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法》(2021年修订)新增或实质性修订内容

2021年1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以159票赞成、1票弃权通过了行政处罚法修订草案。这次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坚持问题导向,总结改革经验,进一步完善了行政处罚制度,为各级行政执法机关严格依法行政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也是对行政执法工作的更高要求。

本次《行政处罚法》主要的新增或实质性修订内容如下:

第二条?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减损权益或者增加义务的方式予以惩戒的行为。

第九条?行政处罚的种类:

??(一)警告、通报批评;

??(二)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三)暂扣许可证件、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许可证件;

??(四)限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限制从业;

??(五)行政拘留;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十一条?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法律对违法行为未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为实施法律,可以补充设定行政处罚。拟补充设定行政处罚的,应当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并向制定机关作出书面说明。行政法规报送备案时,应当说明补充设定行政处罚的情况。

第十二条?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未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为实施法律、行政法规,可以补充设定行政处罚。拟补充设定行政处罚的,应当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并向制定机关作出书面说明。地方性法规报送备案时,应当说明补充设定行政处罚的情况。

第十五条?国务院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定期组织评估行政处罚的实施情况和必要性,对不适当的行政处罚事项及种类、罚款数额等,应当提出修改或者废止的建议。

第十八条?国家在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农业等领域推行建立综合行政执法制度,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机关行使。

第二十条?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书面委托符合本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的具体事项、权限、期限等内容。委托行政机关和受委托组织应当将委托书向社会公布。

??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再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第二十一条?受委托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依法成立并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

??(二)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并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

(三)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

第二十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决定将基层管理迫切需要的县级人民政府部门的行政处罚权交由能够有效承接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行使,并定期组织评估。决定应当公布。

??承接行政处罚权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按照规定范围、依照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处罚。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加强组织协调、业务指导、执法监督,建立健全行政处罚协调配合机制,完善评议、考核制度。

第二十六条?行政机关因实施行政处罚的需要,可以向有关机关提出协助请求。协助事项属于被请求机关职权范围内的,应当依法予以协助。

第二十七条?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依法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免予刑事处罚,但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司法机关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有关行政机关。

行政处罚实施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应当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案件移送制度,加强证据材料移交、接收衔接,完善案件处理信息通报机制。

第二十八条?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当事人有违法所得,除依法应当退赔的外,应当予以没收。违法所得是指实施违法行为所取得的款项。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对违法所得的计算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九条?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同一个违法行为违反多个法律规范应当给予罚款处罚的,按照罚款数额高的规定处罚。

第三十条?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有违法行为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第三十一条?精神病人、智力残疾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智力残疾人有违法行为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15、增加“受诱骗实施或主动供述行政机关尚未掌握的违法行为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第三十二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二)受他人胁迫或者诱骗实施违法行为的;

??(三)主动供述行政机关尚未掌握的违法行为的;

??(四)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其他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16、增加“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当事人有证据足以证明没有主观过错的”可以不予以行政处罚

第三十三条?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

??当事人有证据足以证明没有主观过错的,不予行政处罚。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应当对当事人进行教育。

17、增加已被刑事判决处以罚金的不再给予行政罚款处罚

第三十五条?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行政机关尚未给予当事人罚款的,不再给予罚款。

18、增加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后果的,追罚期限从二年延长到五年

第三十六条?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后果的,上述期限延长至五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19、增加行政处罚的实体法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第三十七条?实施行政处罚,适用违法行为发生时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但是,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法律、法规、规章已被修改或者废止,且新的规定处罚较轻或者不认为是违法的,适用新的规定。

20、与行政诉讼法“确认行政行为无效”的概念相衔接,明确规定行政处罚无效的三种情形

第三十八条?行政处罚没有依据或者实施主体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处罚无效。

??违反法定程序构成重大且明显违法的,行政处罚无效。

21、增加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立案依据、实施程序和救济渠道公示要求

第三十九条?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立案依据、实施程序和救济渠道等信息应当公示。

22、增加电子技术监控设备在处罚执法中的应用要求

第四十一条?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利用电子技术监控设备收集、固定违法事实的,应当经过法制和技术审核,确保电子技术监控设备符合标准、设置合理、标志明显,设置地点应当向社会公布。

??电子技术监控设备记录违法事实应当真实、清晰、完整、准确。行政机关应当审核记录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未经审核或者经审核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证据。

??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并采取信息化手段或者其他措施,为当事人查询、陈述和申辩提供便利。不得限制或者变相限制当事人享有的陈述权、申辩权。

23、增加行政执法人员的资格和回避制度规定

第四十二条?行政处罚应当由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执法人员实施。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执法人员应当文明执法,尊重和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第四十三条?执法人员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应当回避。

??当事人认为执法人员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有权申请回避。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审查,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决定作出之前,不停止调查。

24、增加处罚证据形式的列示

第四十六条?证据包括: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电子数据;

??(五)证人证言;

??(六)当事人的陈述;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证据必须经查证属实,方可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25、增加行政处罚工作全过程记录的规定

第四十七条?行政机关应当依法以文字、音像等形式,对行政处罚的启动、调查取证、审核、决定、送达、执行等进行全过程记录,归档保存。

26、增加行政处罚信息公开的规定

第四十八条?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依法公开。

??公开的行政处罚决定被依法变更、撤销、确认违法或者确认无效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三日内撤回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并公开说明理由。

27、增加对违反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事件的违法行为的依法快速、从重处罚

第四十九条?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事件,为了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行政机关对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的行为,依法快速、从重处罚。

28、增加简易程序处罚文书应有的内容包括告知法律救济途径和期限等

第五十二条?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拒绝签收的,应当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上注明。

??执法人员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

29、增加细化规定应在处罚前进行法制审核的案件类型

第五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在行政机关负责人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之前,应当由从事行政处罚决定法制审核的人员进行法制审核;未经法制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决定:

??(一)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

??(二)直接关系当事人或者第三人重大权益,经过听证程序的;

??(三)案件情况疑难复杂、涉及多个法律关系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应当进行法制审核的其他情形。

??行政机关中初次从事行政处罚决定法制审核的人员,应当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

30、增加无特殊规定的行政处罚案件的办案期限为九十日

第六十条?行政机关应当自行政处罚案件立案之日起九十日内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31、增加经当事人确认可以用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送达处罚文书

第六十一条?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七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当事人同意并签订确认书的,行政机关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将行政处罚决定书等送达当事人。

32、增加了可以申请听证的种类:没收较大数额违法所得、没收较大价值非法财产、降低资质等级、责令关闭、限制从业、其他较重的行政处罚等

第六十三条?行政机关拟作出下列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一)较大数额罚款;

??(二)没收较大数额违法所得、没收较大价值非法财物;

??(三)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许可证件;

??(四)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限制从业;

??(五)其他较重的行政处罚;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

33、增加通过电子支付系统缴交罚款的规定

第六十七条?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

??除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条、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当场收缴的罚款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或者通过电子支付系统缴纳罚款。银行应当收受罚款,并将罚款直接上缴国库。

第六十九条?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依照本法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七条的规定作出罚款决定后,当事人到指定的银行或者通过电子支付系统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34、增加加处罚款不能超过罚款的数额

第七十二条?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加处罚款的数额不得超出罚款的数额;

??(二)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依法处理或者将冻结的存款、汇款划拨抵缴罚款;

??(三)根据法律规定,采取其他行政强制执行方式;

??(四)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行政机关批准延期、分期缴纳罚款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自暂缓或者分期缴纳罚款期限结束之日起计算。

35、增加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可以暂缓执行及期间不加处罚款的规定

第七十三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当事人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可以向作出决定的机关提出暂缓执行申请。符合法律规定情形的,应当暂缓执行。

??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加处罚款的数额在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不予计算。

36、增加规定罚款等不能与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考核考评挂钩

第七十四条?除依法应当予以销毁的物品外,依法没收的非法财物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公开拍卖或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款项,必须全部上缴国库,任何行政机关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

??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款项,不得同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考核、考评直接或者变相挂钩。除依法应当退还、退赔的外,财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返还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款项。

37、增加执法人员未取得执法证件的处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的处罚

第七十六条?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的;

??(二)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三)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的;

??(四)违反本法第二十条关于委托处罚的规定的;

??(五)执法人员未取得执法证件的。

??行政机关对符合立案标准的案件不及时立案的,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理。

38、增加对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中国的违法可以适用本法处罚

第八十四条?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有违法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适用本法,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39、增加法条中的“二日、三日、五日、七日”指工作日

第八十五条?本法中“二日”“三日”“五日”“七日”的规定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节假日。

THE END
1.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归侨、侨眷继承境外遗产的权益受法律保护。归侨、侨眷有权处分其在境外的财产。 第十七条归侨、侨眷与境外亲友的往来和通讯受法律保护。 第十八条归侨、侨眷申请出境,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办理手续。归侨、侨眷确因境外直系亲属病危、死亡或者限期处理境外财产等特殊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ODAxNTgyNg==&mid=2247522942&idx=2&sn=b91fb7aa9faa326de4202d9aad13f933&chksm=97f22b43a085a25546cba069f09b086f88b3d19215024ed06ff91946276f7d3c83c3cd483877&scene=27
2.齐参与宪法宣传周答题政务动态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指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包括( )。 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②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③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④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http://xf.hainan.gov.cn/sxfj/zwdtt/202412/33366309112d4b31994afd045edf396e.s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任何方式干涉中国内政。 外国国家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以各种借口或者依据其本国法律对我国进行遏制、打压,对我国公民、组织采取歧视性限制措施,干涉我国内政的,我国有权采取相应反制措施。 https://www.goldlanst.com/247.html
4.《中外法学》2024年总目录《中外法学》中国法学创新网,中国法学创新网是中国法学创新讲坛的官方网站,致力于法学思想推陈出新,打造法律人的精神家园。下设创新文选、热点聚焦、刊海纵览、讲座集萃、阅读传奇、名家访谈、新秀100、星闻轶事、妙文共赏、等多个栏目 中国法学创新网搜索关键词有:中国法学创新网 http://www.fxcxw.org.cn/dyna/content.php?id=27684
5.在中国的无国籍人适用我国法律吗在中国的无国籍人适用我国法律吗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自然人无国籍或者国籍不明的,适用其经常居所地法律,所以居住在我国的无国籍人士,适用我国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八条 【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 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https://www.66law.cn/laws/1039689.aspx
6.四级劳动关系协调员习题库+参考答案20241120190955.docxC、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律 D、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律 正确答案:C 29.就企业劳动规章制度中的处罚制度来说,以下不正确的选项是() A、停职期间停发薪酬和津贴 B、降级通常是没有时间限制的 C、可以降调受惩罚者的职务 D、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者,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关系 正确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120/7052125026010001.shtm
7.北京张亚南律师事务所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37条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涉外民事诉讼,适用本编规定。本编没有规定的,适用本法其他有关规定。”因此,我国法院审理涉外民事案件,必须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这一原则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应当包括以下三项基本要求:第一,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我国起诉、应诉,适用https://zhangyanan.fabao365.com/article/view_524621_38263.html
8.民法总则适用外国人吗最新的规定是什么外国人、无国籍人在我国领域内的民事法律关系,一般适用我国法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法律依据:《https://www.findlaw.cn/wenda/q_37664560.html
9.浅谈涉外劳动争议中中国劳动法律规范的适用和完善根据198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试行)》的第178条规定:凡民事关系的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是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法人的;民事关系的标的物在外国领域内;产生、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的,均为涉外民事关系。 https://m.fanwen.chazidian.com/lw/faxue/fashixuelunwen/200867/
10.三校名师:2006年司法考试测试卷一及答案35、在下列国际私法范围内的规范中,属于间接调整的法律规范是:a.我国《民法通则》第144条规定:不动产的所有权,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b.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c.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条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我国法院起诉、应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同等https://www.diyifanwen.com/kaoshizhuanti/sifakaoshishitiku/0761713085930716_649.htm
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18)第三百九十四条 外国人的国籍,根据其入境时的有效证件确认;国籍不明的,根据公安机关或者有关国家驻华使、领馆出具的证明确认。 国籍无法查明的,以无国籍人对待,适用本章有关规定,在裁判文书中写明“国籍不明”。 第三百九十五条 在刑事诉讼中,外国籍当事人享有我国法律规定的诉讼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2/12/id/807064.shtml
12.江苏无锡江阴市城市综合管理局招考聘用合同制工作人员5人管理单位江苏无锡江阴市城市综合管理局招考聘用合同制工作人员5人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每套试卷共500题,答案解析在试卷最后面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公文写作合计统分人得分第1卷一.单选题(共400题)1.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___。 A:无偿没收 B:限制民族工商业 C:和平赎买 D:保护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2657839.html
13.我国仲裁及境外机构仲裁中的法律适用《民法通则》第8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本法关于公民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据此,国内仲裁案件中的实体问题应适用中国的法律,当事人无权约定适用他国的法律。 http://m.haiwaimoney.com/nd.jsp?id=2003
14.跨境用工安排,适用中国法还是外国法?——涉外用工关系之境内法律根据《法律适用法》第四条[10],中国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有强制性规定的,直接适用该强制性规定,不适用外国法律。换言之,有别于国内法中的强制性规定,冲突法上的强制性规定是“当事人不能通过约定排除适用、无需通过冲突规范指引而直接适用”[11]的规定。 https://www.kwm.com/cn/zh/insights/latest-thinking/cross-border-employment-issues-application-of-domestic-or-foreign-la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