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0日,由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编辑部主办,西北大学法学院、陕西高校“先秦法家思想与秦文化的当代价值”青年创新团队和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2021年年会顺利召开。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振磊出席会议开幕式并代表学校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和出版机构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围绕重述中国法律思想史、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与中国法律思想史、先秦法家的当代价值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我院杨一凡教授、武树臣教授、段秋关教授、王思锋教授、武建敏教授、潘怀平教授、马泓波副教授、代水平副教授、焦琰老师、王若时老师、闫强乐老师、任洋老师、杨霁明老师以及四十余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西北政法大学钱锦宇教授主持,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张生教授,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振磊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法家研究会会长蒋重跃教授(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宋洪兵教授代为致辞),《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魏建教授分别在开幕式致辞。
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张生教授代表中国法律史学会对本次年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年会承办方表示感谢,并向参加此次年会的领导、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希望此次论坛深入开展学术交流研讨,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交流中国法律思想史的问题。中国法律史学会将会全力支持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年会办出更为显著的成效。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振磊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正值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举办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2021年年会,通过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深刻探究传统法律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的时代价值。这不仅是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的需要,也是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积极献言献策。
中国先秦史学会法家研究会会长蒋重跃教授做了法家研究的前沿思考,指出法家学说近二十年来发展迅速,理论研究、文献研究和实践方法上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量化研究等新研究方法的引入,极大帮助了学者更好地深入研究法家思想,扩展了学术研究的边界。他希望在本次大会上能听到更多更新的研究方法和议题,进一步推动中国法律思想史及法家研究的学术发展。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魏建教授对西北大学法学院承办本次年会表示由衷感谢,希望通过本次年会推出高端的学术成果。他提到,法律思想史的研究目前面临着很多困难与问题,我们要本着学术初心,多加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法律思想史的发展。
本次年会设有四个单元,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议题分别做主题发言。
第一单元由《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魏建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喻中教授做“依经治国:董仲舒开创的法理命题”的主题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宋洪兵教授对法家学说的“政治”视角与“法治”视角做了一种全新的解读;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新法家网站总编辑翟玉忠基于从制礼作乐到形名法术的线索,对中国文化本位下的法律思想史做了系统的梳理。山东大学法学院魏治勋教授就本单元的发言主题结合自己的研究进行了精彩评议。
第二单元由西北大学法学院闫强乐博士主持,西北大学法学院武建敏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孔子法哲学的现代诠释》,基于现代视角,对孔子法哲学进行了简洁的概括;厦门大学法学院魏磊杰副教授对晚近“春秋国际公法观”的流变做了历史梳理和系统反思;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林丛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两汉天人话语中太尉的灾异责任之考论》,他以灾异为中心探讨了两汉法律思想的一个侧面。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张昕如博士从《尚书·吕刑》的阐释史出发,做了复兴“法律阐释”的尝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生叶竞欧从冲突情形切入,对东汉二重君主观做了反思性阐述;山东大学法学院魏治勋教授做《因时而异的法家研究盛衰善变》的主题发言;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姜晓敏教授对本单元做了精彩评议。
第三单元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姜晓敏教授主持,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荆月新教授以新移民村为例,阐述了宗法文化的逆势生长及其对现代法治的嵌入问题;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王林敏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为商鞅正名》,他针对“驭民五术”的不同评价,对如何客观评价商鞅的历史地位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西北大学法学院闫强乐博士的发言题目是《论陕派律学对关学思想的传承》。他指出,陕派律学是关学在传统法律学术研究领域的创造性转化,可以为当代中国法学理论发展提供有益历史借鉴。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杨静博士的发言题目是《向世界打开中华法制文明之门》,通过介绍《中华法制文明史》一书,进一步考察古往今来中国法制进程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东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龚珊珊基于清代法外施仁之镜鉴,展现了“仁”与“法”的平衡及实现途径;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硕士生史家瑞对张謇的森林生态法治思想及实践进行了探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商晓辉博士,从方法与思路角度就不同的发言主题分别进行了评价。
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大学法学院马建红副教授做研究会事务总结。对会议发言嘉宾启示性的发言进行了回顾,对明年年会做出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