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需求,提供“一次办好”服务。一是推行优先办。各地法律援助机构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理手续,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案件一律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山东等7个省(市)对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基本做到当天受理、当天审查、当天指派。浙江省针对缺乏证据但事实表述清楚的农民工讨薪事项,采用法律咨询、代书等方式帮助农民工维权。二是推进跨域办。陕西等17个省(区、市)在受理转交申请、调查核实情况、送达法律文书等方面开展异地协作,降低农民工维权成本。江西省为在外务工人员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四川省通过视频方式为农民工提供远程法律援助。三是强化联动办。各地法律援助机构加强与人社、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和数据共享,打造农民工讨薪案件一体化工作模式。广东省法律援助机构与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加强合作,对群体性案件采取仲裁前调解方式快速处理,并以调解书的形式确保有效执行。浙江省嘉善县法律援助中心与人民法院协作,从受理法律援助到申请强制执行,仅用4天就为165名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650万元。
紧抓效果,提供优质服务。一是前移服务关口。各地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深入建筑工地和农民工集中居住地,了解农民工法律服务需求,帮助化解欠薪风险。湖南省深入2万个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化解农民工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劳动纠纷隐患。福建省泉州市法律援助机构主动对接快递行业协会,为快递员提供精准法律援助。二是落实服务标准。各地法律援助机构认真执行《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和《全国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服务规范》,对群体性案件,落实及时报告、集体讨论、跟踪督办制度,为农民工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援助服务。三是提升服务质量。安徽等地组建专业律师库,指派经验丰富的律师承办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黑龙江等地建立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办理机制,提前介入、专人办理。广东省对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实行一案一评,保证案件办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