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担保行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不论是从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上看,中小企业都存在很大资金缺口。中小企业通过股权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很少,绝大多数只能在间接融资方面寻找突破。由于目前中小企业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现实,使金融机构存在较大的放贷风险。而金融机构为防止道德风险和逆选择引起信贷风险的发生,便采取“慎贷”甚至“拒贷”的做法,从而产生信贷市场的两难选择。一方面,中小企业急需资金进行经营却无处寻觅;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又积压大量存款贷不出。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单靠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将难以奏效,必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解决因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而诱发的两难选择。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虽走过了10年的里程,但从总体上看还处在初始阶段。为了找到适合我国实际的运行模式,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模式的不同观点

(二)世界各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实践模式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模式选择

通过对世界各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运作方式的分析和比较,我们认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应采取政府政策主导型担保与社会互助型担保相结合,以政府政策主导型担保为主、社会互助型担保为辅的运作模式。[page]

2.运用社会互助担保方式弥补政府政策型担保方式的不足。由于政府政策扶持模式容易降低担保资金使用效率和增加财政负担,所以应辅之以社会互助的方式运作来弥补政府政策扶持型模式的缺陷。社会互助型担保主要由企业以会员制形式组建,通过会员缴纳风险贷款保证金,进行会员之间的互助担保,获取金融机构贷款。这种方式运作,也符合我国特殊人文网络下所形成的社会互助的实际。我国中小企业集中在一定地域内,业主彼此了解,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具有很强的趋同性,容易形成群体信誉机制,为中小企业实行社会互助型担保提供了社会基础。

3.不宜把商业性担保公司作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一翼。我国一些人认为,应把商业性担保公司作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重要支柱,这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一是商业担保公司是纯粹以赢利为目的的,这无疑将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加重企业负担,容易诱发“资金紧缺→高成本融资→利润下降→资金紧缺”的恶性循环;二是现在的商业担保公司,大多只是其多元化经营的一个方面,它必须通过兼营其它业务所得,建立担保业务补偿资金,才能维持正常运行。可以说它不是独立的担保业务,只有少数企业可以操作,且风险较大;三是由于风险难以控制,成立并发展的条件苛刻,所以世界各国都没有专门从事中小企业担保的商业性担保公司,中国深圳中科智公司也是这样。中科智公司实际是深圳市福田区民营企业信用互助会的咨询单位。当时深圳市福田区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需求,但由于信用等级低而难以获取贷款。福田区企业家联谊会发起成立信用互助会,得到了成员单位的积极响应。中科智公司只是对信用互助金的具体运作和管理予以帮助而已。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尤其是从1992年开始,我国确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有计划转向市场,企业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国家信用逐步从一般经济活动领域退出。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信用中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担保体系的建设纳入了国家发展计划,有关政策纷纷出台。

1999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商业银行配合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做出要求,并明确提出:“对有市场发展前景、信誉良好、有还本付息能力的小企业,可试办非全额担保贷款。”

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决定加快建立信用担保体系,要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快建立以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央、省、地(市)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资金资助制度、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行业协调与自律制度。

2002年6月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并于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法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信用担保、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该法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型用担保的大政方针和重要举措进行了确定,不但明确了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而且鼓励各种类型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2003年7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强地方财政部门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财务管理和政策支持若干问题的通知》,目的在于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财务行为,加强各级财政部门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财务监管,防范和控制担保风险,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政策支持,更好的发挥信用担保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

THE END
1.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而法律制度则作为文明的重要部分,伴随着中国文明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绵延至今。从夏商周到近现代,随着朝代的更替,政权的更迭,各个时期的法律也相应的有着各自的特点。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的就是中国法律在中国文明的各个具体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其背景故事。 【关键词】中国文明;中国法律;发展https://www.fx361.com/page/2017/0112/544921.shtml
2.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1、龙源期刊网 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作者:李洋桥来源:成长 读写月刊2016年第12期【摘要】中国文明也称华夏文明,有着上下 5000 多年的历史。而法律制度则作为文明的 重要部分,伴随着中国文明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绵延至今。从夏商周到近现代,随着朝代的更 替,政权的更迭,各个时期的法律也相应的有着各自的特点。本篇文章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87863728.html
3.中国海洋环境法治四十年:发展历程实践困境与法律完善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海洋生态及环境问题就已显现,为大力保护海洋环境与海洋生态,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治建设提上日程。改革开放至今四十年来,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治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绩,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逐渐发展完善,不断维护着我国的海洋环境及生态发展。我国http://aoc.ouc.edu.cn/2019/0725/c9824a254235/pagem.htm
4.《中国法学》文摘·2016年第1期从西方世界行政法的总体发展历程来看,按照国家形态、公共行政的模式以及政治-法律模式的不同,行政权和司法权关系先后发展出了“夜警国家”、“福利国家”和“风险社会”三种模式。 1.“夜警国家”模式 “夜警国家”模式又称“法治国家”模式。在这一模式下,行政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形式法治。二是有限行政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326.html
5.《个保法》颁布,盘点我国网安法规27年发展历程AET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历程 我国互联网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在此期间,各项法律法规以及重要条例办法也是出台许多。其中,有大有小,有全局也有领域,有总纲也有补充。 对此,启明星辰VF专家团资深专家杨天识经过精心的研究汇总,绘制了一张图谱,其形状像一座房子,房顶是上位法《国家安全法》,下面是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的三部http://www.chinaaet.com/article/3000140799
6.业内新闻四.法律政策是城市更新项目基本保障 五.规划是城市更新项目关键支持 六.融资是城市更新项目成败的核心 03城市更新发展前景展望 第一章 城市更新概念及在国内的发展 一.城市更新基本概念 城市更新是指由特定主体对特定区域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整治、完善和优化,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及公建配套设施的完善、历史风貌区保护http://www.zjypxzx.com/c/2021-08-19/490210.shtml
7.中国合同发展历程概述《完美的合同第一章绪论——中国合同发展历程概述 合同旧称为契约,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和经济交往的扩大 化而产生和发展的,尤其是当商品交换活动从依靠习惯调整上升到依靠 法律调整时,才真正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合同。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合同 的历史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一样悠久。这段历史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古代 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272
8.中国律师制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新疆律师一.中国律师制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1.古代 春秋时期,郑国人邓析不仅法律知识渊博,且能言善辩,可以“操两可之辩,设无穷之词”,“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他曾经聚众讲学,传授法律知识和诉讼方法,还助人诉讼。春秋时期还出现了代理制度,命夫命妇不须亲自到法庭上,其下属或子弟可代理进行诉讼。到了元代,如诉讼当事http://www.xjourland.com/nd.jsp?id=147
9.新中国成立以来商事法治的发展历程与重要特点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回顾与分析这75年间我国商事法治的发展历程与重要特点,可以更好地推动商事法治的发展,助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商事法治的发展历程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09/id/81340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