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科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自2023年1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以来,妇女权益保障工作取得了重大进步,妇女的实际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可你是否认真了解过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妇女权益保护法》,看看妇女的人身和人格权益是如何保障的吧。

一、妇女的人身和人格权益保障都涉及哪些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人身和人格权益。

第十九条规定:妇女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非法手段剥夺或者限制妇女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妇女的身体。

第二十条规定:妇女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妇女的人格尊严。

第二十一条规定:妇女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不受侵犯。禁止虐待、遗弃、残害、买卖以及其他侵害女性生命健康权益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规定:禁止拐卖、绑架妇女;禁止收买被拐卖、绑架的妇女;禁止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

第二十三条规定:禁止违背妇女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其实施性骚扰。

第二十六条规定:住宿经营者应当及时准确登记住宿人员信息,健全住宿服务规章制度,加强安全保障措施;发现可能侵害妇女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七条规定:禁止卖淫、嫖娼;禁止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或者对妇女进行猥亵活动;禁止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在任何场所或者利用网络进行淫秽表演活动。

第二十八条规定:妇女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等人格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九条规定:禁止以恋爱、交友为由或者在终止恋爱关系、离婚之后,纠缠、骚扰妇女,泄露、传播妇女隐私和个人信息。

第三十二条规定:妇女依法享有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子女的自由。

二、学校应如何保障女学生的人身和人格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根据女学生的年龄阶段,进行生理卫生、心理健康和自我保护教育,在教育、管理、设施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其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保障女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发展。

三、用人单位如何保障女职工的人身和人格权益?

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措施预防和制止对妇女的性骚扰:

(一)制定禁止性骚扰的规章制度;

(二)明确负责机构或者人员;

(三)开展预防和制止性骚扰的教育培训活动;

(四)采取必要的安全保卫措施;

(六)建立和完善调查处置程序,及时处置纠纷并保护当事人隐私和个人信息;

(七)支持、协助受害妇女依法维权,必要时为受害妇女提供心理疏导;

THE END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字体大中小> 作者: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时间:2014-09-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https://www.cnas.org.cn/fwzl/lwpfzl/816885.s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3年10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https://www.gov.cn/govweb/jrzg/2013-10/25/content_2515601.htm
3.国际经济法网商品房销售中的欺诈行为是否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审判实践中也不统一。有的省份如浙江出台了《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明确把商品房纳入调整范围。但绝大多数地方对于商品房买卖是否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未作出明确规定。https://ielaw.uibe.edu.cn/lfjy/8231.htm
4.授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新闻频道第十六条 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 经营者和消费者有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但双方的约定不得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 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强制交易http://news.cntv.cn/2013/10/25/ARTI1382703969972156_3.shtml
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惩罚性赔偿的理解与适用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的规定,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是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何为欺诈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作了明确规定,即“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6/11/id/23507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