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出台《生物安全法案》的背景和隐忧是什么?
美国出台《生物安全法案》的背景是多面性的,比如涉及国家安全、经济竞争、贸易摩擦、战略产业保护、政治游说以及公众健康与伦理等多个层面。这一法案的提出似乎是反映了美国政府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方面的战略考量。
国家安全风险:
美国一直泛化国家安全,担忧外国对手特别是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可能通过合法和非法手段获取美国的敏感技术和数据,这些技术和数据可能包括人类基因数据等,从而威胁到美国的经济竞争力和国家安全。
供应链依赖:
美国对某些关键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产品的外国供应链依赖被视为潜在的安全风险。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这种依赖性暴露出的问题促使美国政府寻求加强本土生产能力,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
技术领先地位保护:
美国政府希望保护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防止关键技术外泄给竞争对手国家,确保美国在全球生物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中美贸易摩擦:
自2018年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并在多个领域实施限制措施。《生物安全法案》的提出可以被视为这一更广泛贸易战的一部分。
(注:CRO是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的简称,即:合同研究组织)
贸易战与政策变动:
自2018年3月美国政府宣布对钢铁和铝制品征收进口关税起,中美之间开启了贸易战。随后,美国政府对中国的科技企业实施了一系列限制措施,这些措施虽未直接针对CRO产业,但整体上加剧了中美之间的经济和技术摩擦,为后续针对特定产业的打击埋下了伏笔。
生物安全与供应链审查:
《生物安全法案》进程和扰动:
3月6日,美国参议院国土安全与政府事务委员会召开听证会,参议院版的“生物安全法案”草案(编号:S.3558)以11比1的同意票数获通过。该议案由参议员加里·彼得斯(GaryPeters)提出,目的在于禁止美国联邦政府与某些与外国竞争对手有联系的生物技术提供商签订合同。
3月23日,美国众议院生物安全法案发起人迈克·加拉格尔宣布将于4月19日辞去众议院议员职务。迈克·加拉格尔的辞职比他原定的正常去职早了7个月,可能是他的身体健康问题使他产生辞职念头,也可能是他受到了上级施加的压力。他同时也是针对TikTok的《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对手控制应用程序侵害法》的主要发起人,他的突然辞职引发无限遐想。
3.《生物安全法案》之草案的通过,影响是什么?
2)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
3)国际合作与市场准入担忧:
4)供应链与业务模式调整:
5)研发与创新挑战:
6)行业战略调整:
7)政策与法规响应:
中国政府可能会出台更多支持性政策和法规,以帮助国内医药企业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同时加强国内市场的建设,提高自给自足的能力。
1)政府沟通与游说:
2)法律咨询与合规:
3)市场多元化:
4)内部审查与风险管理:
5)增强透明度:
6)技术与研发投入:
加大对原创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7)客户沟通与支持:
与现有和潜在客户保持密切沟通,解释公司应对制裁的措施,确保客户信心和业务连续性。
8)应急预案制定:
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的制裁措施,包括供应链重组、市场调整和财务准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