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曰:“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可见韩非出身贵族,虽口才不好,但集儒道等诸家思想之精髓,研究刑名法术,擅写书,让同窗李斯也自叹不如,最终又被李斯所害。若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犬”,那么身为韩国公子的韩非则更加落魄不堪,似是遵从王命出使于秦,其实只是作为人质而已,不仅没有保住韩国还遭人毒害,客死他乡,壮志难伸。
太史公感叹韩非“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1]可见《韩非子》五十五篇[2]乃韩非一生悲愤之作,言抒其政治主张,论述“帝王之学”即治国之道。但这有关君主的道德修养、政治策略以及法术、权术方面的论述,在今天看来对于普通人依然适用。至于韩非针砭时政、分析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批驳当时儒墨显学的弊端,见解深刻、独到,笔锋尖锐、锋利,理性而冷酷,甚至“得其所以轻天下而齐万物之术,是以敢为残忍而无疑”[3],到了让人略感寒意的地步。唯独其中的寓言故事,不论是放在文中还是单独抽出进行阅读,都有让读者哑然失笑后不禁陷入沉思的效果。故从《韩非子》中若干寓言故事开始进行一番爬梳,希望能更好解读韩非的法治思想。
一、《韩非子》寓言:垂法而治
《韩非子通说》在论述《韩非子》的文学成就时说:“将寓言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是《韩非子》的首创。韩非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这‘标志着我国寓言文学性的自觉与文体的独立’。而且《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和《庄子》中奇幻玄虚、怪诞神奇的寓言故事形成截然不同的风格,属于典型的现实社会批评色彩的寓言。……韩非对散见于各书和民间的寓言故事做了系统的收集整理,再加上自己的创作,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第一次推出了洋洋大观的寓言专集,在于《韩非子》的《说林》及内、外《储说》中。据统计,《韩非子》全书共有三百多则寓言,居于先秦诸子之首,其中不乏千古名篇,‘和氏璧’、‘老马识途’、‘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无不家喻户晓。”[4]我们就从这家喻户晓的六则寓言故事开始,以期更好地理解韩非的法治思想。
(一)“和氏璧”:法治乃无价宝玉,敢学和氏断足献宝
“和氏璧”载于《韩非子·和氏第十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别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别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玉焉,遂命曰“和氏之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