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回望百年来,无论是风雨飘扬的近代史还是走向伟大复兴的现代史,都少不了中国共产党的身影。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伴随着中国人民追逐自由和独立的脚步,中国音乐也留下了华丽的篇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黄河大合唱》这些耳熟能详的红色歌曲总是一次又一次激起我们心中的无限激情。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都是当时的时代最强音!红色歌曲留住了激情,也记录了历史,让我们跟随歌声去探寻新中国成立的奥秘!
1.《国际歌》:共产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
1871年5月28日,世界上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巴黎公社宣告失败。反动政府对全城革命者实施了大屠杀,面对这一白色恐怖,5月29日,法国工人诗人、巴黎公社的领导者之一欧仁鲍狄埃(1816-1888)怀着满腔热血,写下了这曲气壮山河的歌词。这首诗歌原名为《国际工人联盟》,刊登在鲍狄埃1887年出版的诗集《革命歌集》中。
最初《国际歌》使用的是《马赛曲》的曲调。1888年,在欧仁鲍狄埃逝世后的第二年,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1848-1932)以满腔的激情为《国际歌》谱写了曲子。
1923年6月,《新青年》第1期上发表了瞿秋白从法文译来的《国际歌》歌词和简谱,这便是我国最早能唱的《国际歌》。11年后瞿秋白在江西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杀害。临刑时,他昂首高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他用歌声向敌人宣布:“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而我们今天在各种集会上所传唱的《国际歌》,则是1923年诗人萧三从俄文版转译,陈乔年配歌。萧三回到延安后,在延安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又完成了全部歌词的修改、重译。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即中央苏区)成立时,决定以《国际歌》作为国歌。
《国际歌》的传唱是共产主义在国内日渐传播的写照,共产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给陷入黑暗的中国,带来了光明的星星之火,终以燎原之势照亮整个中华大地。
2.《红星歌》:那时候孩子们的理想都是当红军
《红星歌》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闪闪的红星》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中国儿童红色电影,讲述了在1930年至1939年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故事。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数千年封建社会,土地一直集中在少数地主、豪强的手中,而广大从事耕作的农民却只能从地主手中租赁土地来耕种,收获的粮食交了沉重的地租、赋税后所剩无几,生活贫困不堪。毛泽东曾说过:“中国劳动人民在田地里耕作了几千年,却没有粮食吃。”共产党人看到了农村这种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制度,决心从根本上废除它,消灭地主阶级,让土地落到农民手中,所以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
而《闪闪的红星》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一名普通乡村少年追随党,参加革命,成功打倒土豪,成为一名优秀红军战士的故事。
3.《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十四年抗战的英勇战歌
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的杨靖宇将军,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善于一个以歌曲作为思想武器的宣传鼓动家。他自1932至1938年的7年间,在紧张而又残酷的斗争之余,他创作的歌词经谱曲后被传唱。《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就是这样一首歌曲,不仅鼓舞了战士和群众积极抗日,还发挥了其他作用。
在东北有很多尚有民族自尊心而被迫作战的伪军,抗联部队在与伪军作战中,就经常高唱着革命歌曲,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在这些政治攻势的宣传争取下,伪军营垒不时瓦解分化发生变化,有的暗中支援抗联,送弹药物资,还有的集体哗变,参加抗日队伍,有的还成为抗联部队的骨干力量。在《第一陆军军歌》的词中这样写到:“一切的抗日民众快奋起,中朝人民共同团结紧,夺回来所失的我的国,结束牛马亡国奴生活。英勇的同志们前进啦,打出去日本,推翻满洲国,这一民族的革命战争,完成了弱小民族解放运动。”
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他们在非常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中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4.《十送红军》:长征路上满满都是军民情
毛主席曾说过,“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翻越大山,跨过大河,走过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一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这样一次伟大奇迹的背后离不开千千万万民众的支持,当年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就这样诞生了这首《十送红军》。这首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鱼水相依,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乡亲们与红军同劳动、同生活、同战斗,同生死共患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红军告别了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过的红土地及养育自己的衣食父母,苏区人民洒泪送走了自己的子弟兵,留下的是传唱八十多年而经久不衰的《十送红军》。
5.《黄河大合唱》:这是抗日的时代最强音!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正式开始。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据此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6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成为每位中华儿女对保卫中华的热情呼喊!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展现民族精神的气势恢弘的音乐巨作,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国家史诗,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争史和自强不息的民族英雄气节。它以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延唱至今。每一次听到《黄河大合唱》,你总能被这激昂的曲调所感染。就如埃德加斯诺所言:《黄河大合唱》永永远远,都属于明日的中国。
6.《歌唱二小放牛郎》:让每个中国人都潸然泪下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朴素的歌词,背后却是一个沉重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涞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姓阎,因是村中的孩子王,所以被称为王二小。涞源县当时属一军分区,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上。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他却永远失去了他刚刚十三岁的生命。
王二小的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如果说《黄河大合唱》是万千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激情呼喊,《歌唱二小放牛郎》就是对英雄们的低声吟唱。“王二小”只是一个缩影,在动荡的岁月,有千千万万“王二小”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国土,有了他们的负重前行才有我们的岁月静好。这首歌和他们的故事一起流传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7.《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曲作者卢肃谈到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时说:“1943年是抗战最艰苦的时候,蒋介石消极抗战,特别是在八路军打了‘百团大战’之后,全部的日军伪军就把军事重点都压在八路军身上。当时晋察冀那个地方本来山区老百姓特别苦,给地主纳租特别重,当时提出要减租减息。《团结就是力量》当时的创作背景就是这样的,目的就是配合减租减息这一次运动。”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实行的特殊土地政策。减租减息是减轻农民所受地租和高利贷剥削而不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土地政策。允许地主出租土地,也承认战前的借贷关系,但地租和借贷利息都有明确规定,不能过高。这一活动的目的是最大程度上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像歌里唱到的,团结起来就是力量,坚持抗战,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8.《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几经更改,军歌从过去唱到未来
1988年7月25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自此,解放军终于有了明文规定的军歌。其实《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早在1939年就诞生了,是《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原名《八路军进行曲》。当时曲作者郑律成将词作者公木的长诗谱曲,两人决定合作一首《八路军大合唱》,生动描写战争时期战火纷飞的疆场、抗日前线八路军战士的雄姿……
1939年秋冬,这嘹亮的歌声在延安的山山岭岭回荡着。这年冬季,《八路军大合唱》由鲁艺音乐系油印成册,在中央大礼堂组织进行专场演出。此后,不只是抗大学员唱,各机关、部队、学校也都传唱起来。学员们一批批毕业了,也就把歌声传遍四面八方。这部大合唱一经唱出,就受到热烈欢迎,唱遍延安,唱遍陕甘宁边区,唱遍各根据地。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进入了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51年又将《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改名为《人民解放军军歌》。1953年又将其改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直到1965年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9.《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由毛主席亲自修改的红歌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我根据地实行双重打击。1943年3月10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出版,当中提出了“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口号。针对这一形势,中共中央出版了《评中国之命运》,延安《解放日报》及时发表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并在结尾说:“如果今日的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那就是没有了中国”。
时年19岁的中共党员曹火星由此创作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有趣的是1943年曹火星创作这首歌的时候,歌词中有一句话“坚持抗战六年多”,1944年大家唱这首歌时,群众自动改成了“坚持抗战七年多”,最后凝固在抗战胜利之时又自发将歌词改为了“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
那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是怎么变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呢1950年,毛泽东听到女儿李讷唱这首歌时,立即纠正说:“没有共产党的时候,中国早就有了,应当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传唱,始终伴随着人民军队进军的步伐,伴随着民族解放的前进号角。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从此积贫积弱的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10.《义勇军进行曲》:@每位中国人国歌法诞生,今年十一开始施行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最早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1934年秋,田汉为该片写了一首长诗,其中最后一节诗稿被选为主题歌的歌词。但田汉写完初稿就被国民党逮捕入狱。1935年2月,导演许幸之收到了田汉在狱中写在香烟盒包装纸背面的歌词,即《义勇军进行曲》的原始手稿。当时,聂耳正准备去日本避难,得知电影《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写,主动要求为歌曲谱曲。到日本后,聂耳将《义勇军进行曲》曲谱修改定稿,再寄回国内。
事实上,在电影《风云儿女》前期拍摄完成以后,影片主题歌并没有确定歌名,而聂耳从日本寄回来的曲谱名称只写了3个字“进行曲”。《风云儿女》投资人、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朱庆澜将军,画龙点睛地在“进行曲”三个字前面加上了“义勇军”三个字,正式成为《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5月24日,《风云儿女》在金城大戏院首映。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流行极广的抗战歌曲。抗战期间,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定期安排播放该曲。当时国内很多军校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军歌。
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
在国歌入宪法的13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终于正式出台。2017年6月2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首次审议国歌法草案,对国歌的地位、奏唱国歌的场合、国歌奏唱的形式和礼仪、国歌标准曲谱和官方录音版本、国歌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国歌法发布了国歌的标准曲谱,要求在规定应当奏唱国歌的场合奏唱、播放国歌的,应当使用国歌标准曲谱和国歌官方录音版本。2017年9月1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国歌是严肃而厚重的,在关键时刻总能直抵人心,引领方向。尤其是在一些国际比赛、外交场合,国歌作为国家的代表性声音,总能激荡出我们内心的自豪感。国歌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希望,国歌不仅是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载体,更是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好题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爱国主义,需要从细节做起、从自己做起,既要尊重国旗、国徽,也要唱好国歌。国歌,永远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