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身边的人都在用思维导图?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
实践证明,它确实很强大。
如果没有思维导图,我可能感悟不出现在的模型树。同样,思维导图能带你认识很多关于学习的底层原理,一旦你开始使用它,你就会慢慢发现,学习是有方法的。
思维导图为什么如此有用?它的意义何在?这背后的道理又是什么?
要明白这些问题,必须回到学习的本质——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学习的。
那么大脑是如何学习的呢?其实我们大脑的学习方式跟机器学习的原理是相通的,都是先输入信息,经过一系列过程加工,最后输出为一个模型。
比如我们小时候不小心碰到了火,手很疼,这是一个信息,最终大脑会把这些信息提炼成一个模型:火=疼。
那么这跟思维导图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就是:既然我们的学习方式是输入信息+输出模型,那么应该输入多少信息才能提炼好一个模型呢?
相信你一定无数次听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同学们啊,其实考试就这些知识,只要你懂了,考试时不管它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
虽然我们也懂这个道理,考试肯定不会考我们从未学过的东西。但是就那几本书的知识,我们辛辛苦苦学了三年,却依然在高考的时候,拿到题一筹莫展,似曾相识,又无从落笔。
那怎么办呢?
练咯。于是我们买了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买了无数的资料书,每天卷子满天飞。把自己置身题海战术,想着等我把所有能遇到的情况都做一遍,考试就一定没问题了吧?
可是你忘了,信息是无穷的。
比如,仅仅用f=ma,就可以延伸出来成千上万的题,你练得完吗?
但信息是无穷无尽的啊,你搜集得完么?
那怎么办呢?我们怎样才能通过少量的信息就能提炼一个准确的模型呢?
方法就是将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划分层级。这跟我们之前存量思维的理念特别像,如果我们将知识分门别类,然后去做存量,很快就会发现事物的内部规律,进而提炼出准确的模型。
而思维导图就是将知识分门别类的最好工具之一。
这是思维导图底层的意义之一,将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帮助我们快速的提炼模型。
从这一点延伸出来,我们还可以得到三个具体的意义。
一、结构化:帮助存量
结构思维其实我早在《存量思维》里就提及了,但是那时并未明白它的很多道理与思维导图是共通的。
为什么思维导图能帮助知识变得结构化?
前面提到,思维导图的作用,就是通过画的过程来把信息分门别类。
这个分门别类,就是把杂乱的信息重新梳理一遍,在梳理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就在思考,这个信息属于哪个层级?与哪些信息并列?与哪些信息重叠?
最后整理出来,就像一颗大树,从主干,到分枝,到小分枝,到树叶。
这个过程就是在把知识结构化,以前是一堆杂乱的信息,现在成了有结构和层级的知识。
它的好处我在存量思维已提及,让你看问题更加全面、系统,且下次再接触新信息时,可以更快吸收和存量,而不是做无意义的重复。
二、关联化:帮助记忆
如果你想想我们的神经连接,就知道它们是互相连接的,但是我们学东西时可并未这样做,而是一股脑儿往里面塞。
这点至关重要,如果你学的每个东西都毫无关联,最后记忆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而思维导图,就是把各个知识关联起来。因为你在画的时候,就是在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一直在思考这些信息到底属于哪个层级,它们之间有何关联……
关联化有什么作用呢?好处就是帮助联想。联想是记忆的底层原理之一,我们经常听到的记忆宫殿,它的底层原理就是联想记忆。
三、条理化:帮助检索
什么是条理化?
想想看,你画思维导图的时候,是怎么画的?
一来,先画一个大圈(也可其他图形),代表中心;接着是各个分支,然后是分支延伸出来,不断填充,不断分支,直至不需要填充信息。
这个过程就是在把知识条理化。
它有什么作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先问个问题,我们行动的时候,又是如何提取信息的呢?
是像拿个放大镜一样,到处搜索,还是按照层级,逐步搜索下去?
你不用回答我也知道,几乎我们所有人在行动的时候,都是直接“拿个放大镜”在那搜索,包括我。
因为我们的知识是杂乱的,从未被归纳整理。而思维导图的作用,就是帮助你快速索引。
你可以想象,你去图书馆找一本书会怎么找?那其实就是大脑的检索方式,也是思维导图的作用。
但是我们平时学习,是把图书馆的书全部推倒了,堆在一起,然后要用的时候再一本本排除。
这当然难以检索了,也就是我们常说自己记忆力不好,其实是因为信息太杂乱,没有被分门别类,所以很难检索。
如果你懂了,那么我再问你,如果现在操场刚解散,你会怎么找一个人?到处狂奔?还是扯开嗓子吼?
答案是,努力在人还没动之前,先找到那个人的学院,然后找到他的年级,最后找到他们班,然后去男生那两排找他。
这么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学习的时候,却从未用过,因为我们思维比行动更懒。
以上,基本思维导图的意义都说完了。但是还有两个很重要的东西,我把它们提出来单独讲一下,因为我发现它们在实际运用中也经常用到。
一、发散思维
经常我们在写某个计划,或者议程的时候,老是容易疏漏。
如果你按照思维导图去写,分门别类,就会促进你的发散思维,让你想得更加周密和全面。比如我现在不论是写假期清单,还是准备团队例会,我都会用思维导图来写。
还有就是帮助创意,大家可能在大学里都打过比赛,以后进入社会工作了还会写产品计划啥的。
怎么尽可能多的去想呢?有个好工具,就是思维导图。
二、梳理知识
这个其实刚上面也提到了,但是我希望今天以后,你能运用思维导图,把你以前学到所有重要东西,进行重新梳理,让它们变得结构化。
比如,如果成绩对你很重要,那么你以前学的那些学科,找出来,用思维导图一一梳理吧。这个假期我给自己定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梳理。
一个新媒体写作感悟的梳理,我看的那些书,看的那些网课,记的那些笔记;另外就是吴伯凡认知方法论和蔡康永的情商课,以及读书笔记。
我们不能只顾着学,还要记得停下来做存量,因为样本是无限的。
你知道吗?我曾经最痛心疾首的一件事,就是我记了那么多个笔记本,那么多重要的知识,但是现在几乎一点也想不起来了。
因为我记笔记的时候有个强迫症,要求笔记本非常整洁,连画条线都会心疼,就好像那是我的脸一样。
所以,我记笔记的时候都是,①②③……,一条一条工工整整抄下来。而且不允许有疏漏,即使很小的一个细节也不行,生怕自己错过什么。
现在我尽量用思维导图去梳理,我连笔记本都不买了,去淘宝上买了一大本雪白的草稿纸,不论记什么笔记都用思维导图去记。
丑陋不堪,可是自得其乐。
什么是思维导图?
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帮我们实现结构化的工具。
你可以理解为一颗大树,如何先长出主干,长出分枝,再分枝……到叶子,最后开花结果!你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图书管理员,如何把一本书放到它该去的位置。
或者你也可以理解为,它就是一群关键词的结构化集合。
很简单,其实人人会画。
先画一个大圆,我个人倾向于把它画成圆,简单粗暴(其实是不会画别的)。你也可以把它画成一棵树,一只鸟,一个人,一本书,啥都行,最好契合主题。
两种画法:
一种是先把主支干画完,然后再填充。这种适合你已经获取了所有知识,做梳理,或者用作发散思维。
一种是一个支干画完了再画另一个。这种适合记笔记时用,比如听一场演讲,看一个视频,因为知识转瞬即逝,你只能听到一个关键词就画一个出来。
不拘泥于形式,也不管美丑,重要是画的过程。所以怎么画都可以,我自己画得也很丑。
运用场景:记笔记、整理笔记、写创意、议程、规划、写作等等。
其实,我几乎需要输入输出的地方,都会用到它,建议你也多用用。曾经听过一个课,课的老师说,大概要画100张思维导图,你才知道它的妙用。
一、必须记忆
画完只是第一步,并不是说就完了,因为你要知道,思维导图也遵循遗忘规律。
这方面最出名的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根据这个曲线你需要记忆四次:画完之后立马回顾一遍,第二天再复习一遍,一星期之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之后再复习一遍。
如此,一个学习就算完了。
二、关键词
思维导图是画关键词,把你以前记笔记的习惯丢掉,不要在思维导图上出现大段的文字。
否则思维导图就跟传统记笔记没什么区别了,有的人记笔记非常详细,害怕丢失哪怕一个细微的信息,那跟无限样本搜集式的学习有什么区别呢?
记住,思维导图只记关键词,一般是一个动词+一个名词,也有可能只是一个名词,但是请丢掉大段的文字,尽量对其压缩、精炼。
如果那段文字实在很精彩,可以另找笔记本记,或者APP里有批注功能。
三、多做检索
我们经常在整理一个东西时候,总喜欢先看大量的材料,这也是拖延症的表现。
如果你是在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之类的,请先不要看任何材料,先凭自己的记忆,想到多少是多少,这些才是已经被你内化的知识。等实在想不出来了,再去看笔记和各种材料。
四、3个例子
例子至关重要,最好是3个,以后我会在“建模欲望”进行详细阐释。
五、重在过程
在前面已经几次提到这个东西了,这里在提一次,思维导图的意义只在你画的过程体现出来,画完它的使命就已经基本结束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别人画的思维导图毫无感觉的原因,所以你必须要自己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