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8.07.26
有时候老板说了一大通,我们硬是没有明白。有时候跟朋友说话,明明自己心里面想好了,可是却不会表达出来。有时候同样是做一件事,人家一下子就能反应过来,可是你呢?.....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的困惑。今天我就来教教大家通过思维导图来理清思路,提高处理事情的效率。并且思维导图不仅仅是一种大脑开发的工具,同时还能让我们拥有一种拓展开放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发掘自己的天赋。好了,废话不多说,世界上干货。
神经元与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与大脑神经元发散形状几乎一摸一样,思维导图符合脑神经元的构造(仿生学)
神经元和思维导图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左右半脑各司其职,文字只刺激了左脑的文字区域。导图同时刺激了左脑的文字、逻辑,右脑的色彩、图画、想象、创造。所以,同样的内容,通过思维导图,你会记住更多。
色彩的好处:世界是彩色的,人类天生会被彩色的事物吸引,色彩会刺激我们的右半脑。
图画与联想:图与文字之间存在着,看到这张图,你就会想到关键词。图画也刺激了你的右半脑。
思维导图与普通图画的区别:有分支、有关键词、有规律、成发散状。
思维导图的要素:中心点、分支线、关键词以及个性标。
A.先有一个中心点(突出重点)
(1)把一张空白的A4纸横放
(2)中心在中间位置用图形或大字
(3)高度概括的写你要记录的事情
B.分支线(形散神聚)
(1)记住每个中心点出去的分支线小于等于7
(2)使用归纳和演绎,顺其自然,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3)每条线只有1个关键词,字压线,线相连
(4)条理顺序,可以使用数字、箭头
C.关键词提取
(1)长度在7字以内
(2)动词、名词或以形容词为主,制作思维导图就是将一个主题分解成多个部分(主支),再把每个部分进一步分解为细线(分支),或者说,制作思维导图就是思考给任何事物划分分支的过程。落实到实操,我认为可以分为两步,分为为“书”与“画”。
首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阅读过程中,要仔细留意书中的案例,针对某一案例琢磨是否还有其他的发散思维模式,不同模式下出现的解读会带来哪些不同。如果条件允许,不妨跟其他伙伴讨论下案例,看是否能碰撞出其他火花,学习到不同的知识。
动手“画”一张是制作思维导图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书中提到了7条规则,分别为:
1、纸张——寻找笔感好的纸张,纯白色A4或A3纸,横向放置;
2、中心图像——不需要漂亮的“画”,一拳大小为佳;
3、颜色——可以纯黑也可五颜六色;
4、分支——性感曲线最理想,明确区分大中小;
5、语言(词语)——1分支1词语;
6、层次化——刻意为之适得其反;
7、TEFCAS——尝试(Trial)、行动(Event)、反馈(Feedback)、检查(Check)、调整(Adjust)、成功(Success),总之先试试看!
遵守这7条规则,并加以不断练习、修改,“完整思维导图”就会跃然纸上。反之采用单色、中心图像只有文字等违反某条规则的导图便被称为“小型思维导图”。
当然,思维导图不一定都要画成完整思维导图,在理解的程度上对规矩做适当的修改与忽视,在作者看来也是被允许的,因为“无论何种形式,只要思维导图的绘制助你到达了预期的目标,它就是一份好的思维导图”。
为了让您更加直观、快速的了解和学习思维导图,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个视频,建议在WIFI下观看
先拿手绘思维导图来做示范。首先要准备好工具,一张A4大小的白纸,一些彩色笔,就够了。绘制步骤也简单。就是一个主题,通过线条去延伸节点/分支,一级,二级,以此类推。绘制的重要元素主要有两个,关键词和图像。首先第一步,画主题。画一幅中心图像,将所要思考的主题视觉化。譬如我要做自我介绍,中心图像的主题就是“我”,于是我就画了个穿青色衣裙的古风女子,代表一种理想状态的我,寓意为人青润如玉。
第二步,画一级分支,也就是主分支。主分支,其实就是你所要讨论主题的方向,分类,它在意的是思考的广度,也就是水平性的。比如我的介绍,在画主分支的时候,就可以从个人简介、工作经历、个人爱好等方面来发散阐释。
第三步,画二级分支。二级分支是沿着主分支进行的发散,这里注重的是思考的深度,也就是垂直思考,比如【个人简介】这个主分支下,就能想到姓名、性别、性格、联系方式……等关键词。以此类推,可以接着发散思考,去画更多的分支和内容。第三步结束后,其实一幅思维导图基本就算完成了。
第四步是画一幅完整思维导图的其他必备元素。虽说是第四步,但其实,这些元素并非要等到最后一步才做的,而是融入到前三个步骤中同时进行。
1)曲线。
线条最好用曲线,不要用直线的原因是,你看自然万物,拥有完全直线的是很少的,基本呈现方式都是曲线,曲线的线条也比较有美感,利于引导大脑发散。
2)色彩的使用
记住一句话就好,总之就是要五颜六色!用色请大于3种颜色。
3)图像
加入可视化元素。图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大脑对于图片的接收和反应速度是快于文字的,所以大家才会说“一图值千字”,可见可视化表达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也利于刺激想象和大脑记忆。
4)关键词的原则
尽量使用词语而非句子,做到1个分支1个关键词。关键词的发散性优于句子的,随意组合包含的含义要比一个句子丰富得多。
接下来讲讲手绘和软件的选择。在这里,我用陈列式笔记,简单列出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从上图可以看到,手绘和软件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工具手法。这里顺便推荐几款软件应用,是我这一个多月尝试用以来,觉得还不错的。
如果电脑是windows系统,可以用Xmind,个人觉得,如果要求不是太高的话,免费版已经够用。
如果是苹果的,可以用mindnode,颜值控的人应该比较喜欢这种,界面设计很好看。
对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手绘和软件,或者说思维导图,你是要画全图版的,全文字版的,还是要图文并茂版的?其实都可以,你随意,你开心就好——毕竟,“你的导图你做主”。
我的选择参考是:个人习惯+目标/需求+所用场景。
比如,我要用思维导图理顺我今天的工作计划,或者一个项目管理的策划,那首选是软件+纯文字版,因为这个时候,我的需求是省时、方便修改,别人看得懂。如果是我晚上闲下来读书、做笔记的时候,我首选是手绘,而且很在意图文并茂。一个是刺激大脑,让记忆更深刻。再一个,手绘也是梳理、形成自己的理解框架的过程。
总结来说,画一幅图之前,或者选择一个工具之前,要明白两件事情。
一是这套工具的设计理念,以及它的优势劣势。工具都有优劣势,不必刻意夸大其效用,也不必贬低,只管把它放在合适的地方,然后为己所用。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需求是什么,为什么要画,想要什么效果?
而且当你真的掌握这套思维方法之后,就不会太在意形式这个东西了,不用天天再想着“我要怎么画比较好”这种事情,只要去画就好了。但是,在规则之中求变,跟不懂规则的随意去变动,我觉得还是不太一样的,两者相较,宁取前者。
比如,我要用思维导图理顺我今天的工作计划,或者一个项目管理的策划,那首选是软件+纯文字版,因为这个时候,我的需求是省时、方便修改,别人看得懂。
如果是我晚上闲下来读书、做笔记的时候,我首选是手绘,而且很在意图文并茂。一个是刺激大脑,让记忆更深刻。再一个,手绘也是梳理、形成自己的理解框架的过程。
而且当你真的掌握这套思维方法之后,就不会太在意形式这个东西了,不用天天再想着“我要怎么画比较好”这种事情,只要去画就好了。
但是,在规则之中求变,跟不懂规则的随意去变动,我觉得还是不太一样的,两者相较,宁取前者。
工作上,可以用于工作日志和项目管理
接下来我着重说下工作日志的事情,清晨上班,打开电脑第一件事是用xmind做今天的工作计划。列完清单后,会给待办事项们排序,确立优先级。
排序会依据“要事第一”,以及“最重要的三件事”两个原则进行。
这里再插一点题外话,一般我的个人经验管理,主要借用3个工具:思维导图+晨间日记+云笔记。思维导图用来梳理、提炼,强调关键词记录,所以容易俯瞰全局和细节,查漏补缺。
晨间日记则是做长内容的输出,强调反思和经验总结。这和思维导图的工作日志是互补的,我总觉得,老用词组进行输出,会影响个人的写作能力,所以会提醒自己多去写些完整的长句子,来锻炼写作。
除了工作,我还会在生活和学习中用到思维导图
在本节末尾,顺便聊聊绘制的那些思维导图的存档。
如果是软件制图,我会:(1)在电脑里建一个专门文件夹,保存在本地;(2)利用软件的同步功能,保存到手机相册和印象笔记。
如果是手绘,我会:(1)用一个专门的文件夹来收存;(2)用“扫描全能王”扫描备份到手机相册、电脑文件夹和印象笔记3个地方。
这样不怕丢,要找也容易。
在这里列举几个可能出现的误区,并附上我的理解。
Q1:思维导图在什么地方都能用吗?这个工具是万能的吗?
Q2:思维导图不就是把线性笔记换个方式吗?
思维导图并不是把线性笔记换个样子表达,不是语言游戏那么简单。那怎么才能避免把思维导图沦为语言游戏呢?我在第5部分会讲到“层次化”,基本分类概念,是用好思维导图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Q3:思维导图就是画画吗?
Q4:不会画画还能用思维导图吗?
但两者的关系,简单来说,思维导图不是画画,不是让我们做一个绘画家,艺术家。事实上,不会画画也照样能把思维导图用的很好。关键是在画一幅图,或者选择一个工具之前,你要明白自己的目是什么,需求是什么。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了,再判断你要画的那幅思维导图,是全文字的比较好,还是全图,或者图文并茂的更合适?总之,工具不是拿来秀的,根本上是要用的,是得能帮助到我们,为自己所用。只要用的有价值,形式是怎样的,并不重要。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前面讲了那么多,如果是单纯画幅思维导图,其实都很容易上手了。那为什么有的人因而成了思维导图大咖,常常感慨导图如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有的则只停留在勉强会用的阶段,似乎并不见多大成效呢?
我觉得问题恰恰出在两个地方——逻辑与视觉。这也是我在晓得思维导图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怎么画以及怎么用之后,开始探索的几个点。在这篇文里,我们就来聊聊这两块内容:
视觉——让你的右脑灵活动起来
逻辑——思维导图重在思维而非图
俗语有云,一图值千字。
大脑注意的中心永远是意象,思考的主要形式是图片和联想。
观察一幅思维导图,会发现主分支的线条会比其他线条粗很多。这是因为思维导图使用了“层次化”。也就是博赞所说的“基本分类概念”。
一份思维导图听课笔记
1.随心所欲地画
想到什么就写下来,不要去管它对不对,用不用得上,是不是跑题了。
不要去判断和阻止,一定要让每个想法都自然而轻松地呈现出来。
2.就是分门别类
将第一步所画的小型(不完整的)思维导图,用你的思维去梳理,给这些想法,排序,分类,找关联。层次化后,画一幅完整思维导图。是不是挺有趣的?这也是我觉得思维导图胜过线性笔记的魅力所在。它是无限延伸的、相互关联的、你甚至可以无限地联想发散下去。并且知道你的发散路径、内在逻辑是怎样的,这就让你拥有了无穷的可能性。
还有一点要注意。因为思维导图是对大脑内部思维过程进行图像化的外部呈现,是发散性思维的模拟和强化。所以,如果你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觉得这幅图画的乱七八糟,千万不要因此而怀疑。也许不是你没画好,只是当时大脑的思维就是这样乱糟糟的。
像我之前整理背带包的做法,做的初稿也是蛮凌乱的,步骤细节太多,起初不一定记得住,都是在画的过程里时不时回忆起来一点,就随手加个分支或连线进去。就像你有时候去听别人的讲座,记得笔记也很混乱,这也许不是你笔记能力的问题,而是演讲者本人思绪就是混乱的,思维导图只是诚实地把思维本身的过程记录下来而已。
那么,当一份思维导图的层次化出现问题,不够清晰,逻辑混乱的话,这时候你就要留意,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或去掌握更多的思维模式(思维框架)了。有人会问,不是说思维导图可以训练思维的吗?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误区。工具本身并不能直接帮助到你去训练思维,能训练思维的只有思维本身的训练。
因而提升自己思维的结构力、逻辑性,强化思维训练并掌握更多的思维模式,总归是有好处的,这才是事半功倍的关键。以上就是思维导图入门学习经验总结,到这里就完成更新啦。是结束,也是另一段学习旅程的开始。
因为蛮多东西还在探索区甚至未知区,所以要学会在涉猎的时候,一边学习一边调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