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元结构来看,本单元第一课是为什么要“坚持宪法至上”,而第二课则主要讲述如何“坚持宪法至上”。只有坚持依宪治国,才能将书面的宪法规范转化为现实的宪法秩序,实现人民主权、保障人权的目的。因此,从逻辑顺序上来看,本节课也是对上节课的延伸解释。本课通过对宪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的准则,以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讲解,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增强宪法意识,捍卫宪法尊严的目的。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宪法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并且厘定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界限,约束和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本节课则是对于第一课的逻辑延伸,本课安排一课时,在课堂中将基于情境,探究问题,生成观点,让学生了解我国是如何从行动上坚持宪法至上的。
【课程标准】
课程依据标准是“法律与秩序”中的“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的准则,增强宪法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我国第四部宪法制定过程及习近平的讲话,知道宪法的构成和内容,了解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2、分析领导人重要讲话内容,结合教材知识,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坚持依宪执政的原因。
3、补充“法律家族的‘对话’”,及说明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的表格,了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增强宪法意识。
4、结合宪法的制宪程序,能够指出宪法和其它法律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的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坚持依宪执政的原因。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谜语:排行我老大,国法之根本;子法由我生,效力我最高!(打一法律名称)谜底:宪法
教师总结:宪法地位很高,通过这个谜语就可以看出。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宪法、学习宪法,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宪法的组成和具体内容。同学们先快速阅读教材18~23页内容。
任务一、阅读我国第四部宪法制定过程及习近平在宪法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了解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探究活动一
我国现行宪法是新中国第四部宪法。在这部宪法制定过程中,宪法修改委员会多次广泛征询了各地区、各部门、各阶层的意见,并发动和组织亿万群众进行全民讨论。在历时4个月的全民讨论中,广大群众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情和积极性,提出了大量意见。全国80%以上的成年公民参加了讨论,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也参加了讨论。这部凝聚全国人民意志和智慧的宪法草案,于1982年12月4日由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并公布实施。
★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草案进行全国人民讨论
参考答案: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宪法草案进行全民讨论,保证了宪法能够充分体现人民意志,能够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宪法的构成和内容
(1)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四章一百三十八条。
(2)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
从产生来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过程就是凝聚社会共识并转化为宪法内涵和规范的过程。宪法是社会共同体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从内容和价值追求来看: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阅读感悟: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教师可安排学习浏览教材第20页最上面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宪法成为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原因,以及如何维护宪法权威。
原因: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
维护宪法权威的方式: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任务二、阅读领导人重要讲话内容,结合课本知识,探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为何要坚持依宪执政。
探究活动二
在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科学规范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坚持依宪治国、依宪行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坚持依宪执政。
参考答案:
4、中国共产党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表现
(1)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宪执政。
(3)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过渡语】宪法地位很高,从我们上课前给大家看的一个谜语可看出宪法的地位之高,那么宪法的“高”地位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任务三、补充“法律家族的‘对话’”,及说明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的表格,明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增强宪法意识。
探究活动三
问题:你能看出哪一部法律处于最高的法律地位吗?为什么?
(通过对比,可帮助学生对宪法和其他法的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参考答案:宪法处于最高地位,原因是
①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
②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5、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任务四、填写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表并结合宪法的制宪程序,指出宪法和其它法律的区别。
探究活动四
请填写下表,说明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机构、选民登记、选举程序、对破坏选举的制裁等问题。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拘留、逮捕的条件,刑法规定了侵犯公民权利罪等;
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民法通则规定了物权、债权,刑法规定了侵犯财产罪;
受教育权利
义务教育法规定了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规定了国家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机会和物质条件等。
参考答案: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其他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宪法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它法律规定的内容通常是一般性的问题。
6、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权威
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
探究活动五
观察图片
从图片中你可以看出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可以看出宪法处于我国法律的金字塔的顶端,说明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7、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8、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1)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原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任何组织或个人的根本行为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各种法律都是依照宪法来规定、细化的。如果与宪法相违背之处,则这条法律自动失效,所以宪法又被称为“母法”,制定和修改程序自然比“子法”更加严格。
(2)意义: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保障了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拓展空间
【板书设计】
《坚持依宪治国》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一框。《坚持依宪治国》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的准则,增强宪法意识。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将宪法教育贯穿始终,培养和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
初中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对宪法文本的理解能力,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实际,教学中对于宪法规范的讲解主要采取案例分析形式,选择的案例尽量贴近学生生活,通过这一方式,使学生对宪法文本做到入脑、入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习近平主席说“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宪法、尊崇和拥护宪法,支持对现行宪法进行第五次修改,增强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感受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崇高地位,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
能力目标:能自觉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提高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
知识目标:知道宪法的构成和内容。理解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明确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根据三维目标,我将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和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确定为本课的重难点。
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和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创设,启发引导、小组讨论
学法:自主探究、总结反思、体验学习
我将从四个环节展示我的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环节二:教学研讨活动设置,环节三:知识内化情感升华,环节四:板书呈现自主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赋予学生一个特殊的身份:全国人大代表,这样的角色扮演,拉近了学生与宪法之间的距离。通过“宪法产生我知晓”--“宪法权威我感悟”--“宪法效力我体会”--“宪法精神我弘扬”四个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信仰宪法精神!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两会中与宪法有关的图片视频。引言导入新课,带领学生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再次走进两会,感受宪法权威。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探讨问题、思考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此为主线,串联后面的活动。
环节二:教学研讨活动设置
第一目:宪法是根本活动准则
第一目是本框题的重点,让学生在了解宪法的结构、产生过程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懂得为什么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为此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宪法产生我知晓
【活动设计】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你了解《宪法》吗?
设置问题1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草案进行全民讨论?
引导学生从全民讨论中理解现行宪法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集中反映,因此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那么作为根本法,宪法中都规定了哪些问题呢?教师展示宪法法条
设置问题2:宪法法条中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参看手中的宪法和屏幕上展现的法条,让学生了解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从而为本目所有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设置问题3:如果宪法的权威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引导学生明白“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道理!
【活动设计意图】习近平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做为法治教育专册,教材学习的是宪法,手拿《宪法》去学习,学生从读本中很容易找到宪法的构成和基本内容。这样理解起来也更加直观、印象也更为深刻。通过完成对《宪法》身份简介的填写,让学生了解宪法的构成及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现行的宪法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
活动二:宪法权威我感受
【活动设计】播放习近平就职国家主席时对宪法宣誓的视频。
设置问题1:新任国家领导人对宪法做出了庄严的宣誓带给我们怎样的感悟?对于宪法誓词的内容你是如何理解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让学生感悟到宪法至上的理念,
【设计意图】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时的宪法宣誓,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和表率,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宪法高度的尊重感、责任感。国家领导人尚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我们则更应如此,维护宪法的权威、捍卫宪法的尊严、保证宪法的实施。
参看手中的宪法读本,以我国宪法在序言中规定加以说明:“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设置问题2:这里的各政党,是否包括中国共产党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援引《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引导学生懂得各政党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都要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宪法序言最后部分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宪法对“根本的活动准则”的具体规定,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宪法具有最高权威的认识。
通过第一目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而要维护宪法的权威,保障宪法实施,就必须确保宪法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第二目:最高的法律效力
本目教材旨在从宪法与其他法律的比较中,引导学生了解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最高地位,这是本框题的难点,为此我设计了,宪法效力我体会活动,从三个角度不同的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理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
设置问题1:对于这个提议,你觉得是否可行?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具体生活中的问题能否写入宪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宪法与其他法律在规定内容上的不同,懂得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理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那么防范校园欺凌,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又有哪些法律对其进行规定呢?
教师通过表格展示《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末成年人犯罪法》这些法律中都体现了宪法中“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让学生懂得宪法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说明其他法律是对宪法的具体落实,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由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的理解。
【探讨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进步,有些法律法规和宪法的规定发生了冲突,播放视频:劳动教养制度被依法废止。
设置问题:作为人大代表,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劳教制度因与我国宪法精神相违背而最终被废止,从而懂得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是一切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展示法律金字塔,引导学生参悟宪法所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设计意图】“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顺应时代发展的法律适用于当下才能收到实际效果。让学生以人大代表的身份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从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探讨3】在今年的两会中,我国宪法迎来了第五次修改,作为人大代表,你知道宪法的制定和修改与其他法律有什么不同吗?
展示表格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
设置问题:为什么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这种严格体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更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更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保证宪法的稳定性,使国家社会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特定程序,在引导学生理解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环节三:知识内化,情感升华
【活动设计】宪法精神我弘扬。
12月4日是我国的国家宪法日,每年设立不同的主题以彰显宪法的重要性。请作为人大代表的你发挥想象,为2018年宪法日设立一个主题,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拟定宪法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回顾本节课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地位之高、权威之重、效力之大!寓知于行,亲近宪法、切实维护宪法权威,增强宪法意识,将宪法精神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和植根于心中!
环节四:板书呈现,自主总结
教师在学生自主总结的基础上,加以补充说明,再次强调本课的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参看板书内容,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内化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