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要刷题!看得懂、听得懂不等于会做题,这是从中小学读书经历中就能悟出的道理。做题与考试,说白了就是学习比赛规则、遵守比赛规则的过程,在懂规则、守规则的前提下,才能赛出水平。
而且刷题一定要刷真题,法考的真题,很难被模仿,刷参差不齐的模拟题的意义不大。
至少要刷3遍题。
第1遍,基础阶段做到一章一练,巩固认知,做到初步了解法考考试的风格与套路。不必在意正确率,关键是巩固认知和理解,知道对应的知识点在法考中会这样出题、这样去考即可;
第2遍,强化阶段完整刷一遍近5-7年的真题套卷,打破按照一科又一科去学的孤立复习方式,不断进行试卷分析总结,发现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去补强,这样就会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刷套题时,要以60%的安全线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刷套题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强化阶段复习,保证自己有稳稳站上合格线的基本面。
第3遍,冲刺阶段刷题,主要是刷错题,记忆易错题的出题角度,挖掘薄弱的知识点,同时在有过3遍刷题的基础上,对真题风格和套路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复习的时候可以大胆地假设和预测考点,克服考前的盲目背诵。
刷题的路径无非有三种:
第一种是先学后刷,很常规;
第三种是边学边刷,时刻用做题来矫正学习的效果,很有针对性。这是最高效的刷题方式,推荐选用。
所谓刷题技巧,泛泛而谈没有意义,不同科目的题目有其特有的风格,必须具体学科具体分析。
民法和刑法,着重理解,做题的时候最好能够有既定的解题公式去推导,比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判断,就有一套很标准的公式:行为——介入因素——结果。
诉讼法,尤其是刑诉,和理论法的宪法,最好使用口诀,因为内容实在太多、太容易混淆了,比如5次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光靠机械记忆把它背下来,吃力不讨好。
而至于其他科目,关键词是重复,沿着理解——记忆——做题(再理解)——再记忆的路径,循环往复,次数越多才能越扎实与牢固。
推荐一种比较通用的做题技巧,名曰“读题圈圈+转换器法”,翻译成白话来说就是:第一步,读题干信息,圈出你认为比较关键的信息;第二步,对这些关键信息进行考点关联,把它翻译成考点语言;第三步,基于掌握的知识点,对其作出判断。下面以题说法,给大家展示一下:
这是一道2012年的民法真题,题目要求选出属于无效合同的情形,以D选项为例,第一步,圈出关键词“趁机”“低价”“无奈”;第二步,关联考点,这些词组合起来能迅速联想到乘人之危的内容;第三步,由乘人之危又立马关联到属于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情形,然后作出判断,可撤销≠无效,本选项不选。
通过这个步骤和方法,多反复练习,能够在实际做题中很快厘清思绪,不易混乱,在考点把握比较熟悉的情况下,迅速作出判断,达到秒杀的效果。
有用的刷题一定要满足两个效果:既能够检验学习的效果,又能够指导调整学习的方向。
第一个效果不必多说,做题本身自带测试功能;第二个效果值得重视,只有实战才能知道自己哪里存在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所以刷题之后,必须能够让自己认识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去调整自己的备考计划和方向,这才是有效果的。
比如,从很多经验贴里得到的认知是理论法很简单,考前背一背就可以了,但是实际做了理论法的宪法和法理学的题目,就会发现可能比诉讼法还难。
首先要知道,永远都做不对是不太可能的。正常情况下,一道题目如果能够在你的眼前出现3次以上,答案也该记住了。
如果感觉自己都懂,却做不对,还是回归到那个问题:看得懂≠会做题。高中时候数学书上面的例题,一般情况下,多数人都能看懂吧,但是有多少人是做不对数学试卷上的题目的呢?
一样的道理,法考考试有深度、有角度、有陷阱,法考基本的知识点能够看懂、听懂,但是并不足以驾驭法考考题。因此一定要多与题目过过招,懂得题目一般怎么出的、陷阱是怎么挖的。
记对了≠理解了。有些同学就是喜欢不问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开始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一个概念,一个选项,无法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给自己解释明白,就谈不上理解掌握了,每次都会做错也是正常的;也如数学题一样,难道背了几个公式就能解千变万化的题目?
因此一定要从原理上把握知识点,充分理解原理,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招式。
另外也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正确率很低应该是针对某些科目来说的,那么多科目总有那么几科是学得不错的吧?
还要注意的是不要轻言放弃。法考合格线是取得60%的分值,但真实改卷也未必是按照60%分值取值的,司法部是按照比例来控制过线人数,如果某些年份试题比较难,或者政策比较宽松,取值在50%、55%,也是可能的。
答案是不能!宁可只听一半的课,刷一半的题,也不要完全不刷题,除非你是有足够的法律基础,以及超过大多数人的理解能力、考试能力。
以上就是8个刷题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掌握正确的刷题姿势,才能在法考冲刺阶段快速提分!法考人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