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以德配天”说的思想本质是
君主立宪
封建专制
A:
君权民授
B:
君权神授
C:
答D:案:D
解析:周代流行的“以德配天”说,即认为“天”或“上帝”是天下各族共有之神,并不
始终眷顾一个部族,使其常为下界的统治者。“天命”属谁关键在于该部族(其代表是首
领)是否有“德”。若一部族无“德”,统治不佳,失却上帝欢心,上帝就会撤销他们的
代表资格,而另行挑选有“德”的另一部族来担任。③所以他们认为“天命靡常”(《尚
书,康诰》),上帝或天并不特别厚待哪个人,而只辅助那些有“德”的人。过去,商的
先王有“德”,能够匹配上帝,得到眷顾,因此天命归商,商王成了“天之元子”,即天
在人间的代表。后来的商王不能保有其“德”,致使商失去了“天命”。周王有“德”,故
上帝即将原赋予商王之命收回,改归于周文王。因此“天命”归周,周王成了“天之元
子”。通过这种“以德配天”理论,为“君权神授”提供了依据,周王的统治取得了合法
性。以德为媒介,西周的政权和神权发生了联系,得到了上帝的护佑。P53-P54
2、【单选题】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的基本精神在于
治人
平等
爱人
自由
答D:案:C
解析:仁之含义颇为复杂。简言之,即是人推其自爱之心以爱人。P62
3、【单选题】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孔子
墨子
孟子
荀子
解析: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家经学的主要
传播者之一。
4、【单选题】先秦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始自
夏朝
商朝
西周
东周
解析: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第二年,周平王在郑、秦等诸侯国的拥戴下匆匆东
迁洛邑,继承了西周王室的血脉,史称东周。中国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纷乱和动荡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固有秩序的危殆和礼乐制度的崩坏已成为当时天下各国急需应对的问题,
周室难以复振,终于导致了各诸侯国争霸局面的出现。在这一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
渐渐被打破,诸子百家相继登台,为了重建秩序,他们都提出了能自圆其说的思想主张,
其中儒、墨、道、法最为著名。P51-P52
5、【单选题】“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提出者是
齐桓公
管仲
秦始皇
慎到
答D:案:B
解析:管仲(?一前686),名夷吾,字仲,春秋前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由于鲍叔牙
的推荐,他被齐桓公任命为卿相,在齐国实行改革。他认为:“仓廩实则知礼节,衣食足
则知荣辱”,把经济发展视为人们遵守礼义法度和使社会秩序稳定的物质基础,并为此采
取了一系列的措施。P98
6、【单选题】“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一说法出自
老子
庄子
韩非
答D:案:A
解析:子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主张,即便在上位者做不到无为而治,也至少应该在下述几个
方面努力,以减轻社会的混乱和动荡:(1)反对厚敛,主张薄税。他认为繁多的赋税造
成了百姓的饥贫,批评那些极尽奢靡生活的贵族,丰食美衣、轻车肥马与强盗无异。
(2)反对暴政苛刑和战争,主张减少刑罚。他认为百姓并不怕死,用死来恐吓是没有作
用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用严厉的行政管制或者刑罚镇压手段,并不能有效
地制止犯罪。因战争造成土地荒芜,民众死亡,无异于一场灾难。用道辅助君主的人,不
靠兵力逞强于天下;即便是善于用兵,也只求达到救济危难之目的,而不是用兵来逞强。
P91
7、【单选题】被后世学者批评为“不法先王,不是礼义”的先秦思想家是
邓析
邓通
叔向
子产
解析:对儒家法律思想的形成有所影响的几位春秋思想家的法律思想。管仲“仓廩实则知
礼节”的治国论和“令顺民心”的法治观;子产“铸刑书”于鼎;邓析“不法先王,不是
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私编竹刑。P14
8、【单选题】携带李悝《法经》入秦,两次主持秦国变法的著名法家人物是
李斯
商鞅
解析: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省
咸阳市),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
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拓地至洛水以东,
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9、【单选题】法家思想的核心在于
以礼治国
以法治国
以君治国
以德治国
解析: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著称,并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
和方法。他们对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
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乃至与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
对促进我国古代法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P102
10、【单选题】作为先秦法家著名人物,慎到的思想主旨可以概括为
重道
重法
重人
重势
解析: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韩非则集其成,主张君主明用“法”、暗用
“术”以巩固“势,“法”和“术”都成为君主治天下的工具.君主之权位遂超越于法度
之上而不可能有丝毫之限制。P104
11、【单选题】认为“人定胜天”的先秦思想家是
墨翟
解析:儒学与天道的联系变得紧密一些。在远古时代,人们因为知识的贫乏而未知的事物
太多,只能将这些未知的事物归于那玄之又玄的“天,“天”在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
要的位置。任何社会秩序建立所依靠的制度设计需要在“天”那里找到其合理性根据。从
周代以来价值观念的中心趋向于人的自觉,先秦儒家学说,不论是强调人内在道德自觉的
孔孟一系,还是秉持人定胜天的荀子一系,都反对神性之“天”。这种思想,太过超前,
不易被大一统帝国的绝大多数臣民所接受。儒家要成为统治思想,必须在这方面有所改
变。P115
12、【单选题】汉代中叶起,中国逐步确立了正统法律思想,其核心内容是
兼爱,非攻
外儒内法
无为而治
依法治国
解析:汉朝逐渐确立起儒家法律思想的指导地位,最终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法制指导思想。
13、【单选题】西晋刘颂主张“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与之相近的现代刑法原则
是
罪刑法定
罪刑相适应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类推
点在司法,提出了帝制中国司法应有的三个层次,即“主者守文”“大臣释滞”和“人主
权断”,对后世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概括出传统中国类似于西方罪刑法定主义
的一个原则:“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律例所
不及,皆勿论。"P24
14、【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设立律博士的朝代是
秦朝
东汉
唐朝
曹魏
解析:曹魏初期,继续承用汉律,在继承汉代律学传统的基础上,因当政者的提倡,律学
持续发展,出现了陈群、钟繇、刘邵等一批对法律研究有素的律学专家。鉴于东汉诸儒章
句之烦琐,于是魏文帝下诏,各级法司断案时,只准用郑玄的章句,不得杂用余家。卫觊
上书,鉴于“刑法者,国家之所贵重,而私议之所轻贱;狱吏者,百姓之所悬命,而选用
者之所卑下”,造成政事缺失,请求朝廷设立律博士,来教授狱吏的律学知识。该建议为
朝廷所接受。律博士之设置,更有助于律学的发达。到魏明帝时,陈群、刘邵等律学家受
命,“删约旧科、傍采汉律”,制定了曹魏新律十八篇。②从这一时期开始,以法家思想
为指导的汉律已然成为历史,当政者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利用两汉时期经义决狱所积累的
经验,将儒家经义或者是某些规范吸收入律,即重点在立法领域开展法律儒家化。P125
15、【单选题】明末提出“任法”不如“任人”的著名思想家是
黄宗周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D:
答案:D
解析:在传统中国法思想中,一直有个争论:于治国而言,起决定作用的到底是人还是
法?型构中国正统法思想的儒法两家对此给出了两种不同的回答:在儒家看来,人是起决
定性的因素,是先有治人而后有治法;法家认为法是决定性因素,君臣上下一体奉法则国
治。王夫之作为一儒者,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坚持了传统儒者“任法”不如“任人”之看
法,不过他在论证其理由时颇具新意:通过对历代史实的考察更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任
法”之弊端。P149
16、【单选题】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周敦顾
张载
朱熹
王阳明
解析:宋代理学理气论,心性论集大成者是朱熹。理气论: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
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
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17、【单选题】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重点批判的观点是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仁义礼智信
夫为妻纲
解析:黄宗羲认为“君为臣纲”乃是一种荒谬,君臣只存在职分上的关系,在职则为君之师
友,离职则成为路人,并不像父子那样有着不可隔断的血缘联系。
18、【单选题】对“中体西用”思想作了全面系统概括和总结的近代人物是
魏源
李鸿章
曾国藩
张之洞
解析:张之洞在1898年撰成的《劝学篇》中,对“中体西用”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和
总结。
19、【单选题】张之洞认为《大清新刑律草案》中对颠覆政府者不处死刑,所违反的礼教原
则是
君臣之伦
父子之伦
夫妇之伦
尊卑长幼之序
解析:中国制刑明君臣之伦。故旧律于谋反大逆者,不问首从,凌迟处死。新律草案则于
颠覆政府僭窃土地者,虽为首魁,或不处于死刑;凡侵入太庙、宫殿等处射箭发弹者,或
计以100元以上之罚金。罪重法轻,与君为臣纲之义大为相悖。P176
《强学报》
《时务报》
《国闻报》
《清议报》
解析:1896年8月9日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它先后出版了六十九期,发
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
21、【单选题】晚清《大清民律草案》的主要起草者是
小河滋次郎
松冈义正
志田钾太郎
冈田朝太郎
解析:在清末所拟定的各种法案中,《大清民律草案》特别重要,因为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部民法草案。1907年修订法律馆招聘欧美、日本留学生入馆参与法律修订工作。随后聘请
日本大审院判事松冈义正预备起草民律草案,并选派馆员分赴各省调查民俗习惯。P218
22、【单选题】康有为提出“事皆本于众议,故权奸无所容其私”,其实质在于主张
议会制
双轨制
封建制
宦官制
解析:要“立宪法”,就必须“设议院”“开国会”康有为早在1898年的“公车上书”
中,就曾向光绪委婉地提出了设议院的建议,要求“公举博古今、通中外、明政体、方正
直言之士,略分府县,约十万户而举一人,不论已仕未仕,皆得充选……名曰议郎……以
备顾问,并准其随时请对,上驳君书,下达民词。凡内外兴革大政,筹饷事宜,皆令会议
于太和门,三占从二,下部施行”这样就可以“上广皇上之圣聪”“下合天下之心意”,
做到“君民同体”“休戚与共”。他在《上清帝第四书》中又进一步强调“设议院以通下
情”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为设议院益处很多:“民信上则巨款可筹;政皆出于一堂,故
德意无不下达;事皆本于众议,故权奸无所容其私。'‘这样,就可以“百度并举,以致富
强”。可见,康有为把实行议会制的“立宪”视为救国治民的重要制度设计。P187
23、【单选题】在严复关于自由的论述中,与“小己自由”相对的概念是
民族自由
国民自由
国家自由
国群自由
解析:严复是中国人当中较早开始反思“自由”的人。因他认识到自由主义是西方近代思
想的核心所在,为了充分阐扬自由的意义,才选择翻译了《群己权界论》(即穆勒之《论
自由》)。但在此书翻译出来后,严复已转而开始怀疑自由对于中国的意义。他坚称:
“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
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P209
24、【单选题】《天演论》里集中阐述的原理是
司法独立
物竞天择
天赋人权
地方自治
解析:严复在其所译的《天演论》中集中阐述了“物竞天择”原理。“物竞者,物争自存
也,以一物以与物争,或存或亡,必有其所以存.必其所得于天之分,自致一己之能.与其
所遭值之时与地,及凡周身以外之物力,官其相谋相济者焉,夫而后独免于亡,而足以自
立也。而自其效而观之,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夫是之谓天择。天择者,
择于自然,虽择而莫之择、犹物竞之无所争,而实天下之至争也「'②由这种天之道推到
人之道,严复进而引出人类的行为准则,即人应该适应于这种物竞天择的天演公例。因此
他强调“变”,要求变法。法只有变才符合天演公例。“法犹器也,犹道涂也,经时久而
无修治精进之功,则拝格芜梗者势也。以扞格芜梗而与修治精进者并行,则民固将弃此而
取彼者亦势也。此天演家所谓物竞天择之道,固如是也。”③近代中国很多知识分子读了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后,即接受了此种进化学说。在《天演论》的影响下,中西文化关
系,由分立并行之态变为优劣先后之别,以先进的西洋文化取代落后的中国文化是“进
化”大势所趋,法律制度和文化自不能例外。P206
25、【单选题】晚清主张“中国名教必须永远奉行勿替”的法部尚书是
沈家本
劳乃宜
廷杰
解析:法部尚书廷杰以为“中国名教必须永远奉行勿替者,不宜因此致令纲纪荡然'',在
正文后面又加上《附则》5条,明确规定:“大清律中,十恶、亲属容隐、干名犯义、存
留养亲以及亲属相奸相盗相殴并发塚犯奸各条,均有关于伦纪礼教,未便蔑弃。'中国人
犯以上各罪,仍照旧律办法惩处。P220
26、【单选题】“天下至尊至贵不可侵犯者,固未有如民者也”,体现出的革命派主张是
主权在官
人身自由
主权在民
君主专制
解析:那么,主权应该属于谁呢?革命派以民主主义为武器,明确提出主权在民的观点:
“天下至尊至贵不可侵犯者,固未有如民者也。"一国可以无君,天下可以无君,但是,
一国不可无民,天下不可无民;“一国无民则一国为丘墟,天下无民则天下为丘墟''“以
一国之民而治一国之事,则事无不可治;以一国之民享一国之权,则权无越限”②只有人
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帝王、君主只不过是盗窃人民权利的大盗而已。P245
27、【单选题】1908年,清廷制定《钦定宪法大纲》,其条文效仿的是
日本宪法
法国宪法
德国宪法
英国宪法
解析:宪法。晚清法律改革,没有制定正式宪法。因迫于国内宪政运动的压力以及预备立
宪之需要,清廷于1908年制定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该大纲由正文“君上大权”14
条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9条两部分组成。“君上大权”部分首先规定:“皇帝统治大
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本着这一精神,赋予了皇帝
颁布法律、发交议案、召集或解散议院、设官制禄、黜陟百司、统率军队、宣战议和、订
立条约、派遣使臣、宣布紧急戒严、爵赏恩赦以及司法审判等大权。P2189
28、【单选题】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是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治主义
解析: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其基本内容就是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国。孙中
山一开始便把实行民权主义作为革命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在《同盟会宣言》中,它
是,,建立民国”的四大纲领之一,“今者由平民革命,建立民国政府,凡我国民皆平
等,皆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由国民共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
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反对帝制非常坚决,一贯主张政治
革命或国民革命的结果,应当使“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③;应当“建
立民主立宪政体”。P253
29、【单选题】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颁布的临时性宪法文件被称作
《钦定宪法大纲》
《临时约法》
《十九信条》
《定国是诏》
解析:《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是中国法制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辛亥革
命爆发后,为安抚人心,清廷又快速颁布另一个宪法性文件一一《重大信条》19条(通称
《十九信条》)。《十九信条》不再是宪法大纲,而是临时宪法。它采行虚君共和的君主
立宪体制,规定皇帝权力限于宪法所规定;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皇帝颁布;宪法改正
提案权属于国会;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荐、皇帝
任命,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内阁对国会负责;军队对内
使用时应依国会议决之特别条件;不得以命令代法律;预决算由国会审核批准等。P219
30、【单选题】章太炎认为军阀争夺中央权力,是内乱外患的根源,因此他提出
以党治国
联省自治
专以法律为治
中央集权
解析:1920年11月9日,他发表《联省自治虚置政府议》,正式提出他的联省自治主
张。他认为:“民国成立以来,九年三乱。"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是中央权力太大、
太集中广然近世所以致乱者,皆由中央政府权藉过高,致总统、总理二职为夸者所必争,
而得此者,又率归于军阀c攘夺一生,内变旋作,祸始京邑,鱼烂及于四方。非不预置国
会,以相监察,以卵触石,徒自碎耳。”军阀争夺中央权力,是内乱外患的根源。面对这
种现状,他的药方是两味:各省自治和虚置中央。P273
31、【多选题】下列属于墨家的思想主张有
法不仁,不可以为法
壹同天下之义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天下之人皆相爱
顺天之意者,义之法也
答E:案:ABDE
32、【多选题】管仲主张的“国之四维”包括
礼
义
廉
耻
道
答E:案:ABCD
解析:被法家奉为先驱的管仲。他提出“仓廩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要求“令
顺民心”;重视“礼义廉耻”,比之为“国之四维”。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阴阳家
答E:案:CD
34、【多选题】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是指
老为少纲
男为女纲
答E:案:ABD
35、【多选题】《大清民律草案》所遵循的立法原则有
注重世界最普通之法则
原本后出最精之法理
求最适于中国民情之法则
期于改进上最有利益之法则
特别强调英美法系的传统
36、【问答题】简述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西周初年即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嫡以贵不以长”。以保证
继承者的唯一性,杜绝其他潜在继承者的竞争心,以保持政权交接之稳定。个别人的贤与
不肖,本就难以判断。即便能够判定,那它和建立在继承人唯一性基础上的秩序稳定相
比,其重要性也是大大不如。理论推演和具体事例皆证明了嫡长子继承制对于王朝稳定的
重要性。
37、【问答题】简述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由器物、制度到文化的逐渐深化。
答案: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门被打开,开始了以学习西方为重要内容的近代化历程。西
方文明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也就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大致经历了器物、制度、文
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科技,即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
重点表现为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原则;第二阶段,是指洋
务运动失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学习西
方的政治、法律制度,此为制度阶段;第三阶段,是指民国成立后,虽然国家从文本上学
习了西方的制度,但制度无法在中国真正落地实施。当时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制度背
后有其特有的文化。为此,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提倡科学、民主、自由精神,否定传统
道德权威,此为文化阶段。
38、【问答题】简述严复法治观的主要内容。
答案:严复认为法治的关键在于推行地方自治以新民德。由此,赋予地方自治在法治中以
基础地位,这是严复法治观最主要的特色。严复将推行地方自治视为中国当务之急。虽然
严复特别重视地方自治,但他也不因此而轻视立法和司法。严复认为在近代中国需要进行
立宪意义上的立法。相较立法,严复更重视司法权,认为真正的改革就是要学习西方的司
法独立。
39、【问答题】试论述张之洞对《大清新刑律草案》的批判性观点。
答案:清末变法修律中,修订法律馆制定了《大清新刑律草案》。围绕新刑律草案,以张
之洞为首的礼教派和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展开了激烈的争执。张之洞对草案进行激烈
的批评,其主要观点如下:第一,新刑律草案违反了君臣之伦。传统旧律对于谋反大逆
者,不问首从,凌迟处死:新刑律草案对于颠覆政府等行为并不处于死刑。罪重法轻,与
君为臣纲之义相违背。第二,新刑律草案违反了父子之伦。旧律父母和子孙地位不平等,
新律草案父母和子孙在法律上地位平等。第三,新刑律草案违反了夫妇之伦。新刑律草案
并未规定夫相对于妻的更高地位,而是夫妻地位平等。这不符合夫为妻纲。第四,新刑律
草案违反了男女之别。旧律犯奸者杖,行强者处以死刑。新刑律草案亲属相奸,与常人无
异。第五,新刑律草案破坏了尊卑长幼秩序。旧律规定了干名犯义,对尊长予以特殊保
护,新律草案则把尊长和卑幼之间等同普通人。在张之洞和礼教派的非议下,清政府不得
不改之前“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宗旨为修律不得违背纲常名教,大大影响了清末的修
律。
40、【问答题】试论述沈家本的法治理想。
答案:虽然西方和中国都有法治,但沈家本认为中国传统的法治与西方的法治仅在形式上
相似,在实质精神和价值取向上则完全不同。沈家本把自己的法治理想灌注到制度的建构
中,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模仿列强,制定“宪政”之法(新法)。晚清的法律改革
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新政”阶段,沈家本对传统法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