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
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
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是素质教育。
2.素质教育的内涵:①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②素质教
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不等于平
均、平衡发展);④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①面向全体;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③教育
内容的基础性;④教育价值多元;⑤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⑥
主体性;⑦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⑧开放性: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
识;⑨发展性⑩未来性。
4.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①整合教学(师生共同参与);②强调互动的师
生关系(平等、双向、理解);③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
一,认知与情感统一);④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⑤转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的具体体现: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
习者为中心”;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③教学从“重结
6.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①内容多样化;②主体多元化;③评价系统化。
7.“以人为本”的学生观:①学生是完整的人,要将学生作为整体来看待;②学
生是发展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④
学生是独特的人。
8.学生是完整的人:①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性的统一体;②人的生理、
心理和社会文化性各方面也有具体的完整构成。
9.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
能;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10.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②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
独立于教师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③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
求与责权。
1」.学生是独特的人:①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②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
巨大的差异.
1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①公平公正,一视同仁;②
认识学生、尊重学生;③全面发展、尊重个性;④因材施教。
13.教师职业性质:①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②教师是教
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⑤长期性;⑥间接性;⑦系统性(群体性和个体性)。
15.教师职业责任:教师的职业责任是指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是随着社
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6.教师职业价值:教师职业的价值在于追求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并将教师职
业的幸福引向人生的价值和归宿的思想轨道上来。教师职业价值主要包括社会
价值(贡献)和自我价值(生存和发展、精神)两方面。
17.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1)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2)教师发展的五
阶段理论。
重要标志之一)19.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伯利纳、德赖弗斯):(1)新手阶
段;(2)熟练新手阶段(23年教学经验);(3)胜任阶段(34年的教学实
践和职业培训;教师发展的基本目标);(4)业务精干阶段(第5年);(5)专
家阶段(教师发展的最终阶段,少部分教师能达到)20.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重点):(1)教师角色的转变;(2)教师行为的转变。
21.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
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4)从学校与社
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2.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一切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教师应帮助、引导学生(教
育的本质在于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教师应注重反思(教师专业发展和自
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按教学进程可以将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
三个阶段);(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教师应加强合作(同事、家长)。
教资综合素质高频考点二
23..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师资格条例》。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1995年9月1日起施行;(2)是我国教育
工作的根本大法;(3)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阶段。
2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1986年4月12日通过,1986年7月1
日实施,2006年6月29日修订,2006年9月1日实施;(2)又称强迫教育、
免费义务教育;(3)特点: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公益性(不收学、杂费)、
统一性;(4)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学校不得违法开除未成年学生;(2)
教师不能在校内吸烟;(3)突发事件先救未成年人;(4)父母不可偷看孩子日
记;(5)法院可剥夺父母监护权。
27.《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明确禁止旷课、夜不归宿、打架
斗殴、赌博等不良行为;(2)不得脱离监护,离家出走要找回来;(3)严重不良行
为的矫治;(4)不良少年的工读制度(特殊学校)。
28.《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1)目的: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
事故,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2)适用范围: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
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
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
2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学前教育纳
入规划,破解城乡“入园难”;(2)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难题;(3)进城务
工人员随迁子女,有望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4)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给
学生更多发展空间;(5)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6)推进政校分开
管办分离,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7)高校分类入学考试,让不同的人有多
重选择;(8)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保障教师安心从教;(9)在中小学设置
正高级职务(职称);(10)纠正对民办学校歧视,鼓励出资办学。(11)三大战
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
30.《义务教育法》里对教师权利的规定:(1)各级政府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
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2)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3)
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教师享有补助津贴。
31..教师的职业权利:(1)教育教学权;(2)学术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
报酬待遇权;(5)参与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32.《义务教育法》里对教师义务的规定:(1)遵纪守法;(2)教育教学义务;
(3)思想教育义务;(4)尊重学生人格(重点);(5)保护学生权益;(6)提
高水平33.教师的基本义务:(1)拥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2)
遵纪守法;(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4)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
役的义务;(5)依法纳税义务。
34.学生的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权,比如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使用教学设
施权;(2)获得经济资助权;(3)获得学业证书权;(4)申诉起诉权;(5)法定其
他权。
35.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权利保护:(1)教师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2)教师
要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点);(4)教师要尊重
学生的生命健康权;(5)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身自由权;(6)教师不得侵犯学
生财产权;(7)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隐私权;(8)教师要注意保护自身权益。
36.《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共6条(“爱”和“责任”是贯穿
其中的核心和灵魂):(1)爱国守法(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5)为人师表(内
在要求);(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37.《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1)明确了班主任的工作量:另加教师工作量
标准的一半;(2)提高了班主任的经济待遇;(3)保证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力;(4)
强调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38.教师职业行为:政治思想行为、职业道德、教学行为、语言行为(普通话教
学)、人际关系行为。
39.教师人际关系行为规范要求:(1)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行为规范要求;(2)教
师与领导之间的行为规范要求;(3)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行为规范要求;(4)教
师与家长之间的行为规范要求。
4().原始人群:(1)元谋人(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170万年);(2)
蓝田人:距今80万年;(3)北京人:距今50万年,已使用天然火。
41.原始社会:(1)母系氏族: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彩陶文化”);(2)父
系氏族: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黑陶文化42.夏朝:(1)启破禅让而开世袭
先河,为商灭;(2)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3)夏历成为我国最早的历法。
43.商朝:(1)汤建商,武王灭纣;(2)商已有文字,甲骨文可证。
44.西周:(1)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2)周礼;(3)族制系统:宗法制。
45.东周:(1)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春秋开始;“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2)战
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商鞅变法:秦孝公;废田亩、建县制。
46.秦朝:(1)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中原;(2)陈胜吴广起义: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3)秦王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关,
秦王子婴投降。
47.西汉: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项羽死,刘邦建汉,定都洛阳,后迁长安。
汉初政治上推行“无为而治”,经济上采取“休养生息”,文景之治;汉武帝“推恩
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8.东汉:公元25年刘秀在都城称帝,史称东汉;东汉至219年,共历194年。
光武中兴。
49.数学:汉武帝时期《周髀算经》,勾股定律;汉朝《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
古代数学完整体系的形成。
50.三国两晋南北朝:(1)200年,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
奠定了基础。(2)208年,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破曹;(3)贾思勰的《齐
民要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4)马钧:
发明指南车,发明龙骨水车;(5)郦道元《水经注》。
51.隋唐时期:(1)隋朝废九品中正制,设三省六部、创立科举;(2)604年,
炀帝继位,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3)618
年,李渊篡隋,唐朝建立;(4)贞观之治:唐太宗;(5)690年,武则天称帝,
是为中国唯一女皇帝;(6)开元盛世:唐玄宗用姚崇、宋璟为相;(7)安史之
舌L:755年,节度使史思明、安禄山叛乱,唐朝名存实亡。
52.五代辽宋夏金元:(1)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2)陈
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史称北宋,宋太祖;(3)1127
年,赵构称帝,是为宋高宗,史称南宋;(4)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5)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世祖;1276年,南宋灭亡;(6)元朝是我国疆域最辽阔
的朝代,民族众多;53.明清时期:(1)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明朝建立,明
太祖;(2)明朝专制统治加强;六部、三司、规定以八股文取士;(3)郑和七次下
西洋;(4)李自成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5)1644年3月,明覆灭;(6)
1644年5月,清军攻占北京,顺治逐步统一全国。
54.中国近代史:(1)鸦片战争:184()年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1842
年签订《南京条约》;(2)太平天国: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1853年攻
占南京;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3)洋务运动:“自强”“自富”为口号,曾
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4)台湾建省:1885年10月,刘铭传为
第一任巡抚;(5)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6)马关条约:1895年3月;(7)
戊戌变法:1898年6,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
良运动;(8)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9)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俄、日、法、德、美、意、奥;(10)辛丑条约:1901年9月。
55.古代史:(1)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2)古巴比伦王国:《汉谟
拉比法典》,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3)古希腊荷马时代,荷
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4)雅典:奴隶主共和制。(5)斯巴达克起义:
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6)文艺复兴: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
(7)绘画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56.美国独立战争与建国:(1)导火线: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2)1776年7
月4日,杰斐逊发布《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57.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1847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2)1848
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58.1861年3月3日,俄沙皇废除农奴制;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教资综合素质高频考点三
59.林肯领导美国内战(南北战争),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60.1871年3月18日,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成立。
61.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德奥意”;协约国“英法俄”。
62.1914年6月28日,萨那热窝,奥匈帝国王储被杀,一战爆发;1918年11
月11日,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63.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
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
64.《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到多国共同支配局面。
65.1919年3月2日,列宁主导下共产国际成立。
66.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1922年12月,苏共一大召开,成立苏联;(2)1936
年,苏共八大通过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67.二战:(1)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28日,英法与德意首脑在慕尼黑会晤,
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2)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9.3英法对德
宣战,二战爆发;(3)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英对日宣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4)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国发表共同宣言,赞同《大
西洋宪章》,这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5)1943年9月3日,
意大利投降,法西斯同盟国开始瓦解;(6)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确定战后
成立联合国;(7)1945年4月,苏军攻入柏林,希特勒自杀;1945年5月8
日德国投降,欧洲战场战争结束;(8)1945年8月,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两
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
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68.联合国成立:(1)1943年10年,中美英苏首次提出建立联合国;(2)1945年4
年25日,联合国大会在旧金山隆重开幕;(3)6年25日,通过《联合国宪章》和
作为宪章组成部分的《国际法院共约》(4)联合国的六个主要机构:大会、安理会
(中英美苏法5个常任理事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
处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脑。
69.战后世界格局:(1)1990年,苏联放弃共产党领导实行多党制;(2)1991
年12月,“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70.中东巨变:(1)2011年,中东地区风云突变。多个国家陷入动荡。(2)中东
乱局对于世界的各种影响,从石油能源及美元、到苏伊士运河的国际贸易航线,
从各种恐怖袭击,到军事对抗的暗战。
2.第十一条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
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
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3.第十二条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
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
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
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予以保障。
4.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
(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
所和设施。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
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5.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
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6.第二十一条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
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7.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
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
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
校的性质。
8.第四十四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
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
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
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
生活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教资综合素质高频考点四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依据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解释,素
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
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
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每
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任何人、任何单位不得干涉)。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
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得到发展,而不是注重一部分人。尊重
和保护公民的这项基本权利,并创造条件去实现,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
的标志之一。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不等于平均、平衡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培
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
好、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铸造了个性迥异的学生。因此,教育还
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只是批
量生产)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
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工程是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
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
别。教师要改变那种只重视教授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要点内容
面向全体“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做不到这一条,
就谈不上素质教育。它要求学校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素
质教育中,“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倡
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扭转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
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素质教育既要实
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
个体的最优发展。
教资综合素质高频考点五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行为规范、基本学习生活能力等,为发
展奠定基础,让受教育者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一技之长”
教育价值多元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
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人等;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和潜能,从不同
角度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师在重视培养学生创
新精神的同时.,还要改变那种只重视教授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创
新教育不仅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还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鼓励他们
靠自己的调查、探索,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的培养,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和
智慧潜能,激活课堂教学。另外还要转变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民主的氛围。
主体性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
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精神,挖掘和调动每个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能,实现受教育者
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
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
造性。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的人格。二是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
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基础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可持
续发展的能力。
开放性(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
一方面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空间,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
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另一方面要求拓宽原有的知识)教育教学途径,建立学科
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发展性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
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
未来性所谓“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
需要。素质教育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
的需要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
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
教学观整合教学(师生共同参与)-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
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平等、双向、理解)一构建充
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①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②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③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①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②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①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②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①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即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
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
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
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主体多元化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
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
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评价系统化要将评价看
作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地收集
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
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
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
为本”的思想落实于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本,
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1.学生是完整的人,要将学生作为整体来看待
(1)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性的统一体。
(2)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性各方面也有具体的完整构成。
2.学生是发展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
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
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体差异性。
规律表现启示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
的过程循序渐进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及
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分阶段教学,在教育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
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不
均速;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同步抓住关键期互补性生理机能与生
理机能之间、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可以互补扬长避短个别差异性个体之间
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不同因材施教。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教师要用发
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
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要对每一位学生充满信
心。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学生还是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把学生
作为发展中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
和发展。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看到“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
的学生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在
这种学生观的引导下,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
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独立于教师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
个体,具有主观意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想,具有鲜明的独立
性和自主性。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
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势利导地去施加教育,
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受权利,也承担责任。
利,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
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任是并存
的,享受一定的权利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使
学生树立责权意识,是建立民主、道德、合法的教育关系的基本前提,是时代
的要求。
4.学生是独特的人
(1)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由于遗传、环境、经历不同,学生在兴趣、需要、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
不相同。
(2)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以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
教的教育理念。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教育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发展
的需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
1.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教育机会均等,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有差异的学生共同发展,不因性别、民族、地域、家庭背景、中学生身心发展
水平的差异而造成受教育者的发展差异。
2.认识学生、尊重学生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要用一颗平等和充满关怀的心来对待学生,尊重学
生的人格与尊严,要认识学生的世界,走进学生的世界,做学生的朋友,对学
生体谅和宽容;而不是指挥者、控制者。
3.全面发展、尊重个性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以学生的个性为本,要从学生的
个性和兴趣爱好出发,给学生留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和余地;二是要在以学生为
本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遵
循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像野花那样“自然成长”。
4.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独立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就必须
因材施教。
一、教师职业认知
1.教师职业性质
(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他们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
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外
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2.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
教师劳动不仅有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的付出,是复杂的脑力劳动。
(2)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
(3)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
能、治学态度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另一方面是指教师的劳动对象是相对固定的学生,教师要通过在教学和生活中
不断了解学生的过去与现状,预测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检验教育教学效果,获
取教育教学反馈信息,教师的教学不仅局限在学生的上学时期,还会影响到学
生毕业以后。
劳动空间的广延性是指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他的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
进行家访、街访,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5)长期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
(6)间接性
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和才能,只有当他们走向社会,
创造出价值之后才体现出教师的劳动价值。
(7)系统性(群体性和个体性)
教师劳动的系统性是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教师的
职业特点使教师的社会理想和信念具有强烈而鲜明的现实性和示范性。
教育教学活动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教师的个体劳动来完成的。教师的劳动成果
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
和其本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后一阶段的学生又是前一阶段教师劳动的产物。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