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法学专业于1994年经原化工部批准设立,拥有法学学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民商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设法学实验班。2010年获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设有法学理论、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等5个方向。2012年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并设立法学(知识产权)双学位。2014年被确立为“法学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试点单位。2019年获批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北京化工大学法学学科共有专职教师28人,包括教授6人,见习教授1人,副教授13人,21人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27人具有法学博士学位。师资队伍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其中引进高层次人才(教授、博导)1位,境外高校毕业博士5位,并且均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传统法学强校或科研院所,专业基础扎实、学历职称及年龄结构科学、学科布局日臻合理。目前,本学位点有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公共课)主讲教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3名、青年主讲教师1名,北京化工大学“青年英才百人计划”4名,校级优秀育人团队项目1个。
2016年至2021年,法学学科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已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以及在研项目共计40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纵向项目共29项,横向项目及其他项目共9项。2020年至2021年,发表署名本单位的第一作者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共25篇,包括SSCI/SCI论文3篇,CSSCI(含扩展版)论文16篇。共出版署名本单位的个人学术专著2部。
法学硕士学位点把握学科前沿趋势,结合国家法治发展需要,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形成北化特色的学科方向。本学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提高科研水平为重点,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使北化法学成为“国内有特色、国际有影响”的知名学科。
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在凝炼学科方向、深化研究领域的基础上,本学位点着力突出特色优势研究方向,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带动法学学科全面、稳步发展。
第一、学科方向布局合理。依托学校“绿色化学化工及材料”优势学科群,紧密结合学校科技园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设立了“法学与知识产权研究所”“环境安全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基地”等校级研究机构,成为以民商法学与经济法学为基础、以环境资源法学与知识产权法学为优势特色的法学学科。
第二,注重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2021年对培养方案的修订,进一步凝练研究生培养目标,加强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与系统的科研训练。开设国际环境法、竞争法专题等中英文双语课程,推动特色课程的国际化。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将过程评价的权重提高到总成绩的30%以上。完善了质量督导体系,形成了学校督导、学院督导、学科督导与同行评价等多维度的教学质量督导机制。
第三,突出法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有北京市东城人民法院、西城区人民法院、朝阳区人民法院以及知名律所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与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共建的基地为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教师对在辅导学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知识产权模拟法庭竞赛(全程英文)、FDIMOOTSHENZHEN(国际模拟投资仲裁深圳杯)等学科竞赛活动积累了经验,曾连续3年获得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北外-万慧达杯”知识产权模拟法庭知识竞赛(全程英文)获季军、最佳书状奖、最佳辩手奖;国际模拟投资仲裁深圳杯获三等奖。
学科简介
国内目前的地位
发展建设目标
师资队伍
教授9人,副教授22人,高级职称占全体教师的72%;博士29
人,占全体教师的65%。
近五年的科研成果
序号
项目负责人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1
刘泽军
行政法视野下的政府管理与高校自治
国家社科基金
2
董慧凝
公司慈善捐赠法律问题研究
3
尚华
职务犯罪特殊侦查措施研究
4
刘叶深
当代权利理论研究
现有二级学科、研究生教育规模
序
号
硕士点
名称
培养
性质
类型
每年计划
招收人数
招生
经济法学
学术型
全日制
8
1998年
法学理论(含中国法制史)
6
2002年
民商法学(含民事诉讼法)
2006年
刑法学(含民事诉讼法)
2011年
5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国际法学
7
法律专业硕士(法学类)
专业实践型
30
2009年
法律专业硕士(在职)
非全日制
40-50
9
法学研究生同等学力
10-15
2003年
合计130-150
实践基地情况
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股票、期货)
北京市西部知识产权教育基地
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法律人才培养
学科、专业亮点
法学一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法学一级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生培养的专业方向专业相结合,即经济法、民商法、宪法与行政法、刑法、国际法、法学理论六个主要研究方向。
法学一级学科的学科特色与优势
一是二级硕士点较多,基本上覆盖了一级学科项下的二级学科;
二是特色优势突出,集中于经济法(企业法、金融法)和民商法(网络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意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且已在学术界居较领先地位;
三是其他研究方向围绕经济法和民商法进行交叉和边缘研究。成果集中且丰硕;
四是立足于为北京市、有色金属行业的法制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级硕士点介绍
(1)经济法学(北京市重点学科)
学科带头人田晓云。教学科研团队成员:张士元、刘晓春、赵贺春教授、王斐民、荣国权、李丹宁、徐岩、胡立新副教授和陈兴华、何然博士等。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形成了经济法基础理论、企业与公司法、金融法、会计与审计法、能源法等专业特色方向。
(2)法学理论
学科带头人朱苏人。教学和研究团队成员:刘夕海、郭红、刘叶深副教授、章燕博士等。经过多年的教学科研积累,形成了法学基础理论、部门法基础理论和法治建设以及法制史专业特色方向。
(3)民商法学
学科带头人王素娟。教学研究团队成员:邹建成教授、王瑞、董慧凝、相庆梅、王立峰、王德岩、王文革副教授以及胡平、欧阳苏芳博士等。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形成了民商法基础理论、比较商法、网络、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特色方向。
(4)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学科带头人刘泽军。教学和研究团队成员:沈志莉教授、尹好鹏、王爱民副教授、何裕副研究员等。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形成了政府法治、教育行政法和宪政研究等专业特色方向。
(5)刑法学
学科带头人吴邲光。教学研究团队成员:李晋宏教授、韩红兴、刘志洪副教授和王海桥、李坤博士等。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形成了经济刑法基础理论、知识产权犯罪、金融犯罪、计算机信息犯罪等专业特色方向。
(6)国际法学
学科带头人田晓云。教学科研团队成员:陈兰兰、乔慧娟、潘素坤副教授、吴莉婧博士等。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形成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和国际仲裁等专业特色方向。
此外,诉讼法学、中国法制史二级学科硕士点正在建设中,并已在法学理论、民商法学、刑法学硕士点中作为专业方向招生。
法学学科优秀毕业生简介
攻读博士的学生名单
张世军,2000年攻读社科院博士,现为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姜强,2001年攻读清华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现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仇书勇2002年攻读中国社科院民商法学博士,现为中国证监会干部
李文华,1998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博士,现为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系主任
周望苏,1998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法学博士,现为外交学院法学教授
王海桥,2007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博士,现为我校法学学科讲师、研究生副导师
沈磊,2006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诉讼法学博士,现为国家电网法规部干部
段小茜,2005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经法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银行大连分行副行长
陈靖,2010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博士,现为中国社科院博士后
李慈强,2011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博士,现在读
姬艳涛,2011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诉讼法学博士,现在读
尹宏强,2011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博士,现在读
田野,2012年攻读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现在读
樊富强,2013年攻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法学博士,现在读
古川,2013年攻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现在读
刘天娇,2013年攻读北京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现在读
崔俊杰,2013年攻读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博士,现在读
周睿智,2013年攻读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博士,现在读
其他优秀毕业生
许多学生现在各级政府、国内大型国企、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上市公司、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私企等单位担任要职。
1、专业基本情况及特色
法学硕士点以航空法为特色,利用我校天津市重点人文社科基地---航空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天津市航空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中国航空法学研究会等特色平台,重点培养航空法律人才。航空法是一门新兴的法学交叉学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法学院经多年的建设和培育,已经基本形成一支航空法学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航空法特色是其他培养单位少有的,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训练、论文选题等方面都凸显航空法特色。
2、培养目标
法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本专业硕士点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德才兼备,具有坚实的法学基础理论与较强的法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法律思维与创新能力,掌握民航法律知识,具有运用所学法律知识独立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能力以及较高外语水平的高层次专门型、应用型法律人才。
法学硕士点培养目标:以航空法为特色,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法学基础理论与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我国法治建设需要的法学专业人才。要求学生了解民航发展规律,具有完整、系统、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具有良好的法学思维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和应用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以及一定的国际交流和竞争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法律职业修养,具有从事科研工作或独立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能力。
3、培养方向介绍
法律硕士点研究方向为航空法。重点是以航空法为研究对象,以航空法律实务为主要研究内容,注重培养学生法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综合解决航空法律实践问题的能力。
法学硕士点培养方向包括国际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
国际法学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以国际法基本原理为指导,顺应现代国际航空法发展趋势,以国家航空利益的国际协调机制与方法、国际航空运输安全、国际航空法的统一化与现代化、国际航空法律实践的研究为核心,围绕现代国际航空法发展前沿与基本理论,研判国际航空法律关系中特有的法学理论与中国实践问题,为国家航空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法学理论支撑与实务解决方案。
民商法学研究方向
刑法学研究方向
本学科方向以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及刑事政策学等刑事一体化理论为指导,国内法与国际法并重,专业性与行业性并重,理论性与实证性并重,以航空犯罪预防与处置为核心,研究航空刑事法律规范设置的科学性和适用的规范性,探索航空犯罪规律与犯罪趋势,为防控和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提供理论指导。研究内容包括航空犯罪的法规范研究、航空恐怖主义犯罪的防控研究等。
行政法学研究方向
本学科方向在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民航行政监管技术化与国际化特征,围绕民航职能部门行政法治化,进行行政法学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重点研究政府与航空市场的关系、民航行政主体、民航行政相对人、民航行政权力的配置与行使、民航行政程序、民航行政救济、民航行政与标准化管理等内容。
4、教学科研支撑
法学硕士点拥有中国航空法学秘书处、航空法与政策研究基地和航空法学实验教学中心三大航空法科研和教学平台,打造了航空法特色的教材与课程体系,有适量的师资、科研项目和平台满足航空法律硕士培养的条件。
民商法学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政治坚定、理论功底扎实、知识面宽广、具有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掌握国内外民商法理论动向,具备较强学术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致力于培养能胜任民商法理论研究、教学、立法和司法实务等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我校法学专业是河北省一流建设专业,本专业设三个研究方向:
1.民法学
本方向一方面开展民法学传统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民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包括民法总论、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与继承法等专题内容。另一方面开展民法学新兴领域的理论及实务研究,总结归纳民法理论发展的特点、内容的变化,为我国的立法发展和完善、司法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研究依据。
2.商法学
本方向研究商法理论、商主体制度和商行为制度,主要包括商事主体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国际商法以及商事法律实务等专题内容。本方向研究内容立足于市场经济并服务于市场经济,通过反映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技术性规范保障商事主体营利自由、维护市场交易秩序。
3.知识产权法学
本方向研究知识产权法的基础理论、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在国家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引领下,知识产权实践日益多元,本方向侧重研究网络环境中知识产权规则的调整和创新,为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必备的法学专业人才支撑。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比较广博的环境与资源法学专业知识以及一定的专业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对研究方向有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熟悉与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发展前沿及研究动向;使学生具有运用环境资源法学理论、方法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从事该专业科学研究、高等院校教学、参与环境资源法律实务以及落实环境资源保护政策的工作能力。
我校法学专业是河北省一流建设专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是河北省同专业最早招生的法学硕士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已成为我校优势专业之一,并具有多个省级学术平台,形成了两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自然资源保护法学
主要研究自然资源法的基本理论、原则、制度和体系,自然资源法的法律责任和纠纷处理,土地资源法、矿产资源法、水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植物资源法、生态保护法等,各国资源法比较研究。
2.环境污染防治法学
主要研究中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理论与实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