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探讨

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的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的问题。1983年4月,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三次表述: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从上可见,粮食安全的内涵是不断充实发展的,由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国家粮食安全到家庭粮食安全,由营养安全深化到可持续安全。20多年以来,这个概念一直处于演变之中,但其最基本的内容仍然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有权利得到最起码的营养。几经演变,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解释,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包括要做到确保可供、获得、利用和稳定等方面都没有风险。”

二、粮食安全衡量指标、内容及三个含义

(一)指标

粮食安全的指标包括粮食外贸依存度、粮食储备水平、粮食产量变异系数和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等4项:(1)外贸依存度。如果粮食产需缺口全部由进口来弥补,则粮食缺口占总需求量的比值,就称为粮食外贸依存度。通常认为,该比值小于5%表明己实现粮食自给,即粮食安全水平较高。(2)粮食储备水平。在观察期内,用期末库存量除以总消费量得到的比值,可以反映粮食供求的紧松程度。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提出一个确保粮食安全的最低储备水平,即全部粮食的储备量至少要达到需求量的17—18%。(3)粮食产量变异系数。一般将一定时期内历年粮食产量的标准差除以相应的平均数称为粮食产量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愈大,粮食产量愈不稳定。粮食安全程度较差。(4)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满足低收入者的基本食物需求,可显著提高一国或一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

(二)内容

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口(出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应以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为主,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外贸依存系数、贫困人口的温饱状况等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另外,还有一个食物自身安全问题。主要是不因食物自身的不卫生、污染、病毒感染等,而引起人们的食物中毒。[page]

(三)三个含义

从全球来讲,粮食安全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粮食的分布不均。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001—2003年世界上长期食物营养不足人口8.54亿人,其中发展中国家8.2亿人,转型国家2500万人,发达国家900万人。在营养不足总人口中,生活在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占61%,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占24%。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营养不足的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32%。到2006年5月止,全球面临严重粮食短缺的国家有39个,其中24个在非洲,9个在亚洲,5个在拉丁美洲,1个在欧洲。原因各不相同,但内乱和气候异常(包括旱灾)是主要因素,也有不少国家的粮食短缺是由于艾滋病对粮食生产、销售、运输和利用的不利影响而加剧。

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历朝历代政府都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视仓廪盈实为盛世景象。汉武帝时的“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曾被史家多次称颂。白居易《忆昔》中描写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也是一番美妙的景象。然而,就像另两部文学作品刘恒的《狗日的粮食》和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所描述的那样,粮食少了固然可怕,可以把一个顽强的农妇彻底击倒;粮食多了同样会带来灾难的结果,让那些“旧毡帽’’们痛不欲生。粮食始终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尽管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有所保证,但长远来看仍面临着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减少、粮食供应存在结构性短缺、贫困人口数量仍然巨大等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成功地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用世界上不足10%的耕地养活世界上近21%的人口的辉煌成就。1949年以来,我国粮食库存安全系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50—80年代年均近15%,80年代年均20.2%,90年代年均34.8%。而1996年至2000年世界粮食库存安全系数平均为16.5%。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供给基本上结束了短缺状态。有资料显示,中国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仅次于加拿大、法国、美国与澳大利亚四个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最近十多年来,我国粮食库存安全系数比国际水平偏高。白1978年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显示,1979年中国人均日食物消耗量仅为2017卡路里,低于2500卡路里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当时其他发展中国家人均2200卡路里的消耗量:截至2001年,中国人均日食物消耗量已达2963卡路里,比原来增加47%,高于2800卡路里的世界平均水平:营养摄入和食物品质也有所改善:中国是在降低绝对和相对营养不良方面取得最大成就的国家。

在主要应该达到的30个量化指标中,“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0333亿公顷”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1万亿斤)左右”为约束性指标,是必须达到的刚性指标。预计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45亿,届时,我国粮食年需求量至少为5亿吨,而目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仅为4.7亿吨。“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安全。但是,因为自然灾害、土壤污染、人为浪费等所带来的伤害使中国的粮食安全再次敲响警钟,面临严峻的考验。从长期看,巨量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农业资源紧张的约束问题都对我国形成严峻考验。今后中国粮食供给的增长是在粮食单产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基础上的再提高,这其中的难度会愈来愈大。随着中国粮食单产逐步接近甚至超出产出边界,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变得强烈起来。如果没有新技术尤其是品种技术的突破,中国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将会愈来愈慢,其艰巨程度也会愈来愈大。[page]

五、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如何解决

目前,我国虽然基本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但从2004年起,我国已悄然进入了国际粮食净进口国的行列,小麦、大豆等粮食进口量大增,且国内粮食仍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因此,粮食安全也时不时成为争论的话题。粮食连续几年减产、国家储备库存和农民手中存粮减少,加上粮食消费需求的过量扩大,粮食将从结构性短缺转为战略性短缺,这再次为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我国的粮食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要使这个问题获得全面、持久的解决,就需要整个国家的人民做出共同努力。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特别是主产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都非常明确我国粮食生产季节规律,亲自过问夏粮生产,深人生产第一线,及时协调解决夏粮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政策支撑的重点在以下几方面:(1)粮食价格支撑。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学术界讨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时,曾经有一个判断,即我国的粮食存在着“天花板价格”,也就是说,我国的粮食价格不能超过国际市场粮价,否则,就不会有竞争力。多年的实践证明,世界粮食价格是在美、加等土地资源充裕国家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我国的资源禀赋和这些国家完全相反,因此,粮食价格必然要突破这个“天花板”,形成自己的价格体系,其特点可能是根据经济实力而逐步上涨。(2)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主要是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造和建设等。(3)产业化支撑。构筑以粮食为中心的产业化体系,让粮农从流通、加工等环节中获得部分利益。

(二)依靠科技进步

长期以来,科学技术为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近些年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性成果较少、科研投入和推广经费不足、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科技发展及应用难以满足粮食生产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把科学技术作为增产粮食的最重要因素和长期因素,努力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建立起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最终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中国的粮食问题。依靠科学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开展新的绿色革命,提高农业生产率;重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及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为了不断增产粮食,保证人类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一方面要为农业生产开拓新路,大力开展生物科学的研究,利用遗传工程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大幅度提高农畜产品产量;一方面要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使人的生产与粮食生产和供应保护相对平衡与协调。[page]

必须树立“食物安全”的观点,统筹规划碳水化合物、油脂和蛋白质等主要营养素的生产和供给;既要向耕地要“粮食”,也要向林地、草地、水面要食物;既要着眼于领土的食物利用,也要着眼于领海甚至公海的食物开发;既要考虑满足当前的食物需求,也要考虑食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的“食物安全”。

THE END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入境事務處(1996年5月1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18條及附件3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自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考慮到香港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情況,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作如下解釋:https://www.immd.gov.hk/hkt/residents/immigration/chinese/law.html
2.中国国籍中国公民的国籍 出处 大清国籍条例 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外文名 Chinese nationality 名称起始时间 1909年3月28日 起源背景 晚清时因应对荷属印尼华侨国籍问题 目 录 1基本内容 大清国籍 台湾地区中国国籍(台湾地区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大陆地区适用) https://baike.sogou.com/v69247931.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取得、丧失和恢复,都适用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人都具有中国国籍。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第四条 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https://www.yueyang.gov.cn/yysql/55956/content_1492055.html
4.国际经济法网从这些条约的内容来看,它体现了国际公法上“国籍唯一原则”,以该原则作为解决国籍冲突的出发点。在防止双重国籍和无国籍的问题上,国际公约号召各国在制定国籍法时尽量避免双重国籍和无国籍现象产生,防止今后出现国籍冲突。因此,各国在进行国籍法立法时,应遵循国际公约所确立的原则。 https://ielaw.uibe.edu.cn/fxlw/gjjjf1/gjjjfxll/11474.htm
5.亲历《中葡联合声明》签订全过程中国访谈中方说既然我们行使主权收回澳门,必须实行中国的国籍法,这是行使主权的一项标志。因此,凡是华人都是中国公民,不管你拿什么护照。就这个问题谈不笼,谁也不会把自己的法律修改,可是也不能因为这个问题影响了联合声明的签署。外交上有一个退路,一个妙招,就是备忘录,你说你的立场,我说我的立场,你有一个备忘录,我有http://www.china.com.cn/fangtan/2009-09/21/content_18564278.htm
6.中国国籍法中国国籍法的内容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附英文)分类:行政法时效性:有效实施时间:1980.09.10发布部门: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取得丧失和恢复都适用本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https://m.360docs.net/doc/d215344663.html
7.简述中国《国籍法》的原则简述中国《国籍法》的原则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答:双系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自愿申请与审批相结合的原则;(1)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愿意遵守中国法律,并具有规定条件的,可以经申请批准加入中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的不再保留外国国籍。(2)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取得外国国籍的,自动丧失中国国籍。(3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bgkdetail?id=3cb86b59ad02de80d4d840fe&fr=search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取得、丧失和恢复,都适用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人都具有中国国籍。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第四条 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2143
9.中国冰球队没有违反中国《国籍法》如果想要指出参加北京冬奥会的中国冰球运动员当中有人违反了中国《国籍法》,造谣的人需要证明人家参加北京冬奥会期间同时具有有效的中国+外国国籍(认定国籍冲突、办理特区护照的情况除外,附录说明)。 但是,没有证据显示中国冰球运动员当中有人参加北京冬奥会期间同时具有有效的中国+外国国籍(认定国籍冲突、办理特区护照的情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8775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