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土地使用权和中国土地使用权之比较——中国城市拆迁过程中赔偿问题分析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0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土地所有权的形式只有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两种,私人(自然人和法人)不能享有土地所有权,而其他生产资料则分属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同时,“土地管理法”第7条规定:“国有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或者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个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管理和合理使用土地的义务。”这就产生了私人土地使用权,依照法律公民可以享有土地使用权。

三、德国土地使用权和中国土地使用权之比较

德国土地使用权和中国土地使用权有不少相同之处,但在许多方面,如建立土地使用权的目的、土地使用期限的长短、土地使用期限的延长、延长的优先权、土地使用权回归时的赔偿等,也有不少差异。这里只探讨两个差别,一是土地使用权登记的差别,一是土地使用权价值的差别。我们假设,在一块面积为667平方米的土地上建有一座两层楼的住宅,共有12套住房,总建筑面积为840平方米,总居住面积为672平方米;这12套住房连同土地使用权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通过私有化出卖给住户,其中第6号住房有居住面积56平方米,为总居住面积的十二分之一,相应的建筑面积份额为70平方米。下面分析一下第6号住房连同土地使用权在中国和德国登记有何不同。

中国的土地使用权和房产是分开登记的。第6号住房的所有者将该住房的房产所有权登记后,可领到房产登记证。房产登记证记录有第6号住房的地址、位置、居住面积56平方米或建筑面积70平方米、住房的性质、房产所有者的名字等等。同时,第6号住房的所有者还要办理土地使用权证。在土地使用权证上记录有地区名称、地段和地块号码、位置、土地面积667平方米、住房居住面积56平方米或建筑面积70平方米、土地使用权拥有者的姓名等等。

德国的土地使用权象土地所有权一样,使用权拥有者有自己的地籍簿,房产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登记在一本地籍簿内,其内容如下:833/10000的土地使用权,某城市某地区011地段1820号地块,面积667平方米,林荫大街第8号,位于2单元2楼左侧的第6号公寓(附划分图)的特别所有权。

中国和德国土地使用权登记最大的不同不在于土地使用权证和房产登记证是否合一(德国只有一本地籍簿,既记录土地使用权又记录住房的产权,运作和管理比较方便;而中国分别有土地使用权证和房产登记证,运作和管理比较麻烦),而是在于中国的土地使用权证上记录了土地面积667平方米和住房居住面积56平方米或建筑面积70平方米,而在德国地籍簿上记录的是土地面积667平方米和833/10000的土地使用权,但并未直接注明住房居住面积或建筑面积。德国地籍簿上记录的833/10000的土地使用权来自第6号公寓的70平方米建筑面积是总建筑面积840平方米的1/12(或按居住面积56平方米是总居住面积672平方米的1/12计算),住房居住面积或建筑面积是通过建筑划分图上注明的第6号住房来保证。中德两国之间土地使用权登记方面的这个看来只是技术层面的微小区别,将对第6号住房及其土地使用权的价值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征地和房屋拆迁的情况下,下面要着重讨论。

在中国,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后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城镇政府受土地所有者国家的委托,通过公开拍卖,出卖土地使用权,居住用地的使用期限为70年。在实际操作中,出价“最高”的开发商获得土地使用权。开发商可能继续转让土地使用权,也可能直接投资建设,最后将建成的住房连同割小的土地使用权出卖给顾客。在前面提到的2003年国有土地使用权每亩价格高达1亿元人民币的杭州市,该市2003年的住房价格高达8千元/平方米,而面向西湖的住房价格超过1万元/平方米。在这8千元/平方米的价格中,既包括了每平方米中的建筑价值,也包括了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上所包含的土地使用权的价值。

根据传统的地租理论,土地的价值v等于地租r除以利息,即v=r/i,地租r等于土地价值v乘以利息r=v×i;土地使用权x的价值等于利息乘以折现因素:

x=r×(1-1/(1+i)∧n)/i=v×i×(1-1/(1+i)∧n)/I(其中n为使用年限)

当使用年限n为70年、利息i为4%时,土地使用权x的价值就等于0.94×v;也就是说,当使用年限n为70年、利息为4%时,土地使用权的价值相当于土地所有权价值的94%。换言之,当土地使用权以1亿元/亩的价格出让时,土地所有权的价值约为1.07亿元/亩。

在德国,土地使用权拥有者通常每年向土地所有者支付土地使用金,而不是一次性支付土地使用金。但是德国法律也允许一次性支付土地使用金,在土地所有者同意的情况下,法律同样允许土地使用者根本不支付土地使用金。在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获得土地使用权:向城镇政府购买(政府出让土地使用权),开发商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向城镇政府取得征地拆迁许可,支付被涉及者拆迁赔偿。在法律形式上,这属于被拆迁者向开发商转让土地使用权。

四、征地拆迁过程中应该如何赔偿?

在中国之所以会如此大规模地发生被拆迁户的抗争,是因为在拆迁过程中政府官员与房地产开发商通过权钱交易合谋侵夺拆迁户的利益。究竟被拆迁户损失了多少,下面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加以解释。假如上面提到的第6号住房连同其他11户住户以及其他建筑中的几百户居民在2003年被通知要征地拆迁。拆迁之后,在这667平方米的土地上将新建18层的住宅楼,总建筑面积将达7,200平方米,总居住面积为5,180平方米,共50套住房,平均每户建筑面积为144平方米,居住面积约104平方米。如果开发商向城镇政府购买相同区位和质量的土地,假定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价格为22,490元人民币/平方米,即1,500万元人民币/亩。

如果这个征地拆迁发生在中国,开发商会向第6号住房的主人提供以下两个选择:其一是给钱,开发商以当地一手房8千元/平方米的价格作为赔偿标准,支付70平方米56万元人民币的征地拆迁赔偿费;其二是给房,开发商在房屋建成后,在原区位提供7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新建房作为征地拆迁的赔偿,住户在拆迁建设期间需自己另找住房。如果住户要求一个更大面积的住房,则必须按8千元/平方米的价格向开发商购买超过70平方米以上的面积。中国的许多住户会倾向于第二个方案,这也是中国征地拆迁赔偿中常被使用的“以新换旧”方案。

如果这个征地拆迁发生在德国,开发商要支付的拆迁赔偿费就不是56万元人民币了,而是151万元人民币。其具体计算如下:土地部分,667平方米X833/10000X22,490元/平方米=125万元(其中833/10000是地籍簿中登记的比例);建筑部份,假定价格为5,920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使用年限为100年、剩余使用年限为50年、折旧为38%,折余价格为5,920元X(100%-38%)=约3,670元/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套单元的折余价值是3,670/平方米建筑面积X70平方米=25.7万元。这样,土地加建筑的总价值是125万元+25.7万元=150.7万元=约151万元。显然,在同样条件下,德国的开发商必须对被拆迁户支付151万元征地拆迁赔偿费,比中国开发商支付的数额多95万元;换言之,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支付的征地拆迁赔偿费只是应该支付数额的37%。在这种情况下,若开发商再强行拆迁,被涉及者做出强烈的反抗,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中国,第6号住房的主人在征地拆迁之前,在667平方米的土地上有7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土地使用权。如果他接受“以新换旧”的征地拆迁赔偿方案,他仍然有7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土地使用权,他的权利似乎没有受到侵害。征地拆迁之前,这7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土地使用权是70/840,即833/10000的土地使用权,可以理想化地折算为833/10000X667平方米=55.56平方米的土地面积上的土地使用权。在征地拆迁和新建之后,土地上的建筑面积从原来的840平方米上升到7,200平方米,他所拥有的7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土地使用权,只是70平方米/7,200平方米,即97/10000的土地使用权,可折算为97/10000X667平方米=6.5平方米的土地面积上的土地使用权。通过征地拆迁和新建,第6号住房主人的土地使用权从833/10000减少到97/10000,减少了736/10000,即失去了土地使用权中的绝大部分。从理想化的土地面积来看,则从55.56平方米减少到6.5平方米。其价值的减少是显而易见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建筑部分,中国的开发商以新换旧,最好的情况是不考虑原住房的折旧(但90年代后期多数地方是考虑折旧的),多支付的价格是新造价的38%(约16万元),这给第6号住房主人一定的经济好处。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开发商在建筑部分给予住户的好处,远不足以弥补住户在土地使用权方面的损失,因此第6号住房主人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征地拆迁赔偿。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就是这样明目张胆地侵害被拆迁户的利益,几乎可以说,中国的每一家被拆迁户都被房地产开发商重重地盘剥了一次。因此,中国的许多被拆迁户拒绝搬迁,甚至投入维权活动,因为他们蒙受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

目前在中国还存在着其他损害房产所有者和土地使用权拥有者的现象,比如,在一块土地的两座住房建筑之间又加建一座住房建筑,在一个居住小区原来规划的绿地上又建造房子等。虽然这并未涉及到征地拆迁的问题,但是由于一块土地上建筑面积总量的增加使原来土地使用权拥有者各自所占份额减少,土地使用权拥有者的经济利益就事实上受到了侵害。

结论

目前在中国征地拆迁赔偿中普遍实行的“以新换旧”的方法是否侵害了被拆迁者的利益,要看开发商在建筑部分给予的“以新换旧”的好处是否能抵销被拆迁者在土地部分的损失。由于征地拆迁后新建住宅的总面积大于原有住宅的总面积,若按原住户被拆建筑的面积计算赔偿或“以新换旧”,所有原住户的土地使用权比例都减少了,而房地产开发商则白白侵占了原住户的部分土地使用权。

用以下公式可以计算原住户在土地使用权价值方面的损失:

令m为该住房的建筑面积,s(0)为征地拆迁之前该土地上的建筑面积之总和,q(0)=m/s(0)为征地拆迁之前该住房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比例;由于是“以新换旧”,该住户拥有的建筑面积m保持不变,s(n)为征地拆迁之后该土地上的建筑面积之总和,q(n)=m/s(n)为征地拆迁之后该住房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比例;

那么,q(0)-q(n)=m/s(0)-m/s(n)为征地前后的土地使用权比例的损失,损失的价值为(m/s(0)-m/s(n))×v×l(其中v为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单位为元/平方米;l为土地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本文例中m=70平方米,s(0)=840平方米,s(n)=7,200平方米,v=22,490元/平方米,l=667平方米):

(m/s(0)-m/s(n))×v×l=(70/840-70/7,200)×22,490×667=约110万元。

建筑部分的增益主要来自开发商用新造价来支付已经使用若干年后的建筑物。其增加的价值为m×y×d,其中:m为建筑面积,单位为平方米;y为建筑物的新造价,单位为元/平方米;d为折旧率,<100%,由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和剩余使用年限所决定(文中的m=70平方米,y=5,920元/平方米,d=38%),则m×y×d=70×5,920×38%=约15万元。

由于目前中国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格高昂,住宅价格中的50%以上为土地使用权价格(而在德国一般为10-20%),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在建筑部分给予的“以新换旧”的好处难以抵销被拆迁者在土地部分的损失。例如,本文中引例中的土地部分的损失为110万元,建筑部分的增益为15万元,实际损失为95万元。

中国的土地使用权登记中,只登记该住房的建筑面积或居住面积,而不登记土地使用权的相对比例,这种作法不足以保护私人财产。在上述案例中,如果第6号住房的所有者接受“以新换旧”的方案,其土地使用权登记中7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的土地使用权表面上没有发生变化,似乎其私有财产未受到拆迁的影响。而按照德国地籍簿的登记办法来衡量中国这种“以新换旧”方案对旧房所有者产权的影响,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拆迁之前为883/10000的土地使用权,拆迁之后就变成为97/10000的土地使用权,其份额的减小就反映出来了。

土地使用权的价值与土地使用权登记中的土地使用权的比例成正比。土地使用权的比例越大,所拥有土地使用权的价值也越大;土地使用权的比例越小,所拥有土地使用权的价值也越小。随着一块土地上总建筑面积的增加,原住户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的比例不断减少,其土地使用权的价值也不断减少。为完善中国的土地使用权制度,应当在土地使用权登记中增加土地使用权比例一项,而且规定,一块土地上所有土地使用权比例之和为100%。在未征得土地使用权拥有者同意之前,不得更改土地使用权登记中的土地使用权比例,以此保护土地使用权拥有者和住房所有权者的私人财产不受损害。不过如此一来,那些官商勾结的房地产开发商就无利可图了,在他们背后撑腰的贪官污吏也没有油水可捞了。可以想见,在土地使用权登记中增加土地使用权比例这一小小的规章补充修改,虽然技术上毫无困难,却必定会遇到重重阻力,耗时长久而难以完成。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德国基本法》(Grundgesetz),《德国民法大全》(BuergerlichesGesetzbuch),《德国土地使用权条例(Erbbaurechtsverordnung),《德国住房法》(Wohnungseigentumsgesetz),《德国房地产评估条例》(WertV),《德国房地产评估大纲》(WertR)

THE END
1.现行有效法律目录(305件)(截至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闭幕 按法律部门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8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0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2018年) https://ssfb86.com/mobile/News/detail/newsid/8482.html
2.国家行政法规库现行有效597部 公布日期施行日期 1.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历史沿革 2024-11-10公布 2025-01-01施行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历史沿革 2024-11-08公布 2025-01-01施行 3. 城市公共交通条例 2024-10-17公布 2024-12-01施行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 http://xzfg.moj.gov.cn/
3.立法·周春梅:用生命捍卫法律尊严 ·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 点击排行 ·网络无边安全有界 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 ·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 ·商务部出台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 ·推进公益诉讼检察高质效办案的意见(试.. ·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 http://www.dyzxw.org/html/lf
4.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 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查询网址: https://flk.npc.gov.cn/ 以上网址非本站内容,用户访问时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自行承担法律后果及责任。https://cceeccic.org/630233151.html
5.法律法规大全10000条,常用的法律法规条例有哪些有很多,具体要看你现在需要哪些法律法规。 下面列举几个建筑类的法律法规: 《建筑法》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2001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暂行规定》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建设工程http://www.yaxiao.com/xx/cpjy/57772.html
6.法律百科大全优质的法律百科知识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 标签列表 管理条例 交通 时政 法律 法制 侵害隐私权 隐私权 精神损害赔偿 人身损害赔偿 人身损害赔偿案件 财产分割 离婚财产分割 帮信罪 非法出售发票罪 刑法 律师 取保候审 故意伤害罪 交通事故 抚养费 婚姻 法院 遗嘱 律师咨询 量刑标准法律https://www.fljg.com/baike/10000/
7.虚报警情法律条文是什么?[律师回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前款规定的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第一款规定的人员https://m.64365.com/zs/1395002.aspx
8.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一条,怎么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 https://www.maxlaw.cn/ask/997966961730.html
9.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建筑施工人员团体意外伤害保险第二十六条 法律适用 与本保险合同有关的以及履行本保险合同产生的一切争议处理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法律)。 其他事项 第二十七条本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不得解除合同。 释义 1、周岁:以法定身份证明文件中记载的出生日期为基础计算的实足年龄。 https://www.iachina.cn/col/col4007/
10.项目规划流程范文6篇(全文)三、法律法规规章依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六条: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天津市城乡规划条例》第四十三条: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https://www.99xueshu.com/w/filewc09dz49.html
11.民事诉讼法15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15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2020修正)》第二百四十五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第一款第七项规定的笔误是 指法律文书误写、误算,诉讼费用漏写、误算和其他笔误。 《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仅对补正裁定的范围作出了规定,但对补正裁定的期限、调解书和裁定书能否补正等问题未提及。 https://www.51zlaw.com/flzs/95758.html
12.未经执业兽医备案从事经营性动物诊疗活动,罚款10000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之规定,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农业农村局对刘某某作出罚款人民币3000元、对无锡某动物诊疗医院作出罚款人民币10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法律释义 《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管理办法》 第二十一条参加动物诊疗教学实践的兽医相关专业学生和尚未取得执业兽医资格证书、在动物http://zgzysy.com/index/news_xq/id/9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