法律规范的一部分,二者的特点并不相同,法律规则内容具体、明确、肯定;而法律原则内容相比较而言模糊、抽象、宏观。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第五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这是一项法律原则,即民法中的自愿原则,其内容比较抽象、宏观。《民法总则》第二十条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这就是一项法律规则,即年龄上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内容明确、肯定。

想要区分清楚法律规则和原则,首先就需要掌握法律规则的分类,这一部分通常通过列举明文规定的方式来考查具体的规则类型对应,或者通过概念性方式考查法律规则的分类依据,因此需要重点掌握分类依据和不同类型规则的特点。

一、概念

法律规则是指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法律规则具有微观指导性、可操作性强和确定性程度高的特点,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法律规则内容具体、明确、肯定,能够让人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规则要求,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

二、分类

法律规则按照三种常见的分类依据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规则类型,需要清楚掌握分类标准和具体规则种类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规则的内容规定不同

2.义务性规则

例如《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义务规定的“公民依法服兵役、参加民兵组织”、“公民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公民依法纳税”都属于义务性规则,而且属于其中的命令性规则,也就是应该做的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各项罪的规定,比如故意杀人罪、盗窃罪、诈骗罪等都是在强调不得故意杀人、不得盗窃、不得诈骗等,表现为义务性规则中的禁止性规则,就是不得做的事项。

(二)规则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

法律规则按照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分为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1.确定性规则

确定性规则是指内容本身已经明确肯定,无须再援引或参照其他规则来确定其内容的法律规则。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一)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这一项规定就属于确定性规则,应纳税所得额明确了计算规则,其内容已经明确肯定,无须再参照其他规则。

2.委任性规则

委任性规则是指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尚未确定,而只规定由相应国家机关通过相应途径或程序加以确定的法律规则。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这一项规则属于委任性规则,因为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内容并未明确,而是由国务院确定,指向了委任性规则的特点,也就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加以确定。

3.准用性规则

准用性规则是指本身没有规定人们具体的行为模式,而是规定在此问题上应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规定的规则。

这一组规则的分类是在区分时最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所以需要抓住三种规则的关键特征来区分,确定性规则是明确肯定,委任性规则是委任其他机关,准用用规则是援引其他规定,用一句小口诀来记忆就是“确定不用管;委任找机关;准用选规定”。

(三)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者程度不同

法律规则按照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者程度不同,分为强行性规则、任意性规则。

1.强行性规则

强行性规则是指规定的内容具有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的法律规则。义务性规则、职权性规则属于强行性规则,因为不得随意更改变动。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关于无效合同中规定的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就属于强行性规则,又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不再给予行政处罚”也属于强行性规则。

2.任意性规则

任意性规则是指在规定主体权利义务的同时,又允许当事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协商自行设定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只有在当事人没有协议的情况下,才适用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比如《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就属于任意性规则,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

THE END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文)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节 监 护 第三节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第四节 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 第三章 法 人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营利法人 第三节 非营利法人 第四节 特别法人 第四章 非法人组织 第五章 民事权利 第六章 民事法律行为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xNjEyMTk5NA==&mid=2247498328&idx=2&sn=4745a96923be4b1f8cdfa1a38697c063&chksm=f8aef08ec10dd3f02dcf3f636048b1b96cf872212bfa081be5a6e8dc932fcda9424d8bbc03f1&scene=27
2.一问一答丨在民法典实施前,我国有哪些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规范?在我国,现行的一些民事立法都包含有部分与实体法相关联的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3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26条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章为“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对国际条约与国际惯例的适用、定居国外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不动产所有权、涉外合同、侵权https://www.rmzxb.com.cn/c/2020-09-04/2660260.shtml
3.2022年度全市新提任处级领导干部法律法规知识考试题库,九江市司法C.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 D.权利人向义务人请求权利 13.?下列选项中,哪些场所或者机构所在地,应当每日升挂国旗( AC)。 A.北京天安门广场、新华门 B.全日制学校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D.国务院各部门 14. 除法律特别规定外,授予代理权的授权行为属( ?AD?)http://jjsf.jiujiang.gov.cn/zwzx_218/gggs/202211/t20221121_5854339.html
4.有关名誉权的法律法规有哪些?导读:与有关名誉权的法律法规包括民法通则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等,根据这些民事法律规范可以知道,任何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的主体,一旦被告知是名誉权侵权案件的被告,此时无疑会被判处支付罚金,同时还会被责令停止侵害名誉权。 有关名誉权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一、有关名誉权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https://www.64365.com/zs/1065647.aspx
5.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提纲②违反的法律不同: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民事法律规范;行政违法行为违反的是行政法律规范;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刑事法律规范。 ③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民事违法行为承担的是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承担的是行政制裁;刑事违法行为承担的是刑罚处罚。 (2)相同点: https://www.meipian.cn/36zweggg
6.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有哪些区别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区别:1、产生的原因不同:民事责任是平等主体间因违反了民事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或当https://m.66law.cn/v/wenda/1457849.aspx
7.法律规范的分类有哪些2、委任性规范 委任性规范,是指法律规范没有明确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而是授权由某一专门机构加以规定的法律规范。3、准用性规范 准用性规范,是没有明确规定行为规则内容,但明确指出可以援引其他的规则是本规则的内容得以明确。四、按照法律规范所调整的行为是否可能发生在该规则之前,可以分为调整性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31000677.html
8.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云梦秦简的出土,证明了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秦国的法律规范已涉及立法、行政、民事、经济、刑法、诉讼、狱政、司法鉴定等诸多方面,确实达到了史书中所说“秦皆有法式 https://www.xlgy.com/100/133/content_5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