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溯:《模范刑法典》的犯罪论体系“美国刑法入门”第三讲

欢迎各位读者对连载内容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请致信:

sujiang@law.pku.edu.cn。

主讲人简介

引言

如前所述,《模范刑法典》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与其自身的诸多创新不无关系。无论是在宏观的法典结构方面(例如,《模范刑法典》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总则和一个体系化的分则),还是在微观的具体制度层面(例如,《模范刑法典》实现了犯罪心态的类型化,并确立了要素分析法),《模范刑法典》都有远远优于普通法的创新之处。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是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作为刑法理论之核心的犯罪论体系方面,《模范刑法典》是否亦有其独到之处?

根据美国著名刑法学家乔治·P·弗莱彻(GeorgeP.Fletcher)的研究,20世纪两大法系的主要国家在理论和实务上逐渐发展出犯罪论体系的三种模式,即四分制、三分制和两分制。

两分制犯罪论体系的代表是英美普通法。在普通法上,通常认为犯罪的成立包括两个要件,即犯罪行为(actusreus)与犯罪心态(mensrea),前者表明犯罪的外部侧面,后者则反映犯罪的内部侧面。

三分制(或者三阶层)的代表是德国的犯罪论体系,其认为犯罪的成立应当依次从三个阶层来判断,即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和罪责。所谓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指行为必须符合刑法各本条以及其他刑法法规所规定的某个构成要件(包括客观的构成要件与主观的构成要件)。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通常是违法的,但在例外情况下,如果存在正当化事由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或者被害人同意等,则可以排除行为的违法性。在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并具备违法性之后,还要进一步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罪责(例如是否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以及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即是否具有应受谴责性。因此,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与罪责之间是一种逻辑递进的关系,一个行为只有通过了上述三个阶层的审查才可能被认定为构成犯罪。

四分制(或者四要件)是苏联所采取的犯罪论体系,其主张犯罪的成立应当包含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等四个要件。我国通说也采取四分制(或者四要件)的犯罪论体系。四分制(或者四要件)的四个要件之间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平面耦合关系,只要缺乏其中任何一个要件,犯罪就不能成立。在这四个要件之中,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可以分别对应于两分制的犯罪行为与犯罪心态,但与两分制不同的是,四分制(或者四要件)承认犯罪主体与犯罪客体的独立地位。其中,犯罪主体主要处理刑事责任年龄(例如未成年)和刑事责任能力(例如精神病)的问题,而犯罪客体这个独特的范畴是指犯罪所侵害而由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此外,在四分制(或者四要件)体系之下,正当化事由(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作为“排除犯罪性的事由”而被置于体系之外,无法纳入上述四个要件之中。

那么,作为当今英美刑法集大成者的美国《模范刑法典》,到底采取了哪一种犯罪论体系呢?下面我们试图通过比较法的考察来回答这一问题,以此为我国犯罪论体系的争论和选择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普通法两分制犯罪论体系及其缺陷

从历史渊源上看,普通法的两分制犯罪论体系可以追溯到17世纪爱德华·科克爵士(SirEdwardCoke)的一句话“actusnotfacitreusnisimenssitrea”,这句话可以直译为:“如果意图不是邪恶的,那么行为就不是邪恶的”,其含义是:只有犯罪行为和犯罪心态都存在时,罪状才能得到满足。至于犯罪的抗辩事由(defense),例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精神病、未成年等,则是被置于犯罪要件之外的,由此形成犯罪要件(offense)与抗辩事由(defense)相互并列的两大范畴。此外,在普通法上,虽然在术语上将抗辩事由区分为正当化事由(Justification)与宽宥事由(Excuse),但两者之间的区分被认为并不重要。由此可见,普通法两分制犯罪论体系具有两个特征:第一,犯罪要件仅包含犯罪行为与犯罪心态,而抗辩事由是犯罪要件之外的独立范畴;第二,在抗辩事由中,不区分正当化事由与宽宥事由。但是,普通法两分制犯罪论体系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犯罪要件与抗辩事由的并列及其问题

首先,在普通法两分制犯罪论体系之下,犯罪要件仅包含犯罪行为与犯罪心态,导致所有抗辩事由都处于犯罪论体系之外,以至于抗辩事由在犯罪论体系之中缺乏一个“概念上的家园”(弗莱彻语)。一个犯罪的成立当然需要具备犯罪行为与犯罪心态,但并不意味着只要具备了犯罪行为与犯罪心态就构成犯罪;相反,如果存在抗辩事由,犯罪的成立就可以被否定。换言之,犯罪要件是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因此,将抗辩事由置于犯罪要件之外的两分制犯罪论体系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不能充分实现审查犯罪是否成立的功能。

(二)正当化事由与宽宥事由的混同及其不足

普通法两分制犯罪论体系不仅将抗辩事由置于犯罪要件之外,而且在抗辩事由中不重视正当化事由与宽宥事由的区分,这种对于正当化事由与宽宥事由的态度,一方面与英美法的实用主义有很大关系:既然正当化事由和宽宥事由都会导致被告人无罪,那么在理论上区分两者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另一方面,不区分正当化事由与宽宥事由,与英美法的法律思维方式有关。按照美国著名刑法学家乔治·P·弗莱彻(GeorgeP.Fletcher)的看法,德国法体现出一种“结构化的法律思维方式”(structuredlegalthinking),这种法律思维方式导致其严格区分正当化事由与宽宥事由:一个具有正当化事由(例如正当防卫)的行为,被认为是行为人有权利去实施的;而一个具有宽宥事由(例如精神病)的行为则不被认为是行为人有权利去实施的,只是因为行为人独特的个人状况(例如精神或者年龄),我们不得不原谅他的行为。与德国法的思维方式不同,英美法则呈现出一种“圆滑的法律思维方式”(flatlegalthinking):普通法重视的是某种抗辩事由是否具有“合理性”(reasonableness),只要某种抗辩事由具有合理性,就可以导致被告人无罪的结果,至于正当化事由与宽宥事由的区分本身,则显得并不重要。

二、《模范刑法典》三分制犯罪论体系及其展开

(一)《模范刑法典》第1.02条第1款(a)和第1.13条第9款

对于理解《模范刑法典》的犯罪论体系而言,第1.02条第1款(a)和第1.13条第9款是至关重要的。首先,第1.02条第1款(a)规定:规定各罪状的各条款的一般目的如下:(a)禁止和预防无正当事由或者无宽宥事由而对个人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实质危害或者有造成实质危害之危险的行为。从表面上看,这一条款主要是关于《模范刑法典》目的的规定,但从中却可以推导出一个关于犯罪的定义,即犯罪是无正当事由或者无宽宥事由而对个人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实质危害或者有造成实质危害之危险的行为。这一犯罪定义实际上包含犯罪成立的三个要件:第一,犯罪是对个人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实质危害或者有造成实质危害之危险的行为;第二,犯罪是无正当化事由的行为;第三,犯罪是无宽宥事由的行为。很显然,在《模范刑法典》对于犯罪的界定中,不仅包含了普通法上的犯罪要件,而且包含了普通法上的抗辩事由(无正当化事由或者无宽恕事由),这种界定方式与普通法是有所不同的。

(二)第一阶层:(符合罪状的)犯罪行为

根据《模范刑法典》的上述规定,犯罪成立的第一阶层是必须存在符合罪状的犯罪行为(criminalconduct)。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犯罪行为是一个综合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阶层,相当于普通法两分制犯罪论体系的犯罪行为与犯罪心态的总和。具体而言,符合罪状的犯罪行为包含以下两个要素:

1.客观要件

《模范刑法典》规定的犯罪客观要件主要包括行为、危害结果、附随情状以及因果关系。首先,《模范刑法典》确立了“无行为即无犯罪”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模范刑法典》第2.01条第1款:任何人,除非其责任是基于包含一个有意行为或者不实施其物理上能作为的不作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按照这个条文,如果没有实施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话就不构成犯罪。根据“无行为即无犯罪”的基本原则,单纯的思想不是行为,单纯的身份或者说单纯的地位也是不能构成犯罪的。根据《模范刑法典》第2.01条的规定,行为的形态主要包括作为(act)与不作为(omission),此外还明文规定了持有(possession)。

第一,作为。在普通法上,作为是最基本的行为形态,原则上犯罪的成立都要求作为,不作为则被认为是一种例外的行为形态。按照《模范刑法典》第2.01条,作为最核心的要件是“有意性”(voluntariness),这与普通法的要求是一致的。当然,《模范刑法典》并没有从正面解释什么是“有意性”,而是从反面列举了不具有“有意性”的那些举止,包括(a)反射运动或者痉挛;(b)在无意识或者睡眠状态下的身体运动;(c)处于催眠状态下的动作或者由催眠中的暗示所引起的动作;(d)一种身体运动,在另外的情况下其并非行为人有意识或者习惯性的努力或者决意的产物(《模范刑法典》第2.01条第2款)。这种细致的规定方式可以为司法实践中判断某种举止是否具有有意性,因此是否构成作为提供相当明确的指引。

第二,不作为。如前所述,相对于作为而言,不作为属于例外的行为形态。《模范刑法典》第2.01条第3款规定,实施一项犯罪的责任不得以未实施行为的不作为为根据,除非规定该罪的法律明文规定不作为足以构成该罪,或者法律另行规定了实施所不作为之行为的义务。根据这一规定,《模范刑法典》将不作为的法律义务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称之为直接的不作为义务(directomission),即刑法典直接规定某种不作为构成犯罪;第二种称之为间接的不作为义务(indirectomission),即民法、侵权法等规定某种不作为可以构成犯罪。由于直接的不作为规定在刑法典之中,因此通常不会有太大的争议,但对于民法、侵权法等规定的不作为义务,则存在其是否违反“合法性原则”(principleoflegality)的讨论。

其次,对于犯罪的成立而言,危害结果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除了被害人死亡、人身伤害、财产损坏等实害结果以外,《模范刑法典》还承认一种危险结果。例如,《模范刑法典》第211.2条(轻率地使他人处于危险状态)规定:行为人轻率地实施他人处于或者可能处于遭受死亡或者严重身体伤害的危险状态的行为的,成立轻罪。无论行为人是否相信已经装填子弹,明知地将枪支指向他人或者他人所在的方向的,均应当推定其具有本条规定的轻率和危险。

最后,《模范刑法典》还对因果关系做出了明确规定,第2.03条(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首先规定:(1)存在下列结果,没有该行为不会发生该涉案结果;以及(a)行为先于结果,没有该行为不会发生该涉案结果,以及(b)行为与结果的关系符合本法或者规定犯罪的法律所附加的因果关系要求。这表明《模范刑法典》明确将因果关系区分为两个层次,即事实因果关系(条件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对于前者的判断,遵循普通法上的“如无前者、既无后者”的“Butfor”公式;对于后者的判断,根据《模范刑法典》第2.03条第2款的规定,则取决于特定犯罪的心态:以蓄意或者明知引起特定结果作为犯罪要件时,如果实际结果不在行为人计划或者预期的范围内,除非存在特殊情形,该要件不成立;以轻率或者疏忽引起特定结果作为犯罪要件时,如果实际结果不在行为人认识的危险或者在疏忽的情况下应当认识的危险范围内,除非存在特殊情形,该要件不成立。这种将法律因果关系与犯罪心态联系在一起的规定方式与普通法广泛探讨介入因素的做法不同,可以说是《模范刑法典》的另一个独特之处。

2.主观要件

《模范刑法典》在犯罪主观要件(犯罪心态)的规定方面是极具特色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模范刑法典》改变了普通法关于犯罪心态之规定的混乱状况,将犯罪心态从八十多种表述概括为四种类型,即蓄意、明知、轻率、疏忽。《模范刑法典》第2.02条对四种犯罪心态的具体含义做出了明确规定。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与普通法对犯罪心态采取“整罪分析法”(offenseanalysis)不同,《模范刑法典》在犯罪主观方面采取的是“要素分析法”(elementanalysis)。所谓“整罪分析法”是指,每一种犯罪只可能有一种犯罪心态,要么是故意,要么是过失,这种犯罪心态适用于某一个犯罪的所有实体要素,即一种犯罪心态适用于犯罪的行为、结果及附随情状;所谓“要素分析法”是指,对于一个犯罪的每一个不同的实体要素,行为人可能有不同的犯罪心态。“要素分析法”的根据是《模范刑法典》第2.02条第1款的规定:除了第2.05条的规定以外,任何人均不构成犯罪,除非其在法律要求的蓄意、明知、轻率或者疏忽等犯罪心态之下实施了犯罪的每个实体要件。

《模范刑法典》犯罪心态要素分析法

结果

附随情状

行为

蓄意

行为人有意识地引起该结果

行为人意识到或者希望该情况发生

行为人有意识地参与该行为

明知

行为人意识到行为几乎肯定能引起结果

行为人意识到(或者高度肯定)情状存在

行为人意识到行为的性质

轻率

行为人有意识地无视存在一个犯罪实体要件的实质且不合理的危险,或者无视实质且不合理的危险将产生于其行为

行为人有意识地无视了存在着实体要件的实质且不合理的危险

_____

疏忽

行为人应当意识到存在一个犯罪实体要件的实质且不合理的危险,或者该实质且不合理的危险将产生于其行为

行为人应当意识到有一个存在着犯罪实体要件的实质且不合理的危险

______

(三)第二阶层:违法性(缺乏正当化事由)和第三阶层:罪责(缺乏宽宥事由)

通过对《模范刑法典》犯罪论体系的考察,我们发现其采取了一种三分制(或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与普通法两分制犯罪论体系不同,《模范刑法典》三分制(或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不仅将抗辩事由纳入犯罪实体要件之中,而且在抗辩事由之中功能性地区分正当化事由与宽宥事由,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普通法两分制犯罪论体系的上述缺陷。

结语

与普通法两分制犯罪论体系不同,1962年美国《模范刑法典》采取了一种三分制(或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从比较法的角度上看,虽然自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贝林以来,三分制(或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就已经在德国学界确立了其通说的地位,但是,直到1975年德国刑法修订,这一犯罪论体系才正式确立于刑法典之中。1975年《德国刑法典》第34条和第35条明确规定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紧急避险,即正当化的紧急避险(RechtfertigenderNotstand)与宽宥的紧急避险(EntschuldigenderNotstand),正式在刑法典中确立了违法性与罪责或者正当化与宽宥的区分,从而最终完成了三分制(或三阶层)体系的法定化。从现有的起草资料和立法资料来看,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模范刑法典》的制定受到了1975年之前德国刑法学界关于三分制(或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之探讨的影响;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1975年《德国刑法典》受到了美国《模范刑法典》的影响。两大法系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国家——德国和美国——在没有相互参照的基础上,在两部最为重要的刑法文本中竟然采取了几乎完全相同的犯罪论体系,这不能不令人拍手称奇!无论如何,这场犯罪论体系的“不约而同”堪称比较法史上的一个佳话!

THE END
1.刑法法条最新版本的概述与解读要闻人脸识在要闻发布了:刑法法条最新版本的概述与解读,刑法是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法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刑法法条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本文将介绍刑法法条的最新版本,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解读,以便公众更好地了解和遵守法律,刑法法http://www.xydental.com/post/132.html
2.刑法最新要点解析与科普探讨体育摘要:本文介绍了刑法的最新动态,包括最新的刑法修订和要点解析。文章通过科普探讨的方式,深入解析了刑法的新变化,包括刑罚的种类、量刑标准、犯罪构成等方面的更新。文章强调了刑法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旨在提高公众对刑法的认识https://www.zhuoyanxinli.com/post/8122.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新版,全面解读与探讨公司简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律体系的完善与更新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法律依据,刑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重点探讨和解读我国最新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以飨广大读者。 刑法概述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是保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权益的http://huichengjiaju.com/post/9549.html
4.轻微刑事案件有哪些(8)属于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轻微刑事案件类型并非绝对,具体是否构成轻微刑事案件还需根据案件的具体情节、社会危害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九十八条本法所称告诉才处理,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https://www.lawtime.cn/tuwen/830168.html
5.已掌握的事实达不到追诉标准情况下的自首认定刑法肯定了被动到案后如实供述与司法机关掌握罪行属不同种罪名的事实成立自首,即余罪自首。余罪自首限于交代的事实定性与司法机关已经掌握事实的定性不同且司法机关掌握的事实也已经符合犯罪的追诉标准的情形,既然司法机关所掌握的事实在足以构成犯罪而行为人到案后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罪行时能够成立自首,那么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104.shtml
6.创业法学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1.5创业路径选择:条条道路通罗马 1、【单选题】小张最近加盟了某早点连锁店,加盟总部仅是派人到小张加盟店进行技术指导,没有参与加盟店其他事务,请问该加盟方式为哪种?( ) A、特许加盟 B、自愿加盟 C、委托加盟 D、独家加盟 2、【单选题】甲与乙签订了一份加盟合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了纠纷,后查明甲并http://changchun.ehqc.cn/show/31_42.html
7.印務局2.2. 刑法知識(20課時): —刑事法律在時間上及空間上的適用(適用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10. 訴訟費用、會計及出納 ——訴訟費用概念(民事及刑事訴訟程序) ——預付金 在知識考試時,投考人僅可查閱本通告所定考試範圍內的法例(除原文外,不得有另外的文字標註或附有任何https://bo.io.gov.mo/bo/ii/2023/41/avisosoficiais_cn.asp
8.《刑法(修正案11)》第134条之一规定,危险作业罪在生产作业【单选题】《刑法(修正案11)》第134条之一规定,【危险作业罪】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未经依法批准或者许可,擅自从事矿山开采、金属冶炼、建筑施工,以及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等高度危险的生产作业活动的,具有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现实危险的,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https://www.shuashuati.com/ti/f6ef7941b5c0440999a6328de88c3fc9a3.html
9.二零二四,过年七天乐(1)2.10 大年初一,下午在奥森北园冰雪嘉年华玩,晚上看电影《第二十条》 奥森北园冰雪嘉年华 01:15 第二十条 电影《第二十条》的片名取自《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故事讲述了自打挂职到市检察院,韩明(雷佳音饰)的糟心事就接二连三。儿子韩雨辰(刘耀文饰)为了阻止学校霸凌,打了校领导(张译饰)儿子https://www.meipian.cn/51xkzd92
10.中汇2.10建议修改第八十八条第一款似超出纳税人能力范围的条款 征求意见稿第八十八条第一款中规定,应用系统不能满足检查需要的,纳税人或者软件所有人应当提供与应用系统相关的源代码等软件技术支持。该条款超出纳税人能力范围。 修改理由:第一,企业的应用系统,一般是购买或委托他人开发的,一般情况下不掌握应用系统相关的源代https://www.zhcpa.cn/message/detail/574.html
11.老子《道德经》简明释义(全文)《道德经》原文共八十一章,这本简明释义按各章内容归纳成三个方面,分别列为上、中、下三篇,每篇二十七章。简介如下: 上篇:“天道法则”,主要是论“道”,阐述道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在这里可以学习到原始的唯物辩证法,是必须掌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篇:“道德修养”,主要是论“德”,阐述道的原理在个人修养方面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320/08/1072763658_1072763658.shtml
12.山东省价格鉴证操作规范相关政策2.10 市场中等价格 价格鉴证标的于鉴证基准日,在当地市场正常交易的一个合理范围的价格,包括批发价、零售价等,不同于平均价格。 2.11快速变现价格 在涉及以资产进行赔偿、抵债等司法裁定事项中,要求一定期限内将涉案资产快速变现,形成在鉴定基准日预期出卖资产可回收的价格。在企业终止时确定的企业或资产的快速变现价格http://www.sdtcpg.com/news/gsxw/30.html
13.法院刑事赃款赃物管理刑事犯罪是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并且这种反映表现的领域和强度,与一个国家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密切相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现代犯罪的类型有很多种,刑法中对于https://www.64365.com/special/fyxszkzwgl/
14.设计人员标准(通用9篇)我国《刑法》第93条第二款规定:“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据此可知,企业人员要成为刑法上所指的国家工作人员需满足两个要件:一为企业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po3lzj5.html
15.《刑法》对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规定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刑法》第169条规定的情形是,无偿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提供资金等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等,可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 而与《刑法》169条相比,大股东占用资金的情况更适合《刑法》第272条,即挪用资金罪。169条是指将上市公司利益输送他人,272条则是指将上市公司利益占为己有。 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如果归还,那就是挪用http://guba.sina.cn/view_1820_184292.html
16.百分之2.10化成小数是多少答:百分之2.10写成完全的数字形式为2.10%。其实际意义是,2.10%写成分数到式为2.10/100,也就是https://edu.iask.sina.com.cn/jy/gKnqtgxeS5.html
17.「CISSP学习笔记」01.安全与风险管理1.2.2.10. 风险框架 风险框架是关于如何评估、解决和监控风险指南或方法。在联邦信息系统中实施风险管理框架(RMF)包括6个步骤: 1.4.1.1. 刑法 刑法是维护和平、保障社会安全的法律体系的基石。如谋杀、抢劫等行为。 1.4.1.2. 民法 民法是法律体系的主体,用于维护社会失序,管理不属于https://blog.csdn.net/u013129300/article/details/135048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