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对社会的意义(精选5篇)

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大环境中,不同社会和阶层的人民在欣赏新闻中的美感时,会持不同的态度和情感。这是因为人们有着各自的思想、意识和情感。因此人们对新闻的审美感受不相同也就不足为怪了。比如科技、体育、旅游、医疗等这些没有明显阶级性的领域。人们或许只是情感的暂时流露,有些人对这些新闻感兴趣,有些人对那些新闻感兴趣。不同的人决定了不同的新闻价值,因为他们付诸的感情是不相同的。即便如此,最终新闻传播带给人们的都是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交流。

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以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实例为依据,以新闻传播的形式传递给受众,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进而总结得失,形成对社会和人生的积极的思考,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新闻是真实的,它可以把很多隐藏在社会深处的东西挖掘出来展示在大众面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对社会环境最公正最直接的表达。而大众通过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发现这些新闻中的看点,积极的可以影响社会,而消极会让人们形成对社会的真实的认识,比如对环境恶化灾害的频发使得洪水、风沙、地震、干旱等灾害性新闻报道,人们通过对事实的了解,思考自己的行为,及时的反省,认识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保护环境的认识,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在不同的新闻传播中,人们感受到不同的信息,真切的了解社会的现实,开阔视野的同时,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思考,进而改进做法。

新闻传播审美价值对思想的教育作用

新闻传播审美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受众的审美心理

新闻传播面临的是受众,目的也是对受众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每个受众的心理是不同的。受众接受信息后,又把信息反馈给新闻传达者,新闻工作者会根据这些反馈的信息来分析受众的审美心理。新闻栏目的开创是以受众的审美需求为依据的,只有节目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因此,新闻传播的工作者要将注意力放在受众的审美心理上,只有以受众审美心理为基础,才能让新闻传播达到预期的效果。

新闻传播媒体定位

(一)政治责任

(二)法律责任

(三)伦理责任

三、结论

参考文献:

[1]新闻自由委员会编.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展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董岩.新闻责任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关键词新闻编辑;社会文化;构建,影响因素;探究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言论自由及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媒体不断的发展壮大,其在信息的传播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维逻辑,并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该背景下,新闻传播也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新闻编辑也成为了形成社会文化的基本方式,新闻传媒则是文化的载体及传播的重要媒介。

1新闻媒介与社会文化的联系

人类的社会活动根据目的不同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为了达到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生产活动和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生产活动。其中后者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属于社会意识及社会文化的生产活动。从编辑学的角度看,精神生产即是创造出社会文化产品来构建社会主流的文化或者社会意识。现代大众传播日渐兴起,传播技术特在不断的更新,高科技的应用使得新闻传播的方式形成的极度繁荣的景象,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正在无孔不入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其频繁在出现人们的视野中。新闻活动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文化生产活动的重要方式,正在不断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逻辑及视野境界,成为了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社会文化的产生、传播、发展、演变等,均与新闻媒介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同时文化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而新闻传媒也是在变化中不断的延续传承者社会文化信息,成为流动的文化及历史[1]。

2新闻编辑影响文化构建的各种因素

从单一的个体上讲,新闻编辑是社会中的个人,其社会化的性质即表示其对于社会主流的思想观念、行为逻辑、文化产品有较强的认同性。文化产品对于社会成员人们社会实践及思想产生极为重要的约束作用,而编辑即是将该类文化形式转化为人们均能接受的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行为模式,并认同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及文化现象。新闻编辑需要传播的内容即是受到人们认同的主流与文化的各类信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及学习过程中,新闻编辑会逐步形成独特的性格、兴趣爱好、世界观、价值观等,该类主观因素也会直接的影响到其思想及行为的方向,并贯穿于新闻编辑的整个过程,使其在选择社会新闻时,在很大的概率上会选择符合其本身性格特征、心理倾向或者世界观的新闻,作为传播的内容。因此新闻编辑的主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信息的全面性、客观性、传播方向,影响了社会文化的构建[2]。

新闻编辑不仅需要有个人的行为,还需要整个编辑组织进行统筹规划。该类新闻组织的内部因素也成为构建社会文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群体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们在进行各类活动时多个个体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及中介环节。新闻编辑需要满足生存及发展的基本需求,则需要在群体组织中与其他人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因此其认知水平、行为逻辑、视界范围、思想观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组织成员的限制、影响,或者受到群体观念的裹挟而放弃自己坚持的理念,屈从与群体的强势观念[3]。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群体的影响也能够使新闻编辑对事物的看法更全面,消除了较多的不确定性。

大众传播的过程与社会大小保持一致,且社会地位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组织,如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或者具有一定社会背景的组织,性质较为特殊,对于社会系统的组织和运行也有着较大的影响,相应的社会活动也制约着大众传播的各项活动。新闻编辑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领导力量,需要创造及维护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系统主要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主要方面构成,新闻编辑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生活中,编辑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其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直接的影响或者制约。

3新闻编辑对于构件社会文化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新闻编辑成为了构建社会文化的重要条件及必然的发展趋势,其在构建社会主流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1)文化传播需求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传播的过程中才能发挥出其本质的作用。因此传播及动态的流转是文化存在及传承的基础条件,而现代技术的发展,传媒事业的不断兴起,其在文化传播方面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2)文化的作用而文化是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其有着自身的特点、形式、发展规律及作用,其文化体系属于性质极为活跃的社会网络,其住主要作用在于条件人们的观念、心理、情绪等,并提供思维方法、价值观,并通过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约束自身的行为。新闻编辑为该类思想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并保障了行为的约束的社会性,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共识[4]。

4结论

新闻媒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作用为传播信息,使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全面、清晰的获得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各种类型的新闻作为信息的载体也承传播文化的责任,因此新闻编辑对于构建社会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是基于现代社会文化的的需求及其重要作用,对其有着较大的影响,并有效的起到了规范社会文化的作用,对现代社会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晖.论新闻个性的社会文化成因[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91-95.

[2]王小华.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分析[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5):154.

【关键词】新闻传播;国家形象;宣传战略;全球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的宣传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国际战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也已经将国家形象的宣传纳入到国际竞争的基本范畴之中。国家形象对于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和国际社会的影响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而新闻传播能力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新闻传播是一项重要的传播渠道。一个国家如果能够掌握国际社会的传媒高点,就将成为国际舆论的主导,势必对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的战略地位

(一)国家形象的宣传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

与国家经济发展、军事实力等硬实力相比,国家的形象宣传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软实力是通过表现形式,向国际社会宣传自己的形象、文化等以展现国家的精神风尚和友好的形象。进入新世纪以来,整个世界的主题并没有发生改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正是在这一主题背景下,很多时候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可能会比硬实力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国家形象宣传的现实意义

在国际社会上,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其次,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改善国家的外交环境,提高其他国家对自己的好感。再次,良好的国家形象还可以加强国家在国际舞台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有助于政治目标的实现。最后,良好的国家形象还有利于国家引导国际舆论声音,争取公众对国家的支持。

二、新闻传播对国家形象宣传的重要作用

(一)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虽然一个国家的形象不能脱离客观实际,但也不可能只是简单意义上的照片式的反映。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宣传具有很多的途径,其中新闻传播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2]。在信息传播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新闻传播由于其对信息传播的及时、准确等特点,在公众心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因此新闻传播无疑是信息传播领域的一个至高点。

(二)国家形象是在人们心中对一个国家产生的主观印象,经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有关一个国家的信息被传播到大众的耳中,并在其脑海里形成对这个国家的印象。新闻媒体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对传播信息的有目的的取舍,将国家美好的一面展现在世界的面前,从而可以有效地左右受众们的思想,最终将一个美好而伟大的国家形象深刻地塑造在人们的心中。因此,对于国家形象宣传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新闻传媒领域的竞争。

三、如何加强我国的国家形象宣传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新闻传播理念

在以往的新闻传播中,我们的媒体仅注重对国家经济建设及国家实力方面的宣传报道,而忽略了对于人的报道。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新闻传媒应该转变过去以往的传播理念,建立起“以人文本”的新闻传播理念。也就是说,外国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首先应该是对于中国人形象的一个认知。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媒体渠道向国际社会展现出我们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这样的新闻报道将更容易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引起外国人与我们的共鸣。另外,由于国家形象的宣传实质上是一种打动人心的手段。因此,“以人为本”的新闻传播理念还要求,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研究他们的习惯、喜好、信仰等,使我们的宣传内容与受众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相吻合。

(二)积极传播国家形象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形象对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新闻传播宣传国家形象,既是国家形象宣传战略中的一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一种体现。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对于国家形象的宣传塑造,乃至于对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都是国家在国际博弈中的重要筹码。因此,我国的新闻媒体还应不断提高对于国家形象在国际舞台上的宣传力度[3]。

[1]韩源,王磊.全球化时代的新闻传播与国家形象宣传战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网络文化的构成层面

要认识网络文化,需要将它放在不同层面加以考察,这包括:

网络文化行为: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与活动,大多具有文化的意味,它们就是网络文化的基本层面,是网络文化的其他层面形成的基础。

网络文化事件:网络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事件,它们不仅对于网络文化的走向起到一定作用,也会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网络文化现象:有时网络中并不一定发生特定的事件,但是,一些网民行为或网络文化产品等会表现出一定的共同趋向或特征,形成某种文化现象。

网络文化精神:网络文化的一些内在价值取向与特质。目前中国网络文化精神的主要取向表现为:自由性、开放性、平民性、非主流性等。但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渗透程度的变化,网络文化精神也会发生变化。

网络文化产业:网络文化具有文化产业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不仅是文化产业的增长点与制高点,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和其他传统产业变革的力量。

网络文化制度:网络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也会在社会制度层面反映出来。网络文化所推动的制度发展、变化甚至变革,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体现。

网络文化秩序与格局:网络文化具有复杂的主体构成,由文化的生产、消费、管理、应用等多种主体间形成的关系与秩序,不同国家、民族、阶层、群体文化的相互关系与态度,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构成层面。

不同层面的网络文化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网络社会景观。研究网络文化,有时需要从以上层面的某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有时又需要将这些不同层面的认识综合起来、统一起来。

网络文化的基本认识框架

网络文化依托于网络这一特殊的土壤,但它的根基来自于现实社会。网络社会所遵循的仍是传统社会运行的那些主要“公式”。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在网络里,某些“变量”的“值”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革命性结果的产生。因此,网络文化既有一般文化的共性,反映了中国社会总体的某些特点,又具有一定的个性,网络技术、网络环境、网络互动无疑是这种个性形成的关键因素。

也就是说,网络平台的属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因此,认识网络文化,就要认识网络这一空间的特殊属性,这些属性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这些属性对于网络文化个性的影响。

一直以来,网络被人们更多地视作媒体,但是,网络的不断发展,使人们意识到,它具有比传统媒体复杂得多的属性。它同时具有技术平台、媒介、经营平台和社会等四种属性。这些属性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交叉作用,正因为如此,网络传播才显现出复杂的社会景观,网络文化也是网络多重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研究网络文化,需要认识网络的这些不同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观察在网络属性变化的过程中网络文化的演进过程。

技术属性下的网络文化

从目前来看,网络同时具有四种属性,但这种四种属性并不是同时出现的,网络最早表现出来的是技术属性,当www(万维网)技术普及后,它作为大众媒介的属性逐渐突出。另一方面,尽管在较早阶段网络中就出现了虚拟社区,但是,它作为社会形态的属性,是到了21世纪后才表现得日益充分。而网络的商业属性也是伴随着媒介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发展才出现并且不断强化。

在网络属性的演变过程中,网络文化也在完成着它的演进与扩展。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从技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扩展。网络在最早期,是技术精英的专利,网络文化的“血统”是小众的、精英的。在那个阶段,网络文化的发展动力是以技术为主的,技术的交流、共享、谋求技术进步、通过技术建造乌托邦等构成这一阶段网络文化的主要特点,此外,由于当时的技术精英的价值观取向,那一阶段的网络文化也具有反主流、反商业等特色。但是,在商业力量等的推动下,网络文化已经变成了大众文化。

2.从反主流文化向主流文化的扩展。网络文化起源于技术精英,所以它从一开始也表现出较为浓烈的反主流意识,黑客现象及黑客文化就是其主要表现之一。除了黑客以外,恶搞等反主流文化也是网络文化早期的基调,从总体来看,网络文化在最初更多的是以主流文化的叛逆者的面貌出现。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应用的深入,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动日益密切,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也从简单的对抗发展成对话、合作甚至融合,网络文化自身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因此,一方面是网络文化向主流文化的靠拢,另一方面是网络媒介本身的主流化,两者交织作用的结果,是网络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3.从同质文化向异质文化的扩展。在普及程度较低的互联网早期,互联网更像一个大家庭,它跨越地域界限,将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连结在一起,此时的网络文化表现出较大的同质性。

但是,随着网络普及程度的提高和商业化程度的提升,网民构成日益多元,网络应用的形式也日益丰富,BBs、即时通信、博客、sNs、微博等各种应用将网络人群细分,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出异彩纷呈的群体文化、亚文化,网络文化的异质性日益明显。

网络文化的异质性,也是网络经营的需要,只有异质的市场,才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因此,商业力量也在不断推动网络文化的异质化,甚至个性化。

4.从技术文化向商业文化的扩展。网络是以计算机技术的身份诞生的,因此,早期的网络文化也是以技术文化为主的。它在初期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技术自身。但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当互联网开始变成一种公共信息设施和公共媒体时,商业的力量开始渗透到网络中,商业力量成为网络发展的新的主导力量。网络文化中商业文化的属性逐渐凸显,而且最终促使网络文化的深层转型。

尽管网络文化的性质在发生变化,但由网络技术的特性带来的一些网络文化特质却是一直保留着并不断延续,例如它的开放性、多元性、分权性、集群性、参与性等。网络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特质,在与现实社会进行着互动。

媒介属性下的网络文化

(一)网络新闻与网络文化的互动关系

网络新闻与网络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作为网络文化表现方式的网络新闻。新闻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特定社会文化的表现方式。网络新闻也不例外。网络新闻的内容、传播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网络文化的表现。

从专业网站的新闻传播活动角度看,网络文化同时体现在网络新闻内容的选择与加工这一微观层面和网络新闻的结构与传播理念这一宏观层面,所借助的是网民的价值取向这样一个桥梁。网络新闻的加工、整合、版面编排形式等,都要针对网民的需求特点来考虑,也就是需要与网络文化的某些取向相契合。

网络新闻内容的整体结构,也与传统媒体的新闻有所不同,例如,娱乐新闻、社会新闻的比重要更大,这也都反映了网络文化的需求特点。而传播策略上,网络新闻更注重互动性、参与性,这也是顺应网络文化的一种表现。

2.作为网络文化传播、传承渠道的网络新闻。网络新闻不仅是网络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网络文化的传播渠道。

很多网络新闻直接反映着丰富、生动的网络文化。网民的活动、意见等,都可以通过网络新闻得以传播。作为网络新闻有机组成部分的网民提供的各种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更是网络文化的直接展现。

网络新闻在推介网络文化产品、反映网络文化事件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文化传承,同样,网络新闻不仅仅在“即时”地传播着网络文化,也在通过日积月累的方式传承着网络文化。

3.作为网络文化精神载体的网络新闻。媒体的功能之一是文化的传承,而其中主要的载体就是新闻。新闻不仅传播着具体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事件,也通过这些现象与事件的传播,传达着某种时代的精神。同时,新闻传播的原则、态度与方法,也是某些文化精神的体现。

(二)网络舆论与网络文化

1.网络文化影响下的网络舆论环境。任何网络舆论的形成都是基于特定的环境,这既包括现实环境,也包括网络环境,换一个角度看,网络舆论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信息环境、受众环境等。它们都或多或少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舆论环境,也是在与网络文化的持续互动中,在不断发生变化。了解网络舆论,就需要了解网络文化的特定状态和演变走向。

2.网络文化影响下的网络舆论传播。对于网络舆论传播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关键的,一是舆论热点的形成,二是舆论传播中的群体互动。两者都受到网络文化的直接影响。

3.网络舆论推动的网络文化走向。网络文化与网络舆论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网络文化的影响十分显著,但反过来,每一次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会转变为一定的文化影响,它们会累积起来,影响着未来的网络文化走向。

网络舆论是网络文化的表征,也是网络文化的提炼过程,中国网络文化的精神,正是通过一次次网络事件、一个个网络舆论案例逐渐被“萃取”出来、沉淀下来,累积下来。多数网民也正是通过这些网络事件,体验到网络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网络文化精神的熏陶。

因此,网络舆论与网络文化是相互推动、相互转化的两个事物。

(三)网络交往与网络文化

网络不仅是大众传播媒介,也是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媒介。在网络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个体来说,这不仅促进了他们对社会环境的了解与认知,也促进了他们的社会交往,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以及社会资本的获得,提供了更多可能。这种社会交往,也同时在促进着网络中群体文化的形成,并对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产生一定冲击。

商业属性下的网络文化

尽管互联网的起源是不带商业色彩的,但是,从它进入公共应用的时候起,它就成为了一种商业平台。网络文化也必然带有商业的属性。

(一)网络产品的文化意义

无论是网站还是网民生产的产品:都具有文化意义。网络产品的文化意义体现在如下方面:

网络产品都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的,每一个产品总是或多或少地体现着特定的民族、时代或群体的文化背景。

网络产品是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网络文化传播的手段,网络文化的精神,也需要通过网络产品进行传播。

网络产品能否在网络中被接受或流行,是由网民的价值取向决定的,而网民的取向,又是在网络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因此,网络产品的普及、流行趋向,成为了网络文化的风向标。

(二)网络文化对网络经营的影响

尽管技术、资金、资源、运行机制、人才等对于网络经营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网络经营更重要的基础,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网络经营的起点,也贯穿于网络经营的全过程。

网络文化对网络经营的主要影响表现为:文化产品生产是网络经营的主要任务,基于网络文化的社区与关系建设是网络经营的土壤,文化追求也有助于提升网络经营的境界。

社会形态属性下的网络文化

当我们把网络看作一种社会形态时就会认识到,网络文化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互动的产物,也是这两种社会形态之间的一种桥梁。网络文化不仅在影响着网民的价值取向、心态与行为,也在影响着整个社会。

(一)网络文化对现实社会的映射

网络文化不是空中楼阁,它的根基是现实社会。反过来,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的镜子,或者说,是对现实社会的映射,但这种映射并不一定是原样反映,它可能是通过某些变形的方式来反映现实社会。这种映射在网络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得以体现,例如网民的各种行为、活动以及作品。

(二)网络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反作用

1.网络文化对社会压力的双重作用。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增多,人们的生存压力加大,很多人由此累积了各种心理压力,而从社会层面看,社会系统内部的压力也在增加。网络越来越多地被人视为社会的泄压阀,网络文化的运动过程也是社会压力释放的一种方式。但是,也应该看到,网络文化的运动不仅有泄压的可能性,也有增压的可能性,两者还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相互转化。过分强调其中一个方面,都会导致相应的社会问题。

2.网络文化对个体的影响。网络文化直接作用于每一个网络中的个体,个体总是或多或少会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例如,网络文化对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网络文化对个体的“涵化”作用等。

4.网络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干预。在互联网早期,不少人认为人们在网络社会中的活动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逃避,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互不相干。但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网络社会在构建自己独特的社会体系的过程中,也在与现实社会发生着密切的互动,网络社会越成熟,它与现实社会的交融就越深入,它对现实社会的冲击也就越深刻。

从目前来看,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发生作用,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临时性的“个案”来作用于现实社会。例如,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干预作用、网络事件对社会的冲击作用;

另一方面由持续的、累积性的“培养”与“传承”方式,对现实社会形成长远影响。例如:网络环境对个体的认知体系、价值观等形成潜移默化影响,网络社会关系对整个社会结构、社会体系形成渐进式的影响。

(三)网络文化对文化格局与走向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现有的文化格局产生的冲击也是明显的,一方面,它自身的文化格局呈现出与传统文化格局不同的景观,另一方面,它又在冲击着传统文化格局,例如,平民文化对精英文化形成挑战,多元价值体系对单一价值体系形成冲击。

网络文化不仅对现有的文化的格局形成了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文化的发展走向。

1.网络文化将促进多元文化的对话与融合。网络将进一步激发文化的多元化,同时网络也将或为各种文化对话的平台与渠道。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各种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结果。在未来,网络文化在这方面的作用将表现得进一步明显,它不仅是不同手段、不同群体的文化的对话,还将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的对话。

网络文化所推动的文化多元化与文化融合,是同一硬币的两面。多种文化的溪流汇聚到同一河流中,然后再分化成无数的细流奔向不同的方向,每一个个体在不同的细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这将是由网络文化带来的新景观。

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在网络平台上的文化融合过程中,也需要防止文化个性特别是民族文化个性的丧失。

2.网络文化将推动文化秩序的再建设。文化的进一步多元化,文化的互动与融合,这些都会带来文化秩序的调整与再建设。

THE END
1.中国法律评论是北大核心期刊吗?影响因子多少?中国法律评论是CSSCI南大期刊; 影响因子是5.12。 中国法律评论杂志(CN:10-1210/D) 创刊于2014年, 目前以双月刊形式发行, 是一本由法律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的CSSCI南大期刊。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西里7号 邮编:100073 https://www.haotougao.com/zhonggflpl/wenda/06.html
2.法律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西里7号邮政编码100071(0米)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北京第一法律书店 (0米)北京东方天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米)法律出版社有限公司 (0米)北京中天浩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0米)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 (0米)中天法律电子出版社 (40米)北京企先行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40米)北京法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https://gongshang.mingluji.com/beijing/name/%E6%B3%95%E5%BE%8B%E5%87%BA%E7%89%88%E7%A4%BE%E6%9C%89%E9%99%90%E5%85%AC%E5%8F%B8
3.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机构100家选介日记澳大利亚当代中国中心于1970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成立。该中心主要对1949年以后中国的社会发展进行学术研究。当前,它的研究侧重点已经扩展到中国当代的经济、政治和法律等领域的现状,同时,也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视角对中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在经济改革中引发出来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 https://m.douban.com/note/800732854
4.万维同心:华为手机就是一个中国上古神话的合集。昆仑玻璃,玄武框架#万维同道# #韩业财# #华为手机# #万维同心#举报 评论0 请先 登录 后发表评论~ 评论尺素金声丨这1个百分点,对稳固大国粮仓意义重大来源:人民日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颁布施行以来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在反诈法实行两周年之际刑侦君专门设计了一组精彩的反诈海报以https://www.toutiao.com/w/7275126543007990564/
5.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计算机网络总结RFC(Request For Comments)即请求评论。 互联网草案(Internet Draft) 互联网由用户直接使用的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和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提供连通性和交换)组成。 https://blog.csdn.net/qq_40629792/article/details/86162085
6.中国法院网开通法律博客自今天开始,全国各地各级法院的法官都可以在中国法院网上定制自己喜欢的页面,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法律博客,或谈感悟或记琐事,探索人文价值,诠释法治精神。中国法院网法律博客(http://blog.chinacourt.org)的开通,旨在通过网络媒体进一步宣传司法建设成果,为每位法官提供一个展示个人风采的平台。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5/11/id/187730.shtml
7.法律文献引证注释规范(收藏版)前者包括:法律、行政法规、政府公告、司法解释、法院判决、政府函令等规范性的文献。后者则泛指所有非规范性的文献,如:法学评论文章、论文、专著、法学教材、研究报告书等。这一分类概念已被中国法律图书馆界接受和采用,但在中国法律界尚不普遍。为了以下被引用文献分类上的方便,本文采用中国法律界比较熟悉的名称“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id=427265326586003968
8.昆仑万维发布公司声明:坚决用法律武器维护我司合法权益6月21日晚间,昆仑万维在官方公众号发布声明,将坚决用法律武器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6月21日晚间,昆仑万维在官方公众号发布声明,表示对于恶意造谣、刻意曲解的抹黑攻击行为,坚决用法律武器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以下为声明全文: 近日,我们发现有自媒体发布了一些针对我司的大量歪曲谣言,对我司声誉造成不良影响,为正视听,特https://www.cls.cn/detail/1049648
9.昆仑万维:关于昆仑万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20昆仑万维:关于昆仑万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2024年第一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调整授予价格的法律意见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https://stock.hexun.com/2024-08-23/214131548.html
10.网络人权的理论和制度: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Stuart Biegel在《超越我们的控制:面对网络空间的法律制度的不足》一书中指出了网络空间面临的四大问题:网络恐怖主义、版权、消费者网络欺诈、在线憎恨性言论,并提出规制方案。[9]Selian, A.N.在《信息通信技术在人权、民主和善治中发挥的作用》一文中分析了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在人权保护中的作用,强调个人、非http://lawyeredu.pkulaw.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1&id=1109
11.万维全自动网络考试平台未检测到授权服务“万维全自动网络考试平台未检测到授权服务”的问题,虽然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但通过合理的排查和解决方案,这一问题是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的。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应重视软件的合法性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不仅是法律要求,也是保障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的基础。同时,定期的维护和更新也是预防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https://blog.51cto.com/u_15144836/11396643
12.法律法规课件法律文献引证注释规范(法律法规课件)法律文献 引证注释规范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法律文献引证注释规范(建议稿)/罗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2042-2 Ⅰ.法…Ⅱ.罗…Ⅲ.法律-文献-规范-中国Ⅳ.D92-65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数据核字(2007)第 052132号 书名:法律文献引证注释规范(建议稿) 著作责任者:罗伟https://doc.mbalib.com/view/8037a80f5a3cb87a8a8cef83102076f3.html
13.法律声明2)评论及网上论坛 本网站表述的任何评论均属于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cnal.com的意见。 3)版权 (1)本站凡注明“原创”字样、来源为“有色宝”的稿件,版权若要访问和使用cnal.com,您必须不加修改地完全接受本协议中所包含的条款、条件和cnal.com即时刊登的通告,并且遵守有关互联网、万维网或本网站的相关法律https://www.cnal.com/about/la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