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书:近十年来,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稳定向好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也是高原畜牧业的基础。随着退牧还草等一系列草地生态保护建设工程陆续实施,青藏高原草地保育成效逐步显现。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8日发表了《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全文约1.4万字,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共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生态文明制度逐步健全、生态保育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持续稳定、绿色产业稳步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化逐渐形成。

白皮书说,“十五”(2001-200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获得国家下达的森林、草原、湿地、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各类生态补偿资金累计达316亿元。其中,“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国家累计下达西藏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108.8亿元。

白皮书说,国家对青海省生态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3年起,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64亿元,陆续实施了草原、森林和湿地等生态效益补偿类项目。为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有机结合,青海省推出生态公益管护员制度,每年安排补助资金8.8亿元。

白皮书表示,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也是高原畜牧业的基础。由于气候变化和超载过牧等原因,高寒草地不断退化,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草地面积为82万平方公里。此后,随着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及草原鼠虫害防治等一系列草地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陆续实施,青藏高原草地保育成效逐步显现。研究表明,1982-2009年,青藏高原草地覆盖度和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呈增加态势,草地覆盖度增加的区域约占草地总面积的47%,净初级生产力明显增加的面积达32%以上。近十年来,草地生态系统稳定向好。

藏羚羊(资料图)

三江源(资料图)

白皮书最后表示,新时代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中国人民有信心建设更加美丽的青藏高原,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以下为白皮书全文:

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8年7月

目录

前言

一、生态文明制度逐步健全

二、生态保育成效显著

三、环境质量持续稳定

四、绿色产业稳步发展

五、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

六、生态文化逐渐形成

结束语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和青海两省区全部,以及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等四省区部分地区,总面积约26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海拔超过4000米。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是珍稀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和高原物种基因库,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视建设生态文明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大力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走文明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对推动高原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国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将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作为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事。目前,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制度逐步健全,生态保育成效明显,环境质量稳定良好,绿色产业稳步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化逐渐形成,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作用正在显现。

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近年来,国家制定或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制度保障。

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立

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保障国家乃至全球民众福祉的重要管理手段。目前,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在由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向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转变。

1963年,青藏高原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颁布实施后,明确了自然保护区等级体系、管理机构和功能区,青藏高原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进入快速稳定发展阶段。目前,青藏高原已经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155个(其中国家级41个、省级64个),面积达82.24万平方公里,约占高原总面积的31.63%,占中国陆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57.56%,基本涵盖了高原独特和脆弱生态系统及珍稀物种资源。

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政府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016年,国家正式批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核心是实现三江源重要自然生态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青海省制定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从公园本底调查、保护对象、产权制度、资产负债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监测、文化遗产保护、生态补偿、防灾减灾、检验检疫等方面对公园管理做出明确规定。2018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总体布局、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标等。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将为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绿色发展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生态补偿制度得到确立

生态补偿制度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国家在青藏高原建立了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生态补偿机制。2008-2017年,中央财政分别下达青海、西藏两省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162.89亿元和83.49亿元,补助范围涉及两省区77个重点生态县域和所有国家级禁止开发区。

“十五”(2001-200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获得国家下达的森林、草原、湿地、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各类生态补偿资金累计达316亿元。其中,“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国家累计下达西藏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108.8亿元。2015年以来,自治区探索建立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投入8500万元帮助牧民减轻因野生动物肇事带来的损失。

国家对青海省生态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3年起,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64亿元,陆续实施了草原、森林和湿地等生态效益补偿类项目。为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有机结合,青海省推出生态公益管护员制度,每年安排补助资金8.8亿元。“十二五”以来,青海省有62.23万户农牧民住房得到改善,162.4万人喝上洁净水,65万无电人口用上可靠电,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云南省迪庆州自2009年起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至2017年国家累计补助资金达11.03亿元。2017年,四川省甘孜州和阿坝州有效管护集体公益林分别为128.23万公顷和69.60万公顷,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年度补偿资金分别为2.84亿元和1.54亿元。

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在青藏高原部署了类型多样的生态保育工程,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水土流失治理以及湿地保护与恢复等。西藏自治区实施了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和“两江四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拉萨河、年楚河、雅砻河、狮泉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等。青海省实施了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2011年,《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颁布实施。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在生态保育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得到控制,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一些重点生态工程区的生态功能全面好转。

生态退化得到有效控制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也是高原畜牧业的基础。由于气候变化和超载过牧等原因,高寒草地不断退化,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草地面积为82万平方公里。此后,随着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及草原鼠虫害防治等一系列草地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陆续实施,青藏高原草地保育成效逐步显现。研究表明,1982-2009年,青藏高原草地覆盖度和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呈增加态势,草地覆盖度增加的区域约占草地总面积的47%,净初级生产力明显增加的面积达32%以上。近十年来,草地生态系统稳定向好。

青藏高原森林主要分布在滇西北、藏东南、川西、甘南和青海东部地区。1950年以来,森林资源在面积、蓄积、类型及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2016年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西藏林地面积达1798.19万公顷,森林面积1490.9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2.14%,活立木总蓄积23.05亿立方米,与2011年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相比,林地与森林面积分别增加14.75万和19.8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0.16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加2047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

青藏高原是中国湿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区域。1990年,青藏高原湿地面积约为13.45万平方公里。1990-2006年,青藏高原湿地呈现出持续退化状态,以每年0.13%的速率减少,总面积减少了约3000平方公里。2006年以来,在湿地保护与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湿地面积明显回升。至2011年,仅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湿地面积已达14.67万平方公里,湿地退化态势总体上得到遏制。至2014年,青海省湿地面积达8.14万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湿地生态系统进一步好转。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青藏高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羌塘-三江源、岷山-横断山北段、喜马拉雅东南部和横断山南段等区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高原特有种子植物3760余种,特有脊椎动物280余种,珍稀濒危高等植物300余种,珍稀濒危动物120余种。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青藏高原特有与珍稀濒危的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

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的恢复与扩大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明显标志。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黑颈鹤、藏羚羊、普氏原羚、野牦牛、马鹿、滇金丝猴等的个体数量正在稳步增加。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到此越冬的黑颈鹤逐年增加,约占全球黑颈鹤数量的80%,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黑颈鹤越冬地。羌塘高原藏羚羊个体数量从2000年的6万多只恢复到2016年的20万只以上,野牦牛个体数量由保护前的6000多头恢复到2016年的10000多头。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滇金丝猴个体数量由保护区建立前的约2000只恢复到2014年的约2500只。此外,在一些地方还发现新的珍稀濒危物种。国际上认为早已灭绝的西藏马鹿,1995年在西藏自治区桑日县被重新发现,且个体数量不断扩大。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极度濒危物种怒江金丝猴。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到黑头噪鸦等。

改善生物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青藏高原植被改善在整体上提升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质量。1998-2009年,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植被明显好转。2005年以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荒漠化得到遏制,湿地面积增加,植被生态状况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化趋势减缓且完整性逐步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尕海湖面积由2003年的480公顷增加到2013年的2354公顷,且近年来基本保持在2000公顷,水域面积增加促进了水禽类的繁衍生息。

重点生态工程初见成效

2009年,国家批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在西藏实施保护、建设和支撑保障三大类10项工程,截至2017年年底已累计投入96亿元。一期工程(2008-2014年)初步建成西藏生态工程的主体框架,部分重点工程已取得明显的生态环境效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生态屏障功能稳定向好。

2005年,国家启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截至2017年年底已累计投入80亿元。2013年完成一期工程,草地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恢复,水源涵养和流域水供给能力提高。与2004年相比,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年均向下游多输出58亿立方米的优质水,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及地方政府在流域综合治理、农村与城镇人居环境改善、工矿污染防控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工程。青藏高原环境质量及人居环境持续向好。

水环境质量稳定良好

青藏高原是亚洲多条主要江河的源头区,也是中国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最严格的区域之一。国家不断加大对青藏高原水环境保护力度,主要措施包括:编制重要水域综合规划,划定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明确水域功能和水质保护目标,核定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和限排总量,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省(区)、地(市)、县(区)三级行政区考核指标体系,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保障青藏高原水生态环境安全。

“十二五”期间,国家投入253.12亿元,用于青藏高原农村饮水、水土保持、牧区水利等工程建设,解决了457.1万农牧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并建成1400多座寺庙通水工程,保障了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局部严重缺水地区的饮水安全。2014年,国家投入4.78亿元,支持纳木错、羊卓雍错、克鲁克湖和黄河源湖泊群等湖泊流域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近年来,实施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等工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30平方公里。实施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生态保护等工程,每年向下游输送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水。目前,青藏高原主要江河湖泊基本处于天然状态,水质状况保持良好。

土壤功能有效提升

青藏高原是全球受污染最少的地区之一,土壤环境总体处于自然本底状态。土壤类型和重金属元素含量受控于成土母岩性质和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高原湖泊沉积物中铜、镍、铅等重金属元素含量低于人类活动频繁区湖泊沉积物。从耕地土壤来看,西藏大部分耕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优于国家一级土壤标准。

大气环境保持优良

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强度较低,空气质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污染物种类较少,浓度较低,各类污染物含量与北极地区相当。随着绿色能源推广、生态城镇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不断推进,青藏高原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2016年,全国颗粒物年均浓度达标的96个重点城市中,16个位于青藏高原。目前,青藏高原地区仍然是地球上最洁净的地区之一。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2009年以来,国家累计投入62.94亿元,支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以及四川、云南、甘肃藏区城镇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项目,提高了当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十二五”以来,国家累计投入54.52亿元,支持高原诸省区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其中,安排西藏自治区3.49亿元、四川省16.31亿元、云南省14.54亿元、甘肃省8.99亿元、青海省11.19亿元。

西藏自治区加强城乡社区绿化美化,解决垃圾分类处理、噪声污染处理、污水排放、秸秆焚烧等问题。2010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安排资金118.18亿元,开展5261个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改善了环境质量。2008年以来,青海省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7.4亿元,对3015个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实施了环境综合整治,受益人口220万人,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76%。2014年,青海省启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截至2017年年底,已完成建设投资107.7亿元。目前,青海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8.02%和96.69%,城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四川省甘孜州实施“垃圾污水三年行动”,2017年落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2.75亿元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截至2017年年底,四川省阿坝州共投资5.85亿元用于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云南省迪庆州禁止在辖区内销售、提供、使用不降解的塑料制品,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甘肃省甘南州已投入52.46亿元,实施70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改善了这些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生产生活条件。

为保护脆弱生态环境,青藏高原各省区努力控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在保持良好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较高公众满意度的同时,努力探索绿色发展途径。目前,青藏高原各省区以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特色产业为特点的绿色发展模式已初步建立,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绿色生产初具规模

青藏高原经济发展坚持走生态环境友好、资源节约集约的道路,努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国家在青海省设立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形成了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煤炭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等产业,园区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形成了有色金属、化工、高原生物制品、中药(含藏药)、藏毯绒纺等产业,园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示范带动作用明显。通过大力推动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绿色产业框架初步构建,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西藏自治区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定了《西藏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3-2020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旅游、文化、特色食品、天然饮用水以及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绿色低碳经济。2016年,拉萨市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目前正按照国家审定的《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实施方案》推进试点示范建设。

云南省迪庆州依托优势资源,实施食品、药品、饮品、观赏品4大工程和绿色产业园区建设,全州生物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甘肃省甘南州按照区域生态功能区的定位,确立“生态立州”战略,明确了绿色产业发展方向。

特色农牧业优势凸显

青藏高原各省区着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培育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建设生态农牧业试验区。特色农牧业已成为青藏高原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以来,国家累计投入30余亿元,在西藏实施青稞、牦牛、藏药材等10多类450多个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培育龙头企业100多家,实现农牧民增收11.82亿元,使175.4万人受益。西藏自治区推动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培育特色品牌,加快特色农牧产业发展。目前已有帕里牦牛、岗巴羊、隆子黑青稞、察隅猕猴桃、波密天麻等10多个农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认证。

青海省着力打造粮油种植、畜禽养殖、果品蔬菜和枸杞沙棘“四个百亿元”产业。种植业“粮经饲”三元结构加快优化,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实验区建设稳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产业园加快建设。截至“十二五”末,全省家庭农牧场发展到1879家,各类合作社发展到8876家,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451家。特色作物种植比重达到85%,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品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6%、62%和95%。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畜产品年生产总量达109万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逐步建立。东部特色种养高效示范区、环湖农牧交错循环发展先行区、青南生态有机畜牧业保护发展区和沿黄冷水养殖适度开发带“三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甘肃省甘南州实施藏区青稞基地及产业化工程和高原优质油菜、高原中药材(含藏药材)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特色种植业、经济林果业和林下产业。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生态农业有机结合,打造特色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两个百万亩”产业基地,以及花椒、森林蔬菜、木本药材等特色种植基地。云南省迪庆州高原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9.07万公顷,2017年产值达19亿元。

绿色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近年来,青藏高原各省区基本构建了以水电、太阳能等为主体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保障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推进。

青藏高原多条大江大河流经高山峡谷,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西藏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1.74亿千瓦,位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建成了多布、金河、直孔等中型水电站,至2017年年底,全区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77万千瓦,占全区总装机容量的56.54%。青海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2400万千瓦,建成了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等一批大型水电工程,至2016年年底,青海省水电装机容量达1192万千瓦。四川省甘孜州和阿坝州水能技术可开发量约5663万千瓦,已建成水电总装机容量达1708万千瓦。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太阳总辐射量高达5400-8000兆焦/平方米,比同纬度低海拔地区高50%-100%。青海省在柴达木盆地实施数个百万千瓦级光伏电站群建设工程,打造国际最大规模的光伏电站。至2016年年底,青海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682万千瓦。2014年,西藏被国家列为不受光伏发电建设规模限制的地区,优先支持西藏开发光伏发电项目。到2017年年底,西藏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79万千瓦。四川省甘孜州和阿坝州太阳能可开发量超过2000万千瓦,已建成投产35万千瓦光伏电站。

旅游业助力绿色发展

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旅游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文化娱乐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手艺传承和特色产品开发。旅游业已成为青藏高原实现绿色增长和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青藏高原各省区在生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推进全域旅游,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业开放水平,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西藏自治区依托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发展生态旅游,打造全域旅游精品路线。四川省开发大九寨、大草原等旅游经济圈,推动阿坝州、甘孜州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甘肃省大力培育山水生态游、草原湿地游等,甘南州开展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建设,努力实现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2017年,西藏自治区共接待游客2561.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79.4亿元,占当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8.95%;青海省接待游客3484.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81.53亿元,占当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4.44%。2017年,云南省迪庆州接待游客267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98亿元。甘肃省高原区域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7年接待游客1105.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1.35亿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经历了从局部到整体、从单学科研究到综合研究、从国内合作到国际合作的发展过程,现已形成较高水平的科研力量,建成了较为完备的生态与环境监测体系。在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科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流的科技队伍与科技成果

目前,中国已拥有一支积累雄厚、学科配套、老中青相结合的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科技队伍,包括4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0多名“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其中,刘东生、叶笃正和吴征镒分别荣获2003、2005和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孙鸿烈荣获2009年“艾托里·马约拉纳-伊利斯科学和平奖”,姚檀栋荣获2017年“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维加奖”,他们关于青藏高原的研究成就享誉国际。

日益健全的生态与环境监测体系

科技支撑绿色发展

在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科技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藏医药是维护高原人民健康的宝贵财富,也是青藏高原发展特色经济的重大优势资源。为促进藏医药标准化、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科技部门大力推动藏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抚育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积极开展藏医药基础及应用研究,不断完善藏医药标准和检验监测体系。在疾病防治、药物研发、养生保健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创新型企业,打造了一系列藏药品牌产品。

随着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美好家园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生态文化自信日益增强。

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青藏高原诸省区通过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开展教育培训、提升民众参与度、表彰先进人员、创建生态节日等,使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普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逐渐被“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新观念取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得到推崇。

“十二五”期间,西藏自治区开展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实施了综合文化体育设施工程、流动电影服务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村级广播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卫生室医疗设备完善工程、太阳能公共照明工程等建设工程,建成文化广场1616个;实现了地(市)群艺馆,县(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新华书店,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全覆盖。同时,开展年度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宣传活动,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中,将生态环保作为评选表彰各类先进典型的重要依据。拉萨市通过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并持续开展“家在社区、五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净化环境、保护生态等志愿服务。在广大农牧区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养成”精神文明活动;组建村(居)志愿服务工作队,开展打扫村庄卫生、植树造林、水源及动植物保护等活动。

青海省印发《关于开展“文明青海”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开展“清洁三江源,保护母亲河”“青海湖生态保护”等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移风易俗和生产生活新风尚。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的环保观念和“生态似水、发展如舟”的生态意识逐步深入人心。

绿色生活方式日益形成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高原农牧民“人畜混居”、燃薪烧粪等生活方式逐步发生变化,绿色建筑、绿色能源、洁净居住、绿色出行日益成为受欢迎的生活方式。

青藏高原诸省区积极推进新能源多元化利用,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已广泛应用于取暖、做饭、照明、灌溉、通讯等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动式太阳房是西藏太阳能利用较早的技术之一,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阿里、那曲、拉萨等地市推广应用。太阳房能基本满足冬季采暖要求,改善了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房屋节能环保程度已成为农牧民建房时的重要决策因素。截至2017年年底,以水能、太阳能、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已达到西藏自治区电力总装机容量的87%,推广太阳灶40多万台,太阳能热水器45万平方米,被动式太阳房约42万平方米,降低了农牧民对传统燃料的依赖。

青海省实施省级农牧区被动式太阳能暖房建设工程,推广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户用风力发电机,推动“以电代煤”“以电代粪”等项目。截至2017年年底,青海省累计推广太阳灶10.22万台、太阳能热水器1.28万台、太阳能电池9200套;建设被动式太阳能暖房1.31万套,示范面积达130.5万平方米。电热炕、光伏供热等取暖方式逐步替代了燃烧牛粪和煤块的传统方式,减少了污染排放,改善了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降低了对草地的过度索取,促进了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

青藏高原诸省区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开展改厕、改圈、改房等活动,实施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秸秆综合利用、噪声综合治理、人畜粪便污染综合治理等工程,减少了垃圾乱陈、私搭乱建、乱采乱挖、随意焚烧等不文明现象,住房、饮水、出行等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干净、整洁和便利。

2017年,共享单车进入西藏拉萨,迅速成为老百姓出行的选择,形成了美丽的城市风景线;拉萨、西宁等高原城市新能源汽车数量稳步提升,珠穆朗玛峰、纳帕海等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已实现新能源汽车运营服务。绿色交通、文明旅游成为新的出行方式。

生态文化自信持续增强

青藏高原美丽的风景,良好的生态本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提升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态文化自信。美丽乡村、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使高原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对拥有青山绿水和冰天雪地倍感自豪。

至2017年,西藏自治区围绕建设美丽西藏,建成自治区级10个生态县、173个生态乡镇、1924个生态村;林芝市巴宜区被授予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青海省建成1200个高原美丽乡村,西宁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四川省阿坝州创建省级生态县1个、国家级和省级生态乡镇16个和50个,省级生态村30个。云南省迪庆州建成了45个州级生态文明村。甘肃省甘南州分别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乡镇2个和14个,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村14个和11个。这些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显著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民生条件,增强了高原人民保护好最后一片净土的信心。

2017年,青海可可西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评估报告中说,可可西里一望无垠,几乎没有受到现代人类活动的冲击,美景“令人赞叹不已”。可可西里申遗成功提高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保护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豪感、责任感。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稳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升了人民福祉。

同时,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突出表现在:受全球变化影响,冰川退缩、冻土消融、灾害风险加大的威胁依然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巩固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任务依然艰巨。

在今后的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将不断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科学调控人类活动,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保护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着力解决突出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完善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健全高原生态文化建设平台体系与功能,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青藏高原是大自然赐予中国人民和全人类的财富,保护好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是中国人民的责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新时代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中国人民有信心建设更加美丽的青藏高原,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THE END
1.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全书含全部规章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全书【含全部规章】》,作者: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出版社:法律出版社。最新《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全书【含全部规章】》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9677173.html
2.监理注意!住建部实施37本强规,电子版汇总《工程结构通用规范》 下载地址: 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zhengce/zhengcefilelib/202107/20210715_761192.html 02 GB 55002-2021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 下载地址: 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zhengce/zhengcefilelib/202107/20210715_761174.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05/14/5473251_1141222191.shtml
3.二级建造师考试工程法规数字考点清单:第一章二级建造师考试二级建造师考试工程法规数字考点清单:第一章。更多关于二级建造师考试资料请加微信“万题库二级建造师考试”。 2025二级建造师精选考点资料下载 二级建造师考试学习打卡营 点击加入 2025二建考试备考开启,考试吧推荐“二级建造师考试工程法规数字考点清单:第一章”,同学们速来学习!二建工程法规数字考点清单加微信“wantikuhttps://www.exam8.com/gongcheng/jianzao2/zonghe/202412/4936051.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全书含全部规章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全书 含全部规章 2022年版》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出版于2022-01-01,中图网为您提供正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全书 含全部规章 2022年版》价格、内容简介、全书目录、读者书评等信息。上中图网,买便宜老版书。100万种正版图书,http://m.bookschina.com/8796830.htm
5.《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全书含全部规章> 法律出版社 >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全书【含全部规章】 自营 法律出版社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全书【含全部规章】 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编 京东价 ¥ 促销 展开促销 配送至 --请选择-- 支持https://item.jd.com/14348988.html
6.202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全书(含全部规章及文书范本)最新章本书独具以下三重价值:1.文本权威,内容全面。本书涵盖工程建设领域相关常用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部委规章、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及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示范文本;独家梳理和收录人大代表建议https://chuangshi.qq.com/detail/50304242
7..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法律法规全书(含指导案例)《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法律法规全书(含指导案例)》收录改革开放以来至2019年12月期间公布的现行有效的与自然资源相关的重要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及相关政策规定。内容包括土地管理,矿产资源管理,草原资源管理,森林、湿地管理,海洋管理,水资源,测绘,监察与违法案件处理等,分类细致,内容全面,覆盖了自然http://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83598
8.2024一建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pdf2024一建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第一章建设工程基本法律学问 第一节建设工程法律体系1)人民法院在审理房地产纠纷案件和办理执行案件中,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合同法》第286条的规定,认定建筑工的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优于抵押权和其他债 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202/5334302003012004.shtm
9.法官审理建设工程合同案件操作指引?常设中国建设工程法律参著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证据指引理解与适用》《中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法律全书:词条释义与实务指引》,另有调研成果《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鉴定指引》及案例分析等若干。 结合审判实践,总结了一套有关合同类案件经典裁判方法、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审理思路与技巧、工程造价争议解决、建设工程司法鉴定实务、如何提高工程https://shop7428341.m.youzan.com/wscgoods/detail/2xmja3jnzu1z1
10.我国的招投标制度与法律问题探讨随着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全国各地开始推行建设工程项目的公开招标。《招标投标法》根据我国投资主体的特点已明确规定我国的招标方式不再包括议标方式,这是个重大的转变,它标志着我国的招标投标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⑴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和规章不断完善和细化,招标程序不断规范,必须招标和必须http://www.ctba.org.cn/list_show.jsp?record_id=2898
11.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各地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制定有效的措施,切实抓好本单位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有关贯彻落实的情况请及时报告我部。 教育部 二○○六年五月十日 相关文件 1、法律法规(按时间顺序排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0年9月通过并颁布,2001年10https://kjc.hfu.edu.cn/2018/1219/c643a4829/page.htm
12.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六、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七、是“家事”,也是“国事” 湖南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第三编 年度重点 一、统领法典,总揽全局 民法典·总则篇 二、有恒产者有恒心 民法典·物权篇 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民法典·合同篇 http://www.hnlgzy.net/100/133/content_5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