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二政治上册复习提纲:做守法的公民初二政治资讯

期末考试即将开始了,为了帮助同学进行初二期末复习,新东方在线中考网整理了《部编人教版初二政治上册复习提纲:做守法的公民》,供大家参考。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知识梳理】

一、法不可违

1.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1)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2)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违法行为的含义是什么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违法行为可分为哪几类

(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①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2)根据对社会危害性的轻重,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和犯罪(刑事违法行为)。

4.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1)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2)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5.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6.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什么

(1)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2)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而制定的。

7.民事权利有哪些

民事权利是公民享有的重要权利。它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

(1)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等。

(2)人身权,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

8.了解合同。

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各种交易活动。交易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既要靠道德的约束,又需要合同法律的保障。合同,又称契约,是由当事人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而形成的协议。合同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9.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1)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二、预防犯罪

1.刑法的作用是什么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犯罪的含义是什么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1)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首先看他的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如果社会危害性不大,就不能认为是犯罪。

(2)刑事违法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并不都是犯罪行为,因为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有大有小,只有对社会的危害达到触犯刑法的严重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

(3)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对不同的违法行为,分别采取不同的强制方法。如果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而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4.刑罚的含义是什么

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5.刑罚可分为哪几类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1)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2)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四种。

6.年龄小就可以任意实施犯罪行为吗

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7.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的年龄规定。

(1)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8.如何预防犯罪

(1)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

(2)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9.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

(1)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2)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10.针对不良行为制定整改措施。

不良行为

产生原因

整改措施

旷课、夜不归宿

纪律观念不强,缺少学习主动性

加强纪律教育,提高学习兴趣

辱骂他人、强行索要财物

不良习惯,法治观念淡薄

增强法律意识,平等待人、尊重他人

打架

争强好胜,“哥们义气”

加强生命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律

赌博、偷窃

“好朋友”唆使,自控能力差,不能认清危害

谨慎交友,明辨是非,认清不良诱惑的危害性,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

三、善用法律

1.遇到侵害时,我们应如何做

(1)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我们要了解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3)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2.诉讼的含义是什么

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3.诉讼的地位是什么

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4.诉讼可分为哪几类

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1)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

(2)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

(3)刑事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活动。

5.为什么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1)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

6.如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1)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2)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因此,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7.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1)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2)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8.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常见方法。

(2)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

(3)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

(4)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

(5)保护好作案现场。

9.如何坚定捍卫法治

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3.误区警示:只要不犯大错,犯点小错是不会走上犯罪道路的。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小错是大错的开始,犯大错往往是从犯小错发展起来的。一个人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注意防微杜渐,就有可能从犯小错发展到违法犯罪。所以我们要克服上述思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4.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文明行为的表现,是社会道德的一种高尚品质。见义勇为的行为难能可贵,社会上需要见义勇为者,也应当表彰和学习他们,不过,在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二者之间,我们应当提倡后者。因为见义智为不是不为,而是更冷静、更科学、更量力而行,是见义勇为的更高层次。因为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英雄也不例外。

THE END
1.第二编释义第七章法律责任禁止其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范围承揽工程。对承包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超越其经依法核定的资质等级所许可的业务范围承揽工程的行为,应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2.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对承包单位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承揽工程业务的行为,给予以下处罚:(l)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罚款。这里讲的“责令http://www.npc.gov.cn/zgrdw/npc/flsyywd/xingzheng/2000-11/28/content_9495.htm
2.1.什么是法律?(1)法律的含义: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1.什么是法律? (1)法律的含义: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2)法律的特征: 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3)法律的作用:我国http://www.1010jiajiao.com/paper_id_7790/%&Ovr2/timu_id_2384187
3.网贷逾期算非法占有吗:相关法律解析与刑事责任探讨网贷逾期顾名思义,是指借款人在约好的还款日期内未能按期还清借款和利息,超过了协定的还款期限。这类表现属于民事违约表现,常常涉及民间借贷的法律关系。 2. 非法占有的法律含义 按照《人民刑法》第二百七十条的规定,非法占有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占有他人财物并造成损失的表现。非法占有罪须要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https://www.cnxds.com/2024baiqi/yqdongtai/27177.html
4.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调节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和其他社会调节手段,主要是法律和纪律密切配合、共同发挥调节效用。 2.道德的作用 (1)含义 道德作用是指道德的认识、规范、调节、激励、导向、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5.罪过形式的确定——刑法第15条第2款“法律有规定”的含义【摘要】:确定具体犯罪的罪过形式时,不能以“事实上能否出于过失”的归纳取代“法律有无规定”的判断,而应当充分考虑并贯彻刑法第15条第2款“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的规定。将某种犯罪确定为过失犯罪的法定标准,是法律有文理规定。根据尊重人权主义的原理,对于法益侵害并非严重的行为,不宜确定为过失犯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AWS200603008.htm
6.论WTO补贴制度中“利益”一词的两种法律含义此处“利益”的法律含义是指接受补贴者因补贴获得更加有利的市场地位。《补贴协议》规定一成员实施的补贴使其它成员在GATT1994项下的直接或间接获得的利益受到丧失或减损,特别是在GATT1994第2条约束减让的利益受到丧失或减损,则其实施的补贴为《补贴协议》所限制或禁止。此处“利益”有三层法律含义:一是利益本质上是https://ielaw.uibe.edu.cn/wtoflzdyj/5468.htm
7.2020考研政治:思修核心考点背诵整理(一)(1)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律的历史发展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它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https://www.offcn.com/kaoyan/2019/0809/152578.html
8.考研政治思修超详细知识点总结,快收藏!复习经验2法治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运用法治思维、依法维护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的素质、修养和能力。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一、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1、人生与人生观 (1)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https://www.kaoyan.com/zhengzhi/jingyan/5f3f4932e0bce.html
9.三本书对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讲解笔记(民法总则)书评在大多数情况下,负担行为是合同,在例外情况下只是单方法律行为。(二)处分行为1.处分行为指直接将权利转移、设定负担、变更或取消的行为。处分行为直接减少了处分人的资产。处分人指通过处分减少或丧失权利的人。需要注意的是:债法中同样存在处分行为,如债权让与、债务免除。2.有效的处分行为的前提条件(1)大多数情况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694090/
10.2024闯了黄灯会扣分吗《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6条提到“黄灯”:“交通信号灯由红灯、绿灯、黄灯组成。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准许通行,黄灯表示警示。”———黄灯的法律含义是“警示”。“警示”的含义是“警告”、“警醒”和“提示”。 2、闯黄灯的含义 闯黄灯是指当交通信号灯的黄灯亮起时,未过停车线的行驶车辆强行通过。https://www.64365.com/zs/101513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