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政策与法规(精选5篇)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的目的是将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课堂更加活跃,教学主体互动增强,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笔者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学工作,经过长期的《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中,发现将项目教学法运用于课程可以更好整合课程的教学资源,突出课程教学主线,简化繁杂和臃肿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浙江省旅游局主编的《旅游政策与法规》,共分为十四章,采用项目教学法后,笔者将已有的十四章分为五个项目:一、国家政策;二、法律基础知识;三、旅游法规制度;四、其他旅游法律规定;五、浙江省旅游管理法规制度。

五个项目各自的子任务分为:项目一(国家政策)包含:任务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任务2——我国的基本国策,任务3——外交政策与旅游文明公约;项目二(法律基础知识)包含:任务1——宪法法律制度,任务2——民事法律制度,任务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项目三(旅游法规制度)包含:任务1——旅行社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任务2——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任务3——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项目四(其他旅游法律规定)包含:任务1——旅游饭店管理法规制度,任务2——旅游安全管理法规制度,任务3——旅游者出入境管理法律、法规制度,任务4——旅游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制度,任务5——旅游交通管理法律制度;项目五(浙江省旅游管理法规制度)包含:任务——浙江省旅游管理法规制度。

二.教学模式设计与创新

高职教育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符合社会岗位的需求。结合本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和就业岗位对其的需求,本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在教学模式设计上,体现如下的特点:

(一)教学过程突出“能力本位”的理念。改变过去重理论的单一教学模式,在本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中,每个项目和任务都有其明确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每单元注重课堂知识的教授和能力的训练,变教师为主导、教授为主攻的传统思路转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发展为根本的方向。突出能力目标,建立合适的项目任务训练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形成各项目,建立各子任务。形成课程项目主导,以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过去《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严密的章节逻辑性,形成当前主题突出的项目任务(五个大项目十五个子任务),增强学生对职业的理解,使理论的抽象变为岗位需求(导游等工作岗位)的具体。教师与学生角色由以前的单向交流转变为现在的双向沟通。项目化教学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一样,项目化教学效果的评价注重过程性和阶段性反馈。

(三)强化实训地点。本课程过去的教学地点比较单一,以课堂为主,项目化教学前提下,要求课堂与实训地点充分结合,并且要淡化两点的界限,每个项目都体现出了能力的训练,而这要借助于我们已有的教室、旅行社和导游实训室、校外实践基地,比如:我们有一个实践环节是“法律宣传实训”,结合上半年的“3.15”和下半年的“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在当地的社区和广场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法律宣传实训”,将自己的法律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学以致用,为广大市民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和咨询。课程教学中同时要积极与校外企业、校外专家一起开发本课程,帮助本课程的深层建设。

三.教学方法多样

以项目教学为主线,课程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提高学习有效性。主要有:

(一)小组教学法

把授课班级的学生分成6-10人为一学习小组,有专人负责,结合课程的课堂学习、案例收集整理、实训实习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案例教学

全程融入当前旅行社企业的经典案例和热点案例。把案例搬进课堂的同时,结合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发生的案例进行教学分析、比较、剖析,使案例分析法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达到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从中得到深刻的体会和领悟。

(三)情景模拟教学

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采用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模拟行业工作岗位的活动场景,以学生自由收集经典案例和材料等形式,把所学的知识融化、演绎为专业内涵,转化成学生们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能够应用和实践的能力。

(四)项目导向教学

设计教学项目,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课堂运用中,将项目以子任务的方式展开,强调由简转难,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项目导向过程中,始终突出学生主体参与,综合运用上述小组、案例、情景模拟等多种方法,提升学生的能力。

四.运用现代技术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借助多媒体、网络、旅行社和导游实训室、旅游俱乐部和校外实训基地,在上课过程中,运用PPT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道具,使内容直观生动形象,可以增大讲课的容量,也可以突破只讲理论逻辑的传统思路,有利于构建全新的现代学习环境。

五.几点思考

今后,本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在以下几点上要更加突出:(1)继续探索更加合理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建立时代和岗位所需的合适的项目任务。(2)整合师资队伍,形成项目课程开发团队。(3)加强课程实践地点的建设,实现课堂和实训地点的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崴.《旅游政策法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2)

[2]邓志刚.浅谈《旅游政策法规》的教学方法[J].职业.2009(24)

[3]罗朝霞.高职院校《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浅析[J].经济师.2009(11)

[4]张启.《旅游政策与法规》教学改革探析[J].时代金融.2009(09)

[5]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关键词:旅游法规高职旅游类专业重要性问题教学策略

《旅游政策与法规》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非常强,涉及很多学科类别的课程,主要讲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颁布的有关旅游行业的法律、法规,涉及我国旅游业的宏观管理体制、合同法规范、旅游经营管理法制等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旅游法律法规分析、解决旅游管理和经营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的能力,在旅游专业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每个高职旅游类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之一。从理论角度讲,《旅游法规》课程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实际上,该课程在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生存艰难。

一、旅游法规在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1.旅游业快速发展,依法治旅成为必要。

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旅游、出入境旅游需求全面旺盛,旅游业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法制建设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85年《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步入了法制化轨道,此后直至今日陆续有140余部旅游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如《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等,几乎涉及了旅游业的方方面面,基本上已经建立起旅游法体系。“依法治旅,依法兴旅”已经成为各级主部门和旅游业业内人士的共识。

2.旅游业侵权事件频发,需要具备旅游法规知识的专业人员。

二、旅游法规在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在高职旅游课程体系中设置混乱。

2.旅游法规教材选用参差不齐,内容宽泛枯燥。

3.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法律教师缺乏,教学模式单一。

旅游法规课程是旅游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由于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一些法学性,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极容易产生厌学心理。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水平差异大、基础不平衡,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把握、分析能力具有一定差异性,对学习本来就存有一定的畏惧心理,旅游法规自身又存在枯燥、难以理解等特点,学生往往感到法规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很多学生在课上基本不听教师讲解,或借机聊天、或看杂志、或听音乐,而在最后考试时,才发现自己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无法理解。因此,让学生从心里接受课程学习是很值得考虑的问题。教师是课堂的另外一个主体,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学术素养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可是在目前旅游高职院校,担任旅游法规课程的绝大部分教师不是法律专业出身,更多的是由旅游管理方向的教师来承当,甚至有些教师从来没有接触过旅游法规。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教师对教材有些内容也是一知半解,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无法将知识讲解透彻,学生就更加难以理解了。同时,目前在高职课程讲解中,还是采取教师讲授为主,部分可结合案例、讨论等传统措施,不符合旅游职业学校学生求新、求变的学习心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三、高职旅游专业旅游法规教学策略

1.明确课程目标,合理安排课程。

3.采用多样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任何一种方法都只能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坚持多元化原则,根据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本学科性质和特点的方法。选择性地采取多媒体、讨论、辩论、案例分析、情境教学等方式,增加教学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教师组织、引导的方式进行,并配以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讲解,能使干枯的“法条”鲜活起来,并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活学活用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觉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进修、培训等多种途径获得法律、旅游两个专业的专业知识。教师只有既懂法律又懂旅游,才能站在一定高度分析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正确指导。也可以从行政管理部门、企业聘请富有实际经验的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或者聘请企业界专家弥补在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弱点,更好地将旅游法规这门课程上好。

[1]洪冬.旅游法规教材与教学建设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07,(8).

[2]李明武,张天勇.我国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4.

[3]李翠微.旅游政策与法规课教学改革探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4]彭姣飞.论旅游法规的案例教学法[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5]孙思忠,李金霞.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哲学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关键词:旅游法教育

一、旅游法的重点

二、旅游法对旅游教育工作的影响

1.对旅游教育工作者的影响

教育理念:作为旅游教育工作者,要有旅游教育为行业服务的本质这样的意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旅游法的本质,并依宪法和法律为基础的前提下,从事规范旅游工作,从而形成政府、旅游企业、从业人员、旅游者共同认可的旅游环境。

教学内容:原有的旅游法规课程的知识框架是:国家政策、法律知识、旅游法规知识,而在加入了旅游法之后,原有旅游法规知识中《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等内容中的合法权益、处罚手段等内容必须以旅游法为基准,因此,知识框架可以更改为:国家政策、法律知识、旅游法律法规知识。

教育方法和手段:旅游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时,要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如项目教学法、小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从法律的严肃性上,重新梳理各项目知识构成;从课程考核层面,重新定位小组教学法的效果;从法律的依据方面,重新采纳最新和热点案例进行效果分析。为确保教学法的实现效果,要进行合理的主导式和多元化教学法组合研究,如在“旅游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体现热点(购物)案例教学法为主导,结合旅游俱乐部小组教学法、案例项目化教学法共同结合的教学手段,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和有效。

2.对旅游教育环境的影响

当前,由于旅游活动中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使游客对旅游业的认知偏面,如果旅游业得不到有效解决和对话,这种偏面性直接会影响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情绪状态,并使得即将进入旅游业的新从业人员也对旅游的认知存在了偏面性,这对于旅游教育环境是相当不利的。然而,众多的不合法现象,不仅仅损害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使得导游和其他从业人员形象受损,从而使社会对旅游业的认同度越来越低。在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和时期,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无疑是一种对行业的规范和支持,更是一种鞭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全行业人的共同努力下,重塑旅游环境,指日可待,同时,社会和旅游者必将认同旅游业的发展,相信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并终将会达到一种和谐发展的境地。

3.对导游资格证培训的影响

随着旅游法的实施,作为旅游业的重要上岗证之一的“全国导游资格证”,它的笔试课目中的《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必须作出相应的考试大纲和内容的调整。因此,旅游教育工作者在导游资格考证的培训工作中也需要转变思路,重新思考法律法规内容的替换和重组,注意培训侧重点,强调对考生们认知旅游法的地位和作用,构建旅游法的主要内容和实质。并在培训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以使他们能够从从业之初,就严格树立法律意识,并做到依法办事,有法可据,从而使每一位旅游教育对象都能真正维护法律的尊严。

三、几点思考

作为一名旅游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旅游法,全面掌握旅游法的实质和内容,并着重应做好以下工作: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引导教育工作对象树立正确的从业观;为构建和谐的旅游教育环境服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3年

[2]浙江省旅游局.旅游政策与法规[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161-163

[3]浙江省旅游局.旅游政策与法规[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108-113

作者简介:

关键词:地方旅游;法律环境;立法体系

一、地方旅游管理条例基本情况

二、地方旅游法律体系现状分析

三、对地方旅游法律环境的认识通过大量的考察和对地方旅游法律环境的比较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3.地方旅游立法、旅游执法透明度不够。透明度原则是《服务贸易总协议》中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无论是地方旅游立法,还是旅游执法,对旅游企业、旅游者而言,其透明度都远远不够。虽然这一现状与目前我国非制度化的政务公开的形式和尺度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旅游活动中更多的是涉及旅游活动参加者的权利、义务、责任等问题,“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指南,如果不为人知而且无法为人所知,那么就会变成为空话”。因此,必须加大地方旅游立法和执法的透明度,推进规范的网上政务公开和信息,健全公开透明的旅游公众信息服务渠道。

参考文献

[1]韩玉灵:浅析我国旅游立法.法学杂志.2006.8.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旅游循环经济;框架体系;对策

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当前,中原经济区旅游业发展较快,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规模逐步壮大,设施不断完善,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然而,在中原经济区范围内,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出现了旅游资源破坏、旅游生态环境压力加重等状况。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中原经济区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压力之间的矛盾,是摆在现实面前的重大任务。循环经济是当代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型社会的一种优选模式,对于从机制上消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循环经济的思想非常切合旅游业综合性、服务性、资源环境依赖性与主要资源的可重复利用性等固有特性和发展要求,所以,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对于促进中原经济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概念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一概念抓住了当前资源相对短缺但又大量消耗的症结,对于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限制性因素分析

(一)对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公众的参与意识不强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已成为共识,但是在发展中仍存在着认识模糊、理解过窄,甚至错误理解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政府不了解循环经济的多层次、多环节性,在实践中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一些旅游地在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中无视科学的规划和循环经济理念的要求,急功近利地开发旅游资源,甚至在核心景区大兴土木,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的破坏。目前,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只在少数大企业效果明显,社会中大多数群体仍缺乏对循环经济基本理念的理解,参与意识不强。

(二)资金短缺制约了旅游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三赢”,技术成为关键。但目前,由于中原经济区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健全,造成该区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先进的适用技术得不到推广应用。多数旅游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落后,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只靠一些大企业单兵作战,企业间联合攻关的局面并未形成。

(三)政策和法律上的缺失,是制约中原经济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又一个“瓶颈”

(四)旅游循环经济的评价体系缺乏

我国现有GDP核算方法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因素考虑较少,这样的核算制度根本无法反映社会成本和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从而导致一些地方部门更多地追求GDP的快速增长,而忽视旅游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旅游环境的保护。同时由于受到现实的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中原经济区在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还存在着片面重视制定环境标准而忽视标准的执行力度,对部分环境标准的严宽度掌握不准确以及环境标准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强等问题。

(五)旅游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滞后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循环经济的研究,内容基本是关于循环经济本身及工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问题,而涉及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研究相对较少。旅游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它的开展迫切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作为指导,比如基本理论、发展模式、分析方法、评价指标等。因此,应结合中原经济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积极构建适合该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体系。

三、中原经济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框架

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实际,本文构建了包括理念层、实践层、支持保障层和目标层在内的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框架(见图1)。

(一)理念层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首先需要建立新的发展理念,包括新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新的消费观。

2新经济观。即要求按照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充分发挥知识经济和技术经济的作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

3新价值观。新价值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方面要视其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另一方面要强调它是旅游业发展的依托。在进行技术研发时,要充分考虑它们对旅游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能力。总之,必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新生产观。即要求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下,在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平衡原理,采用节能、绿色和再生型等生产形式,按照生物链发展的要求来运行,以求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

5新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层次消费、适度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尽力做到旅游消费的减量化、无害化和文明化,达到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

(二)实践层

3社会层面的大循环。社会层面的循环要求政府部门、旅游经营者、行业协会、科教组织、社区和旅游者来共同参与。政府应宏观调控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激励与扶持;经营者应考虑旅游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均衡发展,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行业协会和科教组织要积极开展旅游循环经济的科技研发;对旅游者应倡导绿色消费和理性消费。社会层面的宏观循环的主要表现形态为生态旅游城市(县、区)等。

(三)支持保障层

1政府调控。政府对旅游循环经济的调控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投资兴建一些区域性循环经济设施,如交通设施、排污设施、废弃物处理场所等,也可以通过对资源和要素进行价格管制,迫使当事者节约资源。

2政策法规。政策法规起着规范旅游企业行为的作用。政策体系主要包括环境资源核算政策、绿色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投入和信贷贴息)、生态补偿政策和污染收费政策等。该法规体系的重点是绿色环境法规、绿色规范法规以及一些部门性和地方性的规章制度和条例。

3科技创新。旅游循环经济要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支撑。这主要包括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技术,废弃物减量化技术,废弃物排放与再使用、再利用结合起来的静脉流效率化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管理技术等。

4指标评价和绿色认证。指标评价是考核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效果的定量评价工具。通过指标评价可以描述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程度和旅游业的发展变化状况,进而反映这些变化是否朝着有利于旅游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包括绿色旅游城市、绿色景区和绿色饭店评价;绿色认证体系主要是在旅游企业中实施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绿色环球21”认证等。

(四)目标层

通过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实现三方面的目标:(1)经济目标:降低旅游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2)环境目标:通过旅游资源闭合循环使用,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小化;(3)社会目标:向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及游客的素质涵养等。

四、中原经济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运行的对策

(一)切实加强领导,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提高公众旅游循环经济的参与意识

一是各级政府、旅游行政主管单位应切实加强对旅游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循环经济理论的学习和培训,鼓励、支持旅游企业、旅游协会等参与到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活动中去。二是通过各种媒体普及旅游循环经济知识,促使公众理解并积极参与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去。三是可采用适当的行政处罚手段,规范旅游企业和游客的旅游行为,促使其行为的绿色化。

(二)加快旅游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研究

理论方面,应结合中原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特点,积极推进旅游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运行系统、分析方法、评价指标、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构建适合该区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实践方面则要通过继续加强旅游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工作,努力探索切合中原经济区实际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要结合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新农村、优秀旅游城市的申报、建设等,探索建设绿色旅游企业、旅游循环经济园区、环境友好型旅游城镇的具体做法,以推进旅游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健全切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实际的旅游循环经济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

政策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研究制定财政政策(包括财政补贴政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税收政策、环境资源核算政策、环境管理认证政策、投融资政策、公众参与政策、积极引导绿色消费及开展绿色教育政策等,以确保中原经济区旅游循环经济的实际推行。法律法规方面,要尽快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建立健全适合中原经济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区域性法规。

(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实现旅游产业生态化

旅游产业生态化就是依据产业生态学与产业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产业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管理旅游产业系统,使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内各部分达到合理优化,以实现旅游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环境损害最小、废弃物多层利用和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产业生态体系过程。要实现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必须依托高新科技的支撑,在此过程中要大力推进绿色旅游产品生产、旅游废弃物减量化及回收利用、旅游资源保护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此,有关部门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在循环经济方面比较成熟的新技术、新设备,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中原经济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五)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和理性消费

[1]周彬,旅游循环经济框架体系的构建及其实现途径[J]统计与决策,2010,(10):75-77

[3]李庆雷,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J],社会科学家,2007,(5):130-132

[4]舒小林,明庆忠,李庆雷,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经济问题探索,2006,(10):108-113

THE END
1.下列关于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效力的说法,正确的是本题考查的是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从法的不同层级上,可以分为上位法与下位法,上位法是指法律地位、法律效力高于其他相关法的立法,法律市安全生产法律体系中的上位法。选项B错误,安全生产法规分为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选项D错误,安全生产行政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https://www.zkjan.com/test/item/real4409.html
2.法律法规体系概览解析国家治理结构中的规范性文本法律法规体系概览:解析国家治理结构中的规范性文本 一、法律法规的定义与特点 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促进经济发展等目的而制定的各种规定。它们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即必须遵守,不遵守则可能受到处罚。 二、法律法规的种类 基本面宪法 专业立法(https://www.jb9ykztqn.cn/gong-qiu-shi-chang/200143.html
3.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是什么?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是什么? 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共第一百四十三条。http://www.jcrb.com/xztpd/2024/202411/xianfari/xianfaridarijixian/202412/t20241202_6746057.html
4.一级建造师「法规」基本法律知识部门法又称法律部门,是根据一定标准、原则所制定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6868673678769970&wfr=spider&for=pc
5.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什么政策解读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和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的集中体现,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 中国特https://www.110ask.com/zhengce/16620806439523617881.html
6.我国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图表总结)我国法律体系基本框架(7大类) 部门调整关系包括的主要法律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规定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宪法、6个相关法 民法商法 ■三类主体间(平等主体) ☆公民间 ☆法人间 ☆公民与法人间 ■两类关系 ☆财产关系 ☆人身关系 ■民法通则 ■合同法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17/1219/10/34152255_714434654.shtml
7.我国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图表总结)(最新整理)我国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图表总结)(最新整理)的内容摘要:https://www.360docs.net/doc/3e17821868.html
8.我国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图表总结).doc我国法律体系基本框架(7大类)部门调整关系包括的主要法律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规定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宪法、6个相关法民法商法■ 三类主体间(平等主体) ☆ 公民间 ☆ 法人间 ☆ 公民与法人间 ■ 两类关系 ☆ 财产关系 ☆ 人身关系■ 民法通则 ■ 合同法 ■ 物权法 ■ 侵权责任法 ■ 公司法 ■ 招标投标法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1012/8051064101001126.shtm
9.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1.宪法(是安全生产法法律体系框架的层级,规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 2.法律 专门法律:如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消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 相关法律:如劳动法,建筑法,煤炭法,工会法,矿..https://www.51test.net/show/334185.html
10.我国国家安全法律体系框架的基本模式为:()。我国国家安全法律体系框架的基本模式为:( )。A.以一个基本法为核心 B.以重点单行法为支撑 C.以多领域制度规范来落实的 D.本法与单行法并立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你可能喜欢在配置FTP服务中,anonymous_enable配置选项用于配置( )。 A、匿名用户下载权限 B、所有用户登录权限 C、匿名用户登录权限 D、匿名用https://m.ppkao.com/wangke/daan/793de19f1ca8447cb74c2a988a66be3d
11.下列关于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效力的说法,正确的是【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选项A正确,根据法的不同层级和效力位阶,可以分为上位法与下位法,上位法是指法律地位、法律效力高于其他相关法的立法。选项B错误,安全生产法规分为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选项C错误,安全生产行政法规并没有部门行政法规的分类。选项D错误,安全生产行政规章分为https://www.jianshe99.com/anquan/stzx/wa20201022165752.shtml
12.法规与标准体系11篇(全文)制定我国食品安全最高效力的食品安全基本法,规定食品安全的基本问题,对现有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标准、规范等进行认真清理、补充和完善,将散存于各法律法规中有关食品监管的内容整合,尽可能减少和避免立法和执法上的相互冲突,解决法律体系的混乱,保持法律的同一性;同时,食品安全立法还应当覆盖“从农田到餐https://www.99xueshu.com/w/ikeyivy5g0ni.html
13.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十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①宪法;②行政法;③民法和婚姻家庭法;④经济法;⑤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⑥军事法;⑦环境法;⑧刑法;⑨诉讼程序法。 十三、法律的特征: l、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规范性就是它的首要性,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 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的立法工作,到2010年要形成(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框架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的立法工作,到2010年要形成(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B.社会主义https://www.shangxueba.com/ask/19050038.html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反映了()①我国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反映了()①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②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③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民的共识 ④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题目标签:社会主义特色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https://www.shuashuati.com/ti/e555869f552a4991b210dac025d75aaf.html?fm=bd3289ed7463429e6f649b07cd323fd51c
16.能源法律体系框架成形明确八大内容不过,在“中国能源法律法规框架体系”的课题报告中,专家组对于《能源法》已经有了清晰的定位和构架。 在他们看来,《能源法》应该是涉及我国能源资源勘探、研究开发、生产运输、贸易消费、利用节约、对外合作、能源战略及安全等方面的一部综合性法律。 “如此广泛的领域,注定了这部被作为基本法的《能源法》,只能规定一https://www.360doc.cn/article/102462_158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