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故意伤害罪是第几条第几款

找法网提醒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构成故意伤害罪的要件:

1.主体要件:主体为一般主体;

2.主观要件:在主观方面上表现为故意;

3.客体要件: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

4.客观要件:在客观方面上表现为实施了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故意伤害罪证据指引有:

2.证明犯罪嫌疑人,具有犯罪故意的证据,如犯罪嫌疑人及其同案犯的供述和辩解、被害人陈述、现场目击人的证言等;

3.证明犯罪嫌疑人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方式和手段的证据,如伤情检验报告、医院病历资料、手术记录、护理记录;证明被害人的伤害部位、伤口特征等;

4.要注重在案发现场,或从犯罪嫌疑人住所、身体、指认处、抓获时所穿衣服上,发现能与案件联系起来的物证、书证的收集,如犯罪嫌疑人遗留的作案凶器、足迹、血迹、体液、毛发、衣服等。

THE END
1.刑法故意伤害罪规定专家导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故意伤害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暴力犯罪,往往会对受害人的人身遭受损害,https://m.64365.com/zs/682419.aspx
2.认定故意伤害罪应当注意哪些问题?2.分清故意伤害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界限。过失重伤罪在主观上是过失的,而且法律要求必须造成他人重伤的结果才能构成犯罪,而故意伤害罪在主观上是故意的,即使致人轻伤,也构成故意伤害罪。 3.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不一定都认定为故意伤害罪。刑法规定的其他犯罪中也有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情况,如刑法关于强奸妇女致人重伤http://www.npc.gov.cn/zgrdw/npc/flsyywd/flwd/2002-04/19/content_293423.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故意伤害罪本篇文章给大家讲一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故意伤害罪相关内容解释以及对应的法律知识,希望会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涉及到法律的复杂性,建议您咨询律师,以便得到更准确的法律意见。律师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案件的法律依据,https://www.fljg.com/xingfa/677298.html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看搏击俱乐部(搏击俱乐部)影评犯罪嫌疑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被害人掉落数颗牙齿、面部多处骨折,伤残等级鉴定为Ⅶ级伤残,达到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应当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14.危险驾驶罪 证据1 证据2 犯罪嫌疑人Tyler Durden在车辆繁多的道路上不扶方向盘,踩油门竞驶,属于单个人追逐竞驶,根据《中华人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958053/
5.指导案例杨伟故意伤害案[第745号]如何确定犯罪行为对应的法定最开封市禹王台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杨伟伙同他人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外力作用于被害人胸腹部等敏感部位,导致被害人在醉酒和患轻度心肌炎的情况下迷走神经反射性抑制心跳骤停而死亡,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杨伟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系从犯,应当减轻处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二条和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331/16/41063377_902895895.shtml
6.《刑法》第238条中转化犯条款的理解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238条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其第二款规定:“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3/08/id/73186.shtml
7.王瑞张某故意伤害罪刑事二审刑事判决书综上所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第六十七条第三款、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七十五条、第一百九十二条之规定,作出如下判决:一、被告人王瑞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https://fgxy.gxuwz.edu.cn/info/1049/39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