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设立国家宪法日,正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北京市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主题海报
普法,我们在行动
今年“宪法宣传周”期间,学校党委宣传部、平谷区司法局、人民网围绕主题联合开展大思政课“五个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一场“大思政课开讲啦·国家宪法日专场”报告会,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卓泽渊讲授《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图景》。
一场宪法知识网络传播接力,推出2024“‘宪法宣传周’法治知识网络宣传互动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宪法知识答题、学习讨论。
一场“大中小学生·宪法伴我们成长”示范联学,开展宪法知识示范联学,进一步发动“大中小学生”广泛传唱《宪法伴我们成长》,参加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宪法卫士”网络学习。
一场“大中小学生·宪法学习体验营”专题实践,组成“大中小学生·宪法学习体验营”,实地参观平谷区检察院、法院等,不断增强师生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一场“宪法宣传周”座谈会,围绕深入开展法治主题大思政课宣传教育和实践进行座谈交流,研究进一步加强法治学习宣传教育合作。
赴国家级贫困县河北广宗县所发放的普法材料
为更好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加大普法力度,让法律意识在大众心中扎根,我校人文与发展学院法律系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普法活动,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中国农大的一份力量。
现代社会的运行离不开法律,为了让广大农民更加了解法律,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003年,我校法律系牵头建立了中国农业大学农民权益保护研究中心,这是国内首个维护农民权益的专门机构,该机构面向全国,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法律咨询与培训。
长期以来,精通法律知识,参与农村立法和法制建设、具有律师资格和办案经验、富有实干精神和热情的法律系教师们,带领学生投身于中心的工作,将法律实践与“三农”法律问题紧密结合,深受农民朋友和同学们的好评。
法律系师生下乡普法
建设有农大特色的法律学科
躬耕实践离不开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自1993年正式成立以来,我校法律系紧扣“三农”工作和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发展主题,积极探索国家发展和乡村变迁的路径、轨迹,取得丰硕学术成果,获得较高社会声誉。
人文与发展学院法律系主任杨述兴表示,近年来,我校法学学科积极服务“三农”法治建设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在涉农法治人才培养、科技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走出有农大特色的学科发展格局。
“法律系一直深耕‘三农’法治领域,我们不仅注重基础研究,还注重学科交叉研究,构筑当代中国农业农村法治研究新议题,提升了服务社会能力,扩大法学学科在‘三农’法治领域的影响力”,杨述兴介绍。
建系30余年来,中国农大人文与发展学院法律系立足中国农业大学“世界一流,农业特色”办学定位,以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为中心,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法律人才,服务中国农业农村法治建设,打造中国农业农村法律制度研究重镇。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与法律教研部的宋志红教授作客“农村法治讲座”
“我们既遵循法学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科优势,突出‘三农’法治特色,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农业农村法治专门人才。”中国农业大学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始终坚持“入主流、办特色”两个基本点,定期开展“农业农村法治讲座”“法学大讲堂”“法学研究方法工作坊”三大讲座,为法律系学生开启知识新窗,拓展专业视野,深入解读农业农村法治前沿理论与实务,促进交流互动,助力其成为优秀法律人才。
2019年10月,美国俄勒冈大学OferRaban教授作客“法学大讲堂”
中国农业大学法学学科拥有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与农村法制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农村产权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农业农村资源环境法治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农民权益保护中心等四个学科建设、发展和研究的重要平台,这些独具特色的“三农”法治研究阵地是中国农业大学法学研究和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在实践中培养“涉农”法治人才
普法者必须先懂法。中国农业大学法律系一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将培养具有深切家国情怀、深厚学术底蕴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新时代复合型法治人才作为教学目标。
杨述兴表示,“培养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国际规则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治人才,要打通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链接脉络。”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近年来,法律系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课程和项目,包括本科生科研训练(URP)、新生农村认知体验、法律现象观察与实践、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法律实习、诊所法律教育、律师实务和法学专业科研训练等。其中,模拟法庭与法律实习尤其使学生受益匪浅。
模拟法庭场景(滑动查看更多)
在模拟法庭课程中,学生被分为多个小组,小组成员自由选择扮演法庭上不同的角色,包括法官、辩护律师、检察官、原被告、证人等各类角色,根据老师给定的案例进行模拟审判。在模拟法庭课程中,学生不再只是法律世界的旁观者,而是成了参与者,原告要为写一份合乎要求的起诉书而殚精竭虑,被告要有理有据地反驳对方的控诉,法官则要为写出一份既符合国法又不失人情的裁判书而绞尽脑汁。
正是这一次次“对抗”,让我校法律系学生在市级乃至国家级的模拟法庭竞赛中大放光彩。近年来,我校法律系学生多次获得“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环境资源模拟法庭大赛”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
法律系代表队参加比赛获奖(滑动查看更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造就具有专业本领的真正法律人,还需到真实法律世界进一步锤炼。法律系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北京市盛廷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合作建立了16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在大二的暑假,学生们须前往上述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法律实习,他们或跟随带教法官整理阅读卷宗、旁听庭审、练习写作判决书,或跟随带教律师处理各类专业问题,辅助其完成委托业务。
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深耕理论研究,投身乡村振兴
“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法学学科多名教师参与了乡村振兴事业,参与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等立法咨询工作”,杨述兴表示,在未来的工作计划中,建设“农业农村法治”系列教材,是我们法学学科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科研方面,我们希望能形成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高质量学术成果,我们将持续举办高级别学术论坛、学术会议,引领农业农村法治研究方向,我们将为培养高质量农业农村法律人才提供更多平台。”杨述兴说,中国农业大学法学学科将继续保持农业农村法治研究领域特色优势,把基础研究与特色研究、国内研究与对外交流相结合,建立农业农村法学国际研究平台,拓展农村法治研究的世界视域。
学有所成,馈以社会
在校园里,他们开展宪法日特色活动,开展宪法知识竞答、宪法诵读、宪法日主题宣讲等活动,带大家走进宪法、了解宪法、领会宪法,大力弘扬宪法精神。
在家属区,他们开展志愿普法活动,向群众发放普法宣传单,普及日常法律知识,帮助大家确立维权意识,传递法治精神,弘扬法治文化,将所学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