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篇第一章法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
A.法律规范所调整的不同的社会关系B.法律调整方法C.法律数量的多少D.法律的制定机关2法律事实的类别包括()。
A.假定B.制裁C.事件D.处理3.我国法律制定程序中的最后一个步骤是()。
A.法律草案的公布B.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C.法律的公布D.法律草案的审议4.法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法学概念,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解释和适用这一概念,但必须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
下面关于法律体系的表述中哪种说法未能准确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基本特征?()A.研究我国的法律体系必须以我国现行国内法为依据B.在我国,近代意义的法律体系的出现是在清末沈家本修订法律后C.尽管香港的法律制度与内地的法律制度有较大差异,但中国的法律体系是统一的D.我国古代法律是“诸法合体”,没有部门法的划分,不存在法律体系5.我国对法律溯及力问题,实行的原则是()。
A.法在任何情况下均溯及既往B.法在任何情况下均不溯及既往C.法在一般情况下均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做的特别规定除外D.法在一般情况下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做的特别规定除外6.原房屋纳税人把房卖给甲,甲纳税,属于()。
A.行政法律关系客体变更B.行政法律关系内容变更C.行政法律关系消灭D.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变更7.法律关系是法律调整()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A.人们行为B.人们交往C.社会关系D.经济关系8.提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的思想家是()。
A.柏拉图B.孟德斯鸠C.亚里士多德D.西塞罗9.对于道德与法律,描述不正确的是()..A.道德是法律的外延B.法律是道德的底线C.道德是自发自律的行为D.法律具有阶级性,但道德没有10.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B.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C.立法公开、执法公开、司法公开D.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民主化11.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和尊严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〇A.法的强制性B.法的不可违抗性C.法的合理性D.法的规范性12.社会主义法律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依靠法律监督机关的有效监督B.依靠执法机关的严格执法C.依靠人民群众的自觉守法D.依靠司法机关的强制13.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职权和法定程序,将法律规范用于具体事件或案件的活动,称为()。
A.法的遵守B.法的适用C.法的解释D.法的宣传14.保证社会主义法律得以顺利实施的方法是()。
A.必要的强制B.单纯的说服教育C.单纯的强制惩罚D.说服教育和必要的强制相结合15.甲乙双方签订一份房屋装修合同,由此形成的法律关系客体是()。
A.被装修的房屋B.甲乙双方应当收付的款项C.乙方承揽的装修劳务行为D.甲乙双方承担的权利和义务16.我国《婚姻法》规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终止妊娠6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该法律规范属于()。
A.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对本人行为起导向、弓璐的作用B.法的评价作用,是指法作为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评价标准所起的作用C.法的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的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D.法的作用的发挥不受人的因素影响18.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这一规定属于()。
A.法律规则B.法律原则C.法律术语D.法律传统19.我国刑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这一规定体现了()。
A.法的稳定性B.法的灵活性C.法的溯及力D.法的强制性20.下列属于法律行为的是()。
A.地震B.洪水C.张三家的羊跑进李四家的羊圈D.王五与赵六签订买卖合同21电影《私人定制》属于法律关系客体中的()。
A.物B.人身C.智力成果D.行为22.通过法律,人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国家赞成的,可以做的;什么是国家反对的,必须做或者不该做的。
这种作用就是法律的()。
A.评价作用B.教育作用C.强制作用D.指引作用23.法律在内容的设定上以()为核心,A.法律事实B.法律责任C.权利和义务D.刑罚处罚24当代中国法律框架的核心是()。
A.宪法B.行政法C.民法D.刑法二、多项选择题25我国法律主要体现的是()的意志。
A.国家领导人B.统治阶级C.广大人民群众D.中国共产党26.法律的特征表现为()。
A.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B.主要出自国家C.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D.具有普遍约束力27.法律责任可以进行不同分类,但总体上包括()。
A.行政责任B.刑事责任C.民事责任D.违宪责任28.前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因在一场特大交通事故的处理中陷入“微笑门”而被网民“人肉搜索”进而陷入“表哥门”,并被质疑有腐败问题。
对于杨达才违纪问题的调查是否公平、公正、彻底,以下可以作为监督主体的是()。
A.媒体B.公众C.纪检部门D.政协委员三、判断题29.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0.广义的合法行为是指法律所不禁止的一切行为。
()31.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规则就是法律。
()32.法治与法制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同。
()33法律公布是法律生效的前提。
()34法律责任可因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法律规定而产生。
()35.任何一个法律关系的参加者都是作为权利和义务的担当者出现的。
()36.法律监督的客体是立法、司法和执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的公务活动。
()3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解析】法律部门也称部门法,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般认为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所调整的不同社会关系,其次是法律调整方法。
故正确答案为A。
2.【答案】C【解析】法律事实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
法律事实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必须符合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假定的情况。
只有当这种假定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们才有可能依据法律规范使法律关系得以产生、变更和消灭。
如结婚产生夫妻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结婚即为法律事实;死亡引起婚姻法律关系的消亡、继承法律关系的产生,死亡即为法律事实。
按照法律事实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可以把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这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律事实的分类。
:故正确答案为C。
3【答案】C【解析】法律的公布是指立法机关或国家元首将已通过的法律以一定形式予以公布以便全社会遵守执行。
法律草案的通过并非立法程序的终结,法律草案通过后,若未公布,就不能发生法律效力,不是真正的法律。
法律公布是法律生效的前提。
故正确答案为C。
4.【答案】D【答案】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D项错误,认为我国古代不存在法律体系是错误的,我国古代法律的总体特征虽然是“诸法合体”,但仍然存在民事、刑事等法律部门,也存在法律体系。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5.【答案】D【解析】法的溯及力也称法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
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
我国《立法法》第九十三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这为我国法律法规及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否具有溯及力提供了最直接的法律依据。
故正确答案为D。
6.【答案】D【解析】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由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内容(权利义务)和法律关系客体三要素构成。
本题中,原房屋纳税人把房屋卖给甲,甲纳税,纳税主体变更为甲,因此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发生变化。
7.【答案】C【解析】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
或者说,法律关系是指被法律规范所调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为前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没有法律的规定,就不可能形成相应的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的社会关系,当法律关系受到破坏家会动用强制力进行矫正或恢复。
8.【答案】C【解析】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法学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法治学说的人物。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倡言法治,反对人治,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命题,认为法治比人治理智、公正,比人治正确、高明,比人治稳定、可靠,并给法治下了定义:“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9.【答案】D【解析】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道德和法律也有明显的区别,道德的调节范围大于法律,可以调节法律无法调节的领域;法律比道德更有强制性,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根本体现。
而道德在不同阶级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另!J,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道德;剥削阶级有剥削阶级的道德。
10.【答案】A【解析】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1【答案】B【解析】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
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
故正确答案为B。
12【答案】C【解析】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贯彻和实现的活动,是法作用于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
它不仅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法律规范的活动,而且还包括社会团体和公民实现法律规范的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把法律规范中设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转化为人们的具体行为和活动。
根据主体的不同,可以把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方式分为法的遵守和法的适用。
法的遵守是指社会团体和公民按照法律规范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这是社会主义法律实施的主要的、基本的、大量的方式。
当法的实施需要国家机关的参与时,就产生了法的实施的另一种形式——法的适用。
选项中,只有C项人民群众的自觉守法符合题意。
13.【答案】B【解析】A项错误,法的遵守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和全体公民,即所有的社会主体都必须恪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
B项正确,法的适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社会团体和公民实现法律规范的活动。
中国法学界一般称这种意义上的法的适用为法的实施。
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其职权范围把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事项的活动,特指拥有司法权的机关及司法人员依照法定方式把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案件的活动。
C项错误,法的解释分为狭义说和广义说。
狭义说是指由一定的国家机关、组织或个人,为适用和遵守法律,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政策、公平正义观念、法学理论和惯例对现行的法律规范、法律条文的含义、内容、概念、术语以及适用的条件等所做的说明。
但是中国一般适用广义说,即进一步明确法律法规的具体含义和补充法律依据以适用法律制定后出现的新情况。
D项错误,法的宣传属于“普法”的范畴。
14【答案】D【解析】强制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在执行中既要采取强制手段,又要对当事人多做思想教育工作以促使其自动履行。
人民法院应尽可能地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促使义务人自动履行生效的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只有在说服教育无效的情况下,才能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15【答案】C【解析】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甲、乙双方签订房屋装修合同而形成法律关系的客体是装修劳务行为,即该法律关系客体并不是乙方装修的房屋,而是乙方承揽的装修劳务的行为。
故正确答案为c。
16【答案】A【解析】禁止性规范通常称为禁止性规定,是“命令当事人不得为一定行为之法律规定”,属于“禁止当事人釆用特定模式的强行性规范”。
任意性规范是在法定范围内允许法律关系参与者自己确定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
准用性规范是指没有规定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只规定援引、比照某法律条文的法律规范。
17【答案】D【解析】A项正确,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对本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指引作用发生在行为之前,其作用对象是本人。
B项正确,法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权威的行为标准,具有判断、衡量他人行为合法与否的评判作用,评价作用的对象是他人的行为。
C项正确,法的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的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警示作用和示范作用,教育作用的对象一般是案件之外的其他人。
D项错误,法的作用在实施的过程需由守法、执法和司法的主体参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D项说法错误。
18.【答案】B【解析】法律原则是指能够作为法律规则基础或本源的原理或准则。
它在法律规则中占有至上地位,是其他一切规则产生的基础,因而具有权威性;同时它可以作为直接的行为规则被适用,又具有可操作性。
本题中体现的是自愿原则。
19【答案】C【解析】C项正确,法的溯及力是指新法可否适用于其生效以前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并对这些事件和行为法律上的效果发生面向过去和未来的影响。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以后,对于其生效之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能够适用的即有溯及力,不能适用的则无溯及力。
在我国,刑罚的溯及力遵循“从旧兼从轻原则”,正是本题题干所述内容。
20.【答案】D【解析】法律行为是指能够发生法律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在社会生活中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最经常的事实。
在题目中,A、B、C三项都不是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21.【答案】C【解析】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其构成要素有:主体、客体以及内容。
当代中国的法律关系客体,主要有以下四类:(1)物;(2)行为;(3)智力成果;(4)人身利益。
而电影《私人定制》属于智力成果,为知识产权的范畴。
22.【答案】D【解析】法律的作用一般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两大方面,其中法的规范作用指法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所起到的作用;法的社会作用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要实现一种目的。
其中法的规范作用又可以细分为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A项错误,法的评价作用指法作为尺度和标准对他人的行为的作用。
B项错误,法的教育作用是指对一般人的行为的作用,包括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
C项错误,法的强制作用在于制裁、惩罚违法犯罪行为,主要针对违法者的行为。
D项正确,法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对个体行为的指引作用,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
关于法的作用可以速记成:指引自己、评价他人、预测你我他、教育大多数、强制一小撮。
23.【答案】C【解析】C项正确,法律的内容是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且这些权利与义务是由国家确认和加以保障的,这是法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法律在内容设定上的核心。
—..—…故正确答案为c。
24.【答案】A【解析】A项正确,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律框架的核心,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
B项错误,所谓行政法,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C项错误,民法是中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
D项错误,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多项选择题25.【答案】BC【解析】法律通常是指由社会认可国家确认立法机关制定规范的行为规则,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我国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的统治阶级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也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故正确答案为BC。
26【答案】ABCD【解析】法律的基本特征:(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系统,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具有严格的结构和层次。
(2)法律是上升为国家意志层面的统治阶级意现,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系统。
(3)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系统。
(4)法律是以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作为主要调整手段的法律行为规范系统。
故正确答案为ABCD。
27.【答案】ABCD【解析】法律责任主要包括违宪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
28【答案】ABCD【解析】监督主体的广泛性包括政党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等。
故正确答案为ABCD三、判断题29【答案】正确【解析】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理论认为,在国家出现之前,人类社会处于原始社会状态。
恩格斯指出,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精神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
社会制度受这两种生产的制约。
在物质资料生产水平低下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制度,成为国家产生以前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社会制度。
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逐渐代替了血缘关系,使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新的社会制度取代了由血缘关系决定的氏族制度,这就是具有公共权力的国家制度恩格斯曾强调,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指出原始社会制度瓦解是个逐渐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家庭私有制的出现和奴隶阶级的形成是国家产生的前提。
只有阶级形成,当两个对立的阶级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才出现了国家.故表述正确^30【答案】正确【解析】合法行为是指人们符合法律要求的行为。
广义上的合法行为,指不为法律所禁止的一切行为。
实际上就是法律宽容的、不加追究的行为。
常言道,“凡法律不禁止即为允许”“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上升为一项法治原则,在刑法中就是“罪刑法定”。
故表述正确.31.【答案】错误【解析】法律是社会规则的一种,通常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题中说法缺少重要前提,即要想成为法律,该行为规则必须由国家制定或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