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教授谈“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信仰”

邓晓芒教授谈“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信仰”

一、什么是真正的信仰

“我们没有真正的信仰,是因为我们没有独立的个体,没有内心独立的精神和需要。”4月26日晚上七点,邓晓芒教授在人文馆报告厅为全校师生诠释了“中国

人的信仰缺失”问题,这一精彩讲座为“珞珈之春”科技文化节添上了绚烂的一

笔。

他还指出,信仰最初是从宗教产生的,而宗教又分为自然宗教、实用宗教和自

由宗教。孔子把迷信、巫术的自然宗教提升到巩固统治的实用宗教,但真正的宗教是有超越性的,它超越物质生活,超越世俗。中国古代人相信“气”、“理”、“天道”,都不是一种真正的信仰,中国传统的儒教也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物质上的,至少是一种物质化了的精神。

邓教授强调,精神上的相通是信仰的关键。

二、我们从来没有过真正的信仰

“我们为没有信仰悲哀,并不是因为信仰的失落,而是发现了我们从来就没有信仰的真相。”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中国曾经有过辉煌的人文精神,只是如今失落了。邓教授则不以为然,他认为几千年来中国从来没有过人文精神,只有自然精神。古代的文人、君主虽多有理想,但其理想都很实际,最终要落实到能给百姓带来多少好处,正如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的理想基点仍然是是世俗生活,没有超越性,也就无所谓真正的信仰。“爱国”、“忠君”

这些古代理想的主题,终究只是个地方主义,虽然可敬,却也还是立足于世俗,不具有真正的超越性。

邓教授认为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没有给人们带来任何真正意义的信仰。

三、我们为什么没有真正的信仰

“中国人没有真正的信仰只是表象,实质是中国人不具有个体独

立的精神。”邓教授用这样一句精辟的话解答了问题。

中国人相信物质甚于精神,即使是精神也是物质化了的精神,如“气”与“天道”。儒教破除了迷信,整体的人是从自然中独立出来了,但个体的人并没有从整体里独立出来。中国人敬仰一种群体精神,一种浩然之气,主张“天人合一”。邓教授指出,信仰的前提是谦虚,中国人的这种“大我”思想也阻止了谦虚。人一旦换化为“大我”、“圣人”,他的意见就是天道,不能反对,不能商榷,圣人的思想是和别人不相通的,而圣人也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邓教授说,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多半是一种物质关系,即使家人也不上精神相通的。中国人的人际交往,在乎“礼”和“面子”,而这些均是伪精神。个人生活在这样的群体里,相互之间精神又怎么能相通西方人认为,当他独立时,他就需要一个上帝了。邓教授认为没有独立的个体是中国人没有真正信仰的根本原因。

四、我们可能有怎样的信仰

“对‘真、善、美’这种人性绝对价值的信仰,可能成为中国人自己的追求。”邓教授对中国人信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邓教授认为基督教是一种较为成功的宗教,我们应该吸收那种超越的精神。因为绝对的真、善、美是追求不到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超越的目标。在这样一

种目标追求之下,人的精神才会相通,才会有真正的信仰。

解析中国文化,邓教授认为对“真、善、美”的追求,将最有可能成为中国人真正的信仰。

邓教授的讲座引得台下掌声不断,观众也对“信仰”一词畅所欲言。历史学院的杨同学认为,信仰是受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所影响和决定的,中国文化的土壤会培养炎黄子孙特有的信仰。每个人都应该为毕生信仰而不懈追求。信管院的李同学则

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信仰并不是人人都需要的,现代人没有信仰,每天为物质而奔波,照样活得有滋有味,那只是个精神层次问题。

THE END
1.法律的读后感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法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它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更是每一个公民心中那份对正义的渴望与追求。读完关于法律的书籍,心中涌起的感慨,仿佛在诉说着法律与生活之间那不可分割的联系。 1、法律的存在是为了保护每一个个体的权利与自由。 2、在法律的框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https://m.wenshu88.com/duhougan/161792.html
2.《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篇1:《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法律史的人来说可谓是不可不读之经典著作。笔者初入法律之门时,曾读过梁治平先生的《法辨》一书,先生在《身份社会与伦理法律》一文中归纳了他读此书时归纳的两个命题:“第一,中国古代社会是身份社会;第二,中国古代法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w9sf05.html
3.《法律与文学》阅读书目:《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作者:苏力苏力的《法律与文化》(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一书,分为四个部分:历史的变迁、"司法"制度、法律"文化"、方法问题,以中国的一些传统戏剧为材料(如《赵氏孤儿》、《梁祝》),研究法律与文学这一新领域,分析法律的或与法律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一、历史变迁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882928/
4.法律心得作文法律经验最近,我仔细研究了1993年10月31日NPC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责任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我们知道《教师法》虽然早就有了,但是很多侵害我们教师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比如殴打、辱骂、诽谤老师,拖欠工资等等。然而,在时代和社会的压力下,很少有教师能http://m.gx996.com/xiaoxuezuowen/934836.html
5.“2018济宁学院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事迹简介先后在齐鲁学刊、山东社会科学、重庆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中国古代自由观与当代大学生自由观之培育研究获2017年度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立项(立项编号:cz1710047);获2017年度校企合作育人项目立项: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的法治建构的创新教育改革(立项编号:201701020111);主持济宁学院2016年教改项https://www.jnxy.edu.cn/info/1022/7693.htm
6.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多篇).doc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多篇).doc,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 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 ---荒唐的霸道 张之洞曾经说过:世运之明晦,人才指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是时,国运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504/164694825.shtm
7.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真题考证笔试教师考证8. 下列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C.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 D.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9. 初中生钱某屡次在学校偷盗其他同学的财务,学校对钱某的正确处理方式是(A) A.学校提出申请,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 https://www.ahteacher.com/jskz/bishi/120282.html
8.《法律和道德领域的客观性》读后感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及其区别,以及在现实社会中发生的冲突与争议,许多学者都进行过论述,由英国学者布赖恩·莱特所编撰的《法律和道德领域的客观性》一书,从哲学角度对法律与道德在实施中的客观性进行了解读,为我们理解法律和道德领域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08/id/8050846.shtml
9.执子之手》中读到的吴家麟汤翠芳教授《执子之手》作者汤翠芳教授对她与吴家麟教授的生活的记述,是从1954年开始的。这一年,汤翠芳以一个年轻文艺女兵的身份从解放军部队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读本科,当时她是一个共青团员。 当时的汤翠芳同学第一次在人性与党性的边界上挣扎是在恋爱问题上。从照片上看得出来,那时汤翠芳同学是很漂亮的。据汤翠芳同学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26542
10.天天作文网,小学生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优秀作文天天作文网免费提供大量优秀的小学生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我们提供的优秀作文都是中小学生原创作品值得阅读,我们立志成为优秀的中小学生作文网站https://www.t262.com/
11.法律之门的读后感12篇(全文)法律把自己打扮成理性的化身,而它的功效是依靠于暴力的。这句话摘录于《法律之门》,它的一方面提及法律的理性,另一方面又提及法律的强制性。 首先,法律是由人创造出来的,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随着社会关系逐渐=变得复杂和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现象逐渐多样化,法律制度顺应https://www.99xueshu.com/w/fileb7fkakk7.html