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的概念及其法律保护

上述认证系统是否侵害了网络用户的隐私权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探讨一下隐私权的概念及其法律保护。

(一)隐私权

隐私权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法学家路易斯.布兰蒂斯和萨莫尔.华伦于1890年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隐私权》中提出的,演变至今,已成为一项公认的独立的人格权。它是指自然人所享有的一种不愿或不便他人获知或干涉的私人信息的支配和保护的人格权。

隐私权的主体是个人,法人不应划入主体范围,因为隐私权的本意所要保护的是自然人的自由与人格尊严,法人的“隐私”属于商业秘密;只有自然人生存时才享有隐私权,死者是没有隐私权的,因为当自然人死亡后,其个人利益随着本身物质载体的终止而消亡,不再具备维护自身利益的可能性,并且死者无权利能力,鉴于权利主体与客体的一致性,死者不能成为隐私权的主体。

(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综观世界各国对隐私权的保护,都极为重视,将其确认为人格权,以严格的法律有效地加以保护,主要的立法模式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大陆法模式,以法国、德国为典型,在民法典中明确规定“任何人有权使个人生活不受侵犯”、“法官在不影响赔偿所受损害的情况下,得规定一切措施,诸如对有争议的财产保管、扣押以及专为防止或停止侵犯个人私生活的其他措施。在紧急情况下,法官得紧急下令采取以上措施”。

二是英美法模式,又有直接保护和间接保护两种具体方式:

三是北欧法模式,瑞典比较典型,采用的是古老的政务公开原则和现代的数据保护立法。瑞典1766年宪法确定了政务公开原则,1973年《数据保护法案》规定了监控对象接触自动处理的个人数据的一般权利。

(一)国际立法保护

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已呈现出国际统一化趋势。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的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被任意干涉,其荣誉和名誉不得被攻击……”;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17条就刑事审判种的隐私权问题也作了规定,即“刑事审判应该公开进行,但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可以不公开审判。”另外,一些区域性公约也包含有保护隐私权的内容,如《欧洲人权公约》第8条、《美洲人权公约》第11条等等。

(二)外国的保护现状

世界各国对于隐私权的立法保护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直接保护,二是间接保护,三是概括保护。笔者也同意这种观点。

2、间接保护。即法律不承认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当公民个人的隐

私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不能以侵犯隐私权作为独立的诉因诉诸法院以请求保护,而只能这种制定附属于其他诉因如名誉损害等理由请求法院保护。最典型的国家就是英国英国不承认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他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是通过损害名誉、诽谤等理由提起诉讼的。这种间接的保护方法对于受害人一方的保护力度和范围显然不及直接保护的方法。当受害人一方仅只有隐私被侵犯而没有其他权力被侵犯时,则难以找到可以依赖或者“寄生”的对象,而无以附着于其他的诉讼请求赔偿。而当其找到的“寄生”的对象是一种较小的损害时,也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不能“维持其生命及营养”不利于受害人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

3、概括保护。即笼统规定保护公民人格权或者人格尊严,不列举具体的内容,在实践中仍然保护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并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对隐私权的保护作出另行规定。日本民法对隐私权的保护采取的就是这样一种方法。

(一)宪法对隐私权的保护

宪法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侵犯,人身自由包括政治自由、民主权利自由、私生活自由以及婚姻自由、通信自由等等,这些都囊括了隐私权的内容。

(二)刑法对隐私权的保护

1、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4、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三)民事法对隐私权的保护

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THE END
1.隐私权保护,尊重个人私密,法律护航不容侵犯法律资讯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明确规定了隐私权的内容和保护范围,为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2、加强执法力度:司法机关应当加大对侵犯隐私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以儆效尤,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对违反隐私保护规定的组织和https://www.kanfawang.com/post/11747.html
2.我国民法典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现代社会中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格权,针对实践中隐私权与个人信息领域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我国民法典在现行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对于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了专门规定。在民法典人格权编第六章“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中,不仅对于隐私、个人信息以及个人信息的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0/07/id/5383094.shtml
3.争议二: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权二者如何适用法律?文章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权的关系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民法的关系,只有在这个大视野下,才能明确定位,找准方向。 坚持平行适用,需要澄清《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民法特别法的模糊认识,更明确体现《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个人信息保护基本法律的宪法地位。笔者在立法机关召开的几次专家座谈会上,均建议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http://www.mzyfz.com/html/1997/2022-04-07/content-1559940.html
4.海外如何监管互联网巨头?三是对于新进入者及其他竞争对手的限制,例如恶意“零费率”打压新竞争对手,或对竞争对手信息进行屏蔽等。 3、个人隐私权保护不容忽视 个人信息安全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性问题。互联网时代下数据采集与使用成为“黑箱”,作为个体的消费者仅知道自己的数据被采集,却不知采集后如何使用、使用到何处。同时在相关条款说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10736
5.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背景与制度详解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背景与制度详解 于晓洋1, 何波2 1 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院 2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摘要:《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21年8月审议通过,并于2021年11月起正式施行,这推动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体系的确立。首先,系统介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制定的背景情况,立法历经3次审议,坚持问题导向,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585364/article/details/125056946
6.《妇女权益保障法》百题问答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是我国第一部以妇女为主体,全面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它是我国人权保护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权益保障法自1992年颁布实施十多年来,对促进男女平等、保护妇女权益、禁止性别歧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立法当时所依赖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妇女https://fwh.cumt.edu.cn/78/47/c2476a161863/page.htm
7.隐私政策为了更好保护您的个人信息,建议您完整阅读更新的《民生银行隐私政策》以及本政策附录1的《民生银行 Cookie 指引》。 目录 1. 引言; 2. 处理您个人信息的法律依据; 3. 如何收集和使用您的个人信息; 4. 如何委托处理、共享、转让、公开披露您的个人信息; 5. 如何对个人信息进行存储; 6. 如何保护您的个人信息http://www.cmbc.com.cn/m/privacyPolicyConte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