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1、甘肃省通渭县2023-2024学年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新的词汇开始广为流行,如自强、自立、自存、自治、自主、竞存、适存、演存、进化、进步等,人们姓名或字号中大量出现适之、演生等。这一现
2、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三民主义思想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B维新思想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C晚清新政促进了近代化事业的发展D进化论思想逐渐得到了普遍认同2咸丰同治年间诗作夷场行:“人间何地无沧桑,平填黄浦成夷场。青红黄绿辨旗色,规制略似棋枰方。”从材料看作者描写的地区是A葡踞澳门B英占香港C上海租界D天国南京31921年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这里,列宁主要强调A利用市场机制B建立工农联盟C生产资料公有D按劳分配产品4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成了一些书籍报刊学
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7天津自1860年开埠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港口贸易城市,其发展深刻反映了时代变化。如表为1941年天津港贸易统计表。据此,结论正确的是A太平洋战争强化其国际地位B军阀割据阻碍国内贸易发展C国民政府实施统制经济政策D天津被纳入了日本战时体制8针对旱灾引发的粮食供应问题,1978年9月,安徽省委决定:借出部分集体土地让社员自由耕种,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还允许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粮油作物,谁种谁收。这一举措A诱
6、宁边区政府规定,在边区境内只准使用边区银行币,边币图案多为边区名胜,如中共中央办公楼、边区参议会会场、边区银行大楼等。自此,边币逐渐成为独立于法币之外的货币体系。边区政府这一做法A打破了日军的残酷“扫荡”B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C扭转了根据地面临的困境D有利于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12毛诗序(诗经的一个版本)中言“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这表明A中国古代民主思想浓厚B诗歌有助于政治教化C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D诗歌是最佳劝谏方式13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即许县)。这一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史籍中却有不同的记载。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和三国志
7、毛玠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诸葛亮传及诸葛亮的隆中对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说明A史料包含了记录者自身的立场情感B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史实记载C史料与历史真相之间可能存在差距D自相矛盾的史料不能作为历史证据14中共中央在大革命后期发表的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中指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互争其在革命军队中之影响,这是互争领袖权的斗争之很重要的一方面共产党应力求取得革命军队的领袖权。”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A受到共产国际的深刻影响B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C着力开辟农村革命道路D尚不清楚中国革命的性质15一本新撰外国地理课本的章节目录包括:“中国本部、满洲、波斯、印度、暹罗、法属亚洲、英属马
8、来半岛、英属加拿大及黑暗大陆总论”等。下面对此书的认识哪一个最准确A这是十八世纪初期英国人对世界地理的看法B这是十九世纪初期美国人对世界地理的描述C这是二十世纪初期日本人对世界地理的分类D这是中国在二次大战后对新国家出现的叙述161953年我国对粮食统购统销模式制度化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004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重点提及运用“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方针,两年后,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上述政策发生转变的主要目的是A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B增强国有企业经济活力C优先发展我国的重工业D使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17西方学者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说:唐代科举制是作为
9、中国文明伟大成就之一的量才录用的文官制度的真正开端。作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给予肯定是因为它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考试选拔官员更为公正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D打破了贵族的特权垄断18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9“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该评价对应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
10、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20某思想家认为:“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同任何其他的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这样,君主们就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据此可知,该思想家主张A公正平等下的经济自由B提高关税以保护国内市场C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D倡导“新经济”发展模式21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以下四项中与“家天下”有关的是:A大同之世B传贤不传子C禅让制D世袭制2219世纪70-90年代,一部分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逐渐融合,由此,一个新的社会阶层绅商,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12、覆。”C“依四川法造交子,与现缗并行。”D“时商贾至京师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26下图的名称应该是A太平天国形势图B辛亥革命形势图C北伐战争形势图D红军长征路线图27让北宋中期统治者忧叹“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的“二虏”是指A辽和西夏B辽和金C金和西夏D金和元28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理”即是“天理”,强调了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同时,他又反对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后来有些思想家对此作了改造,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这说明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C这种观点包含了强调人的个体意
13、识的因素D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29下表是某学者总结的由唐到宋科举考试的变化。由此可知A贵族政治淡出历史舞台B皇权专制得到一定加强C官僚政治体系渐趋完善D权力制衡体制开始形成301927年初,毛泽东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伟大作用,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这一思想A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探索出符合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C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D丰富了中共民主革命的基本理论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城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城。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纷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
15、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位银1350万两”。18711873年洋纱进口3.7万公担,到190
16、91911年增长到132万公担。从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古代到近代棉花利用的共同价值。32进入近代以来,由于河南地处内陆,社会风气闭塞,封建思想浓厚,乡村私塾和省、府、县旧式书院仍占据着绝对的地位。十九世纪八
17、九十年代以后,虽然河南部分进步士绅创办了少量的具有务实新风的书院,但直至1903年,河南留日学生仅有7人,新式学堂在校学生仅为770人。1900年,陈夔龙留守北京参与辛丑条约的谈判,加深了对西方的了解。1903年,陈夔龙接任河南巡抚,力图为新政打开局面,将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规定兴办学堂的数量是考核官吏的一项重要指标。1905年,河南设立了师范学堂、农务实业学堂、武备学堂等多所新式学校,还将河南课吏馆改为仕学馆,专设法政速成科。与此同时,陈夔龙又设立尊经学堂,企图保存国粹。据统计,1906年河南在日本的留学生共有96人,新式学堂在校学生有21050人。摘编自徐明涛陈夔龙抚豫期间教育改革述评(1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河南教育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对河南的教育改革做简要评价。33材料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清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为敌的人物完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在这种意味深长的矛盾背后是历史透成的两个原因:其一,庚子之变以后的局势是一种真正的统治阶级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时局。1901年2月布的上谕中说:“无事几难支持,今又构比奇变。”正是对这一点的承认。新政在主观上是为了防止革命揭屋顶而牻开的一个窗洞,但在客观上却成为时势佩手不感改革者而实现的一场改革。历史常常会使前机与放果大相异趣,对于一个没幕的阶级尤其如此。其二,有人说过:
19、成成政变杀青年人南方人多;八国联军杀老年人、北方人多。透过这种南北方和青老年的对立,是改革人物与顽国保守人物的对立。侵略者用暴力消灭了后类人物中的一部分,同时又以此震醒了其他部分。这并不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但它导致的结果却是为中国的改革消除了一些阻力。许多历史的是非是隐藏在历史的深处的,只有透过某些历史细节的表象,才能把握历史迈进的步伐和节奏陈旭慧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改革的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20、根据材料“自主、竞存、适存、演存、进化、进步”等一批新词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姓名和字号体现了进化论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维新变法时期,严复等人翻译天演论,宣传进化论,说明当时中国维新思想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B项正确;三民主义思想提出是在1905年以后,且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三民主义对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维新变法对当时的影响,没有体现晚清新政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维新变法时期宣传进化论的影响,但无法得出进化论思想得到“普遍认同”的结论,D项错误。2、C【解析】材料“平填黄浦成夷场”意思是中国的黄浦成了外国的地盘。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英国曲解南京条约的
21、附件,率先在上海建立租界,而材料中的“黄浦”地处上海,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3、A【解析】试题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从而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选A考点:新经济政策点评: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故本专题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看,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等。从命题方式上看,注重把苏联不同时期的改革作纵向比较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作比较。4、C【解析】根据材料“马克思主义成了一些书籍报刊学术研讨的主题,并进入
23、;材料无法体现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维新变法是否与中国实际结合,排除D。6、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货币不相同,这实际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南北朝时期南方开始开发和发展,故A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河西走廊地区因为丝绸之路商业较为发达,岭南地区经济处于刚开发时期,故B排除;C项使用绢、帛作为货币可以说是黄河流域丝织业发达的表现,但绢、帛作为货币材料有其本身的弱点,故C排除;D项准确地反映了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和铜币使用情况,说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
24、对稳定,故D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货币7、D【解析】1941年是抗战时期,从材料数据看,天津从日本、朝鲜、中国东北及其他国家进口额大,显示了天津成为日本商品倾销或战争物资重要基地,天津被纳入了日本战时体制,故选D项;1941年上半年太平洋战争尚未发生,可知A项错误;1941年,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天津已沦陷,故排除B、C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41年天津港贸易”,联系抗日战争的背景分析解答。8、A【解析】据材料“1978年9月借出部分集体土地让社员自由耕种,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还允许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可知,为解决旱灾引发的粮食供应
26、为烟草业消费主体,D选项错误。故选B。10、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04年圣路易斯博览会上我国赛品与其他国家展品的对比,体现了我国和西方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C符合题意;A、B、D与材料无关,排除。11、D【解析】1941年由于日军残酷的扫荡和国民党右派掀起的反共浪潮,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陕甘宁边区政府以边币取代法币,有利于避免法币贬值带来的经济冲击,边币图案设计有利于加强民众的政权认同,故D正确;根据所学可知,1941年还没有打破日军的残酷扫荡,故A项错误;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的是中共开展的大生产运动,排除B。扭转根据地面临严重的困难局面,需要从政权建设
27、,经济建设军队建设等多方面努力,仅有货币政策这一项不足以扭转根据地面临的困境,排除C;【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边币的发行。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理解根据地推行边币政策的主要作用:缓解经济困难,加强政治认同。12、B【解析】从材料中“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风”的双重作用,天子用“风”教育感化臣民,臣民用“风”讽谏规劝统治者,这说明诗歌有助于政治教化,B正确;A中的“民主思想浓厚说法错误,排除;仅从材料不能得出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属于孤证,C排除;D说法绝对化,排除。故选B。13、C【解析】几种不同史料的记载方式,反映了他们与真实的历史真相之间存在差距,故C正确。材料
28、中未涉及作者立场情感的信息,故排除A。同一历史事件有的有一种记载,有的有多种记载,但不是所有的历史事件都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C错误。材料中的史料之间不是矛盾的关系,故D错误。【点睛】本题以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县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史料与历史真相之间关系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14、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大革命后期,中共中央认为“共产党应力求取得革命军队的领袖权”,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共产国际对中共中央的影响;C选项错误,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并未着力开辟农村革命道路;D选项错误,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已认识到革命领导
29、权的重要性,1922年中共二大上就已经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5、C【解析】材料中的“中国本部、满洲”是作为两个国家出现的,所以可以推断是日本在大陆政策指导下的设想,将中国东北从中国分离出去,建立满洲国。故C正确;十八世纪初期英国人没有侵略中国的意图,排除A;十九世纪初期美国人也不存在对中国侵略的意图,排除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被打败,不存在“满洲国”,排除D。故选C。16、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农业由计划经济到“多予、少取、放活”,乃至废除农业税的转变,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发展,进而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故A正确;材料信
30、息不涉及国有企业和重工业,故BC错误;使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不是主要目的,且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17、B【解析】根据题干“量才录用的文官制度的真正开端”可知学者费正清强调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体现人才选拔公平公正性,故B项正确;题干未强调科举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A项;题干中未涉及科举制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及打破贵族特权垄断的影响,排除CD两项。故选B。18、B【解析】据材料“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洋务运动创办工业的根本目的是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自强求富,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扩大中外贸易交往”的信息,故A项错
32、精神不突出,故B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反帝不明确,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爱国主义精神不够张扬,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20、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观点属于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现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故选A;“提高关税以保护国内市场”属于重商主义的表现,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属于凯恩斯的经济思想,排除C;“新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和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故选A。21、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禹的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以“家天下”的形式持续了四百年的统治。世袭制以血缘关系作为职位传承的纽带,家族统治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33、。所以此项与“家天下”有关。材料反映了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其子继承其职位,做了夏王,世袭制开始,故D正确;大同之世就是在天下为公的条件下,选贤举能使得社会不用管理就能安定,大同是公天下,禅让制是此时期最主要的政治形式,职位传承上,以“贤”为重,不符题意,故A错误;部落联盟时期,原始民主选举制度的反映,其意思是职位传给贤能之人,而不是传给儿子,不符题意,故B错误;部落联盟时期,原始民主选举制度,具体表现在尧让位于贤能的舜,舜让位于治水有功的禹,明显与“家天下”无关,故C错误。22、A【解析】19世纪后期,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逐渐融合产生新的经济和阶层,表明了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化,A项正确;投资近代企业
34、的绅商阶层的诞生不是自然经济解体的结果,没有阻碍政府兴办洋务运动,BC两项错误;绅商阶层的诞生不足以“颠覆”晚清的政治格局,D项错误。23、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申报是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时务报是在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民报创刊与1905年;新青年是在1915年9月创刊,因此C选项是正确排序,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选项排序错误,排除。24、A【解析】材料中“两个副产品”之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时期,此时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传统的血缘政治开始让位于地缘政治,分封的宗法政治开始让位于类似于公务员制度的官僚政治。材料中“汉代对
35、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所产生的两个“副产品”中的察举制,打破原来的世卿世禄制,也使血缘关系渐趋减弱。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君主专制并不“完善”,排除;C项,中国古代历史自秦朝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汉朝不是社会转型时期,排除;D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地方势力不能决定集权的发展,排除。25、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出自国语,讲的是先秦时期已经存在的官营手工业的社会情况,比较其他选项可知,A选项经济现象出现最早,故A选项正确;“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指的是翻车,翻车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故B选项错误;“依四川法造交子,与现缗并行。”指的是交子,四川
36、出现交子最早在北宋时期,故C选项错误;“时商贾至京师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指的是飞钱,飞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故D选项错误。26、C【解析】依据图中进军的路线从广州出发,打到长江流域,直至北京。说明是北伐的战争的进军路线。故C正确;太平天国进军路线是从广西开始,排除A;辛亥革命是从武昌开始爆发,排除B;红军长征是从江西瑞金出发,到达陕北,排除D。故选C。27、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中期与北宋并立的两个朝代分别是辽和西夏,故选A项;金建立于北宋末期,排除BC项;元是灭亡南宋后建立,排除D项。故选A。28、C【解析】根据“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可知,王守仁的这种观点包
37、含有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具有进步作用,C正确;王守仁的心学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A错误;王守仁的心学与程朱理学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只是认识理的途径不同,B错误;D夸大了理学的作用,排除。29、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科举制选拔权力由“恩归有司”到“恩由主上”,体现了君主对选拔权力的管控,考试原则的更加“公开、平等、择优”、考试形式逐渐“取士与育才统一”,有利于选拔人才为统治阶级服务,因此材料体现了这时期专制皇权的加强,B项正确;宋代贵族政治并没有淡出历史舞台,直到明清时期,贵族政治仍有一定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朝科举制的发展,无法体现整个官僚政治体系的完善,C项错误
39、,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由国外传入;种植范围从边疆推广到内地;政府积极推动;地位逐渐上升;纺织技术先进。(2)变化:纺织分离;由手工纺织到机器纺织;土布出口量下降,洋布进口量提高等。评价:西方列强入侵和工业文明的传入;一方面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另一方面便利了外国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客观上有利于向近代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3)丰富衣被材料;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世界文明交流。【解析】(1)特点:从“棉花传入中国”,“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历代
41、辩证的方法说评价近代西方殖民对中国的影响。(3)价值:从材料一中提取“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从材料二中提取“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等信息,进行归纳总结。32、(1)河南教育落后,社会闭塞,封建思想浓厚;主政者对西方的了解加深;清末新政的影响(2)措施全面,执行得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河南教育落后的状况;培养了各种专业化人才,推动了河南的近代化;引进先进知识,传播了新思想;带有落后的封建残余思想,影响河南教育的发展。【解析】(1)根据“河南地处内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